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炒好茶叶很绿的,烘干了就变黄了

这是因为鲜茶叶里有绿叶素,刚炒好的茶叶里的绿叶素还没氧化完全,但热度经过慢慢冷却过程中,挥发后的茶叶就变黄了。

炒好茶叶很绿的,烘干了就变黄了

茶叶制作过程

一、采摘茶青: 以食指与姆指挟住幼梗的中部,藉两指的力量将茶叶摘断,不同的茶采摘部位也就不同,有的采一个顶芽和芽旁的第一片叶子叫一心一叶,有的多采一叶叫一心二叶,也有一心三叶。

二、.日光萎凋: 采摘下来之茶菁须置于日光下曝晒,或利用热风使茶菁的水分适度蒸散,减少细胞水分含量,因为只有让茶青消失一部分水分,空气中的氧才能与叶胞内的成分起化学变化,而这个变化就是所谓的「发酵」。如果要制造「不发酵茶」,则直接进行「杀青」,如果要制造「半发酵茶」或「全发酵茶」则进行「萎雕」。

三、室内萎雕及搅拌: 茶青变软后就搬至室内,称为室内萎雕。第一次搅拌主要目的是促使水分散发,到了第二次搅拌是为了要让叶子与叶子间的充分相互磨擦,以促进氧化(即发酵)的进行。

四、炒菁: 茶菁萎雕至适当程度就要用高温炒菁破坏叶中的酵素活性使其停止发酵,并可除去鲜叶中的臭味。传统是用锅子炒,现代化则是用滚筒式杀青机。在台湾喝到的茶大部分都是用炒的,只有少部分绿茶才用蒸的(如日本的玉露、煎茶、抹茶)。炒青的茶比较香,但蒸青的茶比较绿。

五、揉捻(酵素氧化作用): 将炒菁后的茶叶置入揉捻机中,使其滚动并形成卷曲状(就像是把杀青过的茶青拿来像揉面团一般地揉)。由于茶叶受到揉压,所以会有部分汁液被挤出而附着于表面,如此在冲泡时便可很容易地溶解于茶汤之中,不同的茶其揉捻程度也不一样。

六、团揉: 又称为「布揉」。即用布将经过初揉的茶青包成球状,然后一手提住布巾的头,一手将布球依同一方向搓揉,使其滚动,如此「布球」就会愈揉愈紧,紧到一个程度后,放置一旁,使其降温成形。然后再打开将茶青松散(称为「解块」),加热后再行包布揉捻,这样一次又一次,直到揉成需要的外形与茶性。

七、干燥: 干燥就是把制作完成的茶青水分蒸发掉。利用干燥机以热风烘干揉捻过后的茶叶,使其含水份低于百分之四,以利于贮藏与运销,通常为了使内外干燥一致,常采用二次干燥法,先使其达到七、八成干燥,然后取出回潮,再进行第二次的干燥,就可以了。

贮藏茶叶的方法

1、最简单的冰箱保存:将茶叶置于干燥、无异味、能密封的盛器瓶中放入冰箱的冷藏柜中即可。如茶叶数量少而且很干燥,也可用二层防潮性能好的薄膜袋包装密封好,放在冰箱中。

2、最普遍的铁罐存放法:将茶叶装入有双层盖的铁茶叶罐里,最好装满而不留空隙,这样罐里空气较少。双层盖都要盖紧,用胶布粘好盖子缝隙,并把茶罐装入两层尼龙袋内,封好袋口,已达到最佳贮藏效果。

3、最方便的复合薄膜袋贮藏法:将茶叶装入复合袋内,挤出袋内空气,用封口机封好袋口,再套上塑料袋,扎紧袋口,置于冰箱下格内冷藏。

4、最实用的保温瓶贮藏法:将茶叶装入干燥的保温瓶内,盖好瓶塞,用白蜡封实,再用胶布封好。

问题一:栽种茶叶的叶片为什么会变红 是老叶变红。还是新叶变红。

新叶变红,有可能是病虫害,也可能是正常的,因为有新叶红叶子的茶树品种。

问题二:秋天茶叶叶子发红怎么回事 是老叶变红。还是新叶变红。 新叶变红,有可能是病虫害,也可能是正常的,因为有新叶红叶子的茶树品种。

问题三:白茶叶子变红什么原因 鲜叶呼吸作用,使叶内糖类分解,产生二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使叶温不断升高,叶子发热变红。

白茶鲜叶新鲜度是指鲜叶保持原有理化性状的程度。新鲜度好的白茶鲜叶,在制茶中能使内含物充分转化成对茶叶品质有利的物质。白茶鲜叶从茶树上采收下来后,生命活动仍然进行,随时间的延长,叶内水分不断蒸发散失,叶温提高,呼吸作用随之加强。呼吸作用使鲜叶内含物分解消耗而减少。据分析,在20℃条件下,鲜叶贮藏24小时,鲜叶失水19%,干物质消耗5%,多酚类减少50%,鲜叶品质大为下降。影响白茶鲜叶新鲜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鲜叶呼吸作用,使叶内糖类分解,产生二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使叶温不断升高,叶子发热变红;二是白茶鲜叶堆积时间过长,通气不良造成呼吸作用释放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叶温提高,促进内含物加快分解,在缺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使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并产生热量,叶堆内出现酒精味,使叶子变质。所以白茶鲜叶必须妥善管理,以保持鲜叶的新鲜度。

问题四:茶叶冬天叶子慢慢发红,接近枯萎,是什么病 应该是冻死掉了。

问题五:解析:为什么绿色的鲜叶可以变为红色的茶叶 茶叶开始是以绿茶形式出现的。到了16世纪前后,中国发明红茶制法,福建武夷山星村小种红茶输出国外,引起热烈争论:为什么绿色的鲜叶可以变为红色的茶叶。

1887年在加尔各答出版的《茶叶百科全书》内有种植者辩论“发酵”性质的记述。有人认为可与大麦发芽时,淀粉质水解相比;有人认为乃是腐败开始的一种作用。这是争论红茶机制的开始。

1890年,日本人古在油泽(Y.Kosai)自茶中分离出细菌,首先提出微生物发酵说“鲜叶变红是微生物作用,与工业上一般微生物发酵相同。”但其他学者经过实验后加以否认。

1892年,隆伯、罗曼、奈宁加3人先后在爪哇从事研究工作。他们在爪哇出版的《荷兰杂志》上发表《在制红茶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一文,对红茶化学性质与“在制”中成分之变化了系统的叙述。

1893年,班伯著《茶的化学与农艺》,系统研究茶叶化学“在制”中的化学变化。认为这种变化是一种纯粹的化学变化,并无微生物或酵素参与期间。他称“氧化”过程,不称“发酵”过程。

1900年,班伯在锡兰,奈宁加在爪哇分别分离一种相同的酵素,同时证明制茶变红的这种酶作用。班伯在“发酵”已经四五小时的叶中,发现大量的酪酸菌。

1901年,日本麻生亦证明茶叶含有一种酶。同年牛顿(C.R.Newton)亦证明“发酵”是酶的作用,并定名为茶酶。

1902年,班伯和来特(H.Wright)从茶叶中分离出细菌,认为茶叶“发酵”是细菌作用。

1903年,印度瓦格尔(H.Wahgel)从茶叶中分离出细菌,认为茶叶“发酵”是细菌的作用。

1901年至1904年,印度茶业协会曼(Harold H.Mann)研究制红茶如何发生变化,每年都发表“发酵”研究论文。最后结论是,茶叶变红,不是微生物作用,而是“茶单宁”氧化的结果,是叶内氧化酶的催化作用引起的。曼极力反对微生物“发酵”说。

曼无意中发现消毒“发酵”可获得鲜明的色泽和叶底,于是主张采用消毒“发酵”法,消灭一般的微生物,使不致妨害“发酵”的进行和结果。但用消毒法制红茶,有时结果不好,香气亦异。于是瓦格尔、印度董塔尔(A.C.Tuntall)折中微生物说和酶的作用说,而发表其香气与微生物有相当关系的理论。因此,酶促作用就为研究红茶制法的中心内容。但当时科学界对于溶解酶的性质,认识不清,就不能更明确地应用以解释红茶“发酵”的原理。其后对于酶的研究逐渐深入,酶的学说亦渐为各学者所支持。

1907年,伯纳得(C.Bernard)讨论“发酵”3种理论,即化学作用、酶的作用、微生物作用。认为酵母细菌在茶叶“发酵”极为重要。

1908年,曼发表茶叶中分离酶的方法。

卫尔忒(H.L.Welter)证明酸类能阻碍酶的作用,1000份重量的叶子,用1份硫酸已足使“发酵”完全停止,碳酸能使“发酵”作用变慢。又证明酵母菌破坏后,“发酵”仍然发生。因此肯定红茶“发酵”的机制是酶促作用,而不是微生物作用,20多年的争论至此才停止。

问题六:绿茶泡出来叶子有点铁锈红色为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是炒制茶叶是造成的

问题七:茶园里的嫩茶叶为什么会变红? 这是因为新生的树叶中缺少叶绿素,当叶子逐渐发育,并接受了充足的阳光照射之后,就会变绿。

问题八:刚种的茶苗茶叶变红是怎么回事 这个日子?注意下当地气温,可能是冻得,也可能是土壤缺素造成的

问题九:茶叶叶子慢慢发焦是什么原因 你问的是种在茶园里面的茶,还是泡在茶杯里的茶,如果是前者那是高温天气影响,茶树的叶子受到伤害的结果,如是后者那是因为茶叶和空气接触氧化反应的结果。

纯手打来自茶窝网。

问题十:茶叶黄叶怎么回事 引起山茶花叶子发黄的原因较多,有养护管理的因素,也有生理因素。

夏季植株发生叶子黄化或白化是因为土壤或缺磷、或缺铁、或缺硫等营养元素,可以调换盆土,用腐殖质丰富的山泥栽培。4―9月份,每隔15天用稀释300倍的硫酸亚铁浸液,或用三硫磷溶液喷施叶面,可减轻病状。喷药应选择阴天进行,晴天应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如果氮元素供应不足,也会出现叶子发黄现象,可施以腐熟豆饼水,每月一次,肥水的比例为20%一30%。若再加人1%。硫酸亚铁溶液于肥液中,效果更好。

如果浇水不当,持续干旱或过湿,也会引起黄叶。盆土过湿,植株根系会变黑腐烂,引起叶子发黄脱落。在高温晴天,植株虽有帘子遮阴,盆土经常干燥也会引起叶子发黄脱落。

遇有红蜘蛛或介壳虫危害植株,亦会导致叶子枯黄。红蜘蛛可用25%乐果加水1000―1500倍液,或50%三硫磷加水2500-3000倍液喷杀;介壳虫可用5%乐果水溶液喷杀。

山茶花是常绿乔木,叶片自新梢形成后2―3年不脱落,但在4一5月换叶期问,少量老叶也会变黄脱落,这是正常现象。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21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