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禅茶的历史溯源

西汉公元前52年,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亦佛亦茶,首创“佛茶一家”,被尊称为甘露禅师。唐代人封演在《封氏见闻录》中记录北宗禅习茶的情景“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禅茶的历史溯源

唐人陆羽被世人尊称为茶圣,寺院出身,三岁时就被禅师收养,从小练得一手采制、煮茶的高超技艺。他撰写的《茶经》记述了茶的历史、种植、加工以及茶具、品茶习俗等。

唐代南禅宗系统禅僧也注重饮茶。唐末五代,河北赵州禅师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僧答:“曾到”。赵州曰:“吃茶去。”又问僧,僧答:“不曾到”。赵州曰:“吃茶去”。这就是禅宗历史上著名的“赵州吃茶去”公案。

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在湖南夹山着就禅宗第一书《碧岩录》并悟出禅茶一味之道。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将其馈赠参学的日本弟子荣西。至今圆悟手书原迹仍被收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禅一味”的说法。

唐宋禅寺中专门设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在诸寮舍司煎点茶的设有专门的职位,称为“茶头”。丛林规则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新住持晋山,也有点茶、点汤仪式;甚至还有专门以茶汤开筵的,美名其曰“茶汤会”。

日本禅寺的庭院也有“茶亭”、“茶寮 ”茶亭建筑雅致,环境清幽,是我国禅寺“茶堂”“茶寮”在日本的发展。可以说中国品茶之风始于寺院,盛行于寺院,唐宋之后,品茶之风更盛。然后普及到文人、士大夫、皇宫贵族,直至广泛的社会大众。

八仙茶是郑兆钦于1968年,在同行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育成的乌龙茶新品种。1994年,八仙茶被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批为国家级茶树良种,成为建国以来新选育的第一个国家级乌龙茶良种。

“八仙茶的特点是高香耐泡,回味甘爽持久。”郑兆钦热情地请记者品茶。开水冲下去仅10几秒,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喝到嘴里,茶香中有一股淡淡的苦味,细细回味,却又有一份回甘,保存在舌尖上久久不散。冲了两三壶开水后,茶色依旧浓厚,茶味仍然醇香。

曾有人将八仙茶称为“鸦片茶”、“味精茶”,因为这茶太香,喝了会上瘾。而且它的适配性很强,在其他茶叶中掺入八仙茶,能大大提高香味。八仙茶虽是乌龙茶品种,但也能加工成绿茶、红茶。1994年,湖南省茶科所曾以八仙茶制成绿茶,称“为湖南绿茶带来新希望。”

八仙茶“捧”回了一大堆奖牌:中国名茶奖、农业部优质茶、福建省名茶、海峡两岸乌龙茶品评会头等奖……八仙茶编入《中国茶树品种志》,入选农业部编印的《中国名优茶选集》一书。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诏安县掀起了种植八仙茶的热潮,高峰时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涌现了“玉崎峰”等品牌,一度出口至日本。八仙茶的故乡汀洋村,仅种植此茶的年收入就达数百万元。

问起诏安县如今还有几亩八仙茶园,郑兆钦说:少得我都不好意思说了。事实是,除了他坚守的斗山岩60亩茶园是纯正的八仙茶园外,其他茶农大都是将八仙茶与铁观音混种或在果园套种几株茶树,确实难以统计数字。

八仙茶由盛而衰,原因多种多样。八仙茶畅销时,一些农民片面追求数量,在各个地方都种上八仙茶,甚至在不适宜种茶的田地都栽上八仙茶,影响了八仙茶的质量。增产后的八仙茶没有及时开拓精加工,销售市场没有进一步开拓。茶价下降时,正是荔枝价扬时,不少茶农砍掉茶树改种荔枝。

缺乏龙头企业的有效带动和统一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八仙茶知名度的扩大和市拓。平和县的白芽奇兰之所以能后来居上,原因之一在于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加大品牌推广力度。而在诏安县,几乎没有任何推广品牌的举措,靠企业一家一户的力量打品牌,势单力薄。每参加一次茶博会、展销会,动辄要花上数万元,企业难以承受。“玉崎峰”牌的老板为了打品牌花费巨资,曾获绿色食品标志,最终由于后劲不足,没有年检被取消了。政府虽然于成立了八仙茶产业服务中心,但因没有经费,难以运作,每年所能做的只是举办“茶王赛”。 八仙茶略带苦涩,如果泡茶方法不当,浸泡时间太长,苦味更浓。如今的消费者大都习惯了铁观音,对八仙茶的口味不太适应。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26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