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低毒农药对人有多大危害,一般喷菜多久能吃

回答

低毒农药对人有多大危害,一般喷菜多久能吃

低毒农药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的危害,这类药物可在空气中挥发,若不慎接触到皮肤,直接用清水洗净即可。低毒农药对人的致死中量为501-5000毫克/公斤体重,主要包括杀虫双、丁草胺、托布津、辛硫磷、敌百虫、二甲四氯、氟乐灵、苯达松、马拉硫磷等药物。

一、低毒农药对人有多大危害

1、低毒农药对人体的危害

(1)低毒农药可以在空气中挥发,对人体没有太大的危害,若不慎接触到皮肤,可直接用清水洗净。

(2)虽然低毒农药较安全,但使用时依然要做好防护措施,以防误吸药液。

2、农药毒性分级

(1)微毒农药

包括代森锌、灭菌丹、多菌灵、百菌清、西玛津、乙磷铝等药物,致死中量为5000毫克以上/公斤体重。

(2)低毒农药

包括马拉硫磷、辛硫磷、敌百虫、杀虫双、丁草胺、托布津、阿特拉津、二甲四氯、氟乐灵、苯达松、草甘膦、乙酰甲胺磷等药物,致死中量为501-5000毫克/公斤体重。

(3)中毒农药

包括乐果、叶蝉散、速灭威、敌克松、菊酯类等药物,致死中量为101-500毫克/公斤体重。

(4)高毒农药

包括砒霜、氰化物、磷化锌、呋喃丹、氟乙酰胺、磷化铝等药物,致死中量为51-100毫克/公斤体重。

(5)剧毒农药

包括磷胺、久效磷、“苏化203”、甲胺磷等药物,致死中量为1-50毫克/公斤体重。

二、低毒农药一般喷菜多久能吃

1、喷施过低毒农药的蔬菜通常经过7-10天左右即可食用,若喷施中毒农药,则通常要经过15天左右(或更长时间)才能食用,若是喷施过灭多威、甲胺磷、克百威等高毒农药,则建议不要食用。

2、当蔬菜上面有农药残留时,可先将其彻底洗净,再用洗涤剂溶液浸泡10-15分钟,或用清水浸泡30-60分钟,然后捞出重新洗净,这样即可有效去除残留的农药。

3、浸泡时间不能过长,避免表面的农药进入水中后重新被蔬菜或水果吸入内部。

农残的农残的预防

第一,合理使用农药。应根据农药的性质,病虫草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科学、辩证地施用农药,力争以最少的用量获得最大的防治效果。合理用药一般应注意:

①对症用药,掌握用药的关键期与最有效的施药方法;

②注意用药的浓度与用量,掌握正确的施药量;

③改进农药性能,如加入表面活性剂有机硅等,以改善药液的展着性和渗透性能;

④推广应用生物制剂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并要合理混用农药。

第二,安全使用农药。应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等法规,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积极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严禁使用禁用、限用的高毒、高残留和“三致”农药。严禁高毒、高残留和“三致”农药用于果树、蔬菜、粮食、中药材、烟草等;禁止用农药毒杀鱼、虾、青蛙和有益的鸟兽等;施用农药一定要在安全间隔期内进行。

第三,采取避毒措施。在遭受农药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一定时期内不栽种易吸收农药的辣(甜)椒等,可栽培抗病、抗虫蔬菜或其他新品种,减少农药的施用。

第四,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认真实行辣(甜)椒与其他农作物的合理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增施生物菌有机肥料,减少速效氮素化肥施用量,推广温室、大拱棚等设施栽培,并在设施栽培中推行防虫网等农业防治措施;积极开展性诱激素、以虫治虫、以菌治虫、防病等生物防治措施;大力推广黑光灯、诱虫板等物理防治措施;在设施栽培中实行白天高温调控、夜间通风降湿、防虫网封闭通风口的生态防治措施;科学进行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

第五,掌握好收获期。不允许在安全间隔期内收获采摘辣(甜)椒。各种药剂因其分解、衰变的速度不同,辣(甜)椒的生长趋势和季节也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安全间隔期,收获时辣(甜)椒离最后喷药的时间间隔越远越好。

第六,进行去污处理。对残留在辣(甜)椒、果蔬表面的农药可作去污处理。如通过暴晒干椒、清洗鲜椒等,减少或去除农药残留污染。

第七,大力推广使用天达2116降解农药残留。据试验,喷洒天达2116能有效降解辣(甜)椒的农药残留,喷洒3天后其农药残留可比对照减少50%左右,喷洒15天后可减少90%以上。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

第一招:选择适当的农药品种。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为防治农药含量超标,在生产中必须选用对人畜安全的低毒农药和生物剂型农药,禁止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农药品种“五花八门”,各种药剂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防治对象等各不相同,某种农药只对某些甚至某种对象有效,当一种防治对象有多种农药可供选择时,应当选择对防治对象效果最佳、对人畜和环境生物毒性低、对生态环境安全、对作物安全和经济效益最好的品种。病虫害检测设备第二招:掌握用药关键时期。在不同的时间使用相同的农药对防治对象的防治效果、对作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影响都会有非常显著的差异。选择一个最适当的时间对于提高防治效果、减少不利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为害特点应在关键时期施药。预防兼治疗的药剂宜在发病初期应用,纯治疗也是在病害较轻时应用效果好。防治病害最好在发病初期或前期施用。防治害虫应在虫体较小时防治,此时幼虫集中,体小,抗药力弱,施药防治最为适宜。过早起不到应有的防治效果,过晚农药来不及被作物吸收,导致残留超标。第三招:掌握适当的用量。农药要有一定的用量才会有满意的防治效果,但并不是用量越大越好。首先,达到一定用量后,再增加用量,不会再明显提高防治效果;其次,留有少量的害虫对天敌种群的繁衍有利,将害虫“赶尽杀绝”并不可取;再次,绝大多数杀虫剂对害虫天敌有一定杀伤力,用量越大,使用浓度越高,杀伤力越大;最后,农药用量增加必然增加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掌握使用剂量十分重要,不同农药有不同的使用剂量,同一种农药在不同防治时期用药量也不一样,而且各种农药对防治对象的用量都是经过技术部门试验后确定的,对选定的农药不可任意提高用药量,或增加使用次数,如果随意增加药量,不仅造成农药的浪费,还产生药害,导致作物特别是蔬菜农药残留。而害怕农药残留,采用减少药量的方法,又达不到应有的防治效果。为此在生产中首先应根据防治对象,选择最合适的农药品种,掌握防治的最佳用药时机;其次严格掌握农药使用标准,既保证防治效果,又降低了残留。第四招:采用恰当的用药方法。喷雾法、喷粉法、撒施法、烟雾法、熏蒸法、毒土法、土壤处理法、种子处理法、注射法、包扎法、毒饵法等农药使用方法,应该根据病虫草害的危害方式、发生部位和农药的特性来“灵活”选择,不可“千篇一律”。如在作物地上部表面危害的,一般可采用喷雾、喷粉的方法;对土壤传播的病虫害,可采用土壤处理的方法;对通过种苗传播病虫害,可采用种苗处理的方法;一些内吸性好的药剂在用于防治果树等木本植物的病虫害时,可采用注射或包扎的方法;颗粒剂只能采用撒施的方法等。第五招:掌握安全间隔期。安全间隔期即最后一次使用农药距离收获时的时间,不同农药由于其稳定性和使用量等的不同,都有不同间隔要求,间隔时期短,农药降解时间不够会造成残留超标。如防治麦蚜虫用50%的抗蚜威,每季最多使用2次,间隔期为15天左右。第六招:采用交替轮换用药。多次从复施用一种农药,不仅药效差,而且易导致病虫害对药物产生抗性。当病虫草害发生严重,需多次使用时,应轮换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这样不仅避免和延缓抗性的产生,而且有效地防止农药残留超标。第七招:采用科学的栽培措施。科学的栽培措施是减少农药用量的最有效措施,也是减少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的最有效措施。一要选用抗病虫品种;二要合理轮作,减少土壤病虫积累;三要培育壮苗,合理密植,清洁田园,合理灌溉施肥;四要采用种子消毒和土壤消毒,杀灭病菌;五要采用灯诱、味诱等物理方法,诱杀害虫,如黄板诱杀蚜虫、粉虱、斑潜蝇等,灯光诱杀斜纹夜蛾等鳞翅目及金龟子等害虫,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专用性诱剂诱杀。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39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