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名人陈如岳事迹
陈如岳,南海大富保莲塘乡(今属佛山)人。后辞官归里,批注古籍,撰述诗文, 教育 子弟,并兼营陈太吉酒庄(即现在的石湾酒厂)。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陈如岳 事迹 ,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陈如岳事迹1
1.学:与康有为同窗
要了解陈如岳,必须要走进他的家乡禅城张槎莲塘村。莲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自然村,有着深厚的 文化 底蕴,明清时,村里的读书人就认为,读书习业考取功名才是“正途”。所以一些富裕的家庭,为了使自己的子弟从正途出身,都会全力以赴供他们读书,因此出现了不少科举家族。而陈太吉酒庄创始人陈屏贤的孙子陈如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莲塘,村民90%是陈氏的后人。60多岁的陈有杞回忆:“陈如岳聪明过人,考取翰林学士,官至贵州乡试主考。陈如岳是南海九江礼山草堂朱次琦先生的弟子,又是康有为的同窗,他在康有为影响下,追求维新思想。”
陈如岳自小在莲塘乡的陈氏祠堂读书,又是南海九江礼山草堂朱次琦先生的弟子,康有为先生的同窗。在莲塘乡陈族中,陈如岳是个满腹文墨的才子,同治十二年(1873年)中举,光绪九年(1883年)荣登二甲,光绪皇帝钦点翰林,赐进士出身,光绪十五年(1889年)钦命为贵州省正主考官。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
不惑之年的陈如岳,正是仕途亨通之时,陈如岳竟托词母病,辞官职返归故里。回到家乡, 他到南海西樵山西湖书院讲学,以新的教学理念,呕心沥血培育桃李。任教期间,他著书立说,除批注校订《西厢记》、《桃花扇》、《三国演义》、《水浒》等外,还有诗集传世,又擅书法,广州“莲香楼”的牌匾也是他所题写。
2.创 :石湾玉冰烧名闻遐迩
之后,陈如岳回到家乡,在祖父开设的太吉酒庄酿起酒来。当时的太吉米酒已经闻名南方各地,但如岳觉得酿酒的学问还多着哩,于是开始饱览群书,决定把太吉酒庄做出个好样子来。
陈如岳决心要在家传米酒酿制技艺的基础上,创新酿酒工艺。当时市面出售的米酒,包括太吉米酒在内,入口都有点苦味和辣味,且容易“上头(俗称醉酒)”。有人说:饮酒就是要辣、要醉才算是好酒,古人不是说 “借酒消愁” 、“一醉方休”么?但陈如岳却认为,好酒应该是用以品尝的,让人喝得顺喉,喝出滋味才算得上是好酒。他苦苦思索:酿造米酒除了好米好水之外,什么才能让米酒变得更醇更香呢? 他看到广东人喜欢用蛇或毛鸡之类浸酒,他开始留意用肉食类浸泡酒的技艺。
那一年,莲塘乡陈族举行敬老乡饮酒礼,陈氏祠堂大排筵席,给老叟们分派一份猪肉。当晚,乡绅和年逾古稀的长者以及有功名者饮宴。席间,如岳注意到那些古稀老叟们特别爱吃肥猪肉,自己也夹了一块细心品味,发觉肥猪肉不但入口香润,而且滑腻甘和。如岳想到,何不用太吉米酒添加肥猪肉,用石湾陶埕浸泡陈酿,创制新的米酒酿造工艺呢?经过反复试验,肥猪肉在米酒中经过一段时间酝浸,原来混浊的米酒变得更加清纯,酒中浸泡的猪肉如晶莹剔透的冰块,酒液清澈,入口细细品尝,口感甘滑,去除了白酒的苦味和辣味,酒味绵甜柔和,顺喉多了,而且还有一种与常见米酒不同的独特浓郁的香味。
他顺应民众把米酒称作“烧酒”的习惯,更因加了猪肉酿制的米酒,酒体清澈如玉,于是取名为“肉冰烧”。
对于这种在酒中泡肥猪肉的技法,石湾酒厂市场推广总监蔡壮筠解释道:“猪肉能吸附杂质,泡在酒中能与酒液融合形成独特酒香,并醇化酒体,这也成了?陈太吉酒庄?独有的工艺,这很像威士忌、白兰地的蒸馏原酒,需要经过橡木桶储存。”
自此,石湾玉冰烧名闻遐迩。
3.新 :更新产业发展观念
作家任流的小说《陶醉天下》就是围绕主人公陈如岳而写,他认为:“陈如岳有学识、做过官、见过世面,其处事能力、经济头脑有过人之处。”
陈如岳凭朝廷赏赐的俸禄在石湾至海口一带俗称“水浸地”的地方,买屋、买田、买地,然后开了两间“米基”,类似现在的粮食加工厂,一间叫“陈广兴”,一间叫“陈义利”,进行“收谷绞米”的生意,囤积了大量的大米。
怎样才能更好利用石湾酿酒产业的资源呢?陈如岳改造了家乡的桑基鱼塘,将碾出来的谷壳和稷米运回乡下混合草料作为饲料,同时又以酒糟养猪,落塘的猪粪培养微生物喂鱼;在塘泥覆盖基面培肥土壤,将江西庐山的“大矛竹”和本地的“象竹”杂交,培育出喜欢大肥的岭南著名竹笋品种大头扁,布种在鱼塘基,称为“竹基鱼塘”。
这种基塘系统模式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沿用,海口草鲩鱼非常有名,以前专供省城广州享用,而莲塘的这种大头扁竹笋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被国家指定为唯一的出口笋。
石湾酒厂市场推广总监蔡壮筠认为,“陈如岳在发展陈太吉酒庄的事业上颇有新意,整合各种资源,与其自身渊博的学识、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和得风气之先的视野有很大关系。”
180多年过去,石湾酒厂一直在创新变革的发展中引领着时代风向标。
4.誉:深挖玉冰烧文化内涵
陈如岳入选佛山历史名人评选活动的消息传 到莲塘村后,村民们奔走相告。莲塘村的陈氏祠堂是村民聚集的地方,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陈如岳是读书人,一个读书人发展了一个品牌,非常了不起,他是佛山的历史名人,是莲塘村的骄傲,也是佛山人的骄傲。
佛山民俗专家余婉韶说,陈如岳入选佛山历史名人候选人,可是说是实至名归。当年陈如岳创制玉冰烧工艺时,他只知道用猪肉酿米酒香醇好喝,却不懂得其中奥妙。现代科学技术使石湾玉冰烧在传统的基础上有大的进步。
科学研究证明,石湾玉冰烧是最传统、最纯正、最敢于创新的酿酒工艺的结晶。太吉米酒添加了猪肉,可吸附酒中的杂质,脂肪缓慢降解,生成的脂肪酸与酒液融合,形成独特的酒香和醇化酒体作用,增加了酒的甜味,并使酒体柔和,入口柔绵,有效提高米酒的酒香、酒味和酒液的澄清度。
石湾酒厂为陈如岳位列佛山历史名人评选活动候选人感到非常高兴。进士可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位之一,国内恐怕还没有哪个品牌的酒和进士有关。玉冰烧是进士发明的,可谓进士酒,这可能是中国白酒独一无二的品牌 ,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值得后人好好保护和挖掘其文化内涵。
蔡壮筠说,石湾玉冰烧酒酿制技艺,已被批准列入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这是对其最有效的保护方式,如今石湾酒厂已有了三代人的储备,从企业经营来说,这是最核心的产品,因此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需要进行保护和发展,永久传承。
他认为,通过历史名人的评选,更好挖掘先人前辈的核心思想,让世人了解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这对于文化产业的影响非常重要,这种方式非常好,对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陈如岳事迹2
陈如岳始创广东米酒“石湾玉冰烧”
陈如岳观察到广东人喜欢用蛇或毛鸡之类浸酒,这引起了陈如岳的思考,他留意到用肉食类浸泡酒的学问。话说那一年莲塘乡举行了敬老乡饮酒礼,给老叟们分派一份猪肉。陈如岳注意到那些古稀老叟特别爱吃肥猪肉,而究竟肥肉有什么特别好吃之处吗?心存疑问的陈如岳夹了一块细心品味,发觉肥猪肉不仅入口香润,而且滑腻甘和。他灵机一动,决定尝试用太吉米酒添加肥猪肉,以石湾陶埕浸泡陈酿,创制新的米酒酿造工艺。经过反复试验,肥猪肉在米酒中经过一段时间酝浸,原来比较混浊,还有杂质的米酒变得更加清纯,酒中浸泡的猪肉如晶莹剔透的冰块,酒液清澈,入口细细品尝,口感甘滑,不但去除了白酒的苦味和辣味,酒味绵甜柔和,顺喉多了,而且还有一种与常见米酒不同的独特浓郁的香味。把这种用猪肉浸制的烧酒取名“肉冰烧”,因粤语的”肉“和”玉“同音,浸泡后的猪肉像玉一样。故更名为“玉冰烧”。
整合资源创新发展
怎样才能更好利用石湾酿酒产业的资源呢?陈如岳改造了家乡的桑基鱼塘,将碾出来的谷壳和稷米运回乡下混合草料作为饲料,同时又以酒糟养猪,落塘的猪粪培养微生物喂鱼;在塘泥覆盖基面培肥土壤,将江西庐山的“大矛竹”和本地的“象竹”杂交,培育出喜欢大肥的岭南著名竹笋品种大头扁,布种在鱼塘基,称为“竹基鱼塘”。
边这种基塘系统模式一直到建国后还沿用,海口草鲩鱼非常有名,以前专供省城广州享用,而莲塘的这种大头扁竹笋则在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被国家指定为唯一的出口笋。另外,太吉酒庄养猪业发展很快,这一传统至民国鼎盛时期生猪存栏量达500头(1933年),平均300市斤一头才出栏,雇工六人专业养猪。猪肉也有了新的增值利用途径。(石湾酒厂网站)
人物小记
陈氏(陈如岳)认为孝为立身之本。对老母定省晨昏,从不间断。乡中以出产甘蔗著名,其母嗜好吃甘蔗,但年迈齿衰嚼不动。他便用小刀细心将甘蔗破成小枝供母亲食用。由于少年时期求学得过乡人资助,陈氏为此感念不已,于是在乡路建茶亭一座,为过往乡人歇息之所。其时,张槎各乡,因争水源、土地、坟地而械斗不断。有一次,大富某乡与莲塘乡因为争祖坟的风水,正酝酿一场大规模的械斗,陈知其事,即出面调停。他亲至两乡交界处的祠堂,召集两乡父老,晓以大义,申明得失厉害,说服了两乡乡民,平息了争端,避免了一场流血伤残的械斗。陈氏对人处事公正果敢,受到附近乡人的敬重。(佛山市人物志)
广州“莲香楼”为陈如岳所书
广州莲香楼享誉国内外,有“莲蓉第一家”之称。清光绪年间由肇庆人创建;光绪中叶,“糕酥馆”改为“连香楼”,并集股414份,扩大经营,在香港九龙开设了三家分店;1910年(宣统二年)一名叫做陈如岳的翰林学士,因品尝了连香楼的食品后,大赞其莲蓉做得出色,故书“莲香楼”,提议将原本的“连”字上加上“草花头”,连香楼自此易名为莲香楼并沿用至今。
看了“ 陈如岳事迹”的人还看了:
1. 佛山民间故事6个
2. 回乡创业典型事迹
3. 奋斗不息的故事3篇
4. 教育局个人事迹材料3篇
5. 农民创业的先进事迹
任隆镇的历史名人
我家乡的名人
我的家乡在山西,有许多名人。
两千多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人物。他们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晋文公,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狄仁杰等。他们象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给当时的社会以积极的影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贫苦农民家庭。1937年加入中国***。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协会主席,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
山药蛋 派”
1930年底,赵树理一边流浪一边开始写作,在抗战前的几年间写出了《金字》《盘龙峪》等小说。1937年投身抗日工作,在山西从事各种文化工作,编报纸副刊,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福贵》等。全国解放以后,继续深入农村生活,笔耕不辍,驰骋于中国文坛。短篇小说《锻炼锻炼》《登记》、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集),以及《实干家潘永福》、长篇小说《三里湾》(1955)等,都令人爱不释手。十年浩劫中,赵树理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于1970年9月23日含冤而死,终年64岁。
作出了富有成果的贡献赵树理是我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在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艺的传统、促进革命文艺的大众化方面。
我也是六年级的 ,就写是这。
任隆镇清初设任隆场,以该地姓任者多和祝愿场镇兴隆之意命名。民国26年(1937)置任隆乡,新中国成立后,兼置任隆区。1992年9月撤区,高升、任隆、东新三乡合并建任隆镇。1998年9月,原高升乡所属村划出。镇址任隆场,距县城43公里。任隆镇黑柏沟大樟树湾,是清代宰相张鹏翮祖居地,此可参见胡传淮编者《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2012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张氏名人甚众,主要有: 猪场采用的是一种新型养猪模式——全部采用生物发酵床,实现完全零排放的自然养猪法。“自然养猪法又称生态养猪法、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和‘懒汉’养猪法,与传统养猪方式相比,主要以秸秆、锯末、稻壳等垫圈料,添加天然盐、微生物、营养剂等物质混合形成发酵床,通过生物发酵技术分解猪的粪便,保持猪圈温度,避免病菌传播;它具有无臭味、无环境污染等优点,能较好地解决养猪中环境污染的问题;
据悉,遂宁全市将在大英县象山镇、卓筒井镇、回马镇,蓬溪县任隆镇、高升乡、罗戈乡,安居区西眉镇、三家镇,船山区老池乡,射洪县东岳乡,以村为单位或联村联片建立“稻—鹅”生态养殖示范带,大力发展肉鹅养殖专业村,示范带的“稻-鹅”生态养鹅存栏达到50万只. 1、全民动员,统一思想,齐心协力战旱魔,打好抗旱救灾主体战。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市、县会议精神,于2007年7月24日召开了镇村干部参加的抗旱动员大会,广泛发动全力投入抗旱工作,号召全镇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旱情的严峻形势,树立抗旱夺丰收的思想,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投入抗旱;
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一是镇党委政府成立抗旱防汛暨“双深入”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谭峰任组长,刘正和副书记任副组长,冯玉芳、柏朝光、彭荣、夏礼军、蒲茂林、李碧秀、梁全、骆华林等为成员。二是成立由镇村干部、县粮食局干部、市委统战部干部组成的70多人组成的双深入工作组19个,深入到全镇19个村139个农业合作社进行进村入户查民情、访民情、解民忧活动;
3、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抓好“三保”,做好“四防”。充分利用如今的水源尽量保苗,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保证人畜饮用水、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在进村入户中详细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和心中的愿望,切实解决群众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做好民事纠纷的调解,确保群众思想稳定、社会稳定。抓好四防即防火、防盗、防洪、防安全事故发生,向群众宣讲四防知识,让群众树立抗大旱防涝灾、防火、防盗、防安全事故保平安、保稳定的思想;
4、抓好地质灾的预防工作。镇制定了地质灾害防范预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同时到会云寺村、黑白沟村、鹤鸣村、老马沟村、鲁班村6个地质灾害易发村进行现场查看处理,确定了监测点和监测人员,并请国土局专业人士现场排除不安全隐患,同时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作好搬迁准备,确保群众安全;
5、倾听群众心声,及时解决群众疾苦。工作组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关心群众疾苦。一是镇发放救灾资金2万多元,慰问受灾群众1913户,6696人。二是慰问贫困户,镇党委书记谭峰、副书记冯玉芳、县委组织员文丹以及粮食局干部何履光、贾德建给贫困户曾光林、罗登好、赵泽保捐款,县粮食职工为红一村6社失火社员刘建国捐款500元,镇村帮助其解决吃住问题渡过难关。三是关心帮助留守儿童和贫困大学生,给他们捐款捐物。四是帮助养殖大户搞好防暑降温,特别是五郎村养猪大户刘长贵家生猪由于降温措施不好,生猪中暑发病,工作组请兽医帮助其搞好防暑降温和医治工作,镇政府还专门拨付资金2000元,帮助解决防暑降温工作,由于处理及时,避免了更大损失。工作组深入细致的工作和及时解决群众的疾苦深受群众好评,灾民群众发自内心地感谢***、感谢人民政府;
6、搞好公路建设,解决群众所盼,整修任金公路、东新二八路共17.5公里,整治塘堰35口,维修了提灌站3处,渠系掏淤3.5公里,投劳2486个;
7、狠抓蘑菇和晚秋生产。党委政府切实抓好蘑菇生产,搞好晚秋,力争大春损失晚秋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经济损失蘑菇生产补。如今已抓好晚秋的规划,准备种子,落实了面积13500亩,其中秋菜5500亩,还抓了一个500亩的重点示范片。蘑菇生产全面做好堆料工作,力争在8月20日前完成20%以上面积的堆料工作。 1、进一步牢固对立抗灾夺丰收思想,搞好“三个补”做到减产不减收;
2、抓好蘑菇生产,弥补旱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抓好技术现场培训,做好8月20日前20%以上面积的堆料工作;
3、抓好晚秋。搞好规划,落实面积,搞好示范;
4、千方百计保人畜饮用水;
5、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在今冬明春掀起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
6、进一步搞好塘、堰、库坝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的安全隐患排查,确保安全渡汛;
7、进一步做好群众的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40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