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双汇和雨润哪家强?

近日,双汇和雨润两大肉加工企业相继发布了半年报,两大巨头净利润都有明显的增长,雨润半年净利润8.41亿港元,同比增长了36.86%,而双汇半年净利润3.64亿元,同比增长29.80%。

双汇和雨润哪家强?

2009年上半年猪肉价格持续走低使双汇和雨润都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由于冷鲜肉和冷冻肉价格大幅下滑,雨润营业额虽然较去年下降3.5%,为58.34亿港元,但由于上游业务销量大增及毛利率大幅上升,纯利不跌反升36.9%至8.41亿元。 双汇的半年报也显示,由于生产成本明显下降,报告期内公司的综合毛利率为11.06%,较去年上升2.98%。

作为火腿肠市场的霸主,双汇在高温类产品占销售额比例接近40%;而雨润则在低温肉市场称王,冷鲜肉占上游六成市场。在猪肉价格如过山车般暴涨暴跌中,两大肉类加工巨头正在为收购更多的资源而紧锣密鼓。由于猪肉成本占比达50%以上的行业特性,控制更多的上游资源就面临着更多的利润收成。

雨润集中收购屠宰厂两年扩产一倍

虽然上游养猪户因为猪肉价格下跌而叫苦不迭,但作为中游肉类加工企业却受益匪浅。但2008年猪肉暴涨的阴影犹在,使得双汇、雨润等企业对上游的收购仍然不敢松懈。

有分析师甚至警告:如果现在两大巨头不尽快布局产业链的话,2011年后,它们面对的挑战会非常大———目前很多境内外资本和产业势力已进入饲料和屠宰环节。两大巨头自保城池之役迫在眉睫。

自2007年的猪肉价格大规模波动导致的产业利润危机之后,雨润就加强了做“猪老板”的决心:2008年雨润食品收购了湖南辉鸿49%股权,加上原已持有的51%,达到100%持股。在此之前,雨润已连续出招:投资2.5亿元的百万头生猪屠宰新疆石河子项目、投资10亿元的沈阳雨润、新乐12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等陆续签约、开工、投产,投资数十亿的这些项目,涉及生猪屠宰、分割、冷冻、冷藏等领域;雨润与河南周口政府签订了投资4亿元发展肉类加工的意向投资协议,建设生猪屠宰、分割、冷藏、肉类深加工项目,该项目可达到每年屠宰250多万头生猪,销售额达30亿元。

按照雨润之前透露的扩张计划,雨润计划投资40亿元将产能在2年内扩大一倍,到2010年达到3000万头。雨润集团董事长祝义才曾介绍说,雨润通过收购、新建和扩建的方式,提高集团产业上下游的产能,以推动低温肉制品和冷鲜肉产品市场的占有率。其半年报显示,上游冷鲜肉仍然是业绩亮点,公司上游销量35.1%的增长,下游销量18.1%的增长,其中低温肉制品保持了27.6%的增长。

在雨润看来,新建屠宰厂不如收购一家屠宰企业,政府补贴完全可以支持更新改造,投资额不比新建低。在雨润8.41亿港元的净利润中,40%竟然来自政府补贴。

双汇全产业链式收购:从种猪开始

双汇公司具有高温肉制品和低温肉制品加工能力各72万吨和22万吨。公司是高温肉制品市场绝对强者,在火腿肠前十大品牌中,双汇以41.46%的市场综合占有率领跑市场,远高于第二名雨润10.73%的市场占有率。

和雨润不同的是,双汇的触角甚至伸到了种猪这一产业链的最上端,并逐步将养殖领域扩大。

双汇的市场布局,资源主导型在四川仁寿、内蒙古济宁、湖北宜昌、河南商丘等生猪主产区建立屠宰基地,确保了肉类制品加工的原料肉来源和供应;另一策略是在四川绵阳、辽宁阜新、浙江金华、北京市、上海市等设立肉制品厂,深入肉制品主销区、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据了解,双汇在上游生猪养殖上目前主要集中在万东牧业、九鑫牧业,两个牧场主要是培育种猪。

雨润的下一步,似乎比双汇更大:据媒体报道,雨润明年资本开支为15亿元,主要用作扩产。截至今年底,雨润的计划是生猪屠宰量由上半年1930万头增至2400万头。国家商务部不久前发出了有关屠场分为五级的通告,规定了屠宰场的牌照等级。雨润计划在两到三年之内,让旗下一半屠宰场能达到规定的最高级牌照。

一个人养3000头猪,物联网平台已累计接入160万台智能设备,从2015年的192万头生猪出栏,到2022年出栏6120万头,营收1198亿元,员工共计13.7万人,1183个猪场,230家子公司遍布全国25省(区)。

十年生猪出栏量翻了66倍,牧原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

并且2023年预计会在7000-8000万头之间,也就是说我们10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在吃牧原的猪肉。

而牧原储备的生猪产能已经超过1亿头,未来几年其出栏量肯定还有增加空间。

看到这些数据有些人坐不住了,发出灵魂担忧:不远的将来,大猪企会不会垄断中国生猪市场?

之所以会写这个话题,是因为有这样担忧的人好像还不少,在各大平台都可以看到“资本垄断猪市”“资本垄断后就要吃天价猪肉”等言论。

但是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不过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顶层不允许生猪垄断

我们知道粮食是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而猪肉是老百姓菜篮子中必需品,其重要性仅次于粮食,仅凭这一点,我们就能知道顶层肯定是不可能让老百姓的吃肉问题集中在某几家大型集团手中的。

站在市场层面来考虑,企业运营面临很多风险,资金压力,市场行情风险,疫病风险等,毫不夸张的说,每一种风险都有可能拖垮一家巨头,畜牧业中的雏鹰是不是前车之鉴?正在被重整的正邦是不是一个教训?而当时的雏鹰生猪年出栏量不过几百万头,加之当年我国养猪业的中小散户较多,所以其退出市场后,几百万头的市场份额不动声色的就被其他猪企和中小散户分摊了。

但现在已经今时不同往日,仅仅猪王牧原一家的体量就向着1亿头狂飙,如果牧原真能垄断猪市,那市场份额至少还得往上冲,按照30%的市场份额,也就是2亿头猪来计算。

当牧原一家猪企掌握着中国30%的生猪出栏量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如果牧原真的出现问题,谁能来填补这“2亿头”的市场空缺?谁又能接住这么大盘子?如果没有人能接,那么我国生猪市场是不是又要面临产能大滑坡?届时的猪价是不是又要冲天涨?老百姓是不是又要吃不起猪肉?顶层是否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答案很明确,不可能!

这一点在之前也有得到过印证,还记得2022年的时候,发改委分别在7月4日和9月8日两次约谈了牧原、新希望、温氏天邦、双汇、雨润等大型猪企和屠宰商。

我们再看这两个时间节点,此时都是猪价处于快速上涨区间,并且都是超过了23元/公斤,这也就是说,顶层希望猪价、肉价保持平稳合理的区间,一旦出现急速上涨的情况,就要给大猪企和大屠宰商敲敲警钟,这一点也彰显出国顶层在控制猪价和保证民生方面的作为,那么,在市场红利的诱惑下,这些大型猪企在被约谈后会不会乖乖听话呢?别忘了他们每年数亿元的补贴还需要向顶层申请所以,在中国,关于吃肉的问题顶层肯定要管。

国家队先手布局养猪,已规划产能超3790万头

关于养猪吃肉的问题,一头连着千千万万养猪人的生计,一头连着全国人民的菜篮子餐桌子,所以顶层不但要管,而且还要防止垄断,如何防止?让“国家队”养猪!

据行业媒体统计,11省市18家“国字头”猪企,“十四五”规划产能超过3790万头。

相当于2022年全国生猪出栏量5%。

可以看出,在全国主要生猪产能大省,国有控股农牧企业早已提前布局,未来要想实现生猪的稳产保供,顶层将抓手转向了更可控的国企。

重点的各个省份的农垦部门在发力,要知道各省的农垦部门手上都有大量的优质土地资源,而现在养猪最大的难点之一就是土地资源难批,所以顶层要想让国家队发力,分分钟可以顶上!

养猪业没有垄断的门槛

我们通常所讲的垄断,更多的发生在手机、汽车、育种等有很高技术壁垒的行业,也就是说,垄断是需要核心技术的。

再回到养猪业来说,不可否认,如果有良好的育种基因母猪的PSY可以达到25以上,如果有先进的智能化设备效率可能会更高,但是这些都不是技术壁垒,换句话说,一个家庭农场主,即使没有优良的种猪、没有先进的设备,如果积极改善猪舍环境,精进照料猪只,养殖成绩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养殖最终竞争的是成本,散户的成本也可以控制的很好。

在中国人人可以养猪(养不多可以养少),但是不是人人可以造手机芯片,不是人人都可以搞新能源汽车,这就是养猪业与其他行业的本质区别!

大型猪企正在影响猪价走势

生猪市场不可能被大型猪企垄断不假,但是有一点,以牧原为代表的大型猪企确实在影响市场的供需,进而在影响猪价!

例如去年年底的时候,本是消费旺季,猪价却一路跌到了7元区间,影响因素之一就是猪企的集中放量。

在去年12月5日的时候,牧原股份公告称公司将2022年生猪预计出栏量区间上调为6100万头-6200万头,高于此前在2021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出栏量区间5000万头-5600万头。

也就是说,年底了,牧原突然告诉大家,我多了600万头的生猪要投放市场,相当于每天给市场增加了20万头生猪,相当于多少散户的集中出栏?你说会不会影响猪价?

再有二次育肥,有机构统计,目前养殖户选择二次育肥的比例已经接近20%,明显高于以往。

并且现在的二育户都是带着大量的资金而来,都是上万头的搞二育,对市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信息不透明,这些信息都会给养殖户造成信息误判,形成误导!

忠告

所以,各位小型养殖户,猪市的格局变了,原来的玩法也变了,那么,你原来判断猪价的经验还灵验吗?都将统统作废!所有养猪人都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那么,现在养猪人除了降低成本是外,还要收藏大猪企在做什么,还要学会灵活一些,有的赚就出,毕竟钱到自己口袋里才是自己的!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40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