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宋家村的宋村家后裔流布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宋家庄、张冉庄、孙家庄、马尚庄、乔庄、新镇

宋家村的宋村家后裔流布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邓家庄、涯庄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峪庄、车宋庄、昆仑镇、东关、赵家楼、耿家庄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海眼镇

山东省日照市仇家官庄

山西省临汾市东土庄及张家口一带

陕西省三原县

陕西省高陵县 东北三省等

近年以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迅速发展,存续了数百年的旧村已经被完全拆除,一幢幢崭新的楼房矗然而立,村民大都搬入了新居,宋家村先后获得“省级先进村”、“市级生态村”、“区级文明村”、“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城镇建设先进单位”、“平安张店建设先进单位”、“新农村建设小康村”、“五个好村级党支部”、“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等荣誉称号。村委一班人积极探索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目前已经正式挂牌成立全区首家农村社区--福瑞园小区.福瑞园小区自2003年8月份开始动工兴建,截止2008年4月底,11栋村民住宅楼拔地而起。共容纳350户居民,建筑面积30110平方米,总投资3100万元,水、电、暖、天然气、闭路电视、电话配套齐全,村民喜迁新居。该村还投资200万元建立了七室、一院、二场、一泉(七室: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乒乓球室、休闲健身室、卫生室,一院:文化大院,二场:健身广场、灯光球场,一泉:音乐喷泉)。居民们工作之余,可以在村里休闲、健身、学习,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1、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岭子镇宋家村 淄川区岭子镇宋家村是淄川区的经济强村、文明村,工业经济发展迅速,村民年人均收入6700元。对宋家村大部分农户来说,都有一个和几个劳力在村里的企业上班,过上了衣食无忧、殷实小康的生活;但有些没有劳力到企业工作的家庭,只能靠种地谋生,日子过得稍显寒酸。

如何让每一个村民在奔小康路上不掉队,都过上美满富足的生活,这一直是摆在宋家村“两委”面前的课题。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之初,宋家村“两委”就认识到,站点建设是教育、培训党员和村民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全体村民整体素质的有效方式,也是让部分村民掌握致富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宋家村在上级要求的基础上,又追加投资10万元,以党员活动室和村大会议室为依托,购置了1台投影设备、10台微机、10台电视、10台DVD播放机,建立了一个可容纳20人的远程教育电子阅览室和容纳210人的多功能演播大厅,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强大的现代远程站点建立起来。

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是基础,用好是关键。宋家村在发挥站点作用上可谓做到了极致,党委成员政治学习、党员学习培训、计划生育宣传、企业职工培训、村务管理培训等统统都是通过远程现代教育网站完成的。

特别是村民致富技能培训上,现代远程教育站点更发挥了强大的作用。村里先后组织了4期致富技能培训班,共计培训200多人,村里80%以上的党员都掌握了一项实用技术和致富项目。46岁的沈德义办起了养猪场,猪存栏140头,年纯收入5万多元。村民王延华种植了1亩食用仙人掌,年收入8000多元,她同时还办起了存栏50头的小养猪场,年纯收入也在2万元以上 。

淄河镇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各种工农业产品质优价廉。主导产品有电缆、矿泉水、铝镁合金棒、新型仪表、酒类、阀门等。其中金源公司生产的电视电缆被评为省、部优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主要有林果、蔬菜、中草药、食用菌等。生产的池梨,以甜脆可口,皮薄肉嫩而著称,清乾隆年间被选为贡品,多次被评为省市名优特产品;生产的蒜黄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年产3.5万吨,被评为“淄博名牌”,畅销京沪津等各大城市;香椿也是全市闻名的淡季蔬菜。全镇干鲜果产量达1200万公斤,蔬菜年产量达2200万公斤以上,是全市名副其实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丰富的地下水资源遍布全镇,是淄博市矿泉水、山泉水生产基地,淄博市水资源保护地。

发展特色经济,唱响旅游主旋律。我镇地下水源丰富,且水质良好,是淄川东水西调工程水源地。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保护环境就是生产力的原则,大力发展矿泉水等特色经济,矿泉水厂达到13家,年产矿泉水20万桶,占淄博矿泉水市场总量的一半。梦泉、涌泉等村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取得良好成效。目前,全镇已形成马鞍山、梦泉、涌泉、孟良台、聚峰等5大景区,红色游、生态游、历史文化游、民俗游等多门类旅游格局,年接待游客共达30万人次以上。2008年,淄河镇被评为山东省十大旅游强镇。

第一产业 1949年粮食总产345.2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71公斤,总产达到611.8万公斤。

1979年,口头公社前香峪大队在全市率先实行农业生产大包干责任制。全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倡科学种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对境内的河滩砾石地进行填土造田400余亩,1996年对大口头村、东石门村搬迁后旧村址进行复垦,增加耕地面积220亩。对淄河沿岸修筑堤坝,打深井32眼,维修水利设施,解决人畜饮水。沿河阶地浇灌面积305公顷,占可耕地面积的40.4%。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粮田面积减少,全乡粮食自给有余,改变吃返销粮现象。2000年推广优质面条专用小麦5000亩,为“淄河牌”蔬菜面条提供优质原料。

该镇众多的中低山梯田,适宜发展林果生产。以淄博池梨、仁用杏、长虹枣、牛心柿、花椒、海棠果为主,1998年果园面积13000余亩,主要分布在幸福、聚峰两溜。淄博池梨因产于淄河镇池板村而得名,现有结果树3万余株,年产200万公斤。杏有麦黄杏、大臻、油臻、酸臻等42个品种,杏米占全市杏米产量的一半以上,现有结果杏树15万株。淄河镇每年产柿饼40万公斤以上。花椒现有栽植面积3000多亩,年产椒皮10万公斤以上。1987年农业结构内部调整, 2002年实施太河库区省级扶贫开发。

淄河镇利用境内山地海拔较高,夏秋季节气候湿润凉爽,淄河水源充沛,大力发展越夏菜、蒜黄、食用菌,1997年对蔬菜果品等农副产品注册为“淄河牌”,实施万亩“无污染无公害”蔬菜开发,成为淄博市越夏菜种植示范镇。幸福溜、聚峰溜17个村,利用海拔300—600米山地梯田,种植西红柿、菜花、芸豆。越夏西红柿亩收入1500—3000元。种植面积发展到300公顷。利用淄河沿岸丰富的地下泉水资源,冬春季在河边建窖生产蒜黄,1990年,利用河滩面积300亩,生产面积1500亩,年生产蒜黄800—1000万公斤,总收入1200—2000万元,净收入600—800万元,2002年 “淄河牌”蒜黄被山东省农业厅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经北京市肉菜放心工程批准为第一批无公害农产品进入北京市场。到2000年沿河菜田发展到135公顷,亩收入2000元左右。聚峰村为淄川区最早食用菌生产单位之一,现已有5000m生产规模。

淄河镇利用丰富的野草资源发展食草动物,年出栏肉兔4万只。2000年双泉村引进福建贡鸡,年出栏优质肉食鸡15万只。2002年在西股、池板、陈家等村建起养殖小区,占地面积60亩,入园养殖户15户,养猪、鸡、奶牛等品种,年畜牧业收入40万元。

1983年开始对幸福流域进行小流域治理,到2002年治理面积3859公顷,植树397万株,造林1636公顷,其中经济林52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7 %。

2002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40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149万元,畜牧业收入734万元。 新中国建国初成立口头铁木业社,1958年开始发展社队工副业,先后建起酒厂、粉坊、磨坊。1965年成立果脯厂,从业人员300人,固定资产总值6.3万元,1969年建立煤井。1972—1977年先后成立建筑队、磷肥厂、石矿、运输队、陶瓷厂、砖厂、砂场,1978年始,先后办起预制厂、纸箱厂、棉织厂、塑料厂、食品厂、仪表厂、化工厂。1978年社办企业总产值130.8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16.2万元。1984年建立(淄博)电缆厂。1994年成立山东金源线缆集团,成为全镇的龙头企业,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电子行业百强企业,“金盘牌”电视电缆荣获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产品主要出口西欧、东南亚各国。1985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乡、村、联户等多种形式办企业,是年镇办企业总产值546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107万元。1992年建立淄博柳泉矿泉水厂、翻砂厂等企业,20世纪90年代,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依托资源优势,以开发矿泉水为主,建立淄博市矿泉水生产基地,有柳泉、神来、劈山、浩宝、康丽源、神泉、淄龙潭等10家矿泉水厂;1998年,镇办企业金源线缆集团、柳泉矿泉水、淄博阀门厂、淄博染料化工厂、建安公司、淄博泾源酒厂、淄博仪表厂全部进行了改制。

2002年,全镇共有工业企业310家,年末工业总产值2.45亿元,利税2662万元,实交税金90万元。

第三产业 新中国建国初群众入股,办起口头地区联村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集体商业日益壮大。1953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私营工商业纳入合作化轨道,1978年之后,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日趋繁荣,1987年有集体网点46处,个体网点发展到62处。9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步入快车道,集体商业服务网点大多实行私人承包或拍卖。1993年成立口头基金会,融资总额达到1755万元,1998年10月,根据区里《关于清理整顿农村基金会的实施意见》要求,多渠道回收清欠资金为股民进行兑付,2001年10月31日摘牌关门。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先后建起淄河、幸福、岳阴商业街3条,城子、北镇后季节性蒜黄批发市场2处。利用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发旅游业,每年观光游客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0多万元。2002年,第三产业人员613人,年末固定资产总值870万元,实现总收入1380万元,创利税16.6万元。

1987年开始,利用闲散农村劳动力进行劳务输出,先后成立10支劳务队,在淄矿集团、双沟、埠村、岭子、西河、龙泉等煤井承包煤井采煤或到淄川、张店等企业打工,增加收入,2002年在外务工人员1030人,总收入824万元。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40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