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茶叶战争史实,中国的茶叶是怎么传出去的
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据推测,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海空禅师来我国留学,归国时携回茶籽试种;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茶籽种植。日本茶业继承我国古代蒸青原理制作的碧绿溢翠的茶,别具风味。
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以远。十五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茶叶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而荷兰人约在公元1610年左右将茶叶带至了西欧,1650年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国。十七世纪时传至美洲。印度尼西亚于1684年开始传入我国茶籽试种,以后又引入中国、日本茶种及阿萨姆种试种。历经坎坷,直至19世纪后叶开始有明显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速了茶的恢复与发展,并在国际市场居一席之地。
1780年,印度于由英属东印度公司传入我国茶籽种植。至19世纪后叶已是“印度茶之名,充噪于世”。17世纪开始,斯里兰卡于从我国引入茶籽试种,复于1780年试种,1824年以后又多次引入中国、印度茶种扩种和聘请技术人员。所产红茶质量优异,为世界茶创汇大国。1880年,我国出口至英国的茶叶多达145万担,占中国茶叶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1833年,在帝俄时代从我国传入茶籽试种,1848年又从我国输入茶籽种植于黑海岸。1893年聘请中国茶师刘峻周并带领一批技术工人赴格鲁吉亚传授种茶、制茶技术。
1888年,土耳其从日本传入茶籽试种,1937年又从格鲁吉亚引入茶籽种植。1903年,肯尼亚首次从印度传入茶种,1920年进入商业性开发种茶,规模经营则是1963年独立以后。1924年南美的阿根延由我国传入茶籽种植于北部地区,并相继扩种。以后旅居的日本与苏联侨民也辟建茶园。50年代以后茶园面积和产量不断提高,成为南美主要的茶生产、出口国。
20世纪20年代几内亚共和国开始茶的试种。1962年我国派遣专家赴几内亚考察与种茶,并帮助设计与建设规模为100公顷茶园的玛桑达茶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茶厂。1958年巴基斯坦开始试种茶,但未形成生产规模。1982年,我国派遣专家赴巴基斯坦进行合作。20世纪50年代阿富汗共和国试种茶。1968年,应阿富汗政府邀请,我国派遣专家引入中国群体品种。1962年我国派遣茶专家赴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马里共和国,通过艰辛的引种实验,取得成功。
20世纪60年代,玻利维亚共和国最初从秘鲁引进茶种试种。70年代台湾农业技术团赴玻考察设计与投资,开始规模种植茶园。1987年应玻政府请求,我国派遣茶专家赴玻,帮助建设200公顷的茶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茶厂。1983年,我国向朝鲜民主共和国提供茶种试种,并在黄海南道临近的西海岸的登岩里成功种植。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种茶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纪20年代,经过千年沧桑,至今茶叶生产初具规模。
目前,中国茶叶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茶籽、茶树,茶园面积247万多公顷,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饮茶人口20多亿。
如何提高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运行效率
生态茶:生态茶,属于生态农业的范畴。源于我国的生态农业是继传统农业、石油农业之后的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使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协同提高的综合农业体系。
该模式是以开发生产适应国内外消费潮流的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为目标,将生态茶业建设与生态茶叶产品开发合为一体的环境保护型生态茶区建设。其基本做法是依环境质量分层次开发第一层次为对生态环境受到一定污染,茶叶品质较差或农残超标的产地,在进行环境综合治理、消除茶园周围污染源的基础上,建立无公害茶区,运用无公害生产技术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按照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原则,推广生防技术,在必须进行化学防治时,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确保茶叶农残逐步降至国家标准及欧盟规定的新标准以下,成为无任何公害的健康饮品。第二层次是在远离城镇与工业区,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大气、地面水和土壤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标准的产地。
原生态的茶未必都好。茶树经过人工驯化,去除了一些不好的刺激性的物质,而不断强化有效物质。有的原生态茶树退化比较严重,而有的含有一些对肠胃刺激性很强的物质,这些对人体都是没有益处的。原生态的茶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要看理化指标的情况。
如下:
1、智能化管理:互联网硬软件同步投入,提升企业生产智能化。
2、数据管控:消费者扫码热度数据作为大数据分析,为企业拓展市场方向提供了科学台理的数据支撑。
3、自动预警:可通过消费者或者市场督导人员查询溯源,快速稽查农产品信息。自动预警,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
4、品牌分析:可通过消费者或者市场督导人员查询溯源,快速稽查农产品信息,自动预警,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
5、销量提升:产品升级,品质升级,自动化系统助力,大数据信息分析指导决策,帮助企业产品销量实现质的飞跃。
如何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追溯?
1、借助一物一码技术,搭建了专业的农产品迫用体不,打通农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各个环节,记录农产品从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信息,有效保障农产晶的质量。
2、追溯系统结合当代计算机应用技术,赋予农产晶每个商品的追溯二维码都是维一性。编码具有难复制、难仿造等特点,所以我们追溯码具有防伪溯源功能。消费者只需过扫描追溯二维码便可判断产品真伪,并同时获取产品名称,生产日期,生产厂家和农事记录等一系列溯源信息。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41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