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五谷杂粮有哪些

五谷是指:稻谷、麦子、大豆、玉米、薯类,同时也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而五谷杂粮也泛指粮食作物,所以五谷也是粮食作物的统称。

五谷杂粮有哪些

常见的杂粮有燕麦、薏仁、菜豆、黄豆、黑豆等,因为生长期短、可粗放、耐旱等特质,在干燥少雨的气候里,特别适合杂粮作物的生长。原住民的小米耐旱、耐瘠,且容易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是原住民最神圣的作物。五谷杂粮因为其丰富的营养以及独特的风味,常被广泛拿来加工制成各种食品,再以不同的样貌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五谷杂粮的产地:

稻谷在我国南方种植最多,主要有广西、湖南、广东、江西等地,小麦在南北都有种植,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江苏、四川等地,大豆分布在中国、美国、巴西等区域,玉米在我国各地均有栽培,薯类在世界各地均有种植。

五谷杂粮的品种:

稻谷有和稻谷、粳稻谷、糯稻谷三类,麦子有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类,我国主要种植冬小麦,大豆按颜色分为黄大豆、青大豆、黑大豆等品种,玉米按用途可分为粮用、菜用、加工、爆粒四种,薯类则有甘薯、马铃薯、木薯、山药等品种。

中国不同时期谷子品种是怎样演变的?

谷田梦(天然谷物食品倡导者)解答:

五谷杂粮是指中国传统饮食中的五个主要谷类,包括小麦、稻米、大麦、高粱和黍子。这些谷物都是人类食用历史悠久的食物,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饮食和生活各个方面。

小麦: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之一,是人类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小麦产地广泛,适应性强,主要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两种,其糖分、蛋白质、维生素及其他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尤其在与其他谷物混合后,可以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

稻米:稻米作为中国人民的主食,以其特有的香味和口感而受到全球食客的喜爱。稻米生长在以湖泊、河流水域为主的泥质土壤的低洼平原地区, 其主要组成成份为碳水化合物,能够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还含有较多的纤维素、矿物质和蛋白质。

大麦:大麦适应性强,大部分生长在温和的地区。它是杂粮中营养比较丰富的一种,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叶绿素、B族维生素、钙、铁等对人体健康很有帮助的物质成分。

高粱:高粱也是一种常见的五谷杂粮,以其耐旱、抗逆能力较强而被广泛栽培。在中国南方湿润地区相对较为常见,高粱其谷粒呈梨形,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维生素B族。

黍子:黍子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杂粮,在中国南北各地都有栽培。它口感甜美,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以及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除了面食之外,这种杂粮还可以用于制作糕点甜品等。

总之,五谷杂粮是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五个主要谷物,即小麦、稻米、大麦、高粱和黍子。它们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食物文化,也为我们的健康发育提供了丰富而全面的营养。通过合理搭配和食用可以最大程度地摄取到这五种粮食的营养价值,同时还可以满足人们对于美食的需求。

谷田梦:天然谷物食品倡导者

以上是谷田梦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尽管我国具有悠久的谷子栽培历史,但真正的谷子品种改良始于20世纪30年代。由金陵大学、燕京大学及其合作农场等单位通过系统育种培育推广了燕京811、开封48、华农4号、薄地租等品种。40年代后期由晋察冀边区选育出边区1号,曾在生产上广为应用,直到90年代初尚有栽培。但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些育成品种推广面积不大,各地仍以种植地方品种为主。当时的谷子生产力水平很低,病虫危害严重,产量不足750kg/hm2。

20世纪的后50年,随着谷子研究工作的深入,我国实现了3次品种更新和4次生产栽培技术改良,使谷子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我国在全国谷子品种征集的基础上,对优良农家品种采用系统和混合选择,进行品种优选、提纯复壮和良种推广。北方谷子主产区主要推广了母鸡嘴、磨里谷、金钱子、阴天旱、毛毛谷、大青苗、大红袍、黄少谷、张纯一、长农1号、张农8号、张农9号、龙谷、安谷、合光谷等品种,使谷子生产实现了第一次品种更新,结合有机肥的施用和谷田合理密植,使全国670万hm2谷子平均产量提高到990~1170kg/hm2,总产达到970多万t,比品种更新前提高近1倍。

60年代我国谷子研究和生产处于低潮阶段,总产和单产相继下降,平均产量只有825~1020kg/hm2,总产不足600万t。

70年代,在系统育种的基础上,通过有性杂交,培育了一批高产品种,谷子的抗倒、抗旱、抗病能力也得到全面增强。这个时期推广的主要品种有龙谷23(大黄穗哈3)、回谷1号(60A公谷29)、铁谷1号(新民大黄谷集团选)、锦谷3号(锦315东风谷)、晋谷2号(长农1号高秆红)、昭谷1号、内谷3号、延谷5号(打锣锤大红袍)、榆谷1号(黄沙谷石炮谷)、新农761(724柳条青)、郑谷2号(724安革3号)、鲁谷4号、冀谷6号(日本60日新农724)等,谷子品种实现了第二次更新。新品种配合改良的栽培技术,春谷高产田产量超过7500kg/hm2,大面积连片丰产田达4500~6000kg/hm2。

80年代通过利用国外引进的日本60日、土龙等种质资源,采用单交、复交、多父本综合杂交和跨纬度异地选育等育种手段,培育出高产(7500kg/hm2)、适应性广、高蛋白(11%以上)、口感好、抗倒、抗两种以上病虫害的品种。这一时期推广的品种有豫谷1号、安5498、鲁谷4号、鲁谷8号、冀谷11号、龙谷2583250、公谷60、郑173、821、晋谷15号、长农24、内蒙81-5、赤谷5号、延谷795等。其中豫谷1号在适应性方面有所突破,能跨区域推广,目前生产上还在使用。到80年代末,谷子品种实现了第三次更新,产量达到1485~1853kg/hm2,良种推广面积已达135万hm2,占谷田面积的50%以上。同期,为适应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冀、鲁、豫三省培育了一批适合夏播、抗旱耐涝、优质高产的夏谷品种,如豫谷3号、鲁谷7号、鲁谷8号、冀谷6号、冀谷8号、冀谷11号、金谷米等品种。黑龙江省培育的早熟品种龙谷26在50癗的黑河地区种植成功,拓展了谷子新的种植区域。河北省坝下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谷子不育系蒜系28转育的高度雄性不育系得到实际应用。杂交组合黄系4007和黄系1007的增产效果极为显著,比对照品种跃进4号增产20%~30%。两系杂交种具有适应性强、出苗快、成穗率高、抗旱力强、粒大、出米率高等优点。内蒙古赤峰农业科学研究所在澳大利亚谷吐鲁番谷的杂种后代中,首次发现并命名了Msch型显性雄性不育基因,为杂种优势的利用开辟出一条新途径,在杂交育种上也有广泛应用前景。

进入90年代,谷子育成品种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抗病虫性、抗逆性、适应性有了进一步提高,食味和营养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改良。鲁谷10号、豫谷5号、豫谷7号、冀谷14号、晋谷21号、晋谷27号、龙谷6号、龙谷29号、铁谷7号、铁谷8号等一批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逐步实现着第四次品种更替。其中鲁谷10号曾创下9066kg/hm2的全国夏谷单产最高记录。晋谷21号色泽金黄,口味醇香,食用品质优于历史名米沁州黄。两系杂交种冀谷16号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省级审定的谷子杂交种。到20世纪末,良种结合好的栽培条件,许多谷子品种已具有超过7500kg/hm2的产量潜力。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45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