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的农村调研报告
2017年我通过询问干部、走访群众、实地考察和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本村村情,加上多年村干部及村支书工作实践,对沙港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了深刻的了解。通过调研分析。我发现了本村发展的一些问题,通过分析讨论,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现将调研报告整理如下。
一、沙港村基本概况
1、基本情况
沙港村,位于流芳乡北部,占地面积5.6平方千米,东邻都昌凤山村、西与舜德南湾村接壤,北与城山横山、辕门村交界,均流公路路贯穿境内,距乡政府
1.5公里处。全村共有18个村民小组,468户,总人口1840人,其中党员42人。据统计我村可耕地面积3289亩,其中有水稻田2098亩,旱田1200亩,兼顾种养殖业以及外出务工为经济来源。2017年人均纯收入7907元,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是鱼塘、窑厂,年创2.5万元。今年全村外出务工人员大约500余人,较去年少100人左右,在外务工人员每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外出劳动力不但增加了收入,学习了技术,更重要的是转变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带动了我村经济发展壮大,加快了我村富民目标的实现。
2、基层组织建设
沙港村共有党员42人,村两委成员4人,在村书记蔡绍诚、主任蔡晓斌、副主任柳江波、副主任陈志霞的带领下,努力学习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和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成绩斐然。
3. 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沙港村两委以党的和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努力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发展,以村容村貌和路容路貌的集中整治为突破口,切实改善,沙港村生产生活条件,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使我村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我村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以来,村两委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并获得了当地企业家的大力支持,为村民铺上了水泥路并完善了配套管道设施,为村民解决了行路难的老问题,消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二、沙港村发展状况和分析
1、经济发展概况及分析
从我村的经济收入来源和构成看,小农思想依然严重,与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仍然有很大差距。从对我村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个人感觉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造成了我村经济发展的阻力。
(1)农业结构欠合理。本村经济作物仍以水稻、小麦和玉米为主,大多数种植户都是小农型的分散种植,结构单一,小型分散种植模式成为了我村发展规模农业经济的障碍。
(2)集体经济单一化。目前我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仅仅为鱼塘、土地流转管理费。集体资产总额少。无其他集体经济来源,村级财政情况十分窘迫,无疑直接影响到我村的发展,许多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和公用事业的进行都因为村集体经济薄弱而搁浅。
(3)基础设施落后。去村途中,我发现各村水利设施建设薄弱,防洪抗旱能力脆弱,夏季不能承担村民灌溉用水需求。农业种植技术落后,农村依旧以古老的人力劳作为主,精耕细作程度与现代农业脱轨,生产力低下。在这个村村通路的年代,农村人也要学会科学种田,用科技为自己增收。、
2、整改措施及意见建议
(1)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特色农业体系。在积极发展规模农业产业经济的同时,积极引进多种特色农作物,和引进配套深加工产业体系,打破单一发展格局。以我村的现有实际情况来看,发展特色农业是我村发展的一条极好出路,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便利的交通环境将会给我村的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村里的招商引资工作一直没有起色。建议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将有意向的项目尽快落实,带动本村经济发展和就业。
(3)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逐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由于本村几乎
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级财政情况窘迫,无疑直接影响到我村的发展,许多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和公用事业的进行都因资金不足而搁浅。建议考虑筹建村办创业项目,由村委会和村民共同参入股份,这样既可以增加本村的财政收入,也可让广大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走共同富裕之路。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自身潜力。
这是我到村任职以来,通过与村干部的交流,对村民的走访,及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掌握的一些情况,完成的调研。为我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也让我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三农”问题仍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大胆尝试,努力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迈进。同时立足全村经济发展的全局,进一步深入群众当中,从广大村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一名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的新时代村支书,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沙港村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有关农村种养业变化的调查报告
大家也都知道中国是农业大国,其实很多人都是靠种植东西来获得一定的收益。那么你对人试验田了解多少呢?小编也在网络上查找到了有关信息,想给各位网友们进行一下介绍。
一、试验田其实就是进行农业试验的田地,一般来说就是用来做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品种,对比和肥料对比以及病虫害防治对比等各种项目的农田。也就是说需要在这个田地里面进行农业科学实验,在这里会进行有关于农业种植的一些试点工作。一般来说,选择农田也是有一些标准的,因为这些试验田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些田地里做的一些实验,对于今后的一些种植活动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二、具体的分析现在各个省份可能都会去进行进行实验田,比如说中国农业科学院其实也做了试验田,主要是在北京市北三环那选择一块合适的田地其实就是试验田,一般来说试验田可以离的偏远,当然也可以选择在寸土寸金的土地做实验,其实试验田是非常重要的,大家也都知道农业对于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虽然国家一直强调坚持发展,并且强调工业的速度发展,可是如果没有农业作为支撑那么工业是无法继续进行的,所以如果农业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那么工业自然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试验田中做了一些相关实验,在今后的田地工作中就会进行运行。
三、结语大家也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在农业上也是这样子的,就必须要在一些田地上线进行试验。这样就可以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而且大家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之中,肯定都会出现一些问题,那么这些问题也会被在试验田进行试验。
一、都市农业种养模式主要类型及分布
近年来,通过贯彻《杭州市都市农业实施意见》,各县(市、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引导、扶持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新的种养模式,传统优质高效模式有了新的内涵,优势作物和品种更趋集中,农业产业带更趋明显。
(一)以粮油为主的传统模式面积继续减少。以粮油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是面积大幅度减少。2004年,麦—稻、稻—稻、油—稻等传统模式应用面积70余万亩,比2000年的135万亩减少了近一半。二是传统模式有了新的内涵。如荞麦—鲜玉米,荞麦—单季稻、双季鲜食玉米、鲜花生—稻等模式为传统模式增添了新的活力。全市春玉米—单季稻和春大豆—单季稻面积已达到15万亩,平均亩效益932元。给传统模式赋予了新的内涵,不仅稳定了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而且还大大增加了农户收入。
(二)粮经结合型模式快速发展。2004年,粮经结合型模式应用面积51.5万亩,比2003年增加一倍以上。一是传统的粮经模式得到优化发展。稻—水生蔬菜、草莓—稻、西瓜—稻、马铃薯—鲜玉米—甘薯等传统粮经结合模式的作物品种不断优化,设施不断完善。大中棚等设施使反季节作物栽培面积不断上升,效益不断提高。如余杭区的稻—水生蔬菜面积超过1.3万亩,平均亩效益1835元;建德市草莓—稻面积1.5万亩,平均亩效益5350元,西瓜—稻面积3.1万亩,平均亩效益2259元。二是新的粮经模式迅速发展。双季鲜食大豆—大葱、鲜食大豆—日本萝卜、鲜食玉米—大葱、鲜食玉米—大白菜、单季稻—大蒜、单季稻—中药材、春鲜食大豆—秋鲜食玉米—蔬菜等模式,平均亩纯收入均在1000元以上,高的达到5000元以上。又如富阳市的鲜食玉米—大葱面积超过1500亩,亩纯收入达5600元;临安市的单季稻—大蒜面积达1000亩,亩纯收入达5500元;桐庐的加工蕃薯—蔬菜面积8000亩,亩纯收入达1126元;建德市的西红花—单季稻面积3100亩,平均亩收益5080元。
(三)经作模式的规模和效益有所提高。2004年,经作型模式面积151万亩次,比2003年增加44%。一是区域特色传统高效经作模式规模提高。蔬菜、竹笋、花卉、苗木、蚕桑、水果等传统模式应用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市蔬菜面积153.2万亩,其中高山蔬菜3.4万亩,仅淳安县就达1.0万亩,比上年增加48%,亩纯收入达到3026元。竹笋面积约38万亩。二是新型高效经作模式不断涌现,苦瓜—小尖椒、草莓—西红柿(小尖椒)、草莓—苦瓜、西瓜—长瓜、胡瓜—长豇豆—四季豆(日本萝卜)、萝卜苗(多茬)—芹菜—早南瓜、苋菜—毛毛菜—芹菜(莴苣)等。这些模式不但应用面广,而且效益好,亩纯收入均在5000元以上,高的超过10000元,如建德的白玉苦瓜—小尖椒应用面积达1000亩,亩产值8600元,扣除亩成本1700元,亩纯收益达6900元;富阳市苋菜—毛毛菜—芹菜(莴苣),应用面积500亩,亩产值达17000元,扣除每亩成本2200元,亩纯收入达14800元;萧山区的胡瓜—长豇豆—四季豆(日本萝卜)模式,平均亩纯收入达到5599元。三是以当地的主导产品为主的模式进一步凸现,区域优势不断扩大。3.4万亩高山蔬菜中,四季豆和小尖椒面积达到2.1万亩。这些模式平均亩收益均在3000元以上。桐庐县的蜜梨面积已超过2.8万亩,其中已经投产的面积达到2.6万亩,平均每亩产出2100元,扣除成本980元,亩纯收入达到1120元;建德市的莲子面积已经达到1万亩;余杭市的甲鱼池生态养殖面积已达到1.7万亩,按照二年一个养殖周期,一个周期平均每亩纯收入达7125元;建德市充分利用优质水源,大力发展珍珠养殖, 2003年收获珍珠23850公斤,2004年又新增珍珠养殖面积685亩,进一步扩大了优势。
(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种养模式不断涌现。猪—沼—果(鱼)、鸡—鱼(珍珠)、果(桑、茶、竹)—放养鸡(鸭、羊)、生猪—蚯蚓—甲鱼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应用面积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仅规模场应用猪—沼—果模式饲养猪24400头。如建德市的鸡—鱼模式养鸡20万羽,平均每羽鸡效益15.6元;余杭区的生猪—蚯蚓—甲鱼模式年出栏生猪12000头,每头猪效益达180元。此外,“四园”放养鸡(鸭、羊)规模达到110万羽(头),套种蔬菜、中药材、粮食模式也不断发展。这些模式的推广应用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二、都市农业种养模式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高效种养模式规模小、发展难度加大。尽管我市种养模式种类达到126种以上,但以粮食为主的传统型模式占大多数,而效益好的模式应用面积规模还不够大。如粮食—油菜等传统模式应用面积达55万亩,一年一熟的水田面积预计在45万亩左右。萧山区义桥镇的茄秧—叶菜—晚稻模式亩效益达到11020元,但面积只有132亩;临安高山花卉(百合)—蔬菜模式亩效益达17000元,但面积只有250亩。究其原因,这些效益很好的模式推广面积不大,既有农民的习惯因素,也有模式应用受地域限制的因素。如“四园”放养鸡(鸭、羊)等模式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很好,但地域性很强,总规模只有110万羽,只占当年全市家禽家畜出栏数的1.9%。
(二)综合集成配套技术应用程度偏低。总体上看,大多数种养模式技术配套集成率不高,影响了模式的推广和效益。如建德市1月份播种的大棚小西瓜,聘请温岭市种植师傅利用微滴灌技术,一年共采收五批西瓜,25亩西瓜净利润8万元。但建德农民自己种植同类小西瓜每年最多只能收到四批,而在温岭则可以收到七批,同样的品种和种植方法,差不多的气候条件,产量和效益相差很大。说明我市在这一模式上先进技术应用率不高,技术的集成配套应用还大有潜力。同样,许多套种和套养模式的增产和增效还有很大的潜力,如淳安县的高山小尖椒,同样的品种和自然环境,高效田块亩纯收入达到4000元,低的田块不到2000元。这也表明病、虫、草防治及肥、水管理技术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三)作物连作的制约。调查中发现,有些模式虽然效益很好,应用规模也较大,但由于同种作物的长时间种植而带来菌、病毒、虫等的严重危害,影响了模式的推广应用。其中,茄科和葫芦科的蔬菜品种连作障碍最为严重。如临安的高山蔬菜种植老区蕃茄和小尖椒等病虫危害特别严重,有的田块亩收入只有正常田块的1/4。建德为了克服草莓连作病虫害的影响,虽用药剂防治、夏季高温消毒等方法,但效果不明显,目前不少农户用氯化苦进行杀菌消毒,但每亩成本达600元以上,许多农户难以承受。
(四)土地流转机制不顺影响。具有区域优势产品的发展需要以数量、质量及市场知名度等产销要素为依托,否则只能局限于小规模的生产和营销。如稻—鸭共育模式,对稻区特别是低洼田有突出的增效作用,但必需具有一定的种养规模,如果土地无法集中到大户手中,这一模式就很难实施。此外,水产养殖、畜牧养殖等模式的发展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土地流转机制不顺的制约。
(五)产业化程度不高影响模式发展。许多模式虽然效益很好,但多为一家一户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形式,产业化程度不高。如建德市的西红花—稻模式,每亩效益5000元以上,好的年份可达到8000元以上,但由于花丝销路单一,农户自己又无力加工,因此,虽发展了十余年,至今仍只有3100亩的种植规模。有些产业虽有了农业龙头企业,但这些企业的加工能力与农产品的生产量还有不小差距,农户和企业之间也基本上属松散型合作形式,没有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个别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润,压级压价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农户不履行订单现象也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都市农业的发展。
(六)服务工作滞后。从领导上看,基层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工作中,对于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风险大、政绩不明显的农业工作重视和扶持力度不够。从技术上看,面对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千差万别的新产业,原有的农技人员因专业型人才多、综合型人才少,常规服务手段和技术素质已难以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各种植模式发展的需要。从农资供应看,从市场需求出发从事养殖和加工新、奇、特品种的农户大量增加,对各类特种饲料、特种肥药、特种设备的需求量小而面大,而农资经销部门又怕进货多销不掉而亏本,难以满足农户需求。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推动区域优势种养模式的发展。要在实地调查、摸清本地区现有优势种养模式的基础上,邀请专家学者和种养业大户,对本地区产业模式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定位,明确重点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作出科学规划。规划应包括重点产业模式的项目、布局、建设内容及保护措施,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在确定园区建设、低产田改造等农业项目时,要向重点模式倾斜,安排资金对本地区重点发展模式予以支持,使之逐步巩固、完善和提高。
(二)讲求实效,把科技兴农落到实处。要以种子工程为突破口,加快科学技术在都市农业种养模式中的应用,不断提高技术的综合集成配套。有针对性地加大科技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开发力度。对适用本地实际、能提高农产品规模、质量和效益的技术,要通过送科技下乡、开展技术培训和鼓励科技人员下田、下车间进行技术承包等方法加快应用和推广。尤其要重视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模式和标准化配套。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56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