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信阳毛尖的茶文化发展历史

信阳毛尖的茶 文化 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你们知道信阳毛尖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吗?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信阳毛尖的茶文化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信阳毛尖的茶文化发展历史

信阳毛尖的茶文化发展历史

 中国茶叶生产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之前就已开始。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高原,随着气候以及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发展变迁,茶树又在气候温和的河南南部大别山信阳生根。

 唐代,茶叶生产发展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公元760?780年间,茶圣陆羽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2个州郡,划分为八大茶区,信阳归淮南茶区。北宋时节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西南山农家种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闽以下。

 历史上,信阳毛尖主产于信阳市、信阳县和罗山县(部分乡)一带。信阳毛尖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期,清代季邑人蔡竹贤提倡开山种茶,随后出现了元贞(震雷山)、广益、裕申、宏济(车云)、博厚、森森(万寿)、龙潭、广生等八大茶社,发展茶园面积有400余亩,逐渐改进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艺。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对发展茶叶生产极为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扶助 措施 。

 民国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信阳中部五里店、彭家湾、游河以及西北部的高梁店、王岗、邢集等乡的丘陵岗地上陆续发展。1967年春天,农业局的科技人员指导茶种引过淮河以北的二十五里岗,建立了红旗茶场,朱堂、涩港、彭新、青山四个乡,这是解放初期国家统购统销茶叶时开始确认的。

 1987年,考古学家在信阳地区固始县出土的古墓中发掘有茶叶,考证距今已有2300多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信阳茶叶生产得到更大的发展,信阳毛尖茶生产技术得到推广,生产区域不断扩大。

 1993年,信阳的师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罗山县、潢川县、固始县、光山县、商城县、新县、息县七县二区都有信阳毛尖茶生产。

 信阳市8县2区中有133个乡镇、1245个行政村产茶;茶园总面积已达100万亩;年产干茶2000万公斤,茶叶综合产值20亿元。现有茶农95万余人,茶业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

 2007年,茶农因种茶人均收入1796元,占全市农村人均收入的50%,在一些茶叶生产专业村,种茶收入占农民收入的90%以上,茶叶已成为信阳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是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2006年,中共信阳市委、信阳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制定了《信阳市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规划到2010年全市茶园面积发展到150万亩;实现亩产值5000元,茶叶总产值60亿元,茶农年均收入3000元以上,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70亿元;培植1至2个销售额达亿元的国家级龙头企业,3至5个省级龙头企业;创建1至2个国家驰名商标,5至8个省著名商标;建设投资额超5000万元的茶文化旅游项目2至3个,超亿元的1至2个,重点完成信阳茶博园、茶示范园、南湾盛典天下茶道旅游项目和茗阳天下茶博馆等建设工作。

信阳毛尖茶文化发展过程

 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元朝,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湛,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未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清光绪末年(1903-1905),原是清政府住信阳缉私统领、旧茶业公所成员的蔡祖贤,提出开山种茶的倡议。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地主彭清阁等于1903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安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助指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请陈玉轩、王选青等人在信阳骆驼店商议种茶,组织成立宏济茶社,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记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 方法 ,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冲、小孙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带动下,毗邻各山头茶园发展均具有一定规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

 民国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

 为了迎接1915年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1914年,信阳县茶区积极筹备参赛茶样,有贡针茶、白毫茶、已熏龙井茶、未熏龙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览会上,经评判,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独特品质,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状和奖章。信阳毛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质绿茶的代表。1958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信阳毛尖的茶文化种类

 明前茶

  清明 节(阳历4月5号)前采制的茶叶。春天刚刚冒出的嫩芽采制而成。这期间的茶叶嫩,喝着有种淡淡的香。因为生长速度慢,几乎100%嫩芽头,是信阳毛尖级别最高级别的茶。最大特征是芽头细小多豪汤色明亮。

  谷雨 茶

 谷雨(阳历4月20号)前采制的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茶叶的生长正在含苞怒放,一芽一叶正式形成。泡好?条形?虽然仅次于明前级,但是味道稍微加重了。这种茶结合了对信阳毛尖外形的档次感、还它的口感为一体。(外形,口感各占50%)。主要适合稍高档消费的人群。

 春尾茶

 春天末期(阳历6月份)前采制的茶。经常说雨前茶就是这个时期的茶。和明前茶、谷雨茶相比,但是耐泡好喝,价位相对比较便宜。

 夏茶

 夏天采制的茶。叶子泡出来比较大、宽。茶水比较浓,味道微苦,耐泡。

  白露 茶

仙贡:青春在创业中闪光仙贡,傣族,1984年10月出生,中专学历,澜沧县景迈人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澜沧县个私经济协会理事。2001年自重庆社会丁作学院毕业后,仙贡毅然选择了回乡创业,决心要通过自己的所学和所见创业致富,再带动整个村民致富,努力做一名有所作为的普洱青年。

 在创业之初,仙贡经过多方的了解和调研,决定把发展茶产业作为自己创业的开端。一是因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已经把茶产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重点扶持,这必将在政策上和产业发展上得到政府大力的帮助和扶持。同时,茶产业也符合普洱“生态建市”“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挖掘整理茶文化,打造普洱茶文化品牌。将会大有发展前景。二是自己所在的澜沧县惠民乡本身就是普洱茶叶的重要产地,景迈山万亩古茶园更是蜚声海内外。无论是茶叶的产量和质量都能得到很好的保证。三是我省自2009年以来实行了“贷免扶补”、小额担保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创业人员将得到贷款支持、税费减免、创业服务、资金补助等方面的支持。

 经过上述对市场的了解和对政策的研读之后,2002年开始,仙贡即从家里和亲朋好友那里筹集资金5万元,并通过政策的帮扶她筹集到更多的启动资金,之后,她开始在惠民乡景迈村从事茶叶的生产及加工销售,成立了澜沧景迈人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商标,推广实施了茶叶标准化收购,工厂化加工生产。凭着她以茶创业的执着和善经营、会管理、肯吃苦的本领以及在全乡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至2006年,她的澜沧景迈人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初具规模。投资兴建标准化厂房,引进台湾先进的制茶工艺及设备,并且请来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东方美人茶”制作技术的指导与培训,针对国际市场有机茶畅销的形势,加强了对合作社的建设和管理,茶叶加工场的面积达到800-900平方米,2006年一年的营业额就已达到100多万元。

 仙贡在闯市场的同时,敏锐地意识到茶叶要振兴,光在加工和包装上下功夫是不够的,要使茶业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苦练内功,走科技兴茶之路。从2006年以来,她就大胆提出,要振兴茶叶必须开始创建属于自己的茶叶品牌,为了拥有自己的品牌,她多次聘请技术人员到茶厂指导,自己也多次到国内茶叶加工技术成熟的地区去进行学习。2008年,她参加了南市委领导带队,在北京举办的普洱茶与信阳毛尖绿茶的交流活动。作为景迈茶山的第一人,她让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了解并且认识到景迈古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惠民乡景迈村的经济发展。她还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与茶农签订产品定购合同,双管齐下促发展。2011年以来,除了建立茶厂外,她还投资200-300万元人民币新建茶楼、客栈和餐厅,这样一来就让茶叶的销售经营多样化。

 在创业的整个过程中,仙贡始终坚持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贯彻普洱绿色发展的理念,在项目建设选址、植被保护等方面都进行了周密细致的考量,做到对生态不会有任何的破坏。合作社按照现代农业企业和茶叶产业化模式运作,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一步步走向辉煌。她对茶厂所属范围的茶农进行帮扶,并且招收了一大批进入厂里丁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就业困难的问题。2011年6月24日,在县工商局、惠民乡政府的支持下,她被推选为澜沧县个私经济协会理事。

 几年来,由于仙贡对茶叶经营的执著追求,认真钻研,不但自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使茶厂获得了良好收益,推动了全乡茶叶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她将继续秉持“振兴茶业,致富茶农,诚信经营,外向发展”的发展宗旨,努力打造集茶叶生产、餐饮休闲、旅游度假一体化的经营发展模式,为妙曼普洱、绿色茶乡建设增光添彩。

 刘金峰:打工经历成就创业梦想

 刘金峰,佤族,1971年9月出生,初中文化,普洱市西盟县佤山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

 南于家境贫寒,16岁的刘金峰初中毕业就跟随像她一样的兄弟姐妹们加入到了打工大军中,离开了贫穷的农乡,带着一份要改变命运的梦想,先后到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地方四处打工,当过洗碗工,干过推销、超市营业员,甚至捡过垃圾等等。然而,艰辛的工作、微薄的收入却改变不了当初那份梦想。异常艰苦的打工生活造就了她坚强不屈、勇于担当的性格,艰辛的打工经历让她产生了要让更多的父老乡亲不再像她一样为了生计背井离乡、四处奔波,要让打工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现代新鲜词汇后面的一串串故事在家乡不再发生的想法。丰富的打工生涯让她学会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销售经验,也让她有了回乡创业的信心和经济基础。2003年,在外打工了16年的她带着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回到家乡实现自己的梦想。

 回乡后的她知道,干事业最重要的是要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她看准了家乡的姐妹们虽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但是心灵手巧,有腰织布的古老技艺,在农闲季节和闲暇之余有织布的习俗。她认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岗前培训、学习腰织布技术,广大农村妇女很快就能操作,一定会有市场,并且通过织布就不必外出打工,利用闲暇时间在照看老人和小孩又可以操持家务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增加收入。可是理想和现实总是有一定的差距,想一想容易,做起来很难。在众多的困难面前,她没有胆怯,自小养成的不屈的性格让她坚持了下去。

 2003年11月,公司终于注册成立。自公司成立以来,先后在各乡、镇、村培训织布工人5000余人,创造了2150个就业职位,其中150个月薪职位,2000个合约职位,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利用农闲闲暇时间,以公司提供原材料,在家织布,公司按照规定的价格回收产成品的模式,使妇女在家能上班,在家有工作,在家有钱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加快了农村贫困家庭的脱贫致富步伐,每年至少有近千户的贫困家庭摆脱了贫困,使广大贫困群众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目前,刘金峰公司经营逐步向种养殖业方向扩展,与群众联营开发了咖啡基地500亩,给当地农户增加了经济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多年来,她先后投入光彩事业的资金累计达25万元,物资2万余件。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56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