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技术和经验谁知道
长期以来,四大家鱼作为水产市场的主导品种,价格一直不算太高。如何才能提高养殖效益呢?笔者认为,搞好养殖,不仅仅跟技术挂钩,跟方案的设计和管理也有着很大的关系。现将笔者设计的养殖四大家鱼亩产值在1000-2000元的方案介绍给大家供参考。
池塘条件:面积5-10亩,水深1.6-1.8米,东西向,塘底淤泥较少,每3亩塘配置1.5千瓦增氧机1台,有丰富的新鲜自然水源,塘基比5:2较好。
鱼种放养:合理的密度和多品种、多规格搭配是实现高产和充分利用饲料的重要措施。四大家鱼养殖为1年2茬,第一茬从清明开始投放鱼种,草鱼每亩可投放鱼种320尾,其中120尾为每尾约重1公斤,到8月出塘时可养至3公斤左右,而另外的200尾为每尾约重150克,养至来年清明时节可有3-3.3公斤;鳙鱼每茬可投放30尾,每尾约重1公斤,其成长速度较快,到出塘时每尾可有3公斤重。一般草鱼和鳙鱼的利润可抵成本,而其他兼养的鱼是养殖利润的关键所在。每亩可投放每尾50克重的鲮鱼700尾,养至1年可有350-400克;每尾150克重的鲫鱼可投放130尾,养1年可有150克;每尾10克重的鲤鱼每亩可投放10尾,养1年可有1.5-2公斤/尾;每尾50克重的乌鳢每亩可投放10尾,养1年可有1.3公斤。
饲料选择。一定要选用高档草鱼料,这样鱼生长快,成本低,水质好。
投料。在3-5月份、10-11月份按塘鱼体重的2-3%投料,在6-9月份按塘鱼体重的3-4%投喂,每天分2次,上午9点和下午4点到4点半,上午投料占全天的60-65%,下午占全天的35-40%。有条件的最好用投料机来投喂,这样投料均匀而且不易污染塘水。结合天气、水色及鱼的吃食情况灵活掌握投料量。因现在鱼用配合饲料较贵,在主养草鱼的四大家鱼塘中,投喂一定量象草或黑麦草的话,能用较低成本有效提高草鱼肉质,所以,该有一定面积的塘基来种植青饲料。上午投完料后再投青饲料,青饲料按0.5公斤鱼每日吃300-350克来投放。适量投喂些小麦,以便给底层的鲮鱼吃。下午太晚或下午天气突变时不要投料,不然到晚上鱼较易因缺氧浮头。增氧机应根据天气的变化,鱼有浮头时要早开机,在夏天晴天的中午开机1-2小时,可打破上下水层温度差,增加水中溶氧量,这样,可使晚上塘鱼较少浮头,从而降低塘鱼发病率及降低养殖成本。
水产养殖池塘水浑的解决好办法
2010年3月12日,在大兴区凤河营村的一处勘探工地上,欢呼声四起。原来施工人员成功打出一口地热井,从井口冒出的地热水,经过测量温度达到103℃,打破了北京地热出水温度的纪录,成为北京首个中温地热井。负责该井施工的派力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宏宇介绍说,这口地热井编号为“兴热-9#”,井深达到3623米,日出水量逾1500立方米,日自流水量近 800立方米。这是北京地区少有的自流地热井,地热水喷出地面,高度可达52米。地热开采成本比较大,需要打几千米,才可找到能够利用的地热,每口地热井的成本,至少都在上千万元人民币。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北京先后开发了良乡、天竺热田,到目前为止,发现具备开发利用条件的地热田有10个。
根据前期可行性论证成果表明,凤河营地热田高温核心区域的地热资源,可满足当地550余万平方米建筑物的供暖需求,与大型燃煤锅炉供暖相比,年可节约费用 6000余万元,减少耗煤量8.5万吨,减少灰尘量0.2万吨,减少废渣量1万吨。 有资料显示,地热资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国际能源专家普遍认为,预计到2100年,地热利用将在世界能源总值中占30%~80%。欧美等国都将地热列为优先开发利用的替代型能源,冰岛85%的住宅都利用地热供暖,美国的地热装机和地热发电量在世界上独占鳌头。对中国而言目前最为迫切的,是要把地热作为一种替代能源利用。过去人们认为,25℃以下不叫温泉,没有利用价值。人们发现通过热泵技术,北京浅层的5℃~6℃的地下水都可以利用。
和燃煤、石油等能源相比,地热不仅清洁,而且能反复利用,属于可再生资源。深层地下水有其自身的循环系统,一部分热水被抽上来之后,会从远方不断地得到补给,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热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是由于近几年来各地超采地热严重,造成一些地区地质沉降。郑克棪强调,在利用好地热水的同时,必须进行回灌,用过的热水经处理后,重新注回到含水层中,可提高再生的性能,这样才可使含水层不枯竭。国际上普遍采用这种方法,例如,巴黎大量开采地热供暖,但由于100%的回灌,水位并没有下降。近几年来中国一些地热利用规模较大的城市,已经制定了回灌率标准,天津市要求新建地热工程达到100%回灌,北京也作出相同的规定。当地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发展规划,是准备发展旅游度假,还是发展房地产开发,亦或重点发展农业、养殖业,然后根据发展规划,制定出对地热资源的利用方案。
养水产的朋友们,你们发现自家池塘的水质发浑了吗?水质的重要性大家都清楚,水质差则水体不稳定,自我调节净化能力较差。养殖要做到养水、肥水、调水。
一、养殖水体的基本准则
基本准则就是 “肥、活、嫩、爽”。
1、“肥”指水色浓,浮游生物多且鱼类易消化种类的数量多,鱼池透明度在25~30厘米。
3、“嫩”指水肥适中,水色鲜嫩不老,易消化浮游植物多,水色灰蓝或蓝绿。
4、“爽”指水色不太浓,透明度一般大于20~25cm。
二、养殖水体水质浑浊的原因
1、物理因素:
A、降雨带来池塘周围的泥沙进入池塘,引发池塘水质的浑浊。
B、养殖池塘为新开挖的池塘,池塘底部缺乏有机质,加上水浅,在风力、增氧机的搅动下,容易造成水体浑浊。
C、增氧设备安装的不合理,开动底部曝气增氧机时,容易导致底部物质悬浮,引发池塘水体浑浊。
D、养殖水体偏瘦,缺肥,藻类严重缺乏,一旦下大雨,底层的沉淀物随着密度流往上翻,在水中悬浮,很快就会形成泥浆水。
2、生物因素:
A、放养密度过大,特别是底层鱼养殖,生物的搅动导致养殖水体浑浊。
B、养殖水体浮游动物大量繁殖,致使水体藻相难以形成优势种群,水体水藻藻种减少,水体失去藻相而显得浑浊。
C、悬浮有机质过多。杀菌消毒后破坏水体菌相,未及时补充有益菌,缺少菌种及时分解有机质,导致水体的悬浮有机物过多而引发水体浑浊。
三、养殖水体水质浑浊的危害
1、养殖水体透明度低,水体中藻类很少,光合作用强度低,产氧少,导致水体的溶解氧低,不利于鱼类的生长,严重时甚至诱发浮头。
2、水中的悬浮物过多,粘附在鳃上,导致鱼类的生长放缓,饵料系数增大。
3、池水浑浊导致池塘物质的循环受阻,氨氮和亚硝酸盐由于得不到充足的溶氧而不能快速转化为无毒物质,从而对水生动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四、水质浑浊的解决方案
1、定期加注新水: 一般每7天~10天加注新水一次,加水15厘米~20厘米。每半月按每亩用生石灰15千克~20千克化水全池泼洒一次。
2、加强增氧措施:在晴天的下午2时~3时开机增氧,另外在有浮头危险时也可适时开机增氧。
3、使用微生物制剂:及时清除残饵、污物,防止水质污染。
4、合理种植藻类:肥水的同时能起到稳定水体悬浮物的作用。
5、合理放养:密度合理,特别是水体底层生物不易过多放养,容易搅动底泥。
订阅微信公众号xw518com(兴旺兽药)即可获取专业水产养殖管理技术及经典鱼病防治方案。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62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