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结题报告
饮茶与人体健康
一、课题背景
中国是茶的故乡,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研究还表明,茶的抗癌活性在用致癌物处理前至少两周喂饲绿茶或红茶,并持续至致癌物处理后1周可获得的效果。茶文化与中医药,两者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都与神农氏这一传说有关。
我组通过调查得知人们缺乏一些饮茶知识,旨在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二、摘要
茶对开发智慧、预防衰老,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肠道细菌结构和消臭、解毒方面的功效已被许多科学研究所证实,因此它也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机能调节剂。
茶能祛病,茶能抗癌,茶能护牙,茶能净化血管,慎之饮茶。
茶叶的抗癌机理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掌握了许多关于饮茶与人体健康的知识,了解人们对饮茶与人体健康的认识。我们小组希望通过这次社会调查活动,增强人们对茶的认识与此同时,此次研究性学习培养了我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使我们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了我们协调合的团队精神。茶成为当今世界人民喜爱的饮料,不仅是因它具有独特风味,而且因为茶对人体有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人体所需要的86种元素,已查明茶叶中有28种之多,所以说茶是人体营养的补充源。茶对开发智慧、预防衰老,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肠道细菌结构和消臭、解毒方面的功效已被许多科学研究所证实,因此它也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机能调节剂。同时,茶还对多种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和辅助疗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要求已逐渐从“温饱型”转向“美食型”和“保健型”。茶这种奇妙的饮料,将为人类的健康带来福音。
四、调查的方法及过程
1、调查方法:文献资料、网络查询、问卷调查。
2、调查过程:分工合作,分四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汪琴和张倩在学校周围进行走访调查,获得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全体成员收集整理资料
第三阶段:进行综合的分析
第四阶段:写出调查报告
五、概述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下面分别予以阐释之。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
人生的艺术。
由于茶叶有很好的医疗效用,所以唐代即有“茶药”(见代宗大历十四年王国题写的“茶药”)一词;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中,也有“茶,即药也”的论断。可见,茶就是药,并为药书(古称本草)所收载。但近代的习惯,“茶药”一词则仅限于方中含有茶叶的制剂。由于茶叶有很多的功效,可以防、治内外妇儿各科的很多病症,所以,茶不但是药,而目是如同唐代陈藏器所强调的:“茶为万病之药”。
茶不但有对多科疾病的治疗效能,而目有良好的延年益寿、抗老强身的作用。
茶的二十三功效
(1)少睡
(2)安神
(3)明目
(4)清头目
(5)止渴生津
(6)清热
(7)消暑
(8)解毒
(9)消食
(10)醒酒
(11)去减肥
(12)下气
(13)利水
(14)通便
(15)治痢
(16)去痰
(17)祛风解表
(18)坚齿
(19)治心痛
(20)疗疮治瘘
(21)疗饥
(22)益气力
(23)延年益寿
茶的其它功效不成系统者,尚有如下数条:《格物粗谈》称:“烧烟可辟蚊:建兰生丸斑,冷茶和香油洒叶上”。《救生苦海》称:“口烂,茶根代茶煎饮”。《本草纲目》:治“痘疮作痒,房中宜烧茶烟恒熏之”。
日本普查搞得特别好。他们普查完了说:40岁以上的人没有一个体内没有癌细胞的。为什么有人得癌症,有人不得,就是跟喝绿茶有关系。如果你每天喝4杯绿茶,癌细胞就不分裂,而且即使分裂也要推迟9年以上。所以在日本,小学生每天一上学就喝一杯绿茶。此外,绿茶里含有氟。这个氟有什么作用呢?日本人现在搞清楚了,它不仅能坚固牙齿,还能消灭虫牙,消灭菌斑。饭后3分钟,牙齿的菌斑就要出现。现在我们很多人牙齿不好,不但不拿茶水漱口,连白水都不漱,问题在哪里不知道。现在有人30岁就开始掉牙,50岁牙就全掉了。医院里牙科最忙,牙科里镶牙室最忙。我们到欧洲一看,人人牙齿都很好。你想,如果牙齿好,你当然长寿啦。我们很多人忽略了,其实你不费事,你拿茶水漱口就把菌斑消灭了,而且坚固牙齿。到了老年,你牙齿坚固,不得虫牙。这很小的一件事,应该坚持做。第三,绿茶本身含茶甘宁,茶甘宁是提高血管韧性的,使血管不容易破裂。很多人脑血管意外来北京治疗,医院每死4个人就有1个是脑出血,这很危险。绿茶第一抗癌,第二能坚固牙齿,第三脑血管不易破裂,干嘛不喝!
篇二
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们通过网上查阅资料、走访询问、翻阅图书等调查方法,大概弄清楚了茶文化的来龙去脉,当然,中国的茶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不是专业的研究员,所以不可能完全懂得到其精髓,只能说是了解到一点皮毛而已。
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茶香,或许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选择了“茶文化”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在这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在进行活动时,我们遭到了被访问人的拒绝和辱骂,我们的心里非常难受,但是我们并不因此气馁。我们组每个人都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一句话。正是这句话激励着我们向前进,向前冲,就算是硬着头皮也要将“革命”进行到底。我们并不是为了修得学分而去进行研究性学习,而是为了让我们在进行活动中能够自我磨练,找到面对困难的方法,解决它,克服它,让我们在社会中,在坚强意志的熏陶下,茁壮成长。在社会生活中,学会自立、自强、自理,使自己变为21世纪的新一代主人公。认真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以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皇天不负苦心人。”我们终于完成了我们的使命。说实话,在这一轮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确实学会了很多东西。在其中,我们学会了与人社交,学会了实践,学会了关心他人……
在这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会了泡茶,在古时候,大街上的人们常流传着一句俗话“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我们所研究的是茶文化,也想研究泡茶的技艺,必究其根本。
1、茶的源流与历史
神农氏发现茶树,只是鉴别,断定茶有药效而已;真正使茶成为“国饮”的却是数千年来难以数计的无名氏的不断栽培、更新、繁衍,由嚼青叶,而发明为采叶焙制;由采叶焙制,而改良为煎烹饮啜。如此这般发明再发明,改良再改良,从而使得这一深具民族性的饮料,能流传千古而而世人所饮用。
2、茶叶的辨别
要想泡出上等的茶,必须选择好的茶叶,可是用什么办法能辨别出茶叶的好坏呢?鉴别茶的要领如下:
1、从茶的形状上辨别:每一种茶都有一定的标准形状,有许多种茶叶都是根据形状来分级的。主要的条件是茶叶的老嫩,老而粗大的总比幼嫩紧给又整齐者的品质差;此外茶梗、茶片、茶末含量多者不好,夹有杂物更不应该;
2、从茶的色泽上辨别:干菜的外观色泽,凡是有油光且新鲜的为佳,各种茶都有其标准色泽;
3、从茶汤颜色上辨别,各种茶都有标准水色,以澄清透亮而呈艳丽者为佳(好品质的红茶茶汤冷后会呈乳仅现象,另当别论)。
4、从茶的香气上辨别:这是茶品质的主要条件。最简易的办法,是将一撮茶叶放在掌心,用口呵气,使茶叶受热而发出香味来,香气愈浓愈久愈是好茶叶。
3、挑选茶壶
上等的茶强调的是色香味具全,喉韵甘润且耐泡;而一把好茶壶不仅外观要兼雅。质地要白滑,最重要的是使用。空有好茶,没有好壶来泡,无发将茶的精华展现出来。如何辨别一把好茶壶呢?
首先要从壶的造型结构来看。一把壶完成需由多部分相组合才行。其组合是否合乎理想,合乎物理性质,是评断这把壶好坏的基本要件。以下就茶壶三要素,壶嘴、壶把、壶身三部分的组合加以叙述。
三点成一直线:壶的嘴、壶把、钮必须成一直线,换句话说,就是三点要对直(少数特殊造型除外)
比例要匀称:各部分组合比例,应力求匀称,同时要展现出落落大放的空间感。
出水顺,握感轻:壶嘴与壶身,壶把与壶身的连接部位,要处理得很自然,没有任何破绽,宛如一体成型般。
看色泽:据行家的说法,茶壶的色泽以滑润为佳,一把好茶壶,其土胎色所呈现之滑润感,的确很迷人。
听声音:茶壶因烧成火候的不同,硬度多少会有差异,因而声音也就有清脆铿锵或混浊迟钝之分。究竟清脆较好或混浊声较佳,并无一定标准。不过根据多数行家认为,声音较清脆铿锵的壶,较适合泡发酵,香气高的茶,如生茶;声音较混浊迟钝的虎则适合泡重发酵,韵味低沉的热茶。
辨别壶声的方法是,将茶壶平放左手手掌上,以右手食指轻弹壶身。
了解了辨别茶叶和茶壶的方法,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冲泡技法。
4、泡茶用水
水之干茶犹如水之干酒一样重要。众所周知,凡产名酒之地多因好泉而得之,茶亦如此。再好的茶,无好水则难得真味。故自古以来,茶人无精干水的鉴别,水的好坏对茶的色,香,味影响实在太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生活饮用水(当然包括泡茶用水)提出了科学的水质标准。卫生饮用水的水质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四项指标:
第一项为感官指标。
色度不得超过15度,并不得有其他异色;浑浊度不得超过5度;不得有异臭异味,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物。
第二项为化学指标。
PH值为6.5~8.5,总硬度不高于25度,要求氧化钙不超过250毫克/升铁不超过0.3毫克/升,锰不超过0.1毫克/升,铜不超过0.02毫克/升,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不超过0.3毫克/升。
第三项为毒理学指标。
氟化物不超过1.0毫克/升,适宜浓度为0.5~1.0毫克/升,氰化物不超过0.05毫克/升,砷不超过0.04毫克/升,镉不超过0.01毫克/升,铬不超过0.5毫克/升,铝不超过0.1毫克/升。
第四项为细菌指标。
细菌总数在1毫升水中不得超过100个,大肠菌群在一升水中不超过3个。泡茶用水,一般都用天然水。
天然水按其来源可分为泉水、溪水、江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等,自来水也是通过净化后的天然水。
5、泡法
选好了茶叶、壶、水,现在就来泡茶。泡茶的泡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后名的泡法有:
①安溪式泡法:
1、将泡茶的用具准备好。安溪式泡法要求先烤茶,要准备闻香杯;
2、挖干壶中的水汽;
3、温壶,用沸腾的水烫壶;
4、温杯,等候茶表面的水蒸发后,将壶中水倒入闻香杯中;
5、在壶中放入半壶茶叶,开始烘茶,烘茶的时间和冲泡潮洲茶相比较短,因为高级茶一般保存的都比较好;
6、冲水后大约呼吸5次,即可向壶中倒水,利用这段时间将杯中的水倒在池中;
7、不用茶蛊而以点岳方式直接倒入高杯中,第一泡倒1/3,第二泡再倒1/3,第三泡倒满;
8、将空杯和高杯一起放在客人面前,如果客人没有闻香的习惯,应暗示客人将茶倒入另一个杯中,高杯用来闻香;
9、抖壶,第一泡与第二泡之间,用布把壶包上,用力摇三次;
10、手臂不动,手腕用力上下摇晃。以下泡与泡之间都摇三次。茶汤倒出后的抖壶是要使内外温度均匀,与潮洲式在摇晃的意义上恰恰相反,整个冲泡过程若需要摇晃27次。
②传统式泡法
1、备好冲泡用具,备茶叶,备水;
2、烫壶。将水冲入壶中,至溢出为止;
3、把烫壶的水倒净,可以从注口倒出,也可以从壶口倒出;
4、比较高雅的置茶方式,是在茶壶上放一个漏斗再拨入茶叶,一般场合可以直接用手抓入即可;
5、将烧开的水倒入壶中,至泡沫溢出壶口为止;
6、烫杯。烫杯的作用有两个,一为保持茶汤的温度,不至于使茶冷却的太快。二是利用烫杯的时间使茶汤增加浓度;
7、把壶中的茶汤倒入茶海中,因为先倒出的茶汤较淡,后倒出的较浓,所以将其全部倒入茶海中,使其浓度均匀;
8、分杯。将茶海中的茶汤倒入小杯中,每杯以八分满为宜;
9、奉茶。客人自由取用,饮用完毕,将茶杯归回原位。
以上两种泡法,是人们常用的泡茶方法。通过以上的介绍,可知道泡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了。别小看我们平时在茶艺馆里喝的茶,它里面蕴涵的学问可多着呢。通过这一次研究性学习,的确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对茶道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所谓的“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及意境。
泡茶工艺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国茶道的精髓,一个小小的泡茶工艺中就蕴涵着如此精华,那渊源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则有待我们去探索。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1茶文化中茶艺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角度对茶艺教育的研究对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茶文化与茶艺教育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茶艺教育提供一种更有价值的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
茶文化;茶艺教育;结构体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
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2.1茶艺专业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茶艺不仅展现了茶活动的技术性,同时也更倾向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茶艺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形态,因此被称之为茶艺。茶艺的方式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普通饮茶活动都有茶艺的存在,人们在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净化与升华时也有茶艺,在现代茶叶宣传推广中,茶艺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广更为科学的饮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艺这种艺术形态中宣传树立茶品牌都成为当前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艺是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岗位,茶艺也成为专业人才就业的领域。茶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专门的职业与人才,而在他们背后,则是与茶文化内涵密切相关的科学进步,如果没有茶文化的基础与支撑,茶艺是无法真正确立起地位的。
2.2茶艺专业课程的构成
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茶艺的结构层面来看,茶艺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系列。首先是茶叶学。茶叶学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茶叶种植、加工、茶综合利用茶健康等内容。学科主要侧重于茶的应用以及民族体质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经营学。主要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茶产业的发展经营,主要包括茶叶外贸业务、茶旅游等内容。再次是茶艺学,主要包括茶艺、茶具、茶道、茶俗等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饮茶的形式、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茶史学,主要包括茶文化发展史、茶文学、茶与哲学思想等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饮茶文化及相关的文学艺术研究。
2.3茶艺内容的相关性
茶艺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征的专业教育,教育内容与知识结构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二者不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关联性。首先,茶叶学是茶艺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也是茶艺课程中的基础内容,主要研究对象是茶叶,只有以茶叶作为科学基础,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稳固的发展,茶艺教育才能经得起检验。茶叶也是茶艺教育中最具实物特征的文化代表。茶叶的研究是极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其次,茶史是茶艺课程的主干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文化历史。由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学、文学以及哲学等综合内容,厚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茶艺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主要以茶的行为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茶艺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学科,主要是以茶史为基础背景,利用茶叶这一实物,演绎出丰富而具有创造力的饮茶方式,同时对茶叶的生产经营、经济发展都有较积极的推动作用。茶艺是一门特殊的文化学科,也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从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知识结构与表现形式。最后,茶经营学也是茶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的经济法则。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学生在接受茶艺教育时,不仅要符合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专业的提升与肯定,并从职业发展中获得经济收入。茶艺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教养性,因此,将茶文化与茶经营学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够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激发出更鲜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进茶艺的良性发展。
3茶文化在茶艺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茶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茶文化的渗透,茶艺教育能够与人类的本性更加协调,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融合发展。茶文化的价值与茶艺目标价值是相一致的,这也使茶艺教育的意义更具典型性。
3.1真的价值
茶艺教育是一门实物教育,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具有求真的价值体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客观物质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叶为载体,通过对茶叶的质量鉴别、冲泡技术、品饮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对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获得其真的价值所在。茶文化的这一价值体现在茶艺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茶艺作为一种茶文化艺术形态,在教育实践中也要求学生要遵守物质求真的价值观,以获得更真实有效的科学规律,有助于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次,是对健康的求真。茶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饮品,更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多项科学实验证明,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茶的养生功能被不断的推崇,使茶成为世界上的健康饮品之一。最后,是对历史文化的求真。文化与历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历史,历史也是文化,虽然历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过茶文化延续历史,使茶文化的历史得以还原,从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实地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彩一面。
3.2善的价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价值内涵,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至诚为德,尽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尽茶之性和尽茶具之性,即再远大的理想也要通过实践而实现,而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至诚来实成人与物的情感连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虽然是历史的还原与再现,但始终离不开现代人的思想与感觉,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从特性到人性,最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这也是善的价值最形象的体现。茶文化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只有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茶习俗,才能与人们的生活意义相符合。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茶艺形态,能够促进人们的完善生活,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在继承了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更明确了生活的信念,使人们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义。茶艺教育既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社会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样。
3.3美的价值
美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现,是人类对自由的想象与追求。茶艺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正是茶艺之美的体现。茶艺之美是形式与内容美的统一,展示茶艺形式的同时也体现出其内在美。茶艺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环境的组成,茶艺的内在美实质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艺活动体现了一种人与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表现。茶艺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主要体现在茶叶、茶具、茶环境、茶技艺之美。内在美是指茶体现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提升茶艺的修身养性之乐,实现人与茶的和谐。通过茶艺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生情感,情顺万物、对应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体现了怡情养性的和谐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规范的美,是高洁的美,是自然的修养,是对于人生的无限憧憬与热爱。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形态。以茶文化为基础和支撑,为茶艺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使茶艺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之美得以体现,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玲.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7-29.
[2]庄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兴茶业,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30-34.
[3]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5-226.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298-300.
[5]朱红缨.以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品牌经济发展[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4):18-24.
[6]朱永兴,王岳飞.茶医学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2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影响
摘要: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是茶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几年,茶艺教学重视冲泡技艺而忽略了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已与东方哲学思想相融合,对人们的生活习惯、艺术追求、审美标准等有着深远的影响。各地的生活习惯也融入茶事活动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俗茶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探究了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茶艺;教学;茶文化;历史;民俗
茶艺起源于中国,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讲求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的艺术活动,同时也是茶文化的集中体现。茶艺,简单来说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这其中泡茶是?茶艺?的主体。在茶艺课的教学中,笔者不断深思,茶艺如何教好,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如何达到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但学生们将茶艺仅仅理解为泡茶的技艺,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感受到茶文化贯穿于茶艺表演中的精髓。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时结束了它的生命,当我们将茶叶重新放入茶壶中冲泡时,却是茶的第二次生命。我们该怎样用心去领悟到茶生命的又一次轮回?
1中国茶文化发展
千百年,茶文化彰显了一种永恒的魅力,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融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儒、道、佛诸家的深刻哲理。这在学习茶艺和教学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部分,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同学们更热情于操作技能课,对于茶艺来说停留在最浅的层面?泡茶。而茶艺要求我们掌握?泡好一杯茶的技术,品好一杯茶的艺术?,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学好茶文化是学好茶艺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早在神农时期就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并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的饮料。茶文化最早起源于巴蜀,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萌芽阶段。当时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茶文化产生之初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到南北朝时,政治家们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又因当时较多战乱,文人无以匡世,渐渐兴起了清谈之风,因茶可以保持清醒,于是逐渐将饮酒转向饮茶。到了唐代茶文化基本形成,有丰富的茶叶物质,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道、禅哲学思想相结合,中国茶道吸收了三家的精华讲究?清、静、和、美?,禅茶一味超然世外找回本真。?茶圣?陆羽所做茶经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苏东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的代表了唐宋以后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宋代至明初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宋代人们将煮茶法改为点茶法,讲究色香味的统一,除了宫廷茶文化的出现,民间也兴起了斗茶之风,宋人将饮茶作为人们增进友谊和社会交往的媒介,成为了一种民间礼节,?茶馆文化?也相继出现,?客来敬茶?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利益美德。清代传统意义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逐步得到确立,?开门七件事?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此时的茶文化中茶叶冲泡的艺术性和茶具的独特性,茶馆的普及成为显著的特点。明代基于散茶的兴起,?废团茶兴散茶?,使得冲泡过程不仅方便而且大大增加了饮茶时观赏的艺术性。茶具也各有讲究,不仅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工艺有了新的发展,还出现了不同石质粉末烧制的粉彩茶具,除了青瓷、白瓷茶具外,还产生了彩瓷、珐琅彩等茶具,工夫茶的兴盛也带动了专门的饮茶器具,茶人在饮茶中有意识的追求自然美和环境美相结合,也体现出人们饮茶的艺术性。不同的朝代,有着不一样的饮茶方式和冲泡方法,这充分证明了茶文化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饮茶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2茶文化与茶艺教学密不可分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国茶叶生产历悠久、品类繁多,外观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具特色,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它们每一类茶都有不同的冲泡方式,这就与各类茶的茶文化、历史渊源密不可分。茶艺教学中实训冲泡固然重要,但只有我们对茶文化及其各类茶的历史渊源有了了解,才可以说茶艺表演是有灵性的,才能真正做到学习茶艺过程中?人、茶、水、器、艺、境?的完美结合,学会用境泡茶,用境去喝茶。例如:我们玻璃杯用绿茶,玻璃杯中的绿茶透着鲜亮精致,清饮一口,有一种微微的苦,不经装饰,简单本真的滋味。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困扰,如果你懂了绿茶,那么也就不会在意生活中的困扰,因为正是有了他们,才能证明我们充实的活着。我们利用玻璃杯还原了茶叶本真的味道。一杯茶如果缺失了内涵,尽管你用了最精湛的技艺,但是对于一个茶艺师来说也是失败的,茶要真,生活也要真。我们常用紫砂来冲泡普洱,因为普洱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保存才能散发浓香,正如紫砂壶的特性一样,需要岁月的沉淀,才能读懂自己,才能使我们在冲泡中内心平静,才能感知到原本及容易漠视的东西。其实不仅是茶,还包括茶艺冲泡的各类茶具、我们在茶台前冲泡的每一个动作,它们都与我们的茶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凤凰三点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春风拂面、白鹤沐浴等等;再如中国茶文化和民间习俗的渊源,云南大理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青年人在创业的道路上应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也是茶艺教学中茶文化与冲泡的典型事例,还有各地因不同民俗形成不同的饮茶方式等等举不胜收,可以说茶与茶文化密不可分。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发展,生活就是茶,茶就是生活。学习茶艺要始终以茶文化为中心,将人与茶相结合,才能在每一次的冲泡过程中真正将茶人与茶融入到一起,才能够以茶为媒,沉潜涵咏,静心顺气地与心灵对话。
参考文献:
[1]熊素玲.茶文化及其审美意蕴简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
[2]苏叶扬.中国茶文化中的雅与俗[J].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乐饮编著.中国茶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63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