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关于北辛文化的歌谣

北辛文化

关于北辛文化的歌谣

北辛文化是黄河下游一种原始社会较早期的文化遗址,环鲁中南山地周围的兖州、曲阜、泰安、平阴、长清、济南、章丘、邹平、张店、青州、莒县、临沭和滕县等地,都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由于 最早发现于江苏淮安青莲岗,考古界曾定名为青莲岗文化,后因该文化以滕县北辛遗址最为典型,遂重新定名为北辛文化。主要遗址有山东滕县北辛、兖州三因、泰安大汶口、江苏邳县大墩子、连云港市二涧村和淮安青莲岗等。碳 14 测定这种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 5300年至前 4300 年之间,其后发展为大汶口文化。

北辛文化

1、发现与分布:1964年4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滕县北辛遗 北辛文化文物

址调查中,采集到一批和大汶口文化风格不同的陶器,称之为“北辛类型”。北辛文化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南、北两侧一带,包括了除胶东半岛以外的山东省大部分地区。 2、典型遗址:北辛文化发现以来,经过发掘的遗址有滕州北辛、邳县大墩子、兖州王因和西桑园、汶上东贾柏村、泰安大汶口、邹平苑城、临淄后李官庄、章丘王官、青州桃园等10余处。 3、文化特征、分期与年代:北辛文化已形成完整的聚落,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墓葬流行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无葬具,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骨、角、牙、蚌器十分发达,制作工艺以磨制为主。一般认为北辛文化的年代在距今7300—6100年之间,早期约在距今7300—6800年,中期距今6800—6400年,晚期距今6400—6100年。 4、地方类型:可分为北辛类型和苑城类型。 5、社会经济与社会性质:农业、饲养业、手工业和陶器制作业均有所进步;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所有制形式由氏族公有制向家族私有制转化。

白石村类型

1、发现与分布:白石村类型的遗址共发现近40处,分布区域限于胶东半岛地区。近80%位于海边或距海很近的河口两岸,并多为贝丘遗址。 2、典型遗址:比较重要的有即墨南阡和北阡、莱阳泉水头、长岛大钦东村、乳山翁家埠、福山丘家庄、烟台白石村、牟平蛤堆后和姜家庄、威海义和、荣成河口和北兰格等。其中白石村、丘家庄和河口三处经过发掘。 3、分期、特征与年代:白石村类型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的遗迹仅在白石村灰沟中发现3具人骨架,晚期的遗迹以柱坑柱洞发现最多,尤以较大的柱坑引人注目;年代在距今6500—6100年前后。 4、文化性质:白石村类型与北辛文化,尤其是与苑城文化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时苑城类型与白石村类型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编辑本段命名

北辛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主,遗址出土了配套齐全的农耕工具和粟类颗粒。从翻 北辛文化文物

地的石铲、鹿角锄、播种用的尖状角器,到收割用的蚌镰,脱粒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对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从出土的陶器来看,其工艺较为原始,陶质有夹沙陶和泥质陶两种,纹饰有附加堆纹、划纹、指甲印纹等等,手工业在北辛时期也出现了萌芽。遗址中还发现了家猪型的头骨,刷新了中国的养猪史。由于北辛文物独特的文化面貌,因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1982年向全世界公布并编入历史教科书。 北辛遗址的发掘与“北辛文化”的命名,是海岱文化区,新石器时代的一次重要发现,是山东大汶口文化发展的源头,她将山东的始前考古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编辑本段历史起源

北辛文化得名于北辛遗址,北辛遗址得名于官桥镇北辛村,北辛村地处 北辛文化文物

于薛河故道南岸。薛河是古薛一带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东夷妊薛氏族,因此也就孕育了北辛文化,孕育了东方最早的农耕文明。 北辛遗址是196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薛河两岸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1978年冬和1979年春,由中央考古队和滕县博物馆联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发掘,清理了一批灰坑、窖穴、墓葬,发掘面积约2600平方米,出土有各类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文物2000余件,经碳14测定为距今7300年~6300年左右,属于山东省新石器时代的最早时期,也是母系氏族社会最为繁盛阶段,比大汶口文化早一千多年。由于北辛遗址具有其独特的文化面貌,代表了一定的历史时期,因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1982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并编入国家教科书;1992年被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又被国务院定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意义

北辛遗址的发现和北辛文化的命名,揭示了七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此定居 北辛文化文物

并繁衍生息的生活情形,为中华东方文明找到了渊源。一、从出土的石铲、石斧、石磨盘、石磨棒、鹿角锄、蚌镰和窖藏的谷物来看,当时的农耕生产从耕作、播种到收割、加工已有一套较为完备的工具,原始农业已初具规模。二、通过出土的家猪型动物骨架和鸡、狗等动物遗骸来看,当时的家畜驯化已经开始,畜牧养殖业已近雏形。三、从出土的陶网坠、鱼镖来看,当时的捕鱼技术已相当高超。四、从出土的骨针、石纺轮来看,当时开始用野生纤维和动物绒毛进行纺线或编织,北辛先民由身披兽皮过渡到穿衣的文明阶段。五、从出土的骨器、牙器、蚌器来看,当时的生产工具中截、劈、削、刮等器物已初步成型,制作石器、陶器已有专门分工,手工业已较为发达。六、从出土的盖鼎、红顶钵、指甲印纹钵、红陶壶来看,当时的制陶烧陶技术已比较先进,这些器物不仅讲究生活的实用性,而且还讲究审美的艺术性。特别是红顶钵,据考古学家说,为东方的彩陶找到了渊源;在一件陶器的底部还发现了一对酷似鸟足的刻画符号,被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誉为“文字的起源”、“文明的曙光”。因此说,北辛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文明。 北辛文化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南北及江苏淮北地区,目前已发现60多处。作为北辛文化的发祥地——北辛遗址。1982年春,官桥镇政府在此建立纪念碑亭一座。此后,滕州市政府将原城郊乡更名为“北辛街道办事处”,将北留路更名为“北辛路”。按照规划,下步还要建设北辛遗址博物馆,开发原始部落民俗村旅游区,让更多的人来此参观学习,感悟历史。

编辑本段特征

表现在北辛文化中的农业特征,一是粟粒碳化颗粒的发现,二是大量磨制生产工具的出土。在一些窖穴的底部,发现了粟类作物的颗粒,这些碳化了的粟颗粒,是中国北方发现较早的农作物之一,这说明了农业生产是他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定居生活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粟是耐旱作物,从地理环境、土质和气候方面观察,北辛文化所处的地带是非常有利于古代人类的居住和古老的农业生产的。因为这一地区的降水量集中于夏季,不及南方年降水量平均,所以,北辛文化的居民很自然的选择具有耐旱早熟之特点的粟作为主要农作物。它的发现不仅证实了中国有发达的原始农业,同时还证实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 发现的农业生产工具,石制的有斧、铲、刀;鹿角制的锄等。斧多为打制,主要的平面呈梯形或长方形,是开垦荒地砍伐树木的工具。铲,体形扁薄,平面有呈长方形的,梯形和舌形的,有呈圃角方形的,有呈横长方形的,有的在其刃部遗留有使用痕迹,通体磨光,是翻土播种的工具。石刀,分打制和磨制两种,打制的大多利用石片加工制成,略呈长方形;磨制的有略呈长方形的,半月形的,可能作为一种收割工具。鹿角锄主要是利用鹿角的分叉处,把短枝的一侧磨成斜面刃,长枝的一侧为柄部。另外,还有的截取鹿角的一段,将上部进行修整,可安柄。这种鹿角锄,可能为种植时开沟播种或挖坑点种用,也可以作为中耕松土之用。石磨盘、石磨棒和石磨饼为配套器物,是一套粮食加工工具。磨盘的形状有方形的,有近似鞋底形下有矮足的,经过磨制而成,有的盘面因经长期使用作弧形下凹。这些工具都是在原始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这样就为原始农业的较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北辛文化的陶器以夹砂黄褐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黑陶。夹砂陶火候较低,陶胎较厚;泥质陶火候较高,质地细腻。全部陶器都是手制的,尚处在原始阶段,出土的器皿种类单调,造形简单,主要有鼎、釜、罐、钵、壶等。这些陶器均为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具。 编织、缝纫和制骨等手工业也有了初步发展,在出土的两件残陶器的底部清晰地印有规整的席纹。磨制精细的骨针和陶纺轮的出现,使利用野生纤维和动物毛绒纺线编织,缝制穿着成为可能。因此可以说当时的北辛人们已由身披兽皮、腰围树叶的时代进入了穿衣阶段。北辛文化的人们除对农业生产劳动外,狩猎、捕捞和采集仍是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遗址中出土的骨镞、鹿角矛形器、弹丸、骨鱼镖、陶网坠、骨梭,以及数量相当多的兽骨、鱼骨和贝壳,经鉴定,有猪、牛、梅花鹿、獐、四不象、貉、獾、鸡、龟、青鱼、丽蚌、中国田螺等种类。这些动物除猪已经是人工驯养外,其余皆为野生动物,都反映了这一事实。综上所述,在距今7000多年以前的时代,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都与现在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的祖先在那样的条件下。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用粗笨的生产工具发展生产,过着较稳定的定居生活,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北辛遗址发现后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于1991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食品安全,双汇提档加速在行动

行动之一:生猪逐头检验,确保食品安全

从3月16日起,双汇集团实施生猪屠宰“瘦肉精”在线逐头检验,旨在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

近日,笔者应邀在双汇集团股份屠宰厂生产车间参观中看到,生产流水线多道工序前双汇员工各司其职,生产线运转井然有序,一切如常。笔者在一个“瘦肉精在线逐头检验”的标识牌前停了下来,只见工作案上摆放着试剂条,检验检疫和品管人员在忙碌地进行“瘦肉精”逐头检验。检验检疫人员告诉笔者,为适应生猪屠宰“瘦肉精”在线逐头检验的需要,3月16日以来,厂里又新增加了不少技术人员和设备。据双汇集团一位高管告诉笔者,改生猪屠宰“瘦肉精”“抽检”为“在线逐头检验”,全年预计增加“瘦肉精”检测费用3个多亿。

为安全不惜成本,不计代价,双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毫无疑问,实施“瘦肉精”在线逐头检验后,双汇的产品将更加安全、放心。

双汇集团引进先进的检测仪器对“瘦肉精”进行检测

行动之二: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 公开透明接受监督

双汇集团引入独立监督机构,建立产品安全第三方检测机制。目前,双汇集团与产品安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签订了食品安全长期战略合作协议。

据介绍,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作为当今国内同行业最大的跨国公司,曾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唯一的商品检测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将对双汇集团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和内控体系进行全方位的第三方监督审核和检测检验,并定期向企业和社会反馈结果,以期走出一条全新的食品安全监督模式,确保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

有关专业人士认为,双汇集团引入独立监督机构,建立产品安全第三方检测机制,不仅是对本企业产品质量安全内控体系的一个完善,同时,对国内食品安全生产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也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行动之三:建立索赔机制 把好上游关

近日,双汇集团向广大供应商重申了旨在强化源头控制的索赔制度。制度规定,双汇集团生猪收购头头检验,原辅料进厂批批检查。供应商供应的生猪和原辅料要确保安全,供应前要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保证不采购有“瘦肉精”的生猪,不交售有“瘦肉精”的生猪,凡提供有毒、有害等非食品原料的供应商,除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处理外,还要按“问题生猪”或“问题商品”价值的两倍进行索赔;供应商供应的各类物资,必须证件齐全、真实、有效,如弄虚作假,无论是供应商还是企业职工,都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决不让一头“问题猪”和“问题原料”流入双汇任何一个工厂。

行动之四:警钟长鸣 设立企业安全日

牢记教训,警钟长鸣。双汇集团将今后每年的3月15日设为“双汇食品安全日”,同时成立“双汇集团食品安全监督委员会”,邀请肉类行业、食品行业、公共媒体、政府监管部门等外部专家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建立企业食品安全奖励基金,并于每年3月15日“双汇食品安全日”期间,对坚守食品安全的供应商、销售商进行公开表彰、奖励;设立举报制度,彻查、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的事件和责任者。以此让“产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的企业理念,深深植根于双汇集团广大干部职工的脑海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确保食品安全长治久安。

行动之五:发展养殖业,上下游联动保安全

“双汇集团将加快发展养殖业,进一步完善双汇产业链。屠宰加工厂建到哪里,养殖场就跟到哪里。围绕工厂配套建设年出栏50万头的养殖基地,并配套建设年产20万吨的饲料加工厂,以此来保证对上游生猪资源的安全控制。”万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言之凿凿。

在大力发展自有养殖业的同时,双汇集团宣布还将进一步调整采购渠道。采购重点要向规模化养殖场转移,与其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并同时签订生猪交售承诺书,保证食品安全的可追溯性;在原辅物资采购方面,与实力强、质量好、讲信誉的大企业进行战略合作,签订质量安全保证书,并由集团公司“技术、品管、采购、生产、管理”等部门组成认证小组,到供应工厂进行供方评审,保证质量控制体系等符合双汇的产品质量要求,确保进厂原辅料安全可靠。

毫无疑问,上述措施的实施,必将进一步提高双汇集团对上游产业链安全的控制力,把食品安全的生产能力提高到一个新高度,推动双汇集团实现更稳定、更健康的发展。

科学、专业、权威的检测结果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1年4月18日8:00,河南省、浙江省、山东省、湖北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辽宁省、河北省、甘肃省、海南省、广东省、青海省、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深圳、石家庄、哈尔滨、沈阳、长沙、昆明、西安、成都、长春、青岛、宁波、清远、阜新、鞍山、漯河、金华、宜昌、绵阳、日照、遂宁、望奎、本溪、怀化、汕头、衡阳、盐城、黑河、潍坊、淮安、葫芦岛、鹤壁、咸宁、佛山、克拉玛依、上饶、皋城、靖州、江门、滁州、梧州、淮南、明光、遵义、东营、吉林、兰州、福州、晋城、安庆、西宁、台州、莱芜、合肥、东莞、鹤岗、来宾、德兴、惠州、万州、泾县、池州、苏州、济南、徐州、运城、济宁、莱阳、黄冈、许昌、常德、绥化、朝阳、芦山、威海、德州、滨州、阳泉、乌兰察布、十堰、呼和浩特、高安、沧州、景德镇等100多个省、地市的质检、动检、畜牧、工商等部门抽检结果,双汇产品全部合格。其中北京市食品办、工商局采用2008年奥运会时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抽检了“双汇”33个熟肉制品样本,检验结果全部合格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66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