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研究机构
气候变化研究室
学科重点:
1.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与适应研究;
2.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技术。
农业气象学
围绕全球气候变化这一热点领域,揭示气候演变、突变及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研究农业生产对气候演变与气象灾害的影响规律,探明其影响机理及其有效减缓的机制。该学科将以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模拟与评价、温室气体排放规律与减排增汇机理及技术、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与技术等为重点,探明我国不同农业区温室气体排放特点、规律及其影响机制。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并争取在国际相关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
研究内容: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与适应研究:研究方向包括气候系统的观测与模拟,建立用于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气候情景;动植物对气候变化响应机理研究;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经济综合影响评估研究;响应气候变化的中长期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技术:研究方向包括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与模拟模型开发;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开发与推广;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国家履行国际环境公约的重大政策研究。
农业减灾研究室
围绕干旱、低温冷害、霜冻、干热风、草原雪灾等严重危害我国粮食安全的农业非生物灾害,重点开展主要农业非生物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灾害防治、抵御、规避、减灾等技术以及监测设备、减灾新产品的研发,研究预测上述灾害的模型、方法和监测、防控技术。通过研究,揭示农业非生物灾害对农业和粮食生产影响的特点与规律,提出减轻我国农业非生物灾害影响的技术对策。
学科重点:
1.农业自然灾害致灾机理及灾害监测、预警与预报;
2.农业自然灾害防御与风险评价。
研究内容:
1.农业自然灾害致灾机理及灾害监测、预警与预报:重点研究主要农业非生物灾害发生与危害过程、成灾机理,危害程度,监测方法、监测规范、监测设备、监测技术等,提出农业非生物灾害监测技术规程,预测方法及技术。
2.农业自然灾害防御与风险评价:重点围绕防御、躲避、减轻农业非生物灾害,研发技术和产品;研究主要非生物灾害风险分布、管理、转移机制与分担,应急响应机制等,为政府在农业非生物灾害应急管理中提供科学依据。
旱作节水农业研究室
节水农业
围绕农业水资源保障和水环境安全领域的若干重大科学问题,以生物节水和农艺节水的理论与技术为核心,以农艺节水、旱地农业、以及提高植物抗旱能力、节水抗旱产品为重点,创新旱地农业理论,完善节水高效的生理学和水环境安全的生态学,推进与提升农业节水关键技术与产业化能力。
学科重点:
1.旱作节水农业
2.水环境与节水农业信息
研究内容:
旱作节水农业:研究内容包括以农艺节水、旱地农业、以及提高植物抗旱能力、节水抗旱产品为突破点,创新旱地农业理论,完善节水高效的生理学和水环境安全的生态学;研究区域节水潜力评价体系与节水型农作制度;节水生化制剂;对农业水环境进行监测与评价。水环境与节水农业信息:研究内容包括中国水环境现状与规律、农业活动与水环境的关系、作物水分信号快速诊断技术、区域土壤墒情预报技术、作物精量控制灌溉技术及其配套设备和智能化灌溉预报与决策系统等,对节水高效农业数字化设计,发展节水农业信息学。
生态安全研究室
农业生态学
围绕农业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关系、物质与能量循环,重点开展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方法、农业生态系统健康与生物多样性、耕地质量健康与保育、退化耕地修复、外来生物入侵的机制与防控、农业清洁生产与产地环境监测、生态农业新材料与新工艺、物质(特别是污染物)循环利用与洁净生产技术、生态农业产业化等研究。通过研究,揭示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耕地质量演变及其调控对策,探索生态安全和农产品安全的基础理论,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与技术对策。
学科重点:
1.农业清洁生产与产地环境监测评价;
2.耕地质量健康与保育;
3.外来入侵生物控制。
研究内容:
农业清洁生产与产地环境监测评价:重点围绕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农业产地环境安全问题,研究农业生物群体生态优化、农业投入品创制、水肥药高效利用、农业清洁生产工艺及规程(标准)等,提出主要农产品清洁生产,农业产地环境质量调控、农业污染监测与防治、农业环境评价等理论与技术。耕地质量健康与保育:重点围绕提高耕地质量,研究现代农业条件下耕地质量的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明确土壤健康与农产品质量的相互关系,提出退化及污染耕地重建的关键技术,高产耕地质量保育与退化防治技术,以及相关农事措施与技术体系等。外来入侵生物控制:重点围绕入侵生物学理论与方法,开展外来入侵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生态适应机制、外来入侵生物生态经济影响评估模式、早期预警与快速检测技术及应急处理技术等研究,系统探讨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理论与技术,并进行相关产品的开发。
环境修复研究室
农业环境修复
围绕退化环境修复、土壤侵蚀与防治、农业措施对环境影响的理论与方法,重点从农业环境演变的动力学机制与规律、农业环境污染与退化的机理、污染或退化环境的修复原理与技术、农业环境友好型新材料新工艺等领域开展研究。通过研究,阐明农业环境演变的规律、农业措施对污染农业环境影响的规律,明确污染农业环境修复的机理,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
学科重点:
1.农业环境修复技术与产品;
2.土壤侵蚀机理与防治
研究内容:
农业环境修复技术与产品:重点研究农业环境退化的机理及其调控技术,污染农业环境的修复技术及产品,农业立体污染的控制与修复;农业环境的调控技术与产品,遏制、阻断、治理、修复环境的技术、制剂、材料、设备等。
土壤侵蚀机理与防治:重点研究土壤水蚀、风蚀的主要成因及其发生机制;农业耕作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及其评价;核同位素示踪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农业土壤侵蚀的综合防治技术与对策。
环境工程研究室
农业环境工程
围绕农业环境控制的工程学理论与方法,重点从农业环境控制机理、环境安全生产技术、可控环境农业系统模拟、现代设施环境控制机理及关键设备、集约化养殖场环境控制工程、农村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领域开展研究。通过研究,揭示农业环境要素与农业生物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探明环境控制机理,完善动植物环境工程学理论与方法,提出保障动植物生长环境的工程措施和环境安全生产技术。
学科重点:
1.畜禽养殖环境工程;
2.植物环境工程。
研究内容:
畜禽养殖环境工程:重点研究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牧业“清洁生产”工艺、设施技术研究;畜禽废弃物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环境对养殖业影响的预测预报技术;畜禽养殖业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
植物环境工程:重点开展植物可控环境系统模拟与控制研究;植物苗微繁殖及其工厂化环境控制工程研究;设施环境友好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信息技术应用与开发。
农业环境分析测试中心
2005年6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正式成立。秉承“流动、开放、竞争、联合”的运行机制,紧密围绕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开展实验检测与研究工作,并依照国家实验室认可标准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成为“农业部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畜禽环境设施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节水农业综合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立体污染与产地环境质量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控制与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中日农业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等部、院级实验室的公共基础实验平台。
分析测试中心位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办公实验楼4层,拥有实验室、办公室共约600平方米。拥有同位素质谱仪、元素分析仪、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全自动凯氏定氮仪、激光粒度分析仪、微波消解系统、高速冷冻离心机及超低温冰箱等大批先进仪器设备,设备总价值超过2700万人民币。截止到2011年,分析测试中心有人员15人,全部拥有大学专科上学历。其中博士2人、硕士3人,3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分析测试中心主要开展农业环境与农产品中有机物质、无机物质的成分分析、微分析、结构解析和物质演变动态跟踪研究,检测、溯源和判定分析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成分、结构和形态,农产品原产地安全生产环境测试,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农业投入品引入与流失及形态分布等,为探索农业环境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提供科学依据,为农业产地环境安全监控和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撑,为农业环境政策提供决策依据,面向市场开展第三方中介服务。
主要测试物:农田土壤、农业用水、农产品
主要分析内容:重金属元素;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残留;无机物、有机物成份的组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刻不容缓。但是我国又同样是个缺水国家,如何能在大力发展农业的情况下,控制灌溉水量,做到节约用水呢?
这就不得不说节水灌溉系统。节水灌溉是智能灌溉系统的一种。可以有效的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情况,提高水源利用率。
节水灌溉也是一张全自动化一体设备,可以实现无人守职的自动控水灌溉。通过对农田土壤墒情信息、小气候信息和作物长势信息的实时监测,采用无线或有限技术,实现阀门的遥控启闭和定时轮灌启闭。可以根据采集到的信息,结合当地作物的需水和灌溉轮灌情况定制自动开启水泵、阀门。实现无人守职自动灌溉,分片控制,预防人为误操作。
智能灌溉系统还可以实现区域用水量计量管理、旱情和灌溉预报,对用水、耗电、灌水量、维护、材料消耗等进行统计和成本核算,对灌溉设施设备生成定期维护计划,记录维护情况,实现灌溉工程的精细化维护运行管理。
智能灌溉系统的灌溉方式是采取管道、喷枪或喷头形成喷灌、均匀、定时、定量,喷洒在作物发育生长区域,使主要发育生长区域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适宜的含水量。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67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