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的指导员
职业名称:农业技术指导员
职业定义:
从事农业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开发和信息服务的人员。
从事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采集农业技术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处理,把农业科技、农产品供求和生产资料等有关信息发送给农户;(2)向农民推荐农作物和畜禽、水产的优良品种并传授与之配套的种养技术;(3)向农民传授动植物营养和病虫害诊断防治技术以及农产品标准化等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4)开展农业生产的田间或现场技术指导工作;(5)开发推广农业科技产品,解答当地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等技术问题,提供农业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咨询;(6)编写有关农业生产的技术资料,组织开展技术培训。
职业概况:
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农业科技发挥了巨大作用。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基本上是依靠各级农业技术人员进行的。农业技术人员通过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指导,将农业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实用技术传授给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企业,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目前,我国拥有国家农业技术指导人员100多万人,另外,据估算,多元化的农技推广队伍和农业中介组织的技术指导人员的数量为国家队伍的10倍以上,这些人员主要分布在全国的县、乡两级和广大的农村地区,从事种植、畜牧和水产三个行业的良种推广、种养技术的普及和病虫害的诊断防治等有关技术指导工作。
目前,农民技术指导员的素质差别较大,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员从全日制的大中专农业院校毕业,三分之一的人员从电大、函大和职业学校毕业,其余的技术指导人员是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从业人员的技能,缺乏统一的职业标准,给人员的培训、考核和使用带来很多技术困难。因此,将农业技术指导人员确立为职业,对稳定农业技术指导人员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技是农业增长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只有把科技推广到农村的千家万户和田间地头,才能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另外,我国农业发展受资源约束多,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的水平还比较低。建设现代农业和繁荣农村经济,必须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把农业发展纳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通过广大农业技术指导人员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预计在未来10年内,农业技术指导人员的需求呈上升趋势,总增长量将超过20%以上,这一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农村经济状况1. 1地形复杂 农村大多处于偏远地带,地形复杂。就山西而言,当前118个市县区,有50个贫困县,其中国家级34个,省级16个,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全省71 %以上。田不成块,路不成网,渠不相通,沟不相连,难以形成标准化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即使农村有某些资源优势,也很难实现其经济价值。
1.2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热、土等资源不相匹配,尤其是水利设施的条件极差,大多数农村还是以井水为生,水资源匮乏,其他基础设施也同样存在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1.3综合素质较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民较低的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的传统思维模式,以及制约了他们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头脑和眼光。不懂得合作,不明白“双赢”效应。再加之一些土地政策的因素,农村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种植为主题,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较低。
1.4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科技投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速率,尤其在科技队伍建设、科技机构、科技宣传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投入不足。由于资金投入、人事编制等问题的制约,造成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再加之服务机构机制不活、体制不新等问题,使服务体系很难发挥自身的作用,有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呈现出“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科技人员素质不高,科技队伍不稳,多数人知识老化。农村普遍存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不开,农业信息获取缺乏有效渠道等问题。
2果业在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在农村发展中的优势所在
2.1果业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果生产快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更为迅速,果品生产已成为许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 %以上,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因为如此,俗有“一亩园十亩田”之说,发展果业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最佳选择。
2.2农村发展果业的优势所在
1)我国是世界上果树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果树种类繁多,适应能力不尽相同,农村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复杂,故农村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地适栽,因地制宜。尤其是西北黄土高原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生产优质果品的生态条件。
2)农村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故产品的贮藏性、耐运性也是值得重视与考虑的问题。因此,在农村适宜发展果业,特别是干果类果品,例如:枣、核桃、板栗等,不像蔬菜采后短时间内品质就会急剧的下降或霉烂,而果品一方面较易贮藏,另一方面也便于加工利用,比如枣可加工为蜜枣、干枣;柿子可以加工为柿饼等。
3)果品生产的利润高,栽培管理技术又较易掌握,加之果品生产的一次性投资相对较低,一般农户均可承担。另外,欧李、枣树、酸枣等果树还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绿化环境的作用,在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以改善农村较恶劣的生态环境。所以发展果业在农村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3果树生产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缺乏宏观指导,部分地区发展果树出现一定的盲目性
主要体现在果树种类和品种的搭配上,例如:早、中、晚熟品种的搭配,再者就是部分地区农民的盲目随从,看其他地区因种植某一树种、品种而致富,便不考虑当地地理、气候、土壤等实际条件是否适宜,就盲目引进树种、苗木栽植,最后得不偿失。这就需要有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民传递信息,普及科学基础知识,对农民进行培训与指导。
3.2缺乏商品意识,重数量轻质量,重鲜食轻采后加工
农民时常提到的是产量的多少而很少谈论品质的优劣,他们缺乏市场商品意识。农民的资金不充足,故在纸袋、肥料等投资方面“偷工减料”;农民由于欠缺专业文化知识,故对一系列优质栽培技术不能牢固掌握及熟练应用,由此影响果实的商品品质。另外,有时果品不能及时销售,农民由于缺乏资金或经济意识,忽视了果品的采后贮藏、加工等技术措施,导致果品品质下降,以及霉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3缺乏社会化、规模化生产理念
大部分农村还是小农经济,土地分散,有的土地甚至闲置,很多农民弃农进城打工,造成土地“抛荒”,这些都影响果树的规模化生产。另外,果品的产、供、销
一体化尚未形成,流通环节不畅。多年来果品主要靠农民自行销售,缺乏政府部门的组织与引导,销售问题成为果品生产最突出的问题,在产区没有形成稳定的销售网络。
4促进农村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4.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于农村基础条件较差、气候环境恶劣,我们应尽可能加强和改善这些对发展果树不利的外界条件。例如:在缺水的农村应兴修水利工程,引进水资源,改善灌溉条件。要搞好土地的开发及充分有效的利用,增加有效耕地资源。搞好防御措施,预防早霜、晚霜、低温、高温等自然灾害。
4.2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农民是科学技术较薄弱的群体,而他们又是致富农村与促进农村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故应通过多方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等。应继续推进科技下乡、科技交流、科技示范、科技进村入户等活动,也可以搞“包村到单位”的活动,即邻近贫困山村的科技单位或龙头企业应各负责邻近乡村有关果业发展或进行有利于农村发展的科技指导及知识传播,几年后政府进行评优量化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与奖励,实现“你追我赶”的良好发展势头。
4.3建立一支能让农民信赖的领导团队
领导团队要有能力从外界获得最新的市场信息并组织、指导人们进行生产;要对农村现有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水力资源等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分配,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要有能力疏通销售渠道、打开市场。另外,该团队还应具有敏锐的眼光和头脑,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掌握信息,确保果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即所谓的“工业化”生产,在此过程中,他们应选准龙头企业,根据市场信息向生产者提供需求信息、物质供应、技术服务、销售服务,结合成“公司+协会+农户”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这是当前生产发展的需要;他们还应该具有创新意识,集思广益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实施一切有利于发展农村果业发展的措施或方案。
4.4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
制定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尤其要确保资金的投入,果园资金投入是果园增效的重要基础。另外,要提高对农村服务者的待遇,吸引大学生、研究生等各类科技人才积极踊跃地为农村经济与果业的发展服务。同时,政府还应调动农业专家对各贫困山区的环境气候条件进行专业的调查研究与考证,进行科学规划,制定适宜当地发展的果树产业。例如:山西太行山区降雨量很少,地形起伏、海拔较高,则易发展干果如红枣、核桃、花椒等;而晋南、晋东南降雨较多,温度较高、海拔也较太行山低,则可发展柿树、苹果,建立柿饼加工基地及红富士生产基地。
(收稿日期:2007-07-29)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72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