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芋种植技术及亩产量
种植方法:将种球用农用的链霉素(800倍液)浸泡半个小时左右,然后将株距按照30厘米左右、行距按照40厘米左右的距离进行种植(种球为500克左右才使用的株行距),之后亩施2000斤腐熟的农家肥、50斤钾肥、60斤复合肥,再覆土4厘米并覆盖松针即可。亩产量(用二代芋种种植):一般为6000斤左右。
一、魔芋种植技术
1、白魔芋一般种植在中等海拔下,花魔芋一般种植在中高海拔左右的地区。适合种植在树林下,有腐殖质土壤、环境湿润、遮阴但能见光的地方,主要适合在山区种植,通常会要求环境湿度大一些,对植株的生长有利,要求土壤深厚疏松,有利于球茎生长。
2、选择没有残缺、无病虫危害、个头饱满、有健壮芽眼的种球来种植,将种球用农用的链霉素(800倍液)浸泡半个小时左右,也可以使用石灰和草灰混合后涂抹在种球表面,然后晾晒一两天,之后就可以播种了,用小刀把有芽眼的单独切下来,切口粘上石灰和草灰再播种。
3、确定好种植的密度,种球在500克左右的,株距是30厘米,行距是40厘米;种球在300克左右的,株距是25厘米行距是35厘米;种球在100克左右,株距是20厘米,行距是30厘米,之后亩施2000斤腐熟的农家肥、50斤钾肥、60斤复合肥,再覆土4厘米并覆盖松针即可。
4、魔芋的播种期为3月末,4月中旬左右就会育苗出苗,种植一般分为春播和冬播,春播选在春节到清明节左右,冬播选在春节前后,魔芋生长周期为半年,一般在生长前期时容易发生病虫害,发现病态植株时要及时在周边喷洒生石灰粉混合多菌灵,严重植株要及时拔掉,防止影响到其余的植株,发现虫害问题时,及时喷洒农药,常会用到的是敌百虫,兑水稀释喷洒。
二、魔芋亩产量
由于各地的气候环境与土壤的不同,种子的发芽率与出苗后的成活率会因各地的生产和管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果是用一代魔芋种子种植,一般一亩地用种子100公斤左右,一公斤大概是140颗种子,一亩地会生产4000斤左右的二代魔芋,如果继续种植二代芋种,一个魔芋种是100克左右,一亩地种植3000株,一亩能产6000斤左右的魔芋。
三岔乡是一个农业大乡,尤以旱粮生产为主。建国以来,三岔乡旱粮生产一直是全市乃至全州的一个亮点,特别是境内科研基地为鄂西地区乃至全国提供了大量优良品种。
三岔乡大部分村主要种植玉米、洋芋、红苕、黄豆、小麦等,莲花池、茅坝两村则兼种水稻。据2003年统计,全乡玉米播种1.84万亩,洋芋2.2万亩,大豆0.82万亩,红薯1.1万亩,小麦0.4万亩,水稻仅0.59万亩。
玉米居本乡大宗粮食作物之首,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粮食作物的三分之一强。上世纪50年代,本地以大子黄、罗汉托、金黄早等品种为主。60年代,恩施县引进东林白、胜利红并在我乡推广,东林白与品杂同时推广,与自交系间杂种并存,持续时间较长。1959年,县农业局旱粮组在三元坝试验苞谷品种间杂交成功,并向全乡推广。1961年,省农科院、天池山农科所均派员到三元坝协助县农业局旱粮组进行品杂一代示范工作。当年,品杂一代亩产145公斤,增长16%。1970年,“恩单二号”问世,农民普遍欢迎。1973年,县农业局在三岔进行“恩单二号”正规试验,并全面开始制种。随后,我乡梨儿坪旱粮场大量生产“恩单二号”亲本原种,种子不仅满足本乡需求,还销往全市。
在旱粮生产过程中,三岔乡推行科学种田,讲究精耕细作,以提高旱粮单产。70年代以来,全乡推行“三套三丰收”(苞谷、洋芋、大豆宽窄行套种,三种作物增产),玉米平均单产提高到180余公斤。1980年以后,全乡开始推广玉米营养钵(块)育苗移栽、沟施垄栽和配方施肥技术等,玉米产量不断增长。1987年,三岔乡3000亩样板田喜获丰收,平均亩产386.6公斤。1989年,玉米平均单产337.3公斤,2003年玉米平均单产达到391公斤。
三岔旱粮生产的经验和成果也多次在省、地区获奖。1981年,“三套三丰收”获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次年,黄豆“六月黄”新品种获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1979年,三岔玉米三交种的选育、黄豆大面积增产经验以及腐殖类肥料的生产应用均在恩施县科学大会上获奖。
三岔旱粮生产得益于境内的天池山农科所。该所直接带动了天池山、鸦沐羽一带农民科学种田,发家致富,同时从这里研制的优良品种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该所建于1952年,因所在地名为天池坝,便取“天池”二字命名为恩施地区天池山农科所,属地区农业局管理。该所以研究玉米、洋芋新品种为主,玉米“恩单二号”、“恩二XC103”和马铃薯“6—764”、“双丰收”、“新芋四号”、“694—11”等都是在这里研制成功的。玉米“恩单二号”和“马铃薯694—11”曾获1977年全国科技大会科研成果奖。1988年,天池山农科所成功研制 “鄂马铃薯3号”。该品种在我乡鸦沐羽等村试种成功,亩产1612-1969.3公斤,并很快在全乡乃至恩施地区推广开来。如今,三岔乡“鄂马铃薯3号”种植面积2万余亩,普及率达88%。每到收获季节,大批外地客商便来三岔购买原种和商品薯,三岔乡已成为恩施地区重要的“鄂马铃薯3号”种薯繁殖基地和商品薯供应基地。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粮食产量逐年上升。1978年,三岔区粮食总产量1350多万公斤,人均550公斤。同时,全乡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也开始迅猛发展。从1975年起,三岔区粮食增产幅度和生猪发展连续几年在恩施县排名第一。80年代以来,三岔乡因地制宜,狠抓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发展,生猪饲养量和出栏数多次排在全市首位。2002年,全乡原34个村有31个村跻身于全市生猪出栏百强村之列。2003年,全乡生猪饲养量10.1万头,出栏5.5万头,肉产品产量居全州第8位;生猪产值570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2.2%。为加强畜牧产业化建设,我乡自1997年起开始全面推行生猪品种改良,同时还积极引导农民改善生猪栏圈、改变饲养方式。如今,全乡建起了高标准的生猪人工授精站24个,二元母猪繁殖群2个,生猪三元杂交率达85%。全乡生猪品种改良工作走在了全州的前列,2003年州畜牧局将三岔乡评为“生猪品改示范乡”。如今,三岔乡已经成为全州生猪品改示范点。2004年9月,全州生猪品改现场会在我乡成功召开。
全乡油菜、烟叶、药材、魔芋等经济作物栽培面积较大,产量高。据2003年统计数据显示,全乡油菜面积1.4万亩,产量1375吨。从1972年推广白肋烟种植以来,我乡大力发展“两烟”生产,烟叶已成为财政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03年,全乡共落实烟叶面积近6000亩,实现产值336.69万元,创税67.8万元。全乡中草药品种比较丰富,主要有厚朴、杜仲、牡丹、桔梗、天麻等。2002年以来,梨子坝、阳天坪先后引进客商建立了中药材种植基地。如今,全乡药材面积已达2000余亩。全乡魔芋种植面积3000余亩,产值可达700余万元。李子是我乡特色小水果,本地“童子李”深受消费者青睐。2003年,我乡成立林果业办公室,专门负责以童子李为主的高效经济林管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72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