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湖南单农药打的淮山能吃吗
用湖南单农药打的淮山能吃的。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种植淮山山药时打了农药,到收获的时候农药都已经被分解了,没有农药残留了,湖南单农药的农药高效低毒,残存时间没有那么长,可以放心吃。
技术创新落田间精准服务惠“三农”
冬小麦是单子叶植物,而杂草是双子叶植物的时候,就可以施用喷洒在叶片上的化学除草剂来防除杂草 至于要用是吗除草剂我就不知道你去问一下那些卖农药的吧
介绍一下几种
1. 乳油(EC)
乳油主要是由农药原药、溶剂和乳化剂组成,在有些乳油中还加入少量的助溶剂和稳定剂等。溶剂的用途主要是溶解和稀释农药原药,帮助乳化分散、增加乳油流动性等。常用的有二甲苯、苯、甲苯等。
农药乳油要求外观清晰透明、无颗粒、无絮状物,在正常条件下贮藏不分层、不沉淀,并保持原有的乳化性能和药效。原油加到水中后应有较好的分散性,乳液呈淡蓝色透明或半透明溶液,并有足够的稳定性,即在一定时间内不产生沉淀,不析出油状物。稳定性好的乳液,油球直径一般在0.1~1微米之间。
目前乳油是使用的主要剂型,但由于乳油使用大量有机溶剂,施用后增加了环境负荷,所以有减少的趋势。
2. 粉剂(DP)
粉剂是由农药原药和填料混合加工而成。有些粉剂还加入稳定剂。
填料种类很多,常用的有粘土、高岭土、滑石、硅藻土等。
对粉剂的质量要求,包括粉粒细度、水分含量、pH值等。粉粒细度指标,一般95% ~ 98%通过200号筛目,粉粒平均直径为30毫米;通过300号筛目,粉粒平均直径为10~15微米。通过325号筛目(超筛目细度),粉粒平均直径为 5~12微米。水分含量一般要求小于1%。PH值6~8。
粉剂主要用于喷粉、撒粉、拌毒土等,不能加水喷雾。
3. 可湿性粉剂(WP)
可湿性粉剂是由农药原药,填料和湿润剂混合加工而成的。
可湿性粉剂对填料的要求及选择与粉剂相似,但对粉粒细度的要求更高。湿润剂采用纸浆废浆液、皂角、茶枯等,用量为制剂总量的8%~10%;如果采用有机合成湿润剂(例如阴离子型或非离子性)或者混合湿润剂,其用量一般为制剂的2%~3%。
对可湿性粉剂的质量要求应有好的润湿性和较高的悬浮率。悬浮率不良的可湿性粉剂,不但药效差,而且往往易引起作物要害。悬浮率的高低与粉粒细度、湿润剂种类及用量等因素有关。粉粒越细悬浮率越高。粉粒细度指标为98%通过200号筛目,粉粒平均直径为25微米,湿润时间小于15分钟,悬浮率一般在28%~40%范围内;粉粒细度指标为96%以上通过325号筛目,粉粒平均直径小于5微米,湿润时间小于5分钟,悬浮率一般大于50%。
可湿性粉剂经贮藏,悬浮率往往下降,尤其经高温悬浮率下降很快。若在低温下贮藏,悬浮率下降较缓慢。
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用于喷雾。
4. 颗粒剂(GR)
颗粒剂是由农药原药、载体和助剂混合加工而成。
载体对原药起附着和稀释作用,是形成颗粒的基础(粒基)。因此要求载体不分解农药、具有适宜的硬度、密度、吸附性和遇水解体率等性质。常用做载体的物质如白炭黑、硅藻土、陶土、紫砂岩粉、石煤渣、粘土、红砖、锯末等。常见的助剂有粘结剂(包衣剂)、吸附剂、湿润剂、染色剂等。
颗粒剂的粒度范围一般在10~80目之间。按粒度大小分为微(细)粒剂(50~150目)、粒剂(10~50目)、大粒剂(丸剂,大于10目);按其在水中的行为分为解体型和非解体型。
颗粒剂用于撒施,具有使用方便、操作安全、应用范围广及延长药效等优点。高毒农药颗粒剂一般作土壤处理或拌种沟施。
5. 水剂(AS)
水剂主要是由农药原药和水组成,有的还加入小量防腐剂、湿润几剂、染色剂等。该制剂是以水作为溶剂,农药原药在水中有较高的溶解度,有的农药原药以盐的形式存在于水中。水剂加工方便,成本低廉,但有的农药在水中不稳定,长期贮存易分解失效。
6. 悬浮剂(SC)
悬浮剂又称胶悬剂,是一种可流动液体状的制剂。它是由农药原药和分散剂等助剂混合加工而成,药粒直径小于微米。悬浮剂使用时对水喷雾,40%多菌灵悬浮剂、20%除虫脲悬浮剂等。
7. 超低容量喷雾剂(ULV)
超低容量喷雾剂是一种油状剂,又称为油剂。它是由农药和溶剂混合加工而成,有的还加入少量助溶剂、稳定剂等。这种制剂专供超低量喷雾机使用,或飞机超低容量喷雾,不需稀释而直接喷洒。由于该剂喷出雾粒细,浓度高,单位受药面积上附着量多,因此加工该种制剂的农药必须高效、低毒,要求溶剂挥发性低、密度较大、闪点高、对作物安全等。如25%敌百虫油剂、25%杀螟松油剂、50%敌敌畏油剂等。
油剂不含乳化剂、不能兑水使用。
8. 可溶性粉剂(SP)
可溶性粉剂是由水溶性农药原药和少量水溶性填料混合粉碎而成的水溶性粉剂。有的还加入少量的表面活性剂。细度为90%通过80号筛目。使用时加水溶解即成水溶液,供喷雾使用。如 80%敌百虫可溶性粉、50%杀虫环可溶性粉、75%敌克松可溶性粉、64%野燕枯可溶性粉、井冈霉素可溶性粉等。
9. 微胶囊剂(MC)
微胶囊剂是用某些高分子化合物将农药液滴包裹起来的微型囊体。微囊粒径一般在25微米左右。它是由农药原药(囊蕊)、助剂、囊皮等制成。囊皮常用人工合成或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如聚酰胺、聚酯、动植物胶(如海藻胶、明胶、阿拉伯叫胶)等,它是一种半透性膜,可控制农药释放速度。该制剂为可流动的悬浮体,使用时对水稀释,微胶囊悬浮于水中,供叶面喷雾或土壤施用。农药从囊壁中逐渐释放出来,达到防治效果。微胶囊剂属于缓释剂类型、具有延长药效、高毒农药低毒化、使用安全等优点。
10. 烟剂(FU)
烟剂是由农药原药、燃料(如木屑粉)、助燃剂(氧化剂,如硝酸钾)、消燃剂(如陶土)等制成的粉状物。细度通过80号筛目、袋装或罐装、其上配有引火线。烟剂点燃后可以燃烧、但没有火焰、农药有效成分因受热而气化,在空气中受冷又凝聚成固体微粒,沉积在植物上,达到防治病害或虫害目的。在空气中的烟粒也可通过昆虫呼吸系统进入虫体产生毒效。烟剂主要用于防治森林、仓库、温室、卫生等病虫害。
11. 水乳剂(EW)
水乳剂为水包油型不透明浓乳状液体农药剂型。水乳剂是由水不溶性液体农药原油、乳化剂、分散剂、稳定剂、防冻剂及水、经均匀化工艺制成。不须用油用油作溶剂或只须用少量。
水乳剂的特点有:1. 不使用或仅使用少量的有机溶剂;2. 以水为连续相,农药原油为分散相,可抑制农药蒸气的挥发;3. 成本低于乳油;4. 无燃烧、爆炸危险,贮藏较为安全;5. 避免或减少了乳油制剂所用有机溶剂对人畜的毒性和刺激性,减少了对农作物的药害危险;6. 制剂的经皮及口服急性毒性降低,使用较为安全;7. 水乳剂原液可直接喷施,可用于飞机或地面微量喷雾。
12. 水分散性粒剂(WG)
入水后能迅速崩解、分散形成悬浮液的粒状农药剂型。产生与20世纪80年代初,是正在发展中的新剂型。这种剂型兼具可湿性粉剂和浓悬浮剂的悬浮性、分散性、稳定性好的优点,而克服了二者的缺点;与可湿性粉剂相比,它具有流动性好,易于从容器中倒出而无粉尘飞扬等优点;与浓悬浮剂相比,它可克服贮藏期间沉积结块、低温时结冻和运费高的缺点。
技术创新落田间精准服务惠“三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等学校大有可为。广大高校走出了一条精准、高效、可持续的深度服务乡村振兴之路。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高等学校具有鲜明的科研和人才优势。
广大高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深入一线解难题,服务“三农”促发展,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人才支持和成果供给。
深入田间地头
开展农技服务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广大高校不断强化科创服务能力,在一线实践创新成果、开展技术指导,让更多农民挑上“金扁担”。
技术创新落地田间。“遇上大旱,多亏专家带来抗旱保水的微生物技术,保住了120多亩晚稻田。”湖南省桃江县桃花江镇拱头山村水稻种植大户印象深刻。
湖南大学研究生院隆平分院博士生导师。村里遭遇罕见旱情。正当发愁之际,他和科研团队带着新研制的两种新型微生物农药到田头,开展水稻防病抗逆绿色生产技术项目试验。
“这两种微生物农药能显著提高水稻抗旱抗病能力,还能减少35%的化学农药施用量。”当地晚稻丰收后,专家组对该项目验收结果显示,与使用传统抗旱保水化学药剂的稻田相比,他的稻田亩均增产约15%。
精准服务惠农利农。“要是能用秸秆归行机和旋耕机配合作业,苗带和秸秆条带交替分布,可以减少15%到20%的化肥使用量,护地保产还省钱。”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四棵树乡政府会议室里,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正向村民们讲解。
他都会和吉林农大的八九名师生一起,住进梨树玉米科技小院。“根据老乡们使的农机、用的化肥,有针对性地研发新技术。”截至目前,梨树玉米科技小院服务农田面积超300万亩,帮助玉米增产超8%。
为鼓励师生扎根农业生产一线,吉林农大建起科技小院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服务基地,遴选257名专家组成科技服务团,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解决实际难题。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高校依托“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等项目,已累计派出师生超17万人次,深入乡村振兴一线。
培养专业人才
夯实发展基础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广大高校发力人才培养提质行动,在校内创新学科专业设置,在校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
学科融合,培养“多面手”大学生。“通过地里的传感器,空气湿度、地表温度等数据都能实时监测。”指着电脑屏幕,吉林农业大学智慧农业专业本科生熟门熟路地介绍,“这个是不同地块的含水量,如果相差太多,说明要调整灌溉方法。”
吉林农大依托信息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农学院的5个学科和3个专业,成立智慧农业研究院。作为农学院和信息技术学院联合培养的学生,他不仅要了解测土配肥等农学知识,还要学习数据分析等信息知识。
“一是能教农民操作智能设备,二是能大面积收集分析田间信息,帮助老乡判断情况。”他说。
“现在,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扎根乡村。下一步,学校将锚定农业生产中的新问题,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人才。”吉林农大相关负责人介绍。
提升技能,培育高素质“新农人”。这段时间,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茶冲女子香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一得空就对着电脑记起笔记。
“报名了安徽农业大学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最近在上网课。”她说。
她辞去销售工作,开始从事香草种植。“起初,缺乏专业知识,种出来的香草总是不尽如人意。”后来,听说安徽农大开办了青年农场主培训班,她报了名。
“课堂里,学习如何选苗、栽种、除草、防虫;毕业后,有老师一对一帮助。不仅建起700多亩香草种植基地,还带动周边680户村民共同致富。
她的成长是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缩影。“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高校采取“线上线下”结合、“请过来与送过去”等多种方式深化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据不完全统计,共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及基层干部165万余人次。
围绕特色需求
激发产业动能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各高校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与地方、企业需求对接,实现成果有效转化和产业应用。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高校共转移转化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成果超1.8万项,创造经济效益710亿元以上。
创新成果推广模式,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正值茶园冬季管护的关键时期,一大早,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就携团队赶往安徽省金寨县油坊店乡河口村,查看白茶返绿情况。
依托安徽农大“大别山综合试验站”及下设的茶产业联盟,团队将安吉白茶等品种引进金寨县。从试种、加工到开展农民培训,团队已带领金寨县种植1.4万亩白茶,产值达3.92亿元。
近年来,安徽农大探索建立“一站一盟一中心”新型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现已在安徽主要农区建设8个综合试验站,下设73个县域农业产业联盟,并通过校县合作成立现代农技合作推广服务中心,为农技推广提供全链条服务。
“截至目前,已为金寨县选育引进43个农业新品种,试验推广35项新技术,推动金寨县形成茶叶、中药材、蚕桑、果蔬四大特色产业,助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大别山综合试验站站长说。
搭建知识产权平台,保障技术转化落地。长沙绿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荻高值化利用制备低聚木糖项目”中试生产在湖南浏阳取得成功。
这一生产线的关键核心技术,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易自力教授团队研发的“南荻全组分高值化利用及多产品联产技术”。
在湖南农业大学知识产权(技术转移)中心的帮助下,该技术被成功转让给长沙绿叶生物。“中心主动帮我们联系企业转化科技创新成果,还提供法律咨询、议价参考、风险评估等多项服务。”他说。
湖南农大成立知识产权(技术转移)中心,提供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全链条服务。
据中心执行主任介绍,学校还引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技术转移机构等校外单位,建立知识产权专家库,共同参与中心建设。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72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