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上村位于哪里
塔上村位于霸州市西部,南孟镇政府北1公里, _牛河双塔桥北侧, _牛河与五支渠在村西交汇.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村廓东西较长,聚塔成正方形,街道房屋统一规划横竖成排,东西走向主要街道三条,南街、中街各长约定600米,北街长约500米,南北走向主要街道一条,长约500米,房屋建筑为砖瓦木结构尖脊平房。有耕地1900.7亩,全村有居民338户,人口1365人,民族有汉族,满族、蒙古族,但满、蒙仅为少数。全村耕地以种植花卉苗木为主,个体企业以冲压、五金、汽车配件为主。
塔上村附近有廊坊茗汤温泉度假村、荣高棠纪念馆、霸州龙泉禅寺、霸州中国自行车博物馆、_牛河历史文化公园等旅游景点,有胜芳蟹、焖河蟹、胜芳松花、花生糯米糕、霸州泥塑等特产。
彩绘泥塑的起源和发展
神秘而圣洁的西藏文化早已令无数人心向往之。西藏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也用它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人的心。是怎样的土壤孕育出了西藏艺术这朵奇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西藏这片神奇土地的文化底蕴。
藏族人说:“有信仰的灵魂是不会孤独的,不孤独的灵魂是祥和的;有信仰的生活是宁静的,宁静的生活是幸福的。”这句话里包含了作对西藏,和它的生命以及土地的眷恋,也包含了对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藏传文化
酥油花是我国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的艺术三绝之一,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作为油塑艺术品,酥油花经过艺僧的灵妙之手,于寒冬时节用酥油精心塑造出各种佛像、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树木花草、亭台楼阁等造型,作品形象逼真,巧夺天工,绚丽多彩,精美绝伦。最早产生于西藏的雍仲本教。
酥油是青藏高原藏族等牧民的奶油类食物,是用牛奶经过反复搅拌后提炼出的黄白色油脂。这种油脂呈凝固状,柔软细腻色泽纯洁清香扑鼻,可塑性极强。其塑造的工艺品,具有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精巧玲珑等特点
相传,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为纪念释迦牟尼,光大佛学,组织了一次祈愿大法会,在此期间他梦见了荆棘变灯,杂草变化。于是他组织人用酥油雕塑所梦到的花卉供奉在佛前,故有了酥油花。另传,唐初文成公主进藏同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完婚时,带去一尊迦牟尼像,供奉以大昭寺.藏族人民为了表示敬意,在佛像前奉献了供品.但时值冬日,艺灯大师骗子,敬佛"六供"之一的鲜花无处寻觅,只好用酥油塑了一束花替代,从此相沿成俗。
僧侣们的艺术禅宗
每年在寒冬之时,艺僧们会选取秋天草黄之后产下的牛奶,从中提炼出的酥油是纯白的,而不泛出**,用其塑造出的佛像会面如满月,人物肤质白腻。选取好的酥油浸泡于冰凉的水中,经艺僧们长时间揉搓成膏状,去其杂质后酥油更加光滑细腻。塑造之前艺僧先要沐浴发愿,进行一系列宗教仪式。仪式之后,艺僧们一起选议酥油花的题材,打成腹稿,再分配给擅长人物、动物、花卉、建筑的师傅带领各自的弟子,分头工作,所有工作从农历10月15开始到来年正月15完成。
酥油花的制作分为四道工序
首先是“扎骨架”根据所表现的内容,用加工的柔软草束、麻绳、竹竿、棍子等物扎成大大小小不同形态的“骨架”,即所塑造的基本模型。其次是“做胚胎”。塑造的第一道原料是用上年拆下来的陈旧酥油花掺和上草木灰反复捶打,制成韧性好弹性强的黑色塑造油泥。然后裹在骨架上完成粗糙但准确的一个个大造型,其塑法近似面塑或泥塑
再次是“敷塑”。塑造的第二道原料是在加工成膏状的乳白色酥油中揉进各色矿物质颜料,调和成五颜六色的油塑原料,仔细的涂塑在做好的形体上,有的还要用金、银粉勾勒,完成各色形象的塑造。要是塑造红花绿叶,或是玲珑剔透的玉石宝玩,则直接用彩色油料一次塑成
最后一道工序是“装盘”。将塑好的酥油花按设计的总图要求,用铁丝一一安装到位,固定在几块大木板上或特制的盆内,高低错落有致,件件立体悬空,观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瞻玩味。
酥油花虽名曰“花”,但其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主要以佛祖神仙、菩萨金刚、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山林树木、花卉盆景组成各种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立体画面。
它的造型特点和手法类似国外盛行的蜡像艺术,但不宜长期保存。酥油花艺术继承藏传佛教艺术的精、繁、巧的特点,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容纳极多的内容。
大至一米到二米,小至十到二十毫米的人物走兽,个个精到,力求写实,而其姿态神韵力求传神达意。
酥油花表现的艺术形式多样,题材内容十分广泛,多属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传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佛像和人物形象等
01
class
技艺的生命
经过一代代艺僧的艰苦探索和积累,如今,酥油花的塑造技法已发生质的飞跃。他们率先从单支、单花、单人的单塑法发展成为立塑和浮塑、单塑和浮塑、花架和盆塑相结合的形式,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END
---------------------------------------
「推荐阅读」
梦回唐朝——盛世之年的唐三彩为什么会引领潮流?
蔡仕伟的守艺精神,一位设计艺术家的回归
尼西黑陶:拿捏两千年的质朴艺术
流失的中国文化:寻找国土外的中国~
中国剪纸:方寸之间,神幻的镂空艺术
瓷韵天下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有彩塑。辽宁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女神彩塑,是距今5500年前的遗物。《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商时代,帝乙为偶人(即泥塑人像),谓之天神。魏晋南北朝,盛行佛像,促进了彩塑艺术的发展。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山西大同华严寺、平遥双林寺等处,都有大量的彩塑佛像。自东晋至五代,彩塑名家辈出,主要有戴逵、杨惠之、方辩、王温等人。宋代,彩塑渐渐与民俗相结合,成为观赏性的彩塑作品或泥玩具。北宋时汴京(今河南开封)出现的彩塑摩睺罗(佛教中的乐神)是一个手持荷叶的天真胖润的婴儿形象,汉族民间在七月七夕供奉、观赏,为妇女宜子之祥。宋代彩塑艺术家有田圯、袁遇昌等人。江南彩塑名家袁遇昌,“以塑婴孩名扬四方”,他在彩塑婴孩上安置芦哨,如果按其脑囟(顶门),则可发出婴儿啼叫之声。在临安(今杭州),汉族民间彩塑也很盛行,街坊中有孩儿巷,集中了善塑泥孩儿的小作坊。元代宫廷设有诸色人匠总管府,下有梵像提举司,专门从事彩塑神佛像的创作,由艺术家阿尼哥及其高徒刘元领导。明代,江苏、广东、福建、天津等地的彩塑也很兴盛,成为人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江苏彩塑以无锡、苏州为主。无锡惠山彩塑,又称惠山泥人。最初是惠山地区农民农闲时制作的汉族手工艺品。崇祯年间,惠山的店肆已销售泥人。清代乾隆年间,惠山出现专业泥人作坊。清代中叶,由于昆腔戏和徽班戏在江南盛行,惠山地区开始制作以昆腔戏为题材的手捏戏文泥人。同治至光绪年间(1862~1908)是惠山泥人的昌盛时期,约有作坊、店铺40多家,专业匠人30多人,知名的有周阿生、丁阿金等。苏州也是江苏彩塑的重点产区,题材有神佛、花卉、果实、禽兽以及人物等。清末,中国彩塑艺术家有天津的泥人张张明山。张明山出身于捏塑世家,善捏作戏曲人物中的各班角色及现实中的各种人物,也善于捏相,面孔径寸不仅神形逼肖,且栩栩如生,须眉欲动,观者莫不叹绝。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80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