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除草的时间与温度有什么要求呢?
冬小麦田杂草有两个出草高峰,个出草高峰在播种后10-30天,第二个出草高峰在翌年3月下旬到4月中旬。抓好冬前杂草敏感期施药,不仅除草效果较好,还能减少某些除草剂产生的长残留药害。春小麦田杂草的发生与早春气温和降水量密切相关,出草高峰在4月中下旬,5月上中旬为化学除草防治适期。?
在小麦幼苗期(11月中下旬)时防治杂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时候杂草草龄比较小,对药的抗性也比较小,比较容易防治,用药量也不用太大,即可把杂草防除。
返青期(2月下旬至3月上旬)时,也是防治杂草的一个最佳时期,不过这个时候,杂草的草龄大,抗药性比较强,在防治时,必须要增加用药量,这样的话,会无形之中增加了用药的成本。
冬前杂草苗小,耐药性差,冬前施药,麦苗未封行,田间郁闭度小,杂草裸露着,药面大,防除效果好。冬前化学除草用药量少,成本较低,用药成本仅占春季常规用药除草成本的2/3。
不同的作物对除草剂的敏感程度各异,如果不根据作物对除草剂的敏感性选用药剂,即便使用的是对农作物安全的除草剂,有时也易产生药害。
除草剂一般会标有2℃即可使用或5℃即可使用,那么这里所说的2℃、5℃说的温度指的是最低温度,就是说最低温度在2℃以上方可使用,而且打除草剂之前和之后两天也不要低于这个温度。
正确看待除草剂的黄化蹲苗现象。有些除草剂使用后,小麦会出现短时的叶尖发黄,这是一种正常的蹲苗现象,一般在小麦返青时可自行恢复,这种现象非但不会造成减产,反而可以促使小麦增产,可防止小麦因营养生长过旺而影响其生殖生长。
草菇袋式栽培是一种较新的栽培方式,是一种草菇高产栽培方法,单产较传统的堆草栽培增产1倍左右。生物效率可达到30-40%。
1、 浸草:将稻草切成2-3段,有条件的可切成5厘米左右,用5%的石灰水浸泡6-8小时。浸稻草的水可重复使用2次,每次必须加石灰。
2、 拌料:将稻草捞起放在有小坡度的水泥地面上,摊开沥掉多余水分,或用人工拧干,手握抓紧稻草有一、二滴水滴下,即为合适水分,含水量在70%左右。然后加辅料拌和均匀,做到各种辅料在稻草中分布均匀和粘着。拌料时常用的配方有以下几种:
配方①:干稻草约87%+麸皮10%+花生饼粉或黄豆粉3%。+磷酸二氢钾0.1%。
配方②:干稻草约85%+米糠10%+玉米粉3%+石膏粉2%+磷酸二氢钾0.2%。
配方③:干稻草83.5%+米糠10%+花生饼粉3%+石膏粉2%+复合肥1.5%。
配方④:干稻草56.5%+肥泥土30%+米糠10%+石膏粉2%+复合肥1.5%。
3、装袋:经充分拌匀的料,选用24厘米×50厘米的聚乙烯塑料袋,把袋的一端用粗棉线活结扎紧,扎在离袋口2厘米处。把拌和好的培养料装入袋中,边装料边压紧,每袋装料湿重2-2.5千克.然后用棉线将袋口活结扎紧。
4、灭菌:采用常压灭菌,装好锅后猛火加热,使锅内温度尽快达到100℃,保持100℃6小时左右,然后停火出锅,搬入接种室。
5、接种:采用无菌或接种箱接种。无菌室或接种箱的消毒处理与其它食用菌相同。接种时,解开料袋一端的扎绳,接入草菇菌种,重新扎好绳子。解开另一端的扎绳,同样接入菌种,再扎好绳子。一瓶(或一袋)菌种可接种12袋左右。
6、发菌管理:将接种好的菌袋搬入培养室,排放在培养架上或堆放在地面上。菌袋堆放的高度应根据季节而定,温度高的堆,层数要少,温度低、堆放的层数可以适当增加。一般堆放3-4层为宜。培养室的温度最好控制在32-35℃,接种后4天,当菌袋菌丝吃料2-3厘米时,将袋口扎绳松开一些,增加袋内氧气,促进菌丝生长。在适宜条件下,通常10-13天菌丝就可以长满全袋。
7、出菇管理:长满菌丝的菌袋搬入栽培室,卷起袋口,排放于床架上或按墙式堆叠3-5层,覆盖塑料薄膜,增加栽培室的空气相对湿度至95%左右。经过2-3天的管理,菇蕾开始形成,这时可掀开薄膜。当菇蕾长至小钮扣时,才能向菌袋上喷水,菇蕾长至蛋形期就到可采收。一般可采收2-3批菇。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80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