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乘虚而入文言文宋沈括
1. 摸钟文言文翻译[节选自宋沈括的梦溪笔谈]
陈述古密直①,尝⑩知②建州浦城县日。
有民失物,捕得莫知的为盗者③。述古乃绐④之曰: “某庙有一钟,能辨盗,至灵⑤。”
使人迎置后阁⑥祠⑦之。引囚立钟前,谕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
述古自率同职⑧祷钟甚肃。祭讫以帷⑾围之。
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出乃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讯之即服,遂承为盗⑧。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 ①陈述古密直:陈述古,字密直,宋代侯官人,神宗时为侍御史,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人物。密 直:即“枢密院直学士”的省称。
枢密院是古代管理军事机密、边防等事务的官署。知:主 持,做知县。
建州浦城:唐置州县名,今属福建省。 ②知:做知县。
③莫知的为:不知道哪个是真正的。莫:意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
的:的确,确实。 ④绐(dai):哄骗。
⑤至灵:特别灵验。 ⑥后阁:我国古代一组建筑中位于最后的楼房,常作游息,远眺,供神佛或藏书藏物等用处。
⑦ 祠之:把它(钟)祭祀起来。 祠:供奉。
⑧同职:同僚,同事。旧指同在一部门做官的人。
9 阴:暗暗的 ⑩尝:曾经 ⑾帷:围幕 (12)之:的 辨别加点字的意义 (1)讯之即服,遂承为盗 之:代词,代手上无墨的偷窃者 (2)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 之:代词,代涂了墨的钟 译文 枢密院直学士陈述古任建州浦城知县时,有富人丢失了东西,抓到一些人却不知道哪个是真正 的盗贼。于是陈述古骗他们说:“某某庙里有一口钟,能辩认盗贼,特别灵验。”
他派人把 那口钟抬到官署后阁,祭祀起来,把这一群囚犯带到钟前,自己对犯人说:“没有偷东西的 人,摸这口钟,它不响,偷了东西的人一摸它,钟就会发出声响。”述古亲自率领他的同事 ,在钟前很恭敬地祈祷。
祭祀完毕后,用帐子把钟围起来,便暗地里让人用墨汁涂钟,过了 很久,钟涂好以后,带领被捕的犯人一个个让他们把手伸进帷帐里去摸钟,出来就检验他们 的手,发现都有墨汁,只有一人手上无墨。述古对这个人进行审讯,于是他才承认自己是盗 贼。
原来这个人是害怕钟响,没有敢去摸。就此这个案子很快的解决了。
题旨善于心理分析,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 告诉我们陈述古巧妙的抓住了犯罪嫌疑人害怕被识破的心虚心理,切中要害,虽然没有经过繁琐的调查取证,却不战而屈人之兵,直接找出了真正的盗贼。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那些聪明睿智的古代官吏们确实有他们独到的审案方法,能够巧用犯罪心理学,审不厌诈,至今看来都有着绝妙的艺术性和欣赏性。
2. 梦溪笔谈 沈括 文言文阅读答案 李士衡为馆职 使高丽 是哪一篇〔原文〕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更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宋 沈括《梦溪笔谈》卷九)
〔译文〕李士衡在京朝昭文馆任编校书籍职务期间,以使者身份出使到高丽去,一名武官做他的副手。对高丽作为礼品赠送的财物,李士衡都不关注和在意,一切都委托给副手去处理。当时,船底有渗漏的地方,装船时,这个副手把李士衡所得的细绢及其他丝织品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东西放在上边,以避免浸湿或漏落。航行到海上,遇到了大风,船将要倾覆,船工们非常恐惧,请求把所装载的东西完全丢弃到海里去,不这样,由于船太重必定难以免祸。这个副手在仓皇之时准备把船里的东西全部投到海里去,也没有时间去拣择。大约投到一半的时候,风停了船也平定了。过了一会点数、检查所投的东西,都是这个副手的东西。而李士衡所得的东西,由于在船底就一无所失。
3. 文言文:沈括的《梦溪笔谈》中的一则《长虹饮涧》译文原文: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①中,予使契丹②,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③。是时新雨霁④,虹下帐前涧中。予与同职扣⑤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觳⑥。自西望东则见⑦;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⑧,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⑨山而去⑩。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 孙彦先⑾云:“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①熙宁:宋神宗年号。
②契丹:宋时北部少数民族政权。
③卓帐:建起帐篷。卓,直立。
④霁:雨后初晴。
⑤扣:通“叩”,意思是靠近。
⑥绡觳:丝绸和纱的代称。
⑦见:通“现”,意思是出现。
⑧铄:通“烁”,意思是闪烁。
⑨逾:向,跨越。
⑩去:离去。
⑾孙彦先:与沈括同时的科学家
翻译:相传虹能到溪流或山涧里喝水,确实是这样。熙宁(宋神宗年号)年间,我出使契丹,到了极北方黑水境内的永安山下建起帐篷。那时刚好雨后初晴,看见彩虹出现在帐篷前的山涧中,我和同事靠近山涧观赏它,看到一条虹的两端都垂到涧中。(我)叫人越过山涧,隔着虹相对站立,距离大概有几丈,中间如隔着一层丝绸或者纱(这一类的东西)。当站在涧的西边往东看就能看见,当站在涧的东边往西看,就被太阳闪烁 了,一点也看不到(虹)。过了很久虹稍微偏向正东方,越过山峰离去了。第二天走了一段路,又看到了虹。孙彦先说:“虹乃是雨中的日光影像,日光照在雨珠上就有虹出现。”
4. 《陨星》宋陨星 宋沈括 原文: 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於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桮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馀,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咎为之传甚详.(沈括《梦溪笔谈》) 解析: 本文选自沈括的《梦溪笔谈》,文章如实地记录了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常州地区发生的一次陨星坠落的真切生动的情景.陨星的坠落其实与地震一样,是一种常见的自然想象.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史书上就有记载,只不过是语焉不详,更加上后代唯心主义者又将陨星神秘化,致使有关陨星的记载远离科学.作者身处封建迷信盛行的年代,能以科学的精神认识并记述陨星现象,实属难能可贵.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记叙陨星坠落的时间、地点以及陨星坠落时的情景.尤其是对陨星坠落时声响、光亮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让读者读了有如临其境的感觉;第二部分,详细描述了陨星落地后的形状、颜色、温度、大小及重量;第三部分,交代了陨星(陨石)的去处. 本文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全文虽然不足200字,但文辞简练,线索清晰,作者以极其生动传神的语言,再现了陨星坠落过程中的奇异景象,把科学的道理解释得浅显易懂,让读者如临其境,闻其声,见其光,睹其形,知其所在. 译文: 北宋治平元年,有一天在常州,正逢太阳落山的时候,天空中发出了一声像雷鸣般的巨响,原来是一颗大星,几乎像月亮一样,在东南方出现.一会儿又一声巨响,这颗大星移到西南方去了.再一声震响后,这颗星就落在宜兴县一个姓许的人家的园子里,远近的人都看到了,火光明亮照天,许家的篱笆全被烧毁了. 这时火熄灭了,只见地面上有一个像茶杯大小的洞穴,很深.往下探看,大星就在洞穴里面,发着微弱的光.过了好久,才逐渐暗下来,但是还热得让人不能靠近.又过了很长时间,挖开那个洞穴,有三尺多深,才得到一块圆形的石头,此时还是热的呢,它大小如拳头,一头略微尖些,颜色与铁相似,重量也与铁差不多. 常洲太守郑伸知道了这件事,就把它送到润州金山寺保存.直到现在还用匣子保藏着,有游人到了那里,就打开匣子让人们参观.王无咎为此写了篇文章,很详细地记叙了这件事. 注释: ①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流星体路过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发生摩擦,产生热能,没有完全烧毁而陨落在地面上的部分叫做陨星. ②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治平,宋英宗的年号. ③日禺时:太阳落山.禺,禺谷,传说中日落的地方.几如月:几乎像月亮一般大. ④见(xiàn):同“现”,出现. ⑤著(zhuó):向、到. ⑥赫然:光明、显耀的样子.藩篱:篱笆. ⑦一窍如桮大:一个孔穴像杯子一般大.荧荧(yíng yíng)然:微光闪动的样子. ⑧发:挖掘. ⑨郑伸:指常州太守郑伸,生平不详.润州:地名.治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金山寺:寺名.位于江苏省镇江市西北金山上的佛寺,东晋时创建,旧名泽心寺,自唐起通称为金山寺. ⑩王无咎:北宋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传:记载,写文章.。
5. 文言文沈括的(梦溪笔谈的暴雷)的翻译原文
内侍李舜举家曾为暴雷所震。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其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黔。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扣者,银悉熔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中熔为汁,而室亦俨然。人必谓火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铄,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也。佛书言“龙火得水而炽,人火得水而灭”,此理信然。人但知人境中事耳,人境之外,事有何限,欲以区区世智情识,穷测至理,不其难哉!
注释
内侍在宫廷中执役的人员。
黔黑色。黔,音qián。
扣用金属缘饰器具的边口。
刀室刀鞘。
流这里指熔化。
铄销熔,熔化。铄,音shuò。
译文
内侍李舜举的家曾经被暴雷轰击。他的堂屋西边的房间,雷火从窗口喷出,光亮耀眼,窜出房檐之外。人们认为堂屋已经被烧毁了,都跑出去躲避。到雷停止以后,那间房子依然完好,只是墙壁和窗纸全部变黑了。有一个木头橱架,其中杂放着各种器具,那些镶银作装饰的漆器,银饰完全熔化流在地上,漆器居然没有烧焦。有一把宝刀,非常坚硬,在刀鞘中就熔化为液体,而刀鞘却俨然完好。人们一定会认为火应当先焚毁草木,然后才能熔化金石。现在是金石全都熔化了,但草木却没有一样被烧毁的,这不是人的情理所能预料的。佛书上说:“龙火得水而更旺,人火得水而熄灭。”这个道理是确切的。人们只能知道人世间的事情罢了,人世之外,事情哪有什么极限?想用区区有限的世俗的智慧、情理和见识,去深透地探测那无穷尽的事理,不是很难的吗?
来源:百度百科
6. 沈括《梦溪笔谈》的“石油”古文翻译石 油
鄜.延①境内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②.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③而出.土人以雉尾挹④之.乃采入缶⑤中.颇似淳⑥漆.燃之如麻⑦.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⑧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⑨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⑩.
(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
①鄜.延:鄜(f))州.延州.在今陕西延安一带.②水际:水边.③惘惘:涌流缓慢的样子.④土人以雉尾挹之:土人.即当地人,雉zh@.野鸡,挹y@.原指舀水.此处指沾取.全句即当地人用野鸡尾沾取它.⑤缶f%u:陶瓷罐子.⑥淳:同[纯".⑦麻:此处指麻杆.⑧松墨:我国名墨之一.用松烟制成.故称[松烟墨".⑨识文:标上名称.⑩竭:尽.完.
[译文]
鄜州.延州境内有一种石油.过去说的[高奴县出产脂水".就是指这种东西.石油产生在水边.与砂石和泉水相混杂.慢慢地流出来.当地人用野鸡尾沾取它(上来).采集到瓦罐里.这种油很像纯漆.燃起来像烧麻杆.只是冒着很浓的烟.它所沾染过的帐篷都变黑.我猜疑这种烟可以利用.(就)试着扫上它的烟煤用来做成墨.墨的光泽像黑漆.(就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于是就大量制造它.给它标上名称.叫做[延川石液"的就是这东西了.这种墨以后一定广泛流行在世上.(不过)从我开始做它(罢了).因为石油特别多.在地中产生.无穷无尽.不像松木到一定时候就用完了.
7. 雷震 宋 沈括文言文答案雷震 〔宋〕沈括
内侍①
李舜举家曾为.暴雷所震。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其舍宛②
然,墙壁窗纸皆黔③
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扣者,银悉.
熔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中熔为汁,而室亦俨然。人必谓火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铄④
而草木无一
毁者,非人情所测也!佛书言“龙火得水而炽⑤
人火得水而灭”,此理信.然。人但知人境中事耳,人境之外,事有何限?欲以区区世智情识,穷测至理,不其难哉!
(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 ①内侍:官名。②宛: 真切。③黔:黑色。④铄:熔化。⑤炽:火旺,引申为旺盛、强盛。
参考答案:
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 10.(4分)(1)被(2)等到(3)都(4)确实(每空1分)
11.(3分)人只不过了解人世间的事情罢了,人世间之外,无穷无尽的事理又有何极限?(每句1分)
12.(2分)雷火为害当先焚草木,然后才熔化金石;人世间的知识和情理非常有限,无法去追根究底地测量终极道理。
(2分,每点1分)
参考译文:
内侍李舜举家曾被暴雷所震。他家堂屋的西头房间,有雷火从窗户冒出,赫然蹿出于房檐之上,家里人以为堂屋已被烧了,都跑出去躲避。及暴雷停止,那间房子却宛然如故,只是墙壁和窗纸都变黑了。屋内有一个木架,其中杂七杂八地存放着各种器物,那些有银饰的漆器,银饰全都熔化流到了地上,漆器却不见被烤焦。有一口宝刀,极为刚硬,就在刀鞘里被熔化为铁汁,而刀鞘也俨然完好无损。人们通常必定会认为,雷火为害当先焚草木,然后才熔化金石;而现在却是金石都被熔化,草木反而无一被毁,这不是人之常情所能推测的。佛书上说“龙火得水会更炽烈,人火得水则会熄灭”,这话确有道理。人只不过了解人世间的事情罢了,人世间之外,无穷无尽的事理又有何极限?欲以区区人世间的知识和情理,去追根究底地测量终极的道理,真是太难了!
8. 沈括梦溪笔谈:“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原文〕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更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宋 沈括《梦溪笔谈》卷九)〔译文〕李士衡在京朝昭文馆任编校书籍职务期间,以使者身份出使到高丽去,一名武官做他的副手.对高丽作为礼品赠送的财物,李士衡都不关注和在意,一切都委托给副手去处理.当时,船底有渗漏的地方,装船时,这个副手把李士衡所得的细绢及其他丝织品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东西放在上边,以避免浸湿或漏落.航行到海上,遇到了大风,船将要倾覆,船工们非常恐惧,请求把所装载的东西完全丢弃到海里去,不这样,由于船太重必定难以免祸.这个副手在仓皇之时准备把船里的东西全部投到海里去,也没有时间去拣择.大约投到一半的时候,风停了船也平定了.过了一会点数、检查所投的东西,都是这个副手的东西.而李士衡所得的东西,由于在船底就一无所失.。
9. 文言文沈括的(梦溪笔谈的暴雷)的翻译原文内侍李舜举家曾为暴雷所震.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其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黔.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扣者,银悉熔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中熔为汁,而室亦俨然.人必谓火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铄,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也.佛书言“龙火得水而炽,人火得水而灭”,此理信然.人但知人境中事耳,人境之外,事有何限,欲以区区世智情识,穷测至理,不其难哉!注释内侍在宫廷中执役的人员.黔黑色.黔,音qián.扣用金属缘饰器具的边口.刀室刀鞘.流这里指熔化.铄销熔,熔化.铄,音shuò.译文内侍李舜举的家曾经被暴雷轰击.他的堂屋西边的房间,雷火从窗口喷出,光亮耀眼,窜出房檐之外.人们认为堂屋已经被烧毁了,都跑出去躲避.到雷停止以后,那间房子依然完好,只是墙壁和窗纸全部变黑了.有一个木头橱架,其中杂放着各种器具,那些镶银作装饰的漆器,银饰完全熔化流在地上,漆器居然没有烧焦.有一把宝刀,非常坚硬,在刀鞘中就熔化为液体,而刀鞘却俨然完好.人们一定会认为火应当先焚毁草木,然后才能熔化金石.现在是金石全都熔化了,但草木却没有一样被烧毁的,这不是人的情理所能预料的.佛书上说:“龙火得水而更旺,人火得水而熄灭.”这个道理是确切的.人们只能知道人世间的事情罢了,人世之外,事情哪有什么极限?想用区区有限的世俗的智慧、情理和见识,去深透地探测那无穷尽的事理,不是很难的吗?来源:百度百科。
古人曾云: “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也曾说过: “一日不闻墨香,三天不知食味。”
《说文》,“墨,书墨也。”墨是中国自古以来书写和绘画用到的墨锭,它通过砚用水研磨可产生用毛笔书写的墨汁。
好墨“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墨是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珍品,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墨在色泽上,可分为“焦、重、浓、谈、清”五个层次,墨色历千年而不褪,油墨黑润赛漆,用于书画变化无穷,妙趣横生。
那么墨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
制墨是以烟料加入动物胶反复捣杵锤敲成坯料,再放入墨模压制成型的过程,之后还要经过翻晾描金等步骤。
古代传统制墨技艺流程主要分为:浸油、烟碗、烧烟、筛烟、溶胶、用药、搜烟、蒸剂、杵捣、秤称、锤炼、丸擀、搓制、入灰、出灰、印脱等十几项。
大约可归纳成六大工序:炼烟,蒸胶,和料,制墨,翻晾以及墨模雕刻。
制墨,从“点烟”开始
墨的基本原料以烟和胶为主,从原料质地上可分为松烟墨、油烟墨、朱砂墨、五彩墨等。其中松烟墨和油烟墨最为常见。
将桐油、麻油等不完全燃烧,承接其烟炱而得的是油烟,将松枝熏炼,收集的烟炱是松烟。
炼油烟使用的桐油,采自生长3年以上的油桐树果实压榨而成。
炼制油烟的烟房需密闭不透风,用灯草点燃油灯,每盏灯上覆一瓷碗,烟熏在碗里。烟煤颗粒越细,质量越好,反之质量越差。
炼制松烟是把选好的古松枝放在窑里点燃,等窑冷却后进去扫烟和取烟即可。松烟墨黑而无光泽,宜于书写,作画不常用。偶然用松烟墨来画人物须眉、翎毛和蝶翅等。
宋代晁贯之在《墨经》中有关采集松烟有这样的描述:
松柴不能随意砍伐,应先用锋利的斧头轻砍松树,查看渗出树脂的反应,树脂分泌丰富时方可砍伐,砍下后以3到5根松柴烧 。距离火焰愈远愈能采到好煤,在距离火焰最远的顶部收集的煤叫做顶烟。有的墨标明了由顶烟所制,以示为品质优良的好墨。
用松烟制墨要选择肥腻、粗壮的古松,另外小的灶采集的煤品质比大的灶采集的好。
炼烟要严格控制火候、出入风口,掌握收烟时间,才能保证烟炱黑度、细度、油分、灰分。
和料
和料,是制作墨锭的重要步骤,指的是将烟与胶拌和成墨坯的工序,烟与胶的混合比例一般为2:1。
除了选烟之外,胶是决定墨质的首要因素,好的胶能造出好的墨,胶质通常用兽皮、兽骨、鱼皮、鱼骨、鱼鳞等制得。
将骨胶倒入锅中,和水加热至化开,再倒入搅拌机,然后倒入收集好的漆黑油烟及配料一起搅拌。
另外也会添加麝香、檀香等香料,或是金箔、珍珠粉、玉屑、熊胆、紫草、丹参、藤黄等材料,以达到增色、添香、坚墨、发彩、防腐等目的。“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
在制墨过程中加入香料是为了消除墨中胶的气味,动物性的麝香和植物性的龙脑(冰片)都是受到重视的珍贵材料。
麝香是林麝、马麝鹿等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也是一种药材。雄性麝鹿从2岁开始分泌麝香,自阴囊分泌的淡**、油膏状的分泌液存积于位于麝鹿脐部的香囊,并可由中央小孔排泄于体外。传统的方法是杀麝取香,即切取香囊,先行干燥,腺囊干燥后,分泌液变硬、呈棕色,成为一种很脆的固态物质,呈粒状结晶。
冰片又名片脑、桔片、艾片、龙脑香、等, 是由菊科艾纳香茎叶或樟科植物龙脑樟枝叶经水蒸汽蒸馏并重结晶而得 ,亦有用松节油经一系列化学方法工艺而得。
蒸胶的好坏和胶烟配制都会影响发墨的效果,其中最关键的是蒸胶,最要紧的是看液体胶的气泡,必须全是小气泡了才行。如此做出来的墨才“易发墨、不滞笔”。
胶的配比在许多用墨人的眼中尤为重要。许多画家不惜重金购置老墨,就是因为老墨在岁月的洗礼下完成了“褪胶”,不容易涩笔,墨色更浑厚,胶败而墨调。
现今制墨业一般采用的和胶配比一般为55%——65%,因为胶重,在压制时更容易成型,几分钟便可脱模。和胶配比越低,做一锭墨时的压制时间越长,古人言:轻胶十万杵。
制墨
和料做成墨坯后,等水分蒸发一部分后开始捣研、揉搓。
放置墨坯的案板要涂抹一层菜籽油,工人的双手也要涂抹上菜籽油,防止墨泥粘连。
古时制墨以青石作臼,檀木作杵,捣时如干燥粘杵,可反复洒少许中药汁,直至捣匀捣透才能出臼,故有墨不厌捣之说。
制墨最关键的是捶打,用手上的功夫确保制墨达到表面无缝隙,内部无气泡的目的,将坯料捶打成质地均匀的墨坯。
千杵万捶使得墨质细润匀和,如果工艺不到位,墨的内在和外表就会产生气泡和裂纹,出模后墨面模糊,翻晾时容易碎裂。
“搅拌的时候不是很均匀,通过敲打以后,把胶水‘吊’出来,墨就会有光泽,很漂亮;另外,也是为了把水分敲掉,否则墨太粘手,不好做。”
这个环节一般不会有女工,因为是个非常耗体力的活,就算是师傅们也经常会满头大汗,还有的干脆打起了赤膊。
脱模
制模师傅会将经过反复锤敲,粘糯滋润的墨坯按照所需的重量,通过精细的小天平分成一锭一锭的。
称重后,将墨锭充分揉搓制成圆柱状,再放入墨模进行压制,墨模上的图案就会印在墨锭表面。
模具大部分用梨木、樱花木来做,模具设计好后将墨团放入加压,即产生形态丰富、具有匠意的墨碇。
墨条模具
定形所用的工具是模具和压形机,制作不同形状、规格、重量和纹路的徽墨,都要使用不同的模具,模具一般由四部分组成:边框、底座、夹墨板和顶盖。
在定形前,要把墨坯放在工作台上揉搓,工作台的下方也有一个电炉,通过电炉的热度,可以保证墨坯的柔软度,方便定形。
将墨团放入模具时大小要合适,温度适宜,温度过高墨团会太软,过低的温度又会太硬。
挤压成型的墨锭待冷却完成后才能取出。
晾墨
模具中成形后,将墨条取出晾干,成型墨有平放、入灰、扎吊3种方法晾干。
晾墨房要保持恒温恒湿,还要依据季节的变化防裂防霉,同时墨要不断翻转,使干燥收缩时自然拱翘的墨体恢复平整。
现在无论寒冬酷暑制墨间都维持着20度至25度的恒温。 “空调常年开着,但不是为了人,而是为了墨,墨必须保存在恒温条件下。”
高温干燥会导致墨内水分析出,产生坼裂和断碎,湿度过大则会产生霉变。 “墨就像人的身体一样,在空气中变化。今天潮湿了,水分会进去;干燥了,水分会跑出来,墨是活的。”
晾墨的时间与墨的形状、重量有关,一两的墨锭需要6个月时间,二两的墨锭需要8个月,墨锭越大,需要的晾晒时间越长。
同时墨的形状不同,晾墨的方式也不同,块状的墨可以摊着晾,圆柱形的则需要用棉纸垂直悬挂,防止其变形。
修墨
当墨锭晾至三成干时,就要进行修边和锉边处理。
墨锭在模具定形时,模具的缝隙使墨块会有一些毛茬,工人要用剪刀将这些毛茬剪掉,使墨块更加规则。
锉边就是用工具打磨墨块的边缘,使墨块的边缘平整、光滑。
打蜡填彩
?
打蜡就是在墨块的表面打上一层蜡膜,防止水分进入墨块,使其变形。
打蜡前,要先将墨块表面的灰尘擦拭干净再打蜡。每条墨都要打两次蜡,第一次是蜡油,第二次为石蜡。
打蜡的时候,用刷子蘸取蜡油和石蜡,然后在墨块表面擦拭,打蜡后的墨块就可以描金了。
填彩也叫描金,墨锭晾干后,工人会按照墨面已有的款识纹样描金填彩,以增加墨锭外观的美感。
为使其更加夺目,画工还会使用金粉、银粉、朱砂等珍贵颜料,色彩以金银色为主,要求光亮、整洁、色层均匀。
描金是个细致活,要有美术功底还要耐得住性子,现在这个环节常由女工来完成。
在干净的描金车间,每张桌前都有一盏台灯、几碟颜料、一根笔头尖尖的描金笔。匠人坐在桌前,用笔一蘸、一勾、一点,墨锭上的人物、山水便跃然而出。
描金要高度集中精力,匠人们一坐就是一整天,整个车间,安静得没有一丝声音。
包装
描金完成后,最后就是包装,一块墨锭才算完成。
包装遵循的原则是防水,首先在墨块上套一层塑料薄膜,然后装进盒子,再用油纸包好。
根据产品的档次定位,不同档次的墨包装也不同。
墨锭虽贵,但也十分耐用。如果不是写超大的字,一般勤奋的人一年也就用3-4两(古法16两制),普通人用2两就不错了。
制作优良的墨,久放后,墨与胶会更稳定,使用起来更佳,这也是很多人追求老墨的原因。
如今墨汁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松烟墨、油烟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目前从事徽墨制作的老匠人不足百人,在徽州已有1000多年制作历史的徽墨也从传统的消耗品逐渐变为“艺术品”。
“事实上,一块好的徽墨是制墨师、画家和雕刻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出身制墨世家的项德胜说,墨模的雕刻难度非常大,要在方寸墨面之上再现书法、绘画,不仅手法要拿捏得准,而且必须按照书法绘画的镜像去雕刻。
“现在会雕刻墨模的匠人屈指可数,许多老手艺找不到传承人,最后就会被遗忘。”
歙县徽墨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项德胜(右)在精心传授墨模雕刻技术
“古法制墨传承最大的困难还是市场的衰落和混乱。” 项德胜说,现在的徽墨市场越来越小,即使是书画家,绝大多数用的是墨汁。再加上街头售卖的几十元的假冒制品,严重影响了徽墨的品质和认可度。
“现在市场上一块稍好的徽墨价格在数千元到数万元人民币不等。” 真正的徽墨在制作过程中要加入很多名贵中药材,复杂的工艺和较长的制作周期使得其价值不菲。
项德胜认为徽墨要传承,最重要的是发展,这才是传承的根本。 “如果不在设计理念上去改变,就无法生存,就会出现断代,所以说我们要变化地传承。”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83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