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东湖镇的发展经济

1991年后,农、林、乡镇企业同步发展,成绩斐然。1995年,竹木年产值150万元,小水电年发电量800万千瓦时。共有镇村企业47家,其中,镇办17家,年均产值过100万元的近10家;东兴瓷厂工艺流程、机械设备进入全省一流水平。同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683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18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929万元,粮食总产量9850吨,人均纯收入1798元,并被衡阳市评为全市经济60强乡镇。随后,在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乡镇企业活力上下功夫。至1998年,全镇共修U型渠道45公里,硬化山平塘、水坝150处,维修小(二)型水库、拦河坝各2座,实现有效灌溉面积0.8万余亩,获全国绿化千佳镇殊荣。其中,东湖村修成主水干渠1.7公里,支渠4公里,实现田园化面积300余亩,全村渠、田、路综合治理的现代化农业开发区初具规模。1998年,全镇共有瓷泥矿、钠长石矿、瓷厂、水电站等乡镇企业39家,其中,镇办15家,东兴瓷厂年产值600余万元。同年,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1.6亿元,粮食总产量1.1万吨,小水电发电量550万千瓦时。

东湖镇的发展经济

进入新世纪,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步伐的加速,楠竹生产基地进一步壮大发展,食用菌生产基地形成并逐步巩固,乡镇工业发展注入活力。2000年后,原有数十家乡镇企业纷纷改制,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200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9784万元,工业总产值1850万元,农业总产值7600万元,粮食总产量0.92万吨,财政总收入1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78元。全镇拥有各类汽车340余辆,摩托车2000余台,手机2000余台,固定电话1000余部,彩电2000余台,冰箱1000余台,空调100余台,洗衣机800余台,农用机械1000余台,高档家具1500余件,人均居住面积39.7平方米,人口自然增长率8.74‰。同年,全镇有小学11所,中学1所,教师135人,在校学生2377人;有医院1所,医疗点5个,医护人员28名,农民合作医疗参与率38%。

属于: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

民勤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南依武威,西毗镍都金昌,东北和西北面与内蒙古的左、右旗相接,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4864万,是镶嵌在古丝绸之路要道上的一颗绿色宝石。 具体地理位置在东经101°49′41″—104°12′10″、北纬38°3′45″—39°27′37″之间。东西长206公里,南北宽156公里,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全县最低海拔1298米,最高海拔1936米,平均海拔1400米,由沙漠、低山丘陵和平原三种基本地貌组成。

行政区划

民勤县辖辖6个镇、12个乡:三雷镇、东坝镇、泉山镇、西渠镇、东湖镇、红沙岗镇、昌宁乡、重兴乡、蔡旗乡、薛百乡、大坝乡、苏武乡、夹河乡、大滩乡、双茨科乡、红沙梁乡、收成乡、南湖乡。

悠久历史

民勤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据史料记载,有人类活动已有4000多年,是有名的“沙井文化”发祥地,甘肃著名的“文化之乡”、“礼仪之乡”。

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大将霍去病率兵西征,安定河西。从此开始,历朝在这里建郡置县,移民开发农业,至今2100多年。

明清两代,人文蔚起,科举取士甲于河西,文人墨客风流垄上,享有“人在长城之外,文居诸夏之先”的美誉。

中华民国17年(1928),以“俗朴风醇,人民勤劳”易名民勤。

民勤尊师重教,人才辈出。1978年以来,有1.35万人考入大中专院校。近年,高考在甘肃诸县名列前茅,在武威独领风骚。各类科技人才,遍布全国。

县城内名胜古迹和文物众多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独特的大漠风光和沙生植物吸引了从多的中外游客,亚洲最大沙漠水库枣红崖山水库,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瀚海之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更使这个地区充满传奇色彩。

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民勤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经济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业连续10多年获得丰收,已初步建成粮油、棉花、瓜籽、甜瓜、糖菜、林果、蔬菜、畜禽、药材、小杂粮等十大商品基地,并配套完善与之相应的批发市场和龙头加工企业,形成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80元,80%以上的乡村实现了小康目标。工业生产立足资源优势,以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为动力,重点发展糖类、轻纺、食品、建材、煤炭、化工、农机、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产业体系,开发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新特产品,部分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乡镇企业突飞猛进,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总产植年均递增40%以上。近几年,科技兴县,教育“普九”、邮电通讯、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多项工作先后获得了全国和全省的先进。

民勤县有良好的经济发展潜力。地域辽阔,土沃泽饶,素有“塞上奥区”之誉。自然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光辐射强,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非常适宜于农作物尤其是瓜果类的糖份积累。全县粮食生产以优质小麦、玉米和啤酒大教养为主,年总产量1.5亿公斤,是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农副产品遐迩闻名,龙眼大板黑瓜籽、小茴香、黄河蜜瓜、玉金香等名优产品远销海外;甘草、锁阳、发菜、沙米等名贵野生资源极具挖掘潜力,开发前景看好。工业矿藏已探明的有储量10亿吨的西大窑煤田,还有石墨、水晶石、石油、石膏、芒硝、石灰石、白云母等多种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优质资源。

近年来,民勤县唯一的地表径流——石羊河上游来水锐减,常常干涸断流。民勤人民赖以生存的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民勤县红崖山水库于2004年5月首次全面干涸。地处石羊河流域末端的民勤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干旱、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没有河水,人们不得不大量抽取地下水以解决农田灌溉、人畜饮水的困难,导致地下水位快速下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致使民勤县成了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沙尘暴的发源地之一。这种状况引起了省、市、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就民勤的生态问题先后四次做出重要批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国内外许多著名专家学者指出“在地里和环境梯度上,民勤处于全国荒漠化监控和防治的前沿地带,阻隔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拢,是中国西北部风沙线上的一座“桥头堡。”民勤绿洲的存亡关系河西走廊的安危,如果民勤绿洲不保,必将危及河西,河西不保,必将危及中国”。民勤在全国生态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而民勤县委、县政府更是将生态建设做为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严肃地提出了“生态立县”战略口号,全县人民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草)、保护生态”的伟大工程!

2020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民勤县上榜。

2017年12月,农业部认定民勤县为全国第二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05年,民勤县位列2005年度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第84名。

2004年,民勤县位列2004年度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第66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86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