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告别田赋鼎的一位农民和一尊鼎

燕赵晚报记者 张雷 刘勇峰 2006年11月22日,农历小雪。这天,天空飘起了零星雪花。灵寿县青廉村一处农家院子里,农民王三妮蹲下身子,用棉布轻轻擦拭着一尊鼎上的铭文。

告别田赋鼎的一位农民和一尊鼎

轻轻地,王三妮用满是老茧的手叩击鼎身,倾听悦耳的铜声,他的脸上流淌着丰收般的喜悦。

这喜悦,来自这尊鼎上所铭刻的真实——国家取消农业税,农民告别了延续2600多年的田赋。

王三妮抚摸着鼎上的铭文说:“历史上,多少农民因为交不出田赋被逼得卖儿卖女,逃荒要饭。对我们农民来说,免除田赋,是祖祖辈辈的梦想啊……”

“过去,商、周铸鼎,也有记事的。今天,我也用这种形式记录中国农民告别田赋的大事……”在这尊鼎前,王三妮慢慢讲述着铸鼎的故事…… 王三妮生于1947年,小学文化。在乡亲们的眼中,他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爱琢磨事,二是有一手青铜铸造手艺。耕作之余,王三妮喜欢摆弄古董,自己摸索青铜铸造手艺已经有15个年头。

王三妮铸鼎的想法,萌生于2004年。那时起,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灵寿县,率先免除了农业税。落实到王三妮家,不仅免除了每人76元的农业税和“三提五统”,全家还能得到216元的国家补贴。

就在王三妮构思鼎的造型和铭文过程中,2005年9月29日,国家宣布:从2006年1月1日起,全国依法取消农业税。

王三妮兴奋地决定:“这一前一后、一收一补之间的变化,是一件空前的大事。我用铸鼎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就是为了让后代子孙永远铭记,所以就命名为‘告别田赋鼎’。” 这些年,王三妮一家靠铸造青铜工艺,辛辛苦苦攒下了一笔钱。2005年9月底,眼看一家人的“买车梦”即将实现,王三妮却要占用这笔钱,铸自己创作的“告别田赋鼎”。

儿子、儿媳、老伴儿,都不理解,但王三妮却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决定。

为了铸这个“空前”的大鼎,王三妮改造了自己的小作坊;为了购买原料,大笔的现金花了出去;为了把560字的铭文刻在蜡模上,王三妮握着刻刀干了一个多月,手上增加了一层厚厚的老茧……

铸模、刻铭、灌芯、铸造、切割、打磨、清砂、抛光……一年多时光悄然流走,到2006年9月29日,通高99厘米、重252公斤的“告别田赋鼎”初步成型。“鼎成那天,我搂着它,怎么看都看不够。上面的铭文,一个坏字也没有……”王三妮说。 赵新月

文字的分量,往往和载体的重量成正比。

王三妮是聪明的,铸“告别田赋鼎”,不去勒碑,不去镌石,不去竹简上雕花,不去素绢上刺绣,更不去因特网上博客一回,而偏偏选择了青铜。个中缘由,不单因为他是青铜铸造的妙手,而是他深谙唯有青铜的质地与回音,方能传递沧海桑田的讯息;唯有鼎的分量与文饰,方能追慕人世变迁的余韵。

初看上去,鼎上铭文,不华丽,不典雅,不蕴藉,不珠玑,不与清词丽句为邻,反与土生土长相随,那完全是一个北方农民地地道道的口语,一如阡陌上的庄稼,水井边的辘轳,朴茂,憨厚,结实,瓮声瓮气,然而细细品来,铭文560个文字,无一不是中国农民的往事历历与长梦渺渺。字体属棱角分明的魏碑,阴文刻进坚硬的鼎身,像农民的足迹深深刻进历史的古道,从2600年前,蹒跚踉跄着一路镌刻而来,到了公元2006年,终于如释重负,脚步轻快了,眉头舒展了,心灵自由了。

王三妮铸鼎,我来问“鼎”。既是问“鼎”,也是问历史,问现在,问未来。

问历史,是在问2600年的长路漫漫,风雪迷离,有多少仁人志士为农民的活路而上下求索?

问现在,是在问2006年的这尊鼎在华北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庄、一个朴朴实实的庄稼人手里横空出世,它究竟象征了什么?

问未来,是在问自此之后,中国农民的命运还将会有什么样的奇遇?他们的悲欢笑靥里何时不再有历史的阴霾与千年沉重?

王三妮不是史官,但却为历史铸造了一个沉甸甸的符号。

这尊鼎,将是一个句号,它休止了“土无次第、税非所出、积重难返”的黄宗羲定律,宣告农业税的负担已成俱往矣。

这尊鼎,将是一个惊叹号,它鞭策着现代执政者与现代公民勿忘历史、勿忘兴替、勿忘勃焉忽焉!

这尊鼎,更是一个问号。“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我相信,王三妮在灌芯、铸造、切割、打磨、清砂、抛光时,一定是表情肃严、甚至满含热泪的,在炉火的闪烁里,在粉尘的弥漫里,他在询问,问祖先的命运,问自己的命运,问同侪的命运,问祖国的命运。不仅他在问,每一个观鼎的人,也都在问,也都该问……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0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