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是怎样产生的?
地热产生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地热能〔Geothermal Energy〕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地球内部的温度高达7000℃,而在80至100公英里的深度处,温度会降至650至1200℃。
透过地下水的流动和熔岩涌至离地面1至5公里的地壳,热力得以被转送至较接近地面的地方。高温的熔岩将附近的地下水加热,这些加热了的水最终会渗出地面。运用地热能最简单和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这些热源,并抽取其能量。
地热能分布地热能集中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该区域也是火山和地震多发区。如果热量提取的速度不超过补充的速度,那么地热能便是可再生的。地热能在世界很多地区应用相当广泛。据估计,每年从地球内部传到地面的热能相当于100PW·h。不过,地热能的分布相对来说比较分散,开发难度大。
据2010年世界地热大会统计,全世界共有78个国家正在开发利用地热技术,27个国家利用地热发电,总装机容量为10715MW,年发电量67246GW·h,平均利用系数72%。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地热能
地热的温度很高,那么地热是怎么样形成的?
水产养殖的水体如果太大,要加热那要消化巨大的能源,不够现实。一般都是只有水产孵化可以恒温,通常都是用电热棒加热,再用温度传感器自动控制,就是农村使用的发谷芽的那种原理。目前好一些的电热棒有温度控制功能,可以选择适合的温度恒温。
地球内部温度相当高,核心处的温度可以与太阳肩并肩。
地球内部的温度相当高,通常来说越靠近地心温度也就越高。据科学家测算,地核的温度在4000~6800℃,太阳表面的温度也才5500摄氏度左右,地核深处的温度在6000摄氏度以上,可以说与太阳表面的温度肩并肩。
铪合金是目前已知熔点最高的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它的熔点高达4215摄氏度。理论上来讲,地球核心处的温度可以融化任何物质。不过由于地球核心处的压力非常之大,物质的熔点也会随之升高,地球核心处并不是液态物质,而是固态物质。
地球表面的温度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全球平均气温大约在15摄氏度左右。在深不见光的地下则主要受地热影响,温度会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在地壳中每深入100米,温度大约上升1摄氏度,越往深处,温度上升的也就越快。
先了解一下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在地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个圈层,从内到外依次为:地核、地幔、地壳。
地壳很薄,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地壳就相当于一个鸡蛋壳。地壳平均厚度33公里,海洋区域较薄,陆地区域较厚。地壳上层由花岗岩(主要成分为硅铝氧化物)构成,下层由玄武岩(主要成分为硅镁氧化物)构成。
地幔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地幔主要由岩石圈及软流层构成,软流层则是岩浆的发源地。地幔主要是由熔融状态的物质构成,厚度大约2900千米。
地核主要是由金属构成的,外地核是液态金属,内地核是固态金属。地壳的厚度约有3470 千米,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地球上的磁场就是由此产生的。地核深处的压力是地球表面大气压的上百万倍。
地球内部的温度为什么那么高?为什么这么长的时间还没有冷却?地球自诞生起,年龄已经有45亿年了。在地球诞生之初,地质结构非常不稳定,火山频繁爆发、岩浆四溢,地球表面的温度也非常之高。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地球表面温度下降了很多,但内部温度却依然很高。
(如图所示,地球形成之初岩浆四溢,环境极其恶劣)
科学家们发现,地球内部的温度主要是由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地球内部的高温主要是铀238 、铀235 、钍232 和钾40等地球内部的长寿命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聚集而成的。此外地球外圈层也对热量的散失起到了一定阻隔作用,就好比将滚烫的热水放到了保温瓶中。
(放射性元素在衰变的过程中会释放出能量)
地球形成之初主要是由熔融状态的物质构成的一个炙热的球,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逐渐下降。在此过程中,密度大的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会往地心移动,像各种金属及放射性物质的密度往往都比较大,因此便聚集在地球内部,并形成了金属核心。密度小的物质(如岩石)浮在了地球表面,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主要由岩石构成的地表。
在加热和保温的双重作用下,这才使得40多亿年后的地球内部仍然具有很高的温度。
地热的应用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是清洁及可再生的。地球上火山爆发时喷出的熔岩的温度高达1200℃,因地热形成的天然温泉的温度也在6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00℃以上。由此可见,地热能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地热通常直接用来采暖加温、水产养殖、医疗洗浴等,在地热丰富的地区还可以用来发电。在我国,西藏是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美丽的地热湖)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0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