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艾草的主要特征及生长环境是什么?
田艾草的主要特征及生长环境:
直立草本,有香气,无毛或稍被短柔毛,茎、枝有3棱的翅,株高30~60cm。叶倒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4~8cm,宽2~3cm,顶端钝或圆,基部稍狭,下延,边缘有疏锯齿,两面被短柔毛。复合头状花序球形或卵圆形,雌花多数,具细管状花冠,花冠有2~3小齿。瘦果圆柱形,有4棱,被短柔毛。花期12月至翌年5月,果期3~7月。产地产澄迈、儋州、东方、乐东、昌江、及万宁。生长环境生长于海拔500m以下荒野湿地。
艾草怎么种植
1、种植时间。种植艾草通常都是选春季3到4月之间进行的,气候温度较为适宜,利于萌发,后期幼苗也可更好的生长。注意,最晚的种植时间不可超过4月份,否则温度提高,会抑制幼苗生长。
2、选地整地。选择光照足、方便排水灌水的地块。先深耕一次,还要在土壤中施加适量的肥料,提高土壤肥力,施加农家肥就行。最后的土壤最好是松软、肥厚的,这样艾草才可更好的萌发。
3、播种入土。艾草种子不建议撒播,撒播密度太大。可间隔40到50厘米挖个小坑,每个坑内放2到3粒种子即可,种下之后需覆盖薄土,让种子埋入。还要适当浇水,让种子和土壤都能吸收到水分,促使尽快出苗。
4、后期养护。艾草小苗生长速度快,对养分的需求量也比较大,当幼苗长到30厘米高时就需追肥,选复合肥就行。追肥可和浇水同时进行,这样肥料稀释的快,幼苗可更快吸收掉养分,从而会旺盛生长。艾草喜欢湿润环境,发现土壤干需及时浇水。注意,它不耐水涝。若是遇到连续的雨天,要及时将积水排掉。
艾草栽培技术
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也见于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区,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艾极易繁衍生长,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以潮湿肥沃的土壤生长较好。人工栽培在丘陵、低中山地区,生长繁盛期24至30℃,气温高于30℃时,茎杆易老化、抽枝、病虫害加重;冬季低温小于零下3℃时,当年生宿根生长不好。
艾草繁殖方法
播种
种子繁殖应于早春播种,3至4月可直播或育苗移栽,直播行距40至50厘米,播种后覆土不宜太厚,以0.5厘米为宜或以盖严种子为度。苗高10至15厘米时,按株距20至30厘米定苗。
分株
艾分蘖能力强,一般1株艾一年能分蘖成几株至几十株,可以作为分株繁殖的材料。因此,生产上大部分采用分株繁殖的方式,该方式也是人工栽培的主要繁殖方式。每年3至4月,由根茎生长出的幼苗高15至20厘米时,在土壤湿润时,最好是雨后或浇水后,挖取艾全株按照行株距45厘米乘30厘米种植,栽培后2至3天若无降水要滴水保墒。
艾草栽培技术
选地
艾适生性强,喜阳光、耐干旱、较耐寒,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但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土壤通透性好、有机质丰富的中性土壤为佳,肥沃、松润、排水良好的砂壤及黏壤土生长良好。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应选择丘陵等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进行合理布局,坡地和平地均可种植,也可以在房前屋后、田间边角地种植。但是作为食药用的艾,栽培中除了要获得较高的产量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艾原料的质量及其药效。因此,种植地块周边空气应洁净无扬尘,附近无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水污染。
整地
地块选好后,先进行深耕,耕深30厘米以上。深耕土地不仅可疏松土壤,提高土壤温度和保墒能力;还可以充分利用耕质土下积淀的氮、磷、钾元素;同时,也起到部分除草作用,使当年的草籽基本上全部深埋,可除掉翌年50%左右的杂草。关键是将往年未分解的非艾专用除草剂深埋于地下,解除其对艾生长的影响。深耕时墒情过大,应适当进行晾(晒)垡,防止旋耙时耙不碎,出现过大的明垡和过多死垡,影响种植。
施肥
有农家肥的,可结合犁耙整地一次性施足腐熟有机农家肥30至45吨/公顷;或用腐熟的稀人畜肥撒一层作底肥。无农家肥的,可选用颗粒状艾专用有机肥,在深耕后、旋耙前,均匀撒施750千克/公顷左右。用作艾有机肥的有效元素含量指标:有机氮磷钾含量20%以上,氨基酸类含量超过20%,有机质超过20%,腐植酸大于5%,硫元素含量大于10%,不含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整畦
泥土耙碎后,开始整畦(厢)。畦(厢)宽5米左右(视地块情况而定),便于人工除草和机械作业。每2畦(厢)间开一浅沟,沟深20厘米左右、宽30厘米左右,便于防涝排水。每畦(厢)中间高、两边低(呈龟背形),高低差不超过1.5厘米,便于排溉。地块四周宜开好排水沟,沟深50厘米左右、宽60厘米以上,便于旱时灌溉、涝时排水。整地后,喷洒1次艾专用除草剂(遇水分解),对杂草进行封闭杀灭,10至15天后即可栽苗。
种植
普通种植行株距为 45厘米乘30厘米(7.5万株/公顷);密植行株距为45厘米乘15厘米(15万株/公顷);合理密植行株距则为45厘米乘20厘米(10.5万株/公顷)。每穴1株。在黏性较大的黄土地或黑土地上,种植深度5至8厘米左右;砂土地或麻骨石地种植深度以8至10厘米为宜。
艾种植时也可以半机械化作业。一人驾驶拖拉机带犁开沟,一人摆苗,一人撒艾专用有机肥(施有底肥的,可以不用再撒肥)。第一犁摆艾苗,注意犁开沟的间隔和深度、摆苗的间隔和深度;第二犁撒艾专用有机肥,开沟深15至20厘米,使翻出的土刚好埯住第一犁的艾苗根;第三犁按第一犁标准执行,第三犁翻出的土刚好埯住第二犁的有机肥,依此类推,直至栽植完成。结束后应检查有无露根现象,若有,及时用土封掩。
管理
追肥:每茬苗期,最好苗高30厘米左右时,选在雨天沿行撒匀艾专用提苗肥60至90千克/公顷,若是晴天则用水溶化蔸施(浓度0.5%以内)或叶面喷施;遇到湿润天气,追肥也可与中耕松土一起进行,先撒艾专用肥,再松土,松土深度10厘米。化肥催苗仅适合第1年栽种的第1茬,以后各生长期(即二季、三季等)不得使用化肥,否则影响有效成分的积累,降低艾品质。
灌溉:艾适应性强,且在种植之前已将畦(厢)面整成龟背形,有相应的排水沟,及时做好雨天、雨后的清沟排水工作,以防积水造成渍害。干旱季节,苗高80厘米以下时进行叶面喷灌;苗高80厘米以上则全园漫灌。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0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