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小麦赤霉病需要注意哪一些误区,你知道吗?

小麦赤霉病需要注意哪一些误区,你知道吗?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疾病,它的流行程度和细菌来源是多少。小麦品种的抵抗力。抽穗扬花期雨天数和降雨量。田间相对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如果小麦抽穗扬花期连续降雨天气超过3天,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连续降雨3天,降雨量超过12mm,非常有利于红霉菌囊孢子的释放和感染。

小麦赤霉病需要注意哪一些误区,你知道吗?

误区一:不要只凭老经验办事

小麦品种的抗病能力,小麦幼苗密度大,田间郁闷,空气相对湿度超过80%,也可能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因此,在预防和治疗小麦赤霉病时,应综合考虑疾病的发生因素,以完全预防和治疗小麦赤霉病。一些农民没有考虑上述因素,只是基于他们的旧经验,只关注天气是否在下雨,而忽视了两个影响田间湿度和品种抗病能力的因素。虽然没有大规模的疾病,但也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疾病,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误区二:最佳防控时间不要错过

许多数据显示,预防和治疗小麦赤霉病的药物治疗期为从耳朵到花期。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药物治疗期间,不同时期的药物治疗效果有很大差异。一些农民选择在怀孕期间或花期结束时使用药物。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看到粉红色的霉菌层后开始使用药物。他们要么太早,要么太晚。他们没有把握最佳预防和治疗期。虽然他们喷洒了药物,但效果并不理想。

误区三:注意科学选择农药

有几十种药物可以预防和治疗小麦赤霉病。选择时要注意科学,注意药物的抵抗力和作用机制的补充。例如,在一些地方,多菌灵长期用于预防和治疗小麦赤霉病。由于药物的耐药性和效果不理想,因此有必要增加剂量或更换其他杀菌剂。如戊唑醇咪鲜胺氰菌酯等。同时,注意正确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混合或交替使用,以确保使用的药物具有内部吸收治疗,保护和根除多种作用,全面防止疾病的传播。

误区四:喷药注意用水量

一些农民试图省事。他们每亩只喷洒一种喷雾器溶液(15升),水量太少,很难均匀喷洒,非常不利于药物效果的发挥。正确的方法是在保证每亩剂量的前提下,每亩水量应在45-60升之间,如果在配药过程中可以添加延伸剂,效果更好。

误区五:注意用药次数

在具体的防治过程中,防治的次数应根据细菌来源的数量、天气状况、药物防治效果等因素来确定。轻度病人可以再次喷洒药物。对于前几年严重疾病的地块,需要进行第二次预防和治疗。第一次喷洒后,应及时检查效果,如效果不好,应及时喷洒第二次喷洒。在下雨后,应在雨后喷洒。

施用生物菌肥需要避免的误区有哪些?施用生物菌肥对土壤好吗?

误区一:以“剂” 代 “肥”

误区二:随意加大用量

误区三:直接对水使用

误区四:随意与其他物质混用

误区五:不看时机,随时喷施

植物生长调节剂必须在植物生长的关键时机 (如黄瓜花芽分化期)使用,才能发挥最大功效。如果使用时机不当,就不能收到理想效果,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有的农户对此认识不足,认为无论什么时候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都能够起到促进生长、增产、增收的效果,因此不看时机,随时喷施,导致喷施效果不佳,有的甚至减产、减收。

看来,不仅花卉不能使用原肥,许多作物也不能使用原肥。原肥未经分解或发酵,含有大量病虫害和细菌。肥料会对花卉造成严重损害。花卉的生长发育依赖于其根部在土壤中发酵后吸收水中溶解的营养元素。未经发酵的腐烂食物直接埋在土壤中。当它一个接一个地找到水时,它会自行发酵。自发酵有机肥会产生高温有害气体丘。

这种热量和气体会燃烧花朵的根部,伴随腐生活动,导致土壤缺氧,严重时会杀死花朵。即使花朵没有死亡,未成熟的有机肥料在发酵过程中也会产生强烈的气味,吸引苍蝇产卵和幼虫。发酵过程实际上是有机物中的微生物在高温过程中分解有机物的过程:首先,它被分为矿物质、二氧化碳和水;二是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最终形成腐殖质,腐殖质中含有氮、磷、钾、硫、铁、铜等有机元素。

花卉常用的肥料主要是有机肥料,如人粪肥、厩肥、家禽粪肥、牛羊蹄角、骡块和马皮、鱼肠、油饼、骨粉、绿肥、堆肥、,施用有机肥不仅能满足花卉所需的养分,还能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

误区1:靠见效速度评价产品好坏,认为见效快的就是好菌剂或菌肥。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除了会分解土壤中难溶及被固定的元素,增加营养元素的供应量,利用自然界的物质转化为植物生长所必须的物质,促进作物产量提高外,还能产生植物生长刺激素和拮抗某些致病微生物的作用,可减轻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肥料效果的发挥与微生物菌群繁殖速度、菌群数量关系紧密,菌群生长存在周期,这一点是与化学肥料和植物调节剂的最大区别,这也就出现了微生物肥料速效性不如化学肥料与植物调节剂的现象。

见效慢并无意味着菌剂及菌肥是无效果的,能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看到作物长势明显改善的品种也未必是好的菌肥或菌剂,其中也不乏一些添加了植物调节剂的品种。

误区2:种类混乱,分不清使用的是菌剂还是菌肥。

农用微生物菌剂是指目标微生物(有益菌)经过工业化生产扩繁后制成的活菌制剂,它具有直接或间接改良土壤、恢复地力,维持根际微生物区系平衡,降解有毒、有害物质等作用;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植物养分的供应量或促进植物生长,改善农产品品质及农业生态环境。

微生物菌肥包含复合微生物肥料和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料是指目的微生物经工业化生产增殖后与营养物质复合而成的活菌制品;生物有机肥是指目的微生物经工业化生产增殖后与主要动植物残体(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为来源并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物料复合而成的活菌制品。菌剂、菌肥最大的区别在于产品中营养物质及有机物料的含量,使用中需结合实际需求选择对路产品。

误区3:认为一种产品中菌的种类越多、菌种数量越大越好。

复合菌剂的使用效果会受到不同菌种生长习性的影响,盲目的复合,极易造成菌种间的拮抗,影响效果发挥。菌衡量标准为“有效活菌数(CFU)”,单位为“亿/g或亿/ml”,数量不能代表全部,不但要看菌数量,还要看有效活菌的数量,使用后起作用的只有活菌,有益活菌数量越大效果会表现越好。

影响产品使用效果的因素除了菌的种类及数量外,菌的纯度至关重要,当产品中霉菌杂菌数及杂菌率超标时也会影响应用,国家标准规定农用微生物菌剂产品杂菌率分别为:液体≤10.0%,粉剂≤20.0%,颗粒≤30.0%;复合微生物肥料产品杂菌率标准为:液体≤15.0%,粉剂≤30.0%,颗粒≤30.0%:市场上少数不合格产品中会含有致病菌,本意是用有益菌修复土壤,使用了不合格品种,反而会引起致病菌繁殖,导致病害发生。

误区4:一个季节使用一次就可以,一次使用作用可持续多年。

部分微生物菌种施入土壤后会大量繁殖,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成为优势菌群,但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如化肥的超量使用、杀菌剂的使用、焖棚、高温等,都会导致有益菌死亡,从而影响有益菌群在土壤微生物系统中的地位,要继续保持有益菌群的地位,就需要在作物的生长期多次使用微生物肥料来补充有益菌。

误区5:不注重菌的种类,认为一种菌可以解决多种问题。

少数用户在选购微生物肥料时只注重是不是含菌,而不关注菌的种类,缺乏对症用菌的意识,使用了不对症的菌品种,产品效果难以发挥,难以达到用户目的。现阶段在农业部获得登记的微生物品种有根瘤菌菌剂、固氮菌菌剂、解磷类微生物菌剂、硅酸盐微生物菌剂、光合细菌菌剂、有机物料腐熟剂、促生菌剂、菌根菌剂、生物修复菌剂。

不同品种具有的功能不同,微生物肥料的作用会体现在六个方面:提供或活化养分功能;产生促进作物生长活性物质能力;促进有机物料腐熟功能;改善农产品品质功能;增强作物抗逆性功能;改良和修复土壤功能。要结合需求、菌种特点、菌种功能选用对症的产品。

误区6:超过保质期使用就没有效果。

农用微生物菌剂国家标准规定,“农用微生物菌剂产品”及“有机物料腐熟剂产品”液体制品保质期为3个月,粉剂及颗粒制品为6个月。超过保质期并不意味着产品没有效果,要区别对待。在实际应用中,也发现了一些特例,如荧光假单胞菌剂制品(液体),超过保质期使用非但没有减效,作用较之前更突出,有待进一步研究。

误区7:微生物肥料可以替代化肥

土壤肥力由生物肥力、化学肥力、物理肥力三部分组成,使用微生物肥料后能提高土壤的生物肥力,可以间接促进化学肥力和物理肥力的提高。使用微生物肥料不能完全替代化肥,但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部分化肥的投入。

第二部分:3个使用方法误区

误区1:习惯与化学农药混用,降低活性。

微生物肥料中含有活菌成分,将微生物肥料与杀细菌药剂混合使用且长时间放置,极易影响菌的活性降低并造成部分菌死亡。

误区2:重视使用,轻视使用量,用量不足,效果打折扣。

使用微生物肥料产品能取得好的效果,前提是要用足量。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接种的外来有益菌要形成优势菌群,需要经历来自环境的考验和土壤原有微生物的竞争,为了促进有益菌的繁殖需要人为创造有利于有益菌生长的条件,如改良酸化土壤,调整土壤酸碱度;增施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0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