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请问小麦赤霉病应该如何防治?

小麦赤霉病又称烂麦穗头,在全国各个小麦种植区都会发生。赤霉病在小麦苗期到抽穗期都有可能发生,特别是抽穗扬花期发病的几率更大,发生赤霉病后,小麦穗部出现淡褐色的病斑,后期会变成枯**。

请问小麦赤霉病应该如何防治?

赤霉病流行严重时,不仅会造成小麦产量降低,而且食用后对人体有毒,面粉的质量和品质也会受到影响。

赤霉病菌会在秸秆残茬上越冬,在春季形成孢子,等到雨水多,温度合适时,就会经气流传播到小麦植株上。

如果有了大量的病菌,小麦抽穗扬花期遇到连续阴雨,温度高,或者多雾的天气,就很容易发生赤霉病,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特别是今年气候条件偏差,种植户更要多注意一下天气变化,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有些农户说能够意识到赤霉病危害大,但是防治效果不好。经过和农户交流之后,发现防治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和防治时期以及用药方法这两点有关。

小麦抽穗扬花的时期非常短,但不同的打药时间,防治效果相差很多。有些农户往往是见到赤霉病发生了再去打药,或者在扬花期打药,这样防治效果就会打折扣。因为赤霉病是可防不可治的,发生之后用再好的药也很难再补救。

正确的预防时间应该在小麦齐穗之后,扬花之前进行喷施,因为小麦扬花期很容易遇到阴雨天气,就很容易流行赤霉病,这个时间再打药就不会有太好的效果,所以农户要提前一周喷洒预防病害的发生。

现在很多农户除了选用抗病品种,还会在拌种时加入硅噻菌胺预防赤霉病。还有一些农户在用药时认为多菌灵是最便宜最有效的药,但是现在小麦已经产生了抗性,几乎不能很好的预防赤霉病。建议农户用戊唑醇加上吡唑醚菌酯,同时结合芸苔素以及叶面肥,均匀地喷洒在小麦穗部。

也有些农户单独使用戊唑醇来预防赤霉病,又担心三唑类药剂过量使用对小麦产生危害,可用戊唑醇和氰烯菌酯混合进行喷雾。防治过程中还要注意蚜虫和其他病虫害的防治。如果在第一次喷洒之后遇到雨天,没有药效,可在阴天转晴之后进行补喷。

小麦的生长也是非常艰难的,在抽穗期遇到连续低温天气,产量受到影响,而且抽穗扬花期又容易发生病害,不防治就会坚持。小麦赤霉病可防、可控不可治,希望各位农户朋友们能及时防控,才能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1、赤霉病症状:

赤霉病是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但在长江中下游麦区主要侵染穗部,症状是穗腐。在小麦开花至乳熟期,小穗颖片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进而扩展到全穗。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红色霉层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黑色颗粒是病菌的子囊壳。赤霉病的流行主要因菌源量、寄主感病、生育期和气候条件的相互配合程度,决定年度间、地区间流行轻重。在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黄淮海平原、西北和东北春麦区,一般只要初侵染菌源量大,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降雨多,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就可以流行。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持续时间愈长,则病害流行愈重。菌源量少与感病期气候干旱、少雨是制约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但是,部分麦区和个别年份,也会因小麦抽穗扬花期间温度特别低,不适合发病,所以,温度也能成为制约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2、发病条件:

春季气温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3、使用药剂防治方法:

①用增产菌拌种。每667m^2用固体菌剂100~150g或液体菌剂50ml对水喷洒种子拌匀,晾干后播种。

②防治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预防穗腐发生。在始花期喷洒,要在小麦齐穗扬花初期(扬花株率5~10%)用药。药剂防治应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每亩可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200毫升, 或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0~25毫升,或28%烯肟?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95克,对水30~45公斤细雾喷施。视天气情况、品种特性和生育期早晚再隔7天左右喷第二次药,注意交替轮换用药。此外小麦生长的中后期赤霉病、粘虫混发区,667m^2用40%毒死蜱30ml或10%抗蚜威10g加40%禾枯灵100g或60%防霉宝70g加磷酸二氢钾150g或尿素、丰产素等,防效优异。 在长江中下游,喷药时期往往阴雨连绵或时晴时雨,必须抢在雨前或雨停间隙露水干后抢时喷药,喷药后遇雨可隔5~7天再喷1次,以提高防治效果,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

③注意用药量和用水量。要科学认识农药使用说明,正确使用农药,包含准确计算用药量和用水量。避免农药用量不足达不到效果,超量用药造成浪费、增加选择压力迅速增加病虫害的抗药性、环境污染等。每个正规农药的推荐用量都是经过专业机构(部门)多年测定的结果,否则不会有批准登记证号。

农业防治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收获后要深耕灭茬,减少菌源。适时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全面认识赤霉病的发病特征,掌握发病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期,选对防治药剂并正确应用,可将病害损失降到最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80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