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持续高温对于水产有什么影响?

夏季是一年中渔业生产最为关键的时期。此时,养殖鱼类摄食量增加、新陈代谢旺盛,生长速度快,对全年养殖收成影响很大。由于夏季温度高,昼夜温差大,水体上下温差明显,水质变化快,病原菌滋生,特别是持续高温天气时,养殖鱼类受环境变化影响应激反应加剧,抵抗力下降,极易导致病害发生与流行,造成经济损失。本文针对高温对水产养殖的一些影响和应对操作,作出分析和建议,仅供参考。

持续高温对于水产有什么影响?

一、高温引发池塘水体分层

由于池塘表层水温高,中下层水温偏低,导致池塘出现温跃层,也就是"冷热分层"。同时藻类具有趋光性,多聚集于池塘中上水层,池塘中下层或者底层处于缺氧或者欠氧状态,投料量的加大导致残饵积累和粪便排泄物的增多,有机物分解耗氧严重,水体的污染远远超过池塘的自净能力,如遇天气剧烈变化,上下水层剧烈混合,就很容易导致有害物质上翻,鱼体应激、发病乃至死亡。

(图源:海大农牧)

水体分层对水生动物来说有利有弊,利:鱼类有天生的"趋温性",热天时底层水温低,鱼类可以在底层水"纳凉",冷天时底层水温高,鱼类可以在底层水中"避寒";弊:底层水缺氧或欠氧,会引发底质恶化。深水塘水体分层明显,上层水高温,底层水低温;浅水塘水体分层不明显。

从高温时节对于鱼类的"避暑"来说,深水塘可以在中午适当短暂开动增氧机,以图适度打破水体分层,促进水温和溶氧均衡分布,降低表层水温,增加底层溶氧。但以不能久开为宜,因为如果完全打破水体分层将可能导致底层的低温层消失,影响鱼类"避暑"作用。

(图源:海大农牧)

浅水塘比如有些鱼塘水深只有1米左右,不建议在高热时的中午开机搅水,否则会把仅有的一点"冷热分层"的水完全溶合,上下水层都会是高温水体,鱼类的"避暑"水层完全消失,不宜于鱼类的安全渡夏。

二、高温影响池塘溶解氧

水体中的溶氧饱和度随水温升高而降低,当水温达到30℃以上时,池塘溶氧饱和度仅5.28mg/L,底层大多处于"氧债"状态,过低的溶氧水平不仅会导致鱼类应激缺氧,水中缺氧更会导致水体中亚硝酸盐持续升高,导致鱼类中毒甚至死鱼。

(图源:海大农牧)

从上图实验数据可以发现,水温超过28℃后,鱼类对池塘溶氧的利用率已经非常低下;其次,实验测定表明,2龄的鲢、鳙、草鱼在夏季和冬季的耗氧率分别为0.161-0.264 mg/(g·h)和0.012-0.037 mg/(g·h),相差10倍以上。而白鲢在溶氧1mg/L时,其呼吸频率是溶氧4mg/L时的2倍。

高温会导致池塘溶氧饱和度降低,由于鱼类是变温动物,新陈代谢会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因此,水温升高增加了鱼体对溶氧的加快消耗,同时降低鱼类对溶氧的利用率。因此,为了水生动物避免因温度高溶氧低造成缺氧死鱼事故发生,建议晚上必须开机增氧,至少从半夜至天亮开机不停,方保养鱼平安过夏。

三、高温引发有害藻类泛滥

藻类是池塘溶氧最主要的贡献者(高达70%-80%),池塘藻类的演替节律和水温关系密切;随着水温增高,藻类会朝着“硅藻→绿藻(或隐藻/甲藻)→蓝藻(或裸藻)”的方向演替。

(蓝藻)

有害藻(比如蓝藻、裸藻、甲藻)由于更耐高温,加上有鞭毛(甲藻、裸藻)或假空泡(蓝藻)等独特生理结构,使得其适应能力远优于有益藻(硅藻、绿藻),导致池塘出现暴发;同时,高温也会加速藻类死亡,导致池塘倒藻,释放毒素,大量消耗溶氧,危害养殖安全。

(数据引自:谭啸等,升温过程对藻类复苏和群落演替的影响,中国环境科学,2009,29(6),578-582。图源:海大农牧)

(裸藻)

当蓝藻、裸藻暴发时,可以使用蓝藻分解药物、硫氰酸红霉素、聚合氯化铝等药品杀灭。

四、高温对鱼类摄食的影响

鱼类的摄食强度和水温、溶氧关系密切,当水温在25℃以上未超过30℃时,这个温度阶段最适宜于水生动物的生存。摄食强度和溶氧水平显著相关,溶氧越高,摄食强度越大。当水温超过30℃以后,摄食强度反而出现下降,说明水温已经超过鱼类最适水平,成为限制鱼类摄食强度的最主要因子。这和我们人类在三伏天的生理状态差不多,天热心烦,食欲不佳。

(数据引自:李思发等,鲢鳙草鱼摄食节律和摄食率的初步研究,水产学报,1980,275-283。图源:海大农牧)

水温升高后鱼的体温也会升高,而消化酶的活性与体温高度相关,当水温超出最适范围后,如高于32℃以上时,消化酶活性会快速下降,随之饲料消化率也会下降。所以,在高温持续时,鱼料的蛋白含量指标可以适当降低一点,并且不能喂得过多,草食性鱼类还应兼喂一些青草,尤如我们人类在大热天时吃点稀饭,少吃肉多吃蔬菜一样,生活清淡一些,更宜于渡过难耐的热天时节。

五、高温引发的鱼病

一般的养殖水温不能超过33℃,最多不能超过35℃。如果长期处于高温天气,或者伏天时养殖水体过浅时,上层水在白天午后可以达到30多度乃至40度的水温,鱼类长期生活在极限高水温和水质不良的水体中,加上早晚温差大,容易发生类似于"中暑"的严重不适。一般情况下,就常规鱼来说,高温时节鱼病主要有寄生虫和败血症最为常见。

寄生虫以指环虫、车轮虫、三代虫、斜管虫、锚头蚤、中华蚤为多见,使用广谱性杀虫剂和专用杀虫药1-2次即可。

败血症多暴发于高温时节,特别是上层鱼的白鲢花鲢,因直接生活于水体上层,虽然溶氧足但水温超高,更容易引发"中暑"性质的败血症。可以采用:混杀特安或混杀安,ABS暴血停,腐血康,蛋氨酸碘和内服清热解毒药物,联合疗程治疗。

另外,加州鲈看似常温广温性鱼类,实则鲈鱼并不适宜于高温,利低不宜高。鲈鱼在伏天热季不适合露天浅水养殖,比如浅水塘、水槽循环水养殖等,因为水体没有冷热分层,整体都是温度高的同温水,也就是说,在热天时节必须要给鲈鱼考虑低温水层以利"避暑",否则会患发鱼病,比如:诺卡氏菌病、弹状病毒病和虹彩病毒病等。

三、高温天气的养殖管理

1.增氧:高温天气时开机增氧是必须工作,有助于整个池塘的物质循环,避免缺氧泛池情况的发生。

2.改底调水:高温天气时鱼吃得多粪便也多,池底有机质快速发酵后引起“底热”状况。因此,改底工作不能少,以半月改底一次为好,不宜过勤,以免破坏正常的水生态系统。另外,在高温又缺氧之际,亚硝酸盐很容易超标,值得重视和消解。

3.补水稳水:由于高温季节池塘物质循环加快,残饵粪便多,有害藻增多,亚硝酸盐、氨氮等居高不下,天热水份挥发又快,因此,有水源的加水,有渗漏的堵漏,加深水位,改善水环境,提升溶氧量。

4.减料投喂:鱼是冷血动物,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而消化、生长跟水温也是密切相关。高温天气时,鱼的食量也大,但容易产生消化吸收不理想,会加重肝胆负担,发生肝胆综合症的风险比较高,因此,建议在高温阶段不要超过2.0%的投饵率为宜。不要以为吃得多长得快,一旦发病,吃得多死得更快。

5.改变投喂时间:中午至半下午时分,表层水温很高,一般的温水性鱼类无法忍受,若在此时投喂,鱼会极不情愿到水面吃食,因此,在中午以前和傍晚日落以后喂料,目的是避开水温最高的时间段,较为适当。

6.降温:尽最大努力加满水位,可以通过换水加水,特别是加注地下井水、或山泉水、或水库底层冷浸水的低温水加注方式来降低水温,还可以水面种植水草,搭棚遮光。另外,还有小水体添加适量冰砖、液态氧,瘦水池使用尿素等可降温物品。

7.保健内服:拌料投喂保肝利胆,清热解毒药物,加强鱼体肝肠功能,提升鱼体体质和消化吸收能力。还可以使用清热解暑药物比如十滴水和藿香正气水,每100公斤鱼体重用十滴水20-50毫升拌料投喂。

水产动物养殖前景及方法分析

针对PH值太高的水体,通常可以用滑石粉1.5-2.5g/立方米全池泼洒,或者用明矾0.5-1kg/亩全池泼洒,也可以适当的多施一些有机肥,采用以肥调碱的方法来降低水体的PH值。过高的PH值通常会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并腐蚀水产物(例如鱼)的鳃部组织,导致粘液凝固,而粘液通常可以保护水产物不受霉菌的侵害,若粘液遭到破坏的话,便容易对水产物造成危害,因此需要及时降低PH值,确保水体环境适宜。

一、养殖水产ph值过高处理

1、如何处理

(1)当PH值太高时,一般可以用滑石粉进行调节,用量为1.5-2.5g/立方米全池泼洒,一般能够降低PH值。

(2)或用明矾进行调节,用量为0.5-1kg/亩全池泼洒。

(3)也可以多施一些有机肥,以肥调碱。

2、过高的危害

(1)当水体中的PH值过高或者上升速度太快时,水体中的氨氮会转化为分子氨,使的毒性成倍增加。

(2)当PH值过高时,可以腐蚀鱼、虾、蟹的鳃部组织,造成粘液凝固,在严重时会使体粘液成丝状,使的粘液无法再很好的保护水产物,使它们遭到霉菌的侵袭。

(3)在PH值过高的水体中,通常会形成难溶的磷酸三钙,随后便容易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物质。

二、养殖水产需要什么证件

1、需要的证件

(1)在进行水产养殖的时候,一般需要去相关部门办理《水域滩涂养殖证》。

(2)需注意,在建造水产养殖场之前,应先去相关部门咨询这块土地的性质,若这是禁养区的话,便不能够养殖,应再选一块可以建造水产养殖场的地块,确保养殖场合法、合规。

2、需要的材料

(1)在办理证件时,应准备养殖证申请表、公民个人身份证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资格证明、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以及其他的相关证明材料。

(2)需注意,在进行水产养殖的时候,需要加强对于水产养殖尾水的治理,要求排放的养殖尾水不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因为在进行水产养殖的时候会遇到洪涝、干旱、风灾、病害等灾害,所以在决定养殖之前应做好各方面的资料调查,然后再决定是否要进行养殖。

近年来,我国每年的水产品养殖产量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是世界上唯一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和改善,水产品在膳食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水产养殖产业的总产值呈稳定增长态势。同时,由于养殖技术的提高,我国的水产养殖的产出销量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稳定向好。在我国水产养殖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养殖水域周边污染、养殖布局不合理,近海养殖网箱密度过大等问题。对此,2019 年 2 月,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至 2022 年,我国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将取得明显进展。

1、2019 年我国水产养殖产业总产值稳定增长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和改善,水产品在膳食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水产养殖产业的总产值呈稳定增长态势。

数据显示,2015-2019 年,我国海水养殖产业和淡水养殖产业总产值分别保持了 5% 和 2% 左右的年均增长率。2019 年,我国水产养殖产业总产值为 9391.63 亿元。其中,海水养殖总产值为 3542.03 亿元,淡水养殖总产值为 5849.6 亿元。

2、海水、淡水养殖面积双双下降

在我国海水、淡水养殖产量和产值总体提升的情形下,海水、淡水养殖面积却双双下降,说明我国的养殖技术在逐年优化、养殖产出效率逐年提高。

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海水养殖面积为 201.37 万公顷,同比减少 1.44%; 淡水养殖面积为 511.67 万公顷,同比减少 0.58%。

海水养殖面积分水域来看,2019 年,海水养殖面积中占比最大的是海上水域,养殖面积约 112.43 万公顷,占海水养殖面积的 56%; 其次是滩涂,养殖面积 58.78 万公顷,占比 29%。

淡水养殖面积分水面类型来看,2019 年,淡水养殖面积中占比最大的是池塘,养殖面积约 264.44 万公顷,占淡水养殖面积的 52%; 其次是水库,养殖面积为 141.72 万公顷,占比 28%。

3、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绿色养殖 " 是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稳定向好,自 2013 年以来,产地监督抽查合格率都在 99% 以上。市场例行监测合格率也由 2013 年的 94.4% 提高到 2018 年的 97.1%,多年未发生区域性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在我国水产养殖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养殖水域周边污染、养殖布局不合理,近海养殖网箱密度过大等问题。对此,为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2019 年 2 月,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1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