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直播稻的播种方法

直播栽培技术和直播稻品种

直播稻的播种方法

直播栽培是一种原始的栽培技术。这种技术往往是与粗放经营、广种薄收联系在一起。“纵使收成,亦甚微薄”[24]。尤其是在移栽已成为主流的情况下,人们更将其视为一种落后的栽培技术。然而,在移栽技术尚未普及之前,或是尚未普及的地区,或者是在移栽已经普及,而又由于水旱灾害等原因,而不得不采用直播的地区,人们并没有把直播当作是一种落后的技术,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合理的选择。在做出了直播的选择之后,人们依然会通过各种技术措施,解决直播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以期获得最大的收成。尤其是对于那些倡导直播法的人来说,直播更有移栽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他们对于直播技术就更为讲究。这就推动了直播技术的发展。下面是中国历史文献中有关直播稻的主要论述,从中可以了解到不同时代和地区的直播稻技术。

《齐民要术》中的直播法

中国北方以旱地农业为主,虽然也有水稻栽培,但其技术也受到了旱地农业的影响。直播即其中之一。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历来被视为中古时期北方旱地农业技术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所记载的水稻和旱稻栽培,虽然提到了“拔而栽之”,用以清除杂草或匀苗、间苗,但基本上来说是属于直播法。其中的水稻直播栽培主要包括整地、浸种催芽、播种、除草、烤田、灌溉等环节,由于没有移栽的环节,草害比较严重,因此,《齐民要术》中提到“岁易(轮作)为良”、“净淘种子”、“镰浸水芟”、“薅(拔草)”、“拔而栽之(将苗拔起来,等清除杂草之后再栽下去)”等预防草害的措施。

和水稻直播相比,旱稻直播法在浸种、播种、镇压等环节上稍有不同。在浸种方面,旱稻只要浸到“裛令开口”即可,而水稻则要浸到“牙生长二分”。也就是说,在旱地直播的情况下,不要象水田直播一样,浸种的时间不要太长,稍为浸一下就可以下。这是因为浸久了,芽已发出,将其下种到旱地上,反把谷种的水份吸走了,这样一来,谷就难于生长。同时,在旱地上直播,为了防止干旱,还采取了“耧耩掩种”的播种办法,这样还可以节省种子。也是出于防旱的目的,播种之后,未生之前,还要采用镇压的办法。即“令牛羊及人履践之”。这些措施都是针对旱地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所采取的[25]。

《王祯农书》中的直播法

元代《王祯农书》中至少有两处提到水稻直播法,一处是《农器图谱集之十二》:“尝见淮上濒水及湾泊田土,待冬春水涸耕过,至夏初,遇有浅涨所漫,乃划此船(指划船,别名秧塌),就载宿浥稻种遍撒田间水内;候水脉稍退,种苗即出,可收早稻。”一处是《农器图谱集之六》:“辊轴:辊辗草禾辊也,其轴木,径可三、四寸,长约四、五尺,两端俱作转簨挽索,用牛拽之。夫江淮之间,凡漫种稻田,其草禾齐生并出,则用此辊辗,使草禾俱入泥内;再宿之后,禾乃复出,草则不起。又尝见北方稻田,不解插秧,惟务撒种,却于轴间交穿板木,谓之‘雁翅’,状如礰礋而小,以磙打水土成泥,就碾草禾如前。江南地下,易于得泥,故用辊轴;北方涂田颇少,放水之后;欲得成泥,故用雁翅磙打。此各随地之所宜用也。”前一处指的是江淮洪水泛滥区,利用划船直播水稻;后一处专述直播稻的除草。

水稻在大田生长过程中,经常要遭受杂草的侵袭,是有除草的出现。采用漫撒直播最为人所诟病的是除草困难。而人们选择移栽的理由之一就是为了去除杂草。因为在拔秧和插秧的过程中,农人可以有选择地剔除杂草,防止杂草进入大田。在漫撒直播的情况下,如何进行除草呢?隋唐以前,普遍采用的是水耨的除草方式,这种方式根据应劭和《齐民要术》的解释,是在稻苗长到七、八寸的时候,用镰刀割去稻田中的杂草,然后灌水,或是在稻田有水的情况下,直接割去杂草,由于这种除方式仍然将根株留在土里,因此过了一段时间,杂草又会重新长出来,因此,还要通过薅锄等方式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的除草。这是一种直播条件下所用的除草方式,这种方式在后世一些地区仍有采用。[26]不过在一些情况下也会出现一些变化,如直播面积较大,用薅锄的办法难以应付,是有辊轴的出现。《王祯农书》所载的就是这种大面积漫撒直播下的除草方式。这种方式和先前流行的水耨一样都是利用了水稻与杂草对淹水的不同反映[27]。稻苗不怕水淹,而杂草则被淹死。水耨的方式虽然不致将稻淹死,但也会对稻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漫撒直播,省去了通过移栽拔插来清除杂草的过程,加大了草害发生的可能性,更有甚者,由于漫撒无行,农人在田间行走不便,不利于除草作业。有些地方甚至省去了除草这环节。南宋时,邓深在《丰城道中》就看到了“湖田不薅草”[28]的情况。漫撒直播也影响了田间的通风透光,实为作物栽培之大忌。因为“既种而无行,耕而不长,则苗相窃也”。必使“衡行必得,纵行必术,正其行,通其风(行,行列也),夬心中央,帅为泠风”[29]方为得法。如何解决草害,保证通风透光,成为直播法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也影响着直播的发展方向。

陆世仪的撮谷区田直播法

清初,陆世仪说:“予闻东乡有撮谷法,种必倍收,而人每不肯种,又不能多种。予问其详。云:撮谷有二难:一则耘铴难;二则易酣,不能耐风潮也。盖撮谷之法,先耕地,车水浸田,然后下种,以三指撮谷种下之,约五六寸一撮,如莳秧状,撮毕以足徐退,复撮如初。足从水中行,水微荡漾则谷种不定,多四散,不能成稞簇,故不便耘铴;又根出浮面,入土不深,稞长大,上实下虚,故易酣,且不耐风雨也。以此知区田之法之善。隔区分种,则下种有地,不必足立水中,以手按实,则无荡漾之患,苗出看稀稠存留,则无耘铴之艰,渐耨陇草以壅其根,则根深蒂固无酣侧之虞而耐风与旱。以此征之区田之倍收必矣。人何不畧仿此意而小试之?撮谷区田之倍收有故。盖秧不移种,元气未泄也。……秧苗入土深,则难出;秧根入土不深,则难乆。故农人于播种之始,则撒秧于一处,以浮灰轻盖之,既长则另分而插莳,所以顺其浅深之性也,是亦可谓得其术矣。然孰若区田之法,不用移植,而尽浅深之冝,为尤得其术哉。”[30]类似的做法早在明朝江南地区的旱稻栽培中即已出现,所不同者即水田的撮谷点播为旱地穴播而已。具体做法是:“治地毕,豫浸一宿,然后打撢下子,用稻草灰和水浇之。每鉏草一次,浇粪水一次。至于三即秀成矣。”这种种法“大率如种麦”。[31]陆世仪的贡献在于将区田的概念引入到撮谷法之中,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水稻直播技术。

区田撮谷法是在总结当地农民的实践经验和历史文献记载基础之上所提出的一种水稻直播法,它保留了撮谷法的直播的优点,避免了移栽法在拔插过程对于苗根的伤害,吸收了移栽分行的好处,便于播种后地中耕除草和田间管理,保证通风透光,同时又借用了古代区田法的遗意,解决了撮谷法所带来的“耘铴难”、“易酣,不能耐风潮”的缺点。系对水稻直播技术的一大贡献。但这一技术也同样存在“工力甚费,人不耐烦”劳动生产率不高的问题。这也是此法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

潘曾沂的水稻区种直播法

清后期,潘曾沂的《丰豫庄本书》中对丰豫庄的稻作生产技术进行了总结。书中所提到的施肥、整地、选种留种、播种、耘耥、灌溉、烤田等都与当时江南稻区所采用的精耕细作技术,以及《劝农书》、《天工开物》和《补农书》等书中的相关记载大同小异,如基肥垫底、麦苗肥田、深耕细耙、雪水拌种、耘铴培土、灌溉烤田等,所不同者这些技术措施都是围绕着直播法来展开的。

潘氏的主张和做法与陆世仪有相同之处,即以直播取代移栽。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撒谷种,莫插秧”,他认为移栽会“损禾根”,甚至“伤元气”。同时为了防止直播所可能引起的耘铴难的问题,提出了“苗要稀,种要开”要求,“每一撮,用谷五、六粒,离开寸许地,再下一撮。愈稀愈妙。苗出太密,就要赶早删去。”“横里竖里,都要分行清楚,才撒种子。忽遇著暴风,急忙放干了水,免得风浪淘薄,聚谷在一处。忽大雨到,要稍增水。怕暴雨漂飐,浮起谷根。”通过这种办法,在抛弃移栽的同时,把移栽的好处在直播中尽可能地保留下来。潘氏和陆世仪一样也主张用区种法和代田法的方式来实行直播稀种。书中给出了一个黑白相间的示意图。示意图中,白行种稻,掘深八、九寸。每行种二尺,空一尺。黑(墨)行不种稻,起楞头(即垄),高八、九寸,阔一尺五寸,留楞头泥壅根。

和陆世仪相比,潘氏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引入了代田法的概念。代田法最初是由汉代农学家赵过提出来的。基本的意思是土地休闲利用。用潘的话来说就是“今年种的一行是明年不种的,明年种的一行是今年不种的。”可以起到恢复地力的作用。种一行空一行,还为行走和耘铴提供了方便,同时可以结合耘铴进行壅泥培根。二是通过区种直播,潘氏不仅试图解决耘铴难的问题,还试图解决漫撒直播所致的费种问题。直播在历史上所受非议之一便是费种。“钦州田家卤莽,牛种仅能破块。播种之际,就田点谷,更水移秧。其为费种莫甚焉。”[32]后魏《齐民要术》所载直播的情况下的播种量是“一亩三升掷”[33],明代《天工开物》所载的“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34]计算,则每亩大田所用的稻种实际为30(升)/25亩=1.2升。两者相差1.8升。也就是说,直播的用种量是移栽的两倍还多。但《齐民要术》中所用的播种量可能是在撒种直播的情况下出现的。在穴种或条种直播和情况下,用种量可能会减少。潘曾沂《丰豫庄本书》中提到了两个播种量。“每亩下种子一升”,这是区种法情况下的播种量。而一般情况下,“每田一亩,下种三升足矣。”也就是说,在穴种或条种直播的情况下,用种量约为1-3升/亩之间。这个数字和移栽情况下是差不多的。在移栽情况下,由于移栽密度不同,其用种量也是不尽相同的。不过大致也是在1-3升/亩之间。[35] 三是潘氏的区田直播法,并非单纯地改移栽为直播,而且涉及到整个稻田耕作制度的改革。自宋以后,江南地区已经较普遍地实行了稻麦二熟制,水稻移栽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适应二熟制的需要而出现的。但相应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如小麦产量不高,又影响到水稻按时种植,进而影响水稻产量。潘氏的区田直播“首重春耕,播种极早,秧不移插”,这就要求对整个稻田耕作制度进行改革,具体来说就是要废除小麦种植,通过提高水稻产量来弥补。但在推广的过程中也遇到了阻力,很多人对此举“疑信参半,一则谓春花弃之可惜,一则嫌工本费而用力烦。因此视为难事,不甚踊跃。”为此潘氏曾借助官方的力量,通过行政干预来加以推广。

曾吉夫的水稻干田直播法

民国时期,四川省立教育院曾吉夫教授针对当地连年干旱,春耕时无水播秧的情况,提出了水稻干田直播法。这种方法主要包括以下要点:第一,整干田。把干田的泥巴挖起来,弄得平平整整的,就打起很深的窝窝。[36]窝窝的稀密,跟上年的栽秧远近一样,若是找得到水,就淋点水更好,不淋也要得。第二点谷种。打好的窝窝,如果是完全干的,就点下几十颗干谷种,若是淋过水或落过雨的泥巴有点湿的时候,就把谷种先泡过三四天才点下去,这是顶好的法子。第三、盖草灰。谷种点在窝窝内,就盖点草灰,若是没有草灰,就盖点细沙沙也要得。第四、时期。点的秧子比栽的秧子长得快,就迟一点也不要紧,总在阳历四月十号到五月一号内都可以点的。若是你们不信点谷种的话,过了这个时期,就有水来亦没法。第五、淹水。谷种点在窝窝内,慢慢的发芽,长到三四寸高的时候,天若下雨就可以淹一点水。若是再迟一些时候才下雨,亦不怕得,因为点的秧子比栽的秧子经干得多,就是田干开口了,秧子干黄了,也不要紧,等雨一来他就转青了,所以只要点下去,横顺就有收的。第六、粮食田内点谷种。你们的田内若是已经点得有麦子、胡豆、豌豆的时候,那就更好点谷种。照上面的法子在粮食的空空头一窝一窝的点下去,盖点灰更不怕干。收入粮食时秧子就长起来了,这样更收得多了。[37]曾吉夫的直播法和明朝的所谓“打撢下子”的旱稻直播法是一样的,只不过他多了一个淹水的环节,所以称为“水稻干田直播法”。曾教授还将这种直播法用于间作套种,在旱粮田中直播稻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综观中国历史上的直播稻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齐民要术》和《王祯农书》为代表的漫撒直播,这种直播法比较简便,也比较原始,适合于人少地多的情况下使用,但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浪费种子,不利于播种之后的田间管理和中耕除草等作业。一种是以陆世仪和潘曾沂为代表的区种直播(穴播或条播)。它借用了移栽的许多特点,节约了种子,同时为播种之后的田间管理,耘耔等,提供了便利,还有利于作物的通风透光。缺点是播种时稍费工夫。

我国水稻种植环境多种,种植制度多样,品种类型丰富,品种生育期长短类型多种,为不同水稻种植方式提供了基础。随农业劳动力转移,水稻生产迫切需求省工节本稻作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在不同水稻生产条件下,发展了水稻抛秧、摆秧、直播等省工节本技术。在适宜抛秧、摆秧、直播技术应用的地区,只要在品种选择得当和技术应用到位的情况下,也能获得水稻高产高效。增产增效情况:直播水稻是将水稻种子撒播到田里,提高栽种速度,节省了育秧的劳动力和费用,亩省工1.5~2个,节本增效明显。

水稻抛秧是采用钵体软盘、旱地无盘育秧等方法育秧代替传统的手插秧育秧,插秧改抛秧,减轻了栽秧的劳动强度,提高栽秧效率,可节省种子、节省秧田,节本高产增收明显。该技术在部分水稻主产区,能有效解决直播稻、晚播机插秧因播种育秧迟、生育期缩短、栽插季节紧张等产量限制因子。具有高产稳产、省工省力等优势。

水稻摆秧是通过钵盘育苗,代替传统手插苗床育苗,改插秧为摆秧,减轻了栽秧劳动强度,节省秧田和种子。插后秧苗返青快,发苗早,增产效果明显,特别在东北等插秧期间温度较低地区效果更为突出。水稻钵盘旱育苗稀植摆栽技术,是高产栽培技术,它具有秧苗根部营养面积大、移栽时营养块不散、分苗不伤根、栽后行直苗正、群体分布合理、返青快、分蘖早、能充分利用低位节分蘖、有效分蘖多、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结实率、抗旱增产等特点。

(1)直播水稻。技术要点有:①品种和直播方式选择。根据生长季节,选用生育期适宜的抗倒伏水稻品种。根据季节、种植制度等因素,选择旱直播或湿润直播。目前,我国主要是手工撒直播,也有部分机械直播。②播种。播前施足底肥,耕耙至土碎田平。种子浸泡吸足水分,催芽露白播种。可用种衣剂拌种播种,防治地下害虫危害,提高出苗率。播种量,常规早稻品种一般亩播种量3~4千克,杂交早稻亩播2~3千克,单季常规粳稻亩播3~4千克,单季杂交籼稻亩播1.0~1.5千克。③杂草防治。杂草严重的田块可用3次除草法。一是在稻田整平后灌3厘米水层后亩喷100~150克丁草胺,施后保水5~7天再排水播种。二是播种后选择适宜除草剂封杀杂草。三是出苗后选用敌稗、杀草丹、丁草胺等除草。在杂草不严重的田块,选择前两次除草。④间密补苗。在秧苗3~4叶期时,疏密补稀,密植的地方间苗,稀植的地方补苗,达到苗匀、苗齐、苗壮。⑤水分管理。催芽直播时,保持畦面湿润,3~4叶期后开始保持浅水,促进分蘖,直播稻分蘖期以后的水分管理与移栽稻相仿,当茎蘖数达到预计目标穗数时及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⑥肥料管理。施足基肥,一般亩施有机肥1000千克左右,碳酸氢铵25~30千克或尿素10千克,过磷酸钙25~30千克,氯化钾6~7千克。分蘖肥一般分2次施用,第一次在3~4叶期与灌水结合,亩施4~5千克尿素,施后7~10天每亩再施5~7千克尿素。穗肥根据苗情,确定施用时期和施用量,一般亩追施尿素5千克左右。⑦化控措施。第一,播种前,2000毫克/千克(30毫升对水15千克)通用型水稻吨田宝浸种催芽;第二,拔节期,叶面喷施通用型水稻吨田宝,每亩用水稻吨田宝30毫升对水15千克喷施;第三,灌浆期(齐穗期),叶面喷施通用型水稻吨田宝,水稻吨田宝30毫升对水15千克喷施1亩地。

注意事项:直播成败的关键是合理的基本苗数,苗数不均匀的要移密补稀。开好排水沟,齐苗排水,控苗防倒伏。南方连作晚稻原则上不宜采用直播。

适宜区域:南方连作早稻及部分单季稻地区。

(2)水稻抛秧。技术要点如下:

① 选择适宜品种。选择抗病性和抗倒伏性强、中大穗型的水稻品种。

② 培育适龄壮秧。已经发展了适宜于抛秧的水稻秧盘育秧、水稻无盘旱育秧等技术。

第一,水稻秧盘育秧技术。苗床可以是泥浆秧田,也可以是旱地。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田块做苗床,用壮秧营养剂等苗床专用肥制作营养土。根据季节、品种类型、秧龄和抛栽密度,选择不同孔数的抛秧盘。杂交稻应选择孔径较大的秧盘(每盘孔数较少),一般按照秧田与大田比例1∶(35~40)标准,每亩大田用塑料软盘(434孔)55~60张。根据当地水稻安全齐穗期确定适宜播种期,常规粳稻大田亩用种量3千克左右、杂交中籼稻1~2千克,杂交稻每孔2~3粒种子,常规稻每孔2~4粒种子。种子浸种催芽后,用通用型水稻吨田宝浸种(2000毫克/千克,30毫升对水15千克)8小时,拨前捞出,沥干水分后播种,播种后盖好营养土。对于旱地育秧,播种前苗床和秧盘底土浇足水分。连作早稻及部分单季稻育秧期间需要覆膜保温。适时揭膜施肥浇水。一般秧龄20~30天,4~5叶龄时抛栽。

第二,水稻无盘旱育秧技术。a.选准型号。旱育保姆型号主要是两种,一种为抛秧型,一种为栽秧型。无盘抛栽技术要选用抛秧型。b.确定用量。旱育保姆350克可包衣稻种1~1.2千克。c.通用型吨田宝浸种。采取2000毫克/千克水稻吨田宝(30毫升对水15千克)浸种。播种前先将稻种在2000毫克/千克水稻吨田宝(30毫升对水15千克)水溶液中浸泡8小时,温度较低时可浸泡12小时,捞出稻种,沥去水分。d.杀菌剂包衣。将包衣剂(杀菌剂)倒入脸盆等圆底容器中,再将浸湿的稻种慢慢加入脸盆内进行滚动包衣,边加种边搅拌,直到包衣剂全部包裹在种子上为止。e.浇足底水。旱育苗床底水要浇足浇透,使苗床0~10厘米土层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f.均匀播种。无盘抛秧播种一定要均匀,才能达到秧苗所带泥球大小相对一致,提高抛栽立苗率。g.播后覆盖细土。苗床播种后要覆盖细土再用喷壶浇湿,接着喷施旱育秧田专用除草剂。h.覆盖薄膜、增温保湿。为了保证秧苗齐、匀、壮,播种后要盖膜,齐苗后逐步揭膜,揭膜时要一次性补足水分。i.无盘抛秧的秧苗在拔秧前一天的下午要浇足水,一次透墒,以保证起秧时秧苗根部带着吸水泥球。j.其他管理按旱育秧常规管理。注意:如果播种前没来得及采用水稻吨田宝浸种,可以在2叶1心期叶面喷施,浓度采用30毫升对水15千克,此为喷施1亩地所用秧苗的数量。

③ 抛秧密度。确保合理基本苗、提高抛栽质量。精细耕整本田,要求田面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看天、看苗适期抛秧,提倡定向点抛秧,抛足基本苗,提高均匀度。南方稻区,早稻、晚稻每亩抛植3万穴左右,杂交中稻每亩大田抛1.6万~1.8万穴、基本苗4万~5万;常规粳稻每亩大田抛1.8万~2万穴、基本苗6万~8万。北方稻区亩抛1.8万~2万穴、基本苗5万~6万。大田每隔3~5米留一条宽30厘米的工作沟。抛后保持浅水层,促进活棵分蘖。

④ 肥水管理。根据抛秧稻抛栽后缓苗期短、活棵早、出叶快、分蘖发生早等特点,采取前氮后移平衡施肥技术,一般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以6∶4~5∶5为宜。大田水分管理采取湿润活棵、浅水分蘖、提早晒田控蘖、孕穗至抽穗间歇灌溉的方法。

⑤ 病虫草害防控。根据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开展综合防治,有效控制病虫危害。

⑥ 化控措施。第一,播种前,用2000毫克/千克通用型水稻吨田宝(30毫升对水15千克)浸种催芽;第二,拔节期,叶面喷施通用型水稻吨田宝,水稻吨田宝30毫升对水15千克喷施1亩地;第三,灌浆期(齐穗期),叶面喷施通用型水稻吨田宝,水稻吨田宝30毫升对水15千克喷施1亩地。

注意事项:选择适宜秧龄时期抛秧,提高抛秧均匀度。

适宜区域:主要在南方稻区不同季节应用及在水稻机插秧还没推广的地区。

(3)水稻摆秧。技术要点如下:

① 钵苗秧盘准备与播种。a.品种选用。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及分蘖力中上等的偏穗重型品种。b.苗床准备。在东北应采用大棚保温育秧。苗床应在播种前1周提前准备,做到苗床土要细碎平整,床面无根茬和杂物。苗床的有效宽度与摆放秧盘的组合宽度相吻合,大棚旱地育苗的,苗床四周可筑起5厘米高小埂(平畦)。c.钵苗秧盘选用及营养土配制。东北地区一般选用352孔钵苗秧盘(抛秧盘),每亩稻田用36~43盘(因成秧率和插秧密度确定),每个秧盘约用2千克营养土。营养土采用肥沃的旱田土和腐熟的猪粪按7∶3比例混合堆制,并在播种前过筛,然后加入适量壮秧剂充分混拌后使用。d.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3天,用浓度为9%~10%的盐水或黄泥水选种,捞出秕谷,清洗后再用施宝克浸种消毒(水温15~16℃,浸种5~7天);浸种后催芽,当芽长到1~2毫米时待播。e.播种。播种前床土要浇透底水,钵盘穴底要与床面紧密接触,不能留有空隙。播种前先把营养土装至钵苗秧盘孔穴的2/3处,刮去多余的营养土,用细眼喷壶轻浇水,待营养土沉实后,可以撒播。用播种器播种,也可人工播种,每穴播芽种2~4粒。然后,覆土0.5厘米,最后封闭灭草,覆盖地膜。

② 秧苗管理,培育壮秧。一是防止棚内温度过高育成弱苗,二是防止低温缺水育成小老苗,三是防止温度剧烈变化引发立枯病造成死苗。a.秧龄。秧龄一般35~40天,育成4.5叶平均带1个分蘖的大秧。b.温度控制。秧苗不同生育阶段要求的适宜温度不同,播种到出苗温度较低,大棚以密封保温为主,出苗时遇有“顶盖”现象,应及时敲碎被顶起的覆土,并轻浇水再用土覆盖。苗出齐后撤下地膜。秧苗1叶1心期温度控制在25℃左右,株高4.5~5.5厘米;2叶1心期温度控制在20~25℃,株高7.5~8.5厘米;3叶1心期温度控制在20℃,苗高12.5~13.5厘米。c.水分管理。水分管理应缺水补水,特别是2.5叶以后的水分管理,由于钵体盘育苗抗旱能力差,应注意浇水。当早晨秧苗叶尖露珠减少或中午叶片打卷时要在早晨或傍晚及时浇水,防止高温晒死秧苗,浇水要往复缓慢喷浇,不能大水漫灌。秧苗1叶1心期开始通风炼苗,促下控上。一般晴天9:00~10:00开始通风,14:00~15:00闭膜保温,通风时间和通风量应依据温度的高低,温度低时,应减少通风时间和通风量。注意通风口先选在背风的一侧,每次通风时,要缓慢打开通风口,逐渐加大通风量。育秧后期温度高时,再从两侧同时通风,插秧前3~5天可以昼夜通风或撤下棚膜。d.病害防控。防止温度剧烈变化,防病应以防青枯病、立枯病为主,在秧苗1.5~2.5叶期喷移栽灵、恶枯灵或病枯净预防青枯病、立枯病,或结合浇水,喷1~3次pH为4的酸化水防止立枯病,喷后应用清水冲洗。e.肥料管理。秧苗3叶期以后,若出现叶片普遍褪绿、发黄时,可用硫酸铵,对水进行叶面喷洒,喷肥后要浇清水防止烧苗。

③ 整地与施基肥。翻地前每亩施农家肥1500千克(隔年施)。化肥一般为每亩磷酸二铵6.7~10千克、硫酸钾6.7~10千克、尿素16.7~20千克。硫酸钾的3.35~5千克,磷酸二铵的1.7~2.5千克,在耙地前施入做基肥。用尿素11~13千克、磷酸二铵3.25~4.9千克做蘖肥、尿素5.7~7千克、磷酸二铵1.75~2.6千克做穗肥施入,其余的3.35~5千克硫酸钾做穗肥施用。提倡秋翻、春耕,用旱耙或旋耕,然后灌水进行水耙。采用钵体软盘培育带土的矮壮秧苗,整地要求田平土烂,达到高低不过寸(3.3厘米),寸水不露泥。摆苗密度根据地区、品种特性调整。

④ 适当稀植:采用行距30厘米、株距15~22厘米,每亩摆秧1.0万~1.5万穴,每平方米15~22穴,每穴摆一个钵苗。黑龙江第一、二积温带可适当稀植,每平方米15穴左右,第三积温带适当提高密度,每平方米18~22穴。摆秧要深浅一致,每穴一个钵体,深度1~2厘米,保证行直、穴匀、不窝根。

⑤ 本田管理:水稻摆栽后的本田肥水和病虫草害防控技术基本与手插秧、机插秧高产栽培管理相同。可采用与手插秧、机插秧一致的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⑥ 化控措施:第一,播种前,用2000毫克/千克通用型水稻吨田宝(30毫升对水15千克)浸种催芽;第二,拔节期,叶面喷施通用型水稻吨田宝,每亩用水稻吨田宝30毫升对水15千克喷施;第三,灌浆期(齐穗期),叶面喷施通用型水稻吨田宝,每亩用水稻吨田宝30毫升对水15千克喷施。

注意事项:控制播量每穴2~4粒。培育旱育壮秧,合理稀植。适宜区域:水稻摆秧适宜在东北稻区、北方部分稻区及南方单季稻地区应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3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