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海岸围垦造地越多越好吗?

海岸围垦造地可以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以开发海岸带资源来缓解人口膨胀与土地稀缺之间的矛盾。然而,有些问题会被忽略,海岸围垦造地会直接改变区域的潮流运动特性,引起泥沙冲淤和污染物迁移规律的变化,减小水环境容量和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并加快污染物在海底的积聚,对区域生态系统、防洪和航运造成不利影响。

海岸围垦造地越多越好吗?

填海历史最悠久日本就深受海岸围垦造地带来的后遗症的困扰。1945—1978年,日本全国各地的沿海滩涂减少了约3.9×108平方米,以后每年仍然以约2×107平方米的速度消失,海岸边随处可见工厂和混凝土围墙。由于自然海岸线被人工建筑所取代,使得本来可以平衡海洋生态的海洋生物无法在海岸栖息。工厂的长期排放的污染物,使得很多靠近陆地的水域已经没有了海洋生物活动,有的海域则出现了严重的赤潮灾害。

中国沿海滩涂湿地约有2×1010平方米,曾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分别掀起了围海造田和发展养虾业两次大规模的围海热潮,使沿海自然滩涂湿地总面积缩减了一半。其结果不仅使滩涂湿地的自然景观遭到破坏,重要经济鱼、虾、蟹和贝类的生息与繁衍场所消失,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绝迹,而且大大降低了滩涂湿地调节气候、储水分洪、抵御风暴潮及护岸保田等的能力。

所以并不是海岸围垦造地并不是越多越好,必须在评估会发生的危害和后果后在施工,,谨慎实施。毕竟我们的地球家园只有一个!

我国南方有种植什么的历史?

在本次遥感调查中,根据卫星影像数据判读、实地查证和面积量算,截至2001年3月,〓省海岸滩涂面积总计为1854.89km2(约合278.3万亩),其中,潮间带572.07km2、滨〓地带898.70km2和围垦耕地384.12km2,分别占滩涂面积的30.8%、48.5%和20.7%。面积总计为898.70km2的滨海湿地带中,盐场为115.04km2、养殖池为354.68km2、围垦湿地(未利用)为73.97km2、小面积养殖池和围垦湿地混合地带组成的滨海湿地面积为355.01km2,分别占滨海湿地带面积的12.8%、39.5%、8.2%、39.5%。截至2001年3月浙江已围垦海涂的面积为1282.82km2,约合192.4万亩。据浙江省围垦局资料,截至1999年底浙江已围垦面积为246万亩,至2000年底为253万亩。这个数据比遥感调查结果多60万亩左右。据围垦局方面介绍,他们的数据是根据各地统计上报的汇总结果。而本次遥感调查对围垦面积的统计,是对遥感影像解译的各类围垦地类图斑进行实地验证后,根据图斑的像素值(ETM+卫星全色波段与其多光谱数据自融合图像的像素值为15m×15m)进行量算和统计,因此,根据2001年3月的Landsat-7ETM+卫星数据调查获得的192.4万亩(约1282.82km2)这个结果应更为客观。

如上所述,截至2001年3月,浙江省在平均大潮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的面积为572.07km2,在沿海各市、县的分布情况如表4.1所示。在浙江省人口多,经济发展迅速,土地资源相当匮乏的情况下,对滩涂资源进行适度的合理开发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过度围垦和盲目开发必然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如Cu、Zn、Pb、Cd、Hg、Cr、As、Ni等重金属和农药对滨海湿地与近海水域的污染。同时,海岸湿地大面积围垦也造成了海岸线曲折度降低,不仅会使沿海地区失去了大面积的水产动物天然栖息地、产卵场、索饵场,使湿地生态功能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而且给垦区附近广大水域的海洋生物资源造成长期的影响。例如,乐清湾岸线曲折复杂,岛屿众多,淤泥质海滩宽阔平缓,沼泽植被发育良好,底栖生物丰富,是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因而成为我国最主要的黑嘴鸥栖息地。在全世界44种鸥类中,目前黑嘴鸥仅发现5000只,是人类了解最少的物种之一。根据2002年2月20日《钱江晚报》第6版报道,到乐清湾越冬的黑嘴鸥最多时超过3000只,占全球已知数的60%以上。但是近年来,由于大量养殖和工业围垦,许多小企业、小工场排放大量废气、污水,严重影响环境质量,致使到这里越冬的黑嘴鸥数量锐减,到2001年冬天,已不足500只。

表4.1 浙江省沿海各地潮间带面积分布情况 (单位:km2)

水稻历史资料 *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均有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史记·夏本纪》关于"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表明公元前21世纪,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和自然作斗争,疏治"九河",利用"卑湿"地带发展水稻。距今约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犁的应用,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陕西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等。西汉时四川首先出现了梯田。6世纪30年代,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曾专述了水、旱稻栽培技术。晋《广志》中并有在稻田发展绿肥,增加有机肥源,培肥地力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种稻技术已有一定水平。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间,江南成为全国水稻生产中心地区,太湖流域为稻米生产基地,京能军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运。当时由于重视水利兴建、江湖海涂围垦造田、农具改进、土壤培肥、稻麦两熟和品种更新等,江南稻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拼作栽培体系。中国稻种资源丰富,到明末清初《直省志书》中所录16个省223个府州县的水稻品种数达3400多个。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进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继承和发展过去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使稻作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至1984年全国水稻栽插面积达3317.8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为5370.0千克,稻谷总产量达到17825.5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加约29%、170%和266%。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4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