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有关汉中名胜古迹的作文

汉中名胜古迹 一、 东湖 在汉中市城内东南隅。面积6358平方米。相传汉王刘邦曾饮马于此,俗称饮马池。现存有“神龙能作苍生雨,饮马常怀赤帝风”的石刻。东湖地形低洼,每遇秋雨,颇为民患,清嘉庆、光绪年间,曾两次修整。 二、 汉台 在汉中市城内东南隅。占地4万多平方米,高9米。相传筑于公元前206年,是刘邦受封为汉王时兴建宫廷的基址。登台可俯瞰全城,眺望汉江。台上原遍筑亭阁楼馆,画栋连云,境界优美,后因岁久失修,颓圮荒废,仅留清代所建的望江楼。建国后经过修整,恢复了汉台风貌。 三、净明寺塔 在汉中市东关。为方形密檐式砖塔。高15米,共11层,每面正中辟券龛,龛两侧各砖砌隐出单层小方塔一座,建造特殊古朴,型态秀丽雄伟。“东塔西影”为“汉中八景”之一。 四、拜将台 在汉中市城南。为南北列置的两座方形高台,各高丈许。南台上竖“汉大将韩信拜将坛”碑。北台上建有台亭阁。两台周长百余步,面积7840平方米。刘邦采纳了韩信还定三秦东向以争天下之策,终于亡秦灭楚,完成西汉统一大业。相传汉王刘邦十分礼遇韩信,“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拜韩信为将,昔日拜将坛即是此台。 五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在汉中市城北17公里褒河水库内。这里原为长250公里的峡谷,南口名“褒谷”,地处原褒城县境,北口名斜谷,在眉县,故统名褒斜谷,谷中栈道则名褒斜道。石门位于峡谷栈道南端的一段隧道,东西两壁及褒河两岸悬崖上,凿有汉魏以来大量题咏,通称“汉魏十三品”。1970年因根治褒河,在石门所处峡谷修建水库,故将石门洞及附近主要石刻17方移入汉中市博物馆保存。 六、山河堰 在汉中市北17公里旧褒城的褒河沿线。据《汉中府志》载:“山河堰,汉相国萧何所筑,曹参落成之。”山河堰原灌溉褒城、南郑两县部分地区农田,今褒惠渠基本上是沿山河堰旧线修筑。历代均有修复、扩建。对发展汉中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七、留坝县张良庙 张良庙 在留坝县庙台子镇西、紫柏山东南脚下。又称留侯祠。相传为西汉张良晚年隐居的地方。建筑和遗物,都是明清时代所制。有六大院,150余间房舍。门楣砖刻横额“汉张留侯祠”。一进大门,便是连通二门的长木桥-进履桥。二门额悬木匾,上书“保安观”。过厅走廊里镶嵌著40余块明清名人留题的碑刻。授书楼用大理石和南阳玉砌筑,建在百余米高的假山上,登楼须拾级,上下迂回长达1公里许始达其巅,举目四望,青绿一片,点缀著九座红色的建筑。 汉张留侯祠,俗称张良庙,为祭祀汉高祖刘邦的开国谋士张良(字子房)的祠庙。因张良曾被封为留城侯,故称“汉张留侯祠”。传说为汉高祖刘邦所建,以后历代都有重建和扩建,而以隋、唐、宋各代规模最盛。张良庙内现存古建筑是清朝康熙年间重建的,经历数百年,才形成规模,是全国所有祭祀张良的祠庙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胜迹。有楼、殿、亭、阁、廊、榭共156间,现存碑刻39通,摩崖题字51块,匾额50多面,楹联40余幅,古树10棵,占地面积14200平方米,是研究秦汉社会历史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中国早期道教活动胜地之一,也是绝佳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寺院建筑技艺精巧,布局独特,与自然佳景浑然和谐 ,交相辉映。院中,泉水竹影,声色成趣;古柏劲松,千姿百态;奇花异草,浓郁馨香; 碑石字画,各具其妙;石径岩梯,千回百转;文物典故,妙趣横生。游观大小九院,院院风貌各异,身临其境,如坠仙界。 镇巴县 八、班超食邑碑 九、张飞拴马岭 十、蒿坪寺古钟 城固县 十一、张骞墓 在城固县西4公里的黎何村西。冢南北长13米、东西宽8米、高5米,略呈椭圆形。原墓地范围南北170米,东西80余米,有清乾隆、光绪年间所立的记墓碑数通,还有石虎一对,头部已残缺,但尚可看出西汉时期雕刻艺术的风格。张骞(?-前114),汉武帝封博望侯。建元二年(前139年)奉命出使大月氏,相约共同夹攻匈奴。元朔三年(前126年)方归汉,在外十三年。途中曾被匈奴扣留,前后达十一年。元狩四年(前119年)又出使乌孙,并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他先后两次出使西域。1990年9月,建立张骞纪念馆。 张骞纪念馆 张骞,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其故里在汉中城固县城南2公里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墓地在县城西2.3公里处饶家营村,现为张骞纪念馆,属陕西省人民政府1956年公布的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骞墓坐北朝南,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高5米,成覆斗形。四周古柏参天,竹影婆娑。墓前一对汉代石虎雕工粗犷,姿态雄伟,格局大方。 百姓缅怀张骞,赋予石虎以神话色彩:传说他们是张骞泛搓时所得天宫织女的一对支机石。解放前,这一对石虎一直是当地百姓祷病乞嗣求雨的神灵。 陵园整体以献殿为中轴,对称分布。献殿内置著名书画家张重光所绘大型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凿空图”。东西配殿为展室,分别推出“张骞生平伟绩”展览和具有鲜明陕南特色的民间艺术展览。阙式大门青砖筒瓦,古朴大方,两阙相对,飞檐斗拱,再现了两汉宫阙的建筑特色。 十二、五门堰 在城固县北15公里许家庙街东南。传说始建于新汉王莽时期。元至元年间(1335-1340),城固县令蒲庸,改建为石渠,渠底开列五洞,东二西三,可以启闭,节制水量,故名。明弘治、万历年间,相继扩建,五门堰全部水利工程告成。有支渠、洞三十六处,灌溉农田面积5万余亩。 南郑县 十三、大佛洞 在南郑县小南海西南约1.5公里处。岩壁突开穴洞,洞口宽约3米,内可容千人。洞内钟乳、石笋,奇形怪状,蔚为大观。洞内有佛殿,极其深邃。 十四、小南海 在南郑县城南约35公里牟家坝南丛山中。双峰壁立,陡峭悬绝,山麓交歧处,洞开一穴,水从中出,汇成巨池,故名。洞中钟乳石参差,可秉烛入洞游览。洞口外有虹桥二拱,上建观音殿一座。这里山势高耸,林木茂密,为避暑胜地。 十五、圣水寺 在南郑县马家咀乡。因寺内外有青、白、黄、乌、黑五个龙泉,取“五龙捧圣”之意,故名圣水寺。寺内院中有一株古桂树,粗可四五人合抱,相传是西汉初年相国萧何亲手载植,故名“汉桂”。其花开5-7瓣,与一般桂树花开3-4瓣者不同。寺背依群山,面对汉水,寺后苍松遍山,寺前古柏参天,春来山花遍地,秋来汉桂飘香,故每年中秋,赏桂之游客多不胜数。 洋县 十六、开明寺塔 在洋县城内。为方形单层密檐式砖塔,塔北正中设券门,内辟方形小室。塔共13层,塔身通高22米。自第二层以上塔身各面共有佛龛52个及方形单层小塔100个,龛内石雕佛像大部已毁。塔原建于开明寺内,寺已圮废。根据塔的造型及建筑手法,似为南宋建筑。 十七、良马寺 在洋县城西20公里湑水乡庞家店村外。建于元中统二年(1261年)。寺内原有建筑群,经附近湑水几次泛滥和兵燹等严重的破坏,仅存大雄殿,又名觉皇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歇山顶。这座古建的细部手法与宋营造法式相近似,其西梢间的后檐墙壁上尚存有以佛教故事为内容的巨幅壁画一块,构图、用笔以及色调等都和山西永济县永乐宫内保存的元代壁画相似。 十八、智果寺 在洋县城西约15公里。今为洋县智果中学校舍。寺内以广藏明永乐、正统、万历等时期皇后颁赐的经卷而驰名。寺的规模相当宏敞。正殿为元至顺三年(1332年)僧人所建,藏经楼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建,大殿面阔五间。藏经楼坐北向南,两层,单檐,歇山顶。长21.7米,宽18.3米,高约15米,庄严雄丽。这两座建筑,历代虽有修葺,基本保持著原来的建筑风格,为陕西罕见的木构古建。 十九、蔡伦墓 在洋县龙亭铺街南。蔡伦(?-121),东汉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州市)人。传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墓坐北向南,墓冢南北长30米,东西宽17米,高10米。墓前有石碑三通: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汉龙亭侯蔡伦之墓”碑、万历四十一年“新建祠记碑”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汉龙亭侯蔡公伦墓”碑。墓南约30米处有蔡伦祠,有过厅、大殿和东西厢房,院内有古柏19株。 宁强县 二十、汉江源禹王碑 二十一、金牛道五丁关 二十二、阳平关 二十三、子龙山 二十四、龙洞 古镇青木川 古镇青木川 “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李白的笔下如此描绘了古金牛的山水。古金牛,今宁强也。宁强据“剑门蜀道”东端,为古今秦蜀咽喉,是汉水源地、嘉陵上水。峰峦崔巍,林木葱笼,备秦巴之景色,汇南北之风情。境内奇峰秀水、雄关矗立。七盘关、西峡关、牢固关、五丁关、盐茶关、铁锁关、阳平关、青木川,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阳平关,诸葛亮经此而北伐,唐明皇越境而奔蜀。青木川位于宁强的西端,毗邻川甘、锁钥三省,重峦叠嶂、山高路险、清溪碧湾、飞流溅珠。 青木川隶属陕西省汉中地区宁强县,位于陕西西南角,陕、甘、川三省交界处,因川道中有一棵古青木树而得名,因魏辅堂和古建筑而名声大振。 ... 青木川发轫于明中叶,成型于清中后期,鼎盛于民国,是羌汉杂居地区。先后称草场坝、回龙寺、回龙场、永宁里、凤凰乡、青木川。 青木川远离县城,地处僻远。虽为要塞,却一直处于闭锁状态。有几条逶迤石径连通邻省邻县,供山民来往交通。青木古镇,闻名遐迩。逢三趁墟,山民结伴,来来往往,背扛肩担,荷货互市,互通有无。当年杜甫过境时曾吟到:“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地僻无网罟,水清反多鱼。好鸟不妄飞,野人半巢局。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虽白驹过隙、日月如梭,世界的面貌日新月异,青木川中先秦遗风尚存,青山风貌依旧。 青木川山清水秀,自然生态秀美,民风古朴。一条“回龙场”古街从南向北把小镇拉得悠长,两边的明清民居错落有致地连缀在一起:四合院式的、船型的,中西合璧式的……古街中段,一座盖顶华丽的“飞凤桥”横跨金溪河两岸。整条古街呈现出“平盘端凳,雕窗扇门,院落集中,四水倒淌”的格局。现在还留存的几处中西结合的老式豪宅,里面有回廊、天井,宽大舒展,土改时分给当地居民居住,现在仍然住着多户人家。 民国时期的魏辅堂是这一带的传奇人物,那时的青木川繁华非常,有洋行、商户、茶肆、酒店等,因地理位置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三省商人汇聚于此进行商业交易。农民安于种植,商人忙于交易,秩序井然,仿佛乱世中一处世外桃源,浑然不知战争的存在。很多逃避战乱的人逃到青木川就安顿下来,以此为家,目前这里老一辈的有四川人、湖北人、湖南人等,从他们改不掉残存的乡音里还是觅到一点踪影。 佛坪县 二十五、 佛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勉县 二十六、马超祠墓 在勉县诸葛武侯祠东约0.5公里。马超(176-222),字孟起,三国扶风茂陵人。出身凉州豪强家族,后为蜀汉刘备部下的一员大将。马超祠有殿宇3座,作品字形排列,内塑马超泥像一尊。祠前有“汉征西将军马超之墓”记墓碑一通,祠内另有一碑,上书“一世英名基事汉,一遍遗迹痛仇曹”,为冯玉祥所立。墓地在祠后一座小山丘后面,与定军山遥遥相望。墓冢高约3米。 二十七、天荡山 在勉县城北,与定军山遥相对峙。山窝有天灯寺,寺周古木参天,寺旁有一喷泉,常年喷水。寺门前有一巨石,传为黄忠斩夏侯渊后,回营地时马的踏脚石。据《沔县志》载,黄忠当年曾设营于此。 二十八、定军山 在勉县城南约5公里。沿汉江峰峦起伏,东西绵亘约5公里,统称定军山。山上有主峰十二,隔江与城北天荡山对峙。由武侯坪南望,东西两峰屹立。其中另有一小峰,俗称二龙戏珠。西侧峰顶有锅底形大洼,周围约2公里,即当时屯万兵的仰天窝。山下平坦处名武侯坪,是黄忠与夏侯渊激战的战场。 二十九、武侯墓 在勉县南1公里之定军山下。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葬定军山,因山为坟。墓园古木荫翳清幽,并有正殿、庑房等古建筑,悬挂匾额、对联,衬以林立的碑石,更显得庄严肃穆。 三十、武侯祠 在勉县旧城东0.5公里,新城西3公里。祠内建有殿庑、游廊房舍七大院56间。祠堂北向,雷峰屏障于前,汉水环绕于后。祠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20米,院内古木参天,远望蓊郁丛林。大殿内有诸葛亮泥塑坐像一尊,纶巾、羽扇,侧塑关兴、张苞立像。历代名人如桓温、李白、苏试、王安石、陆游、顾炎武等,都在祠内留有墨迹刻石。现共有汉、晋、唐、宋、元、明等时代碑刻40余通。 西乡县 三十一、午子山 在西乡县城东南15公里堰口镇旁。山上原有几座大庙,分上、中、下三观,统称午子观。午子观是汉代戚姬进香焚轮之处。午子山现存大殿三座,屋舍六十一间,明代铜铸佛像2尊,铁佛像1尊。清乾隆时(1736-1795)铸大铁钟一口和殿内壁画多幅。午子山山青水秀,山坡上1000多亩白皮松尤为珍贵,素有“陕南小华山”之美称。 三十二、鹿龄寺 在西乡县城西北1公里。是回族伊斯兰教清真寺。回教阿匀祁静一,甘肃河州(治今甘肃临夏东北)人,奉师之命,于清康熙年间来西乡传教。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死于西乡,遗嘱其徒修建鹿龄寺。寺现有砖雕照壁一座,高10米、长11米,正中有缠枝牡丹双龙抢宝砖雕,两侧为莲子荷花和双龙戏云砖雕。寺门为牌楼式,四柱三间,正中庑殿顶,门额上悬“鹿龄寺”匾额。大门内为正殿前院,东西砖墙均有砖雕图案。正殿为歇山顶,面阔3间,殿东侧小院为阿訇住所。寺自清康熙五十八年建成至今,信仰该教的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保安族等教徒,从陕、甘、宁、青、新、滇、川、黑等省,不远万里,来此朝拜瞻仰者络绎不绝。 略阳县 三十三、灵岩寺 灵岩寺 在略阳县城南约3公里嘉陵江畔。寺在天然的岩穴上,形如虎口,两山对峙,江水如沸,有瀑布如空中白练。创建于唐开元间(713-741)。寺分前后两洞。前洞口高约25米,宽50米,进深60米。洞左右和正面有房屋建筑。后洞有涅般佛及罗汉像多尊,并有天然的钟乳形成白色的石柱,形如一手撑天。两洞间悬空横架一木,曰奈何桥,或名飞桥。攀崖过桥,如履薄冰,十分惊险。寺内共有碑碣118通,约分两类,一类是游寺的题咏,一类为寺的修建沿革。 三十四、略阳江神庙

有关汉中名胜古迹的作文

在略阳县环城西路嘉陵江边,有一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神庙,又名“王爷庙”、“龙王庙”。 江神庙座东向西,东西进深约65米,南北面阔约30米,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整体建筑平面布局利用地势落差,采用中国传统宅第平面布局,形成上、中、下三进式院落,从西向东依次为戏楼、过厅、前殿、后殿,两侧廊房,布局合理紧凑。群体建筑外观以实墙而为的封闭空间,形成外看见墙不见木,内看见木不见墙。戏楼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底层为江神庙人口,二层戏台和化妆室用木板隔开,栏板,檐仿雕刻精细,过厅前殿、后殿面阔五间,均为穿斗式木构架。江神庙所有建筑细部装饰着重于木雕板绘,外观华丽,极富地方性和民族特点,檐口大量使用档风板,遮盖檐口内部梁架结构。戏楼翼角斜撑木柱是一只金雕木虎,并和人物造型联成一体,给建筑增添了威严和别致的格调,戏分栏板木雕题材丰富,有兽头图案画,氏羌人物和浮雕故事图像,兽头图案画多为熊、猪、猴之类动物,全庙共有近300余幅这样的图画,氏羌人物形象奇特,衣着服饰与汉族迥然不同,浮雕人物故事图像,多系人物花卉,现仅存木雕215幅,具有浓厚的羌文化特色和写实风格。过戏楼往东,为一庭院,两侧过厅共分两层,底层墙壁上展为略阳民歌、情歌,二层展有略阳民间人物故事传说,再往东拾级而上,过一小巧玲珑的大理石桥,即到江神殿前殿,飞龙绕柱,江神坐在龙身上一手抓龙角,一手指天,前殿两侧各有两间小厢房,古时为船帮休息室,过前殿往东,拾级而上,则到了后殿,后殿与前殿之间,有一小小庭院,两侧各有两间厢房,后殿为书画展室,一进大门,便可闻到一股浓浓的翰墨清香。 江神庙是我国长江流域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氏羌戏院式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和文物考古价值,为了加强对这一珍贵的文物建筑群的保护,县上于2000年设立了江神庙民俗博物馆。

郑国渠文言文

1. 谁有逐客令的原文啊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来邳豹,公孙支於晋.此五子者,不产於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

2. 求秦始皇的《逐客令》全文

原文: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秦王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

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译文: 正逢有个韩国人郑国来秦国做间谍,以开凿河渠灌溉田地为名义,不久被发现了。

秦国的宗室大臣都对秦王说:“诸侯各国来侍奉秦国的人,大都是为他们的国君到秦国游说离间罢了。请(大王)把诸侯各国的宾客一律驱逐出境。”

李斯也在被商议驱逐的名单中。 李斯就上书,秦王于是废除了逐客的命令,恢复了李斯的职务。

终于采用了他的计谋,李斯的官位升到廷尉。经过二十多年,秦国终于吞并了天下,推尊秦王为皇帝。

任用李斯做丞相。

扩展资料:

《逐客令》刚下不久,李斯就上了个《谏逐客书》,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

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

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使秦成帝业……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打动秦王;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

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害。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

这样波澜起伏,正是“飞文敏以济辞”(刘勰语),终于打动了秦王。 百度百科-逐客令。

3. 李斯逐客令内容是什么

李斯不是逐客令!!是 “谏逐客书”。。谢谢。。。内容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而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於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①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②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给个分数。。谢谢

4. 李斯逐客令内容是什么

李斯不是逐客令!!是 “谏逐客书”。

谢谢。

内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而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於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①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②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给个分数。

谢谢。

5. “逐客令”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语有何来历

“逐客令”一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当主

人对来客不欢迎时,就会以明说或暗示的方法

劝客人离去。但最初“客”这个字却不是指客

人,而是指客卿,即那些离开家乡,在外国做

官的人。萁本义是指驱逐客卿的命令。

“逐客令”有一个有名的历史典故。据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时有很多官员都

不是本国人,如大夫百里奚、蹇叔、丕豹,

国相商鞅、张仪、范睢,将军司马错、甘茂

等。当时韩国人派工程师郑国到秦国,帮助秦

人开凿一条水渠,后来查出郑国是个间谍。于

是,就有人向秦王进言道: “郑国居心不良,

在秦修渠是为了牵制秦国的劳动力,使秦国抽

不出人力东征。”消息一传出,就有大臣纷纷

上书秦王,说各诸侯来秦国的客卿不可靠,都

是为他们本国的利益行事的。秦王听了,有些

心动。当他正要下“逐客令”把所有的客卿都

驱逐出国的时候,李斯却上书力陈客卿所起到

的作用和逐客的弊害。这便是著名的《谏逐客

书》。

1. 郑国渠文言文翻译 谢谢

译文:

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兴风作浪(对邻国兴兵),便打算使秦国力疲惫,不使他向东来征伐韩国,便派遣水利专家郑国游说秦国,叫秦国开凿泾水,从中山西起一直到瓠口,开一条河渠,沿着北山向东注入洛水,长三百多里,可用河渠之水灌溉田地。秦国在凿渠工程到一半的时候,觉察到这是中了韩国的计谋,于是想杀死郑国。郑国说:“我当初是间谍,但是渠凿成后,也是对你们秦国有利的。”秦国认为郑国的话不错,于是,命令继续凿渠。渠修成后,用渠中积蓄的水,灌溉盐碱地四万多顷,每亩收成有一钟。于是,关中的田地都成为了肥沃之地,没有灾害之年。秦国从此富强起来,最后并吞了那些诸侯国。因此,秦国将此渠命名为郑国渠。

2. 《谏逐客书》文言文翻译

译文 秦国的王族、大臣都向秦王政进言:“诸侯各国的人来投效秦国,大多不过是为了替其君主在秦国游说离间罢了,请下令把一切外来的客卿统统驱逐出去。”

当时,李斯也在提名被逐之列。于是他向秦王上书说: “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

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

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

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雎范,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帝业。

这四位国君,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现在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

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昭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

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 *** 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昭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

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少时曾学李斯名作《谏逐客书》,见其才气逼人、文思如涌,便叹为观止。《谏逐客书》确乎写得机巧。

韩人郑国为削弱秦国国力、阻遏秦国东扩目的,说服秦王修建水利(即后来的郑国渠),此谓有名的“疲秦计”。水渠修建中,“疲秦计”被识破,秦王大怒,要将一切非秦国之人驱逐出境,其中包括从六国投奔来的“游士”。

春秋战国时期,为“游说者之秋”,诸侯为图霸天下或保疆拓土,广纳天下贤士,多至“门客三千”,能人志士因此四处游走,为接纳自己的诸侯效力,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游士”制度开了所谓中国人才流动之先。

李斯就是其中一个游士,本是“楚上蔡人”,投奔到秦国做官,也在驱逐之列。李斯为说服秦王收回成命,便上了《谏逐客书》。

在《谏逐客书》中,李斯一方面列举游士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打动秦王,“使秦成帝业……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其中名句多多,例如“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等等。秦王读罢,悚然动容,立即废除逐客之令,恢复李斯的官职,并加以重用,取其谋略,最后一统天下。

由此观之,李斯文才过人,兼为法家之推行者,又精于谋略,辅助秦始皇一统天下,位列三公,按理说其功绩应是历代将相之最,似乎足可以与具有同等职位的周公、召公并列,令人仰慕。 后来上大学时,翻阅《史记》,读到“李斯列传”,才知当年佩服李斯的念头大错特错,不禁唏嘘。

在太史公司马迁的史实记载中,李斯其实不过是个势利小人。李斯助秦始皇完成帝业,但其劣迹斑斑,对中国文化和制度的破坏绝对不可原谅。

他最后虽因谏争受赵高陷害,并被荒*无度的秦二世处死——“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可是他的死可谓咎由自取、因果相报,因为其死时所受之“严刑酷法”,正是他生前建。

3. 秦为何要修郑国渠

秦的基地位于关中,为达到一统全国的目的,需增强自己的经济力量,因此发展关中农田水利以达到粮食增产是当务之急。

秦东邻的韩国便以善于兴修水利的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

秦王本来就想发展秦国水利,于是很快采纳这一诱人的建议,并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一^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

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秦王政是位很有远见卓 识的政治家,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加之秦国当时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对郑国仍然加以重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还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有着深远的影响。

4. 河渠书的原文

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夏书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

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州,陂九泽,度九山。

然河淄衍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

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洛汭,至于大邳。

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勃海。

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

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菑济之间。

于是,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盖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

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

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汉兴三十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都大兴卒塞之。其后四十有余年,今天子元光中,而河决於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

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是时武安候田蚡为丞相,其奉邑食鄃。

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菑,邑收多。蚡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

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于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

是时郑当时为大农,言曰:“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

至三百余里,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作法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

通,以漕,大便利。其手漕稍多,而渠下之民得以溉田矣。

其后河东守番系言:“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之限,败亡甚多,而亦烦费。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板下,度可得五千顷。

五千顷故尽河蠕弃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而砥柱之东可无复漕,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

数岁,河移徙,渠不利,则田者不能偿种。久之,灌东渠田废,予越人,令少府以为稍入。

其后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

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道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

如此,治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

天子以为然,拜汤子印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其后庄熊罴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

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

往往为井,并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余里间。

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

作之十余岁,渠颇通,犹未得其饶。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而梁楚之地尤甚。

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其明年,旱,乾封少雨。天了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

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则还有临决河,沈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填决河。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

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闾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

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哀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嗓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淮缓。”

一曰:河汤汤兮激潺缓,北渡污兮浚流难。搴长茭兮沉美玉,河伯许兮薪下属。

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颓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于是卒塞瓠子,筑宫其上,名曰宣房宫。

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

朔方、西河、河西、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

然其著都在宣房。?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

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灌渠书。图" >。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4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