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化肥和农药怎么来的

农药化肥是化学品对环境有污染

化肥和农药怎么来的

课题2 化学肥料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题分析

本课题分为两部分,一是化肥简介,简要介绍化学肥料的种类和作用;二是化肥的简易鉴别,介绍利用物理和化学性质初步鉴别几种常见化肥的方法。

化学肥料的种类很多,所涉及的知识也很复杂,本课题只是简单地对化肥的作用和影响作一概要介绍。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有利的一面,在课题的引言部分扼要说明化肥对农业增产的作用,并以常用的氮、磷、钾肥为例,进一步具体介绍氮、磷、钾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化肥的增产作用提供理论和事实例证,同时展现化学的价值。另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所带来的问题——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从环境角度简单提及了农业生产中的另一重要化工产品农药的使用。从而全面而真实地将人类在化肥、农药使用上所面临的问题呈现给学生,不仅让他们了解科学发展已经解决的问题,还让他们了解科学发展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化肥的简易鉴别,教材以活动与探究和资料的形式分别探索和介绍了氮、磷、钾肥的区分及不同氮肥的鉴别。前者利用氮、磷、钾肥物理和化学性质的不同,设计简单易行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它们的不同,并归纳、总结出区分它们的方法。学生从中不仅能了解三种化肥的简易鉴别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和体验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更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资料中提供的氮肥的简易鉴别,实际上是一种简易的化学分析,其中涉及了一些学生尚未学过的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小注形式作出解释),这些并不影响实际操作,还可供有这方面兴趣的学生阅读和使用。

教学建议如下:

1.教材中化肥的知识很有限,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化肥和农业发展的一些趋势,树立一些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如化肥发展的概况和趋势等;也可以结合本课题后的调查与研究发动学生收集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2.可以结合生物课的学习,开展化肥对植物生长影响的课外实验活动。

3.地处农村或靠近农村的学校,应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补充一些具体种类的化肥、农药的应用知识和技术,使学用结合。

4.注意利用对有关化肥、农药使用利弊的思考,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解决原有问题、促进社会和生产发展的同时,往往又可能会引出新的问题,因此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是永无止境的。

三、资料

1.植物营养元素

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有必需元素和有益元素之分;必需元素中又有大量(亦称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之分。

必需元素指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而不能用其他元素代替的植物营养元素。根据植物需要量的多少,必需元素又分为必需大量元素和必需微量元素。必需大量元素有碳、氢、氧、氮、磷、硫、钾、镁、钙;必需微量元素有铁、锰、锌、铜、硼、钼、氯。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虽在需要量上有多少之别,但对植物的生命活动都具有重要功能,都是不可缺少的。

必需元素的生理功能可概括为:构成植物体内有机结构的组成成分,参与酶促反应或能量代谢及生理调节。如纤维素、单糖和多糖中含有碳、氢、氧;蛋白质中含有碳、氢、氧、氮、磷、硫;某些酶中含有铁或锌;Mg2+和K+是两种不同的酶的活化剂;K+和Cl-对渗透调节具有重要作用,等等。

有益元素指一些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而不是所有植物必需的元素。如硅、钴、镍、钠等。

硅是稻、麦、甘蔗等禾本科植物所必需的,对番茄、黄瓜、菜豆、草莓等也有一定作用。缺硅会使植物生殖生长期的受精能力减弱,降低果实数和果重。

钴是豆科植物固氮及根瘤生长所必需的;镍在豆科植物氮代谢中有重要功能。

除可促进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外,有的有益元素可代替某种必需元素的部分生理功能。如对于某些嗜钠植物(甜菜等),Na+可以在渗透调节等方面代替K+的作用。当K+供应不足时,Na+可以取代K+。

2.肥料的分类和发展趋势

可直接或间接为作物提供养分的物料都叫做肥料。肥料的种类很多,它们的来源、成分、性质、肥效和施用方法各不相同。按肥料的作用可以把肥料分为直接肥料和间接肥料,直接肥料主要为作物提供必需营养成分,对作物具有直接营养作用;间接肥料是以调节土壤酸碱度、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生化性质和协调作物生长发育为主要功效的。

肥料的发展趋势与农业及整个社会的发展相一致。一方面为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方便贮运、施用和不污染环境,化学肥料的生产向高效化(即肥料所含有效养分浓度高)、复混化(所含养分种类多,含农药、激素、除草剂等)、长效化(肥料的肥效持续时间长)和液体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为了有利于维持地力、降低农业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维护营养元素在食物链中正常循环和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在肥料施用和作物耕作制度上应建立和推进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配合施用的施肥体系,作物与牧草轮换耕作,秸秆还田及绿肥(由绿色植物体直接翻埋或堆沤成的肥料)应用等也是农业生产中肥料发展的重要趋势。

3.化学肥料与农家肥料的比较

如果按肥料的来源来分,肥料可分为农家肥和化肥两类。

农家肥大多是有机肥料。农家肥的种类繁多(如人粪尿、牧畜粪尿和厩肥、绿肥、堆肥和沤肥等),而且来源广、数量大,便于就地取材,就地使用,成本也比较低。有机肥料的特点是所含营养物质比较全面,它不仅含有氮、磷、钾,而且还含有钙、镁、硫、铁以及一些微量元素。这些营养元素多呈有机物状态,难于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必须经过土壤中的化学物理作用和微生物的发酵,分解,使养分逐渐释放,因而肥效长而稳定。另外,施用有机肥料有利于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使土壤中空气和水的比值协调,使土壤疏松,增加保水、保温、透气、保肥的能力。

农家肥虽然含营养成分的种类比较广泛,但是含量比较少,而且肥效较慢,不利于作物的直接吸收。农家肥料的这些弱点却正是化肥的优点。化肥中的营养元素含量比较高,例如:1 kg碳铵中的含氮量相当于25 kg~30 kg人粪尿;1 kg普钙的含磷量相当于60 kg~80 kg厩肥;1 kg硫酸钾所含的钾素相当于草木灰10 kg左右。化肥大多易溶于水,施入土壤后能很快被作物吸收,肥效快而显著。如用氨水作追肥,能使黄瘦矮小的秧苗在很短时间内返青。另外,制造化肥的原料来源很丰富,例如,生产氮肥所需的空气和水是取之不尽的,其他原料像煤、石油等在我国的贮量也很多。因此,化肥可以大量生产并普遍推广、施用。

与农家肥相比较,化肥含营养成分比较单一,不能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而且成本也较高。因此一般在施用时,总是在增施农家肥料的基础上,配合使用化肥,这样可以起到缓急相济、互相补充的作用。

分分给我哦!

站在农民角度、收藏三农!农民兄弟们大家好,我是三农老道!这些年国家针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持续提高,在各项高科技应用的过程中,农业也迎来了巨大变化。

对于我们农民来讲,当然期待通过农业生产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

在2022年,国家对于农业改革方面又有了新要求,农业即将迎来大变天,明确消息已经发布,下面老道就给大家重点说一说在2022年农业会有哪些新变革,希望所有的农民能够有所了解。

2022年农业有新变化!明确消息已发布,全国立即执行!

老道说:涉及到农业发展、农业改革,最关键的就是要建立起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这些年我们都知道,因为农药化肥使用过量造成了土壤板结问题越发严重。

尤其是涉及到食品安全方面,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在一定程度上对食品本身的品质也会有影响。

所以之前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就明确指出,要坚持走农业绿色发展道路。

首先,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

随着这个信号的发布,也正式拉开了农业变革的帷幕,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障土壤健康是重中之重。

所以影响我们农民收益的核心不仅仅是农业项目,更关键的是土壤质量。

现在农村土地因为化肥农药超量使用,导致土壤结构被破坏,耕作层变硬,透水透气性不良,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所以在今年国家已经开始大力推进有机肥的使用。

通过有机肥的施用,一方面去改善土壤板结的问题;另外一个方面要填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同时对于一些土壤酸化的问题,有机肥也能够起到非常直接的利好作用,所以农业的变革在2022年,首当其冲的是肥料行业的变革。

根据老道了解到的相关情况,现在我国很多前沿的化肥生产企业已经开始加大在有机肥方面的投入。

加大对土壤的保护,才能够实现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农业发展目标。

老道还记得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曾经说过,我国每年施用的氮肥在其被农作物吸收之前,通过挥发、淋溶和径流损失超过1000万吨,造成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和空气的污染。

中国科学院院士金涌说,我国施肥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到四倍,以氮肥为例,其利用率只有30%~35%。

这些数据都再次为我们说明,减肥、提质势在必行。

老道也希望大家能够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

有一些专家已经提议要加快制定全国性的有机肥生产补贴政策,鼓励农民通过使用有机肥来替代化肥。

我想随着这一次的变革,未来的农村一定会有更大的变化。

在这里,老道也恳请大家行动起来,点击文末右下角再看,让我们一起为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明确要求点个赞。

(仅供参考)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5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