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云南秋收见闻:“稻+”模式助力生态增收,什么是“稻+”模式?

云南的田地一片金黄,群众们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当然,除了水稻值得庆祝收获的喜悦外,和水稻一起养殖的鱼、鸭以及虾等丰收也值得庆祝,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云南这次探索的?稻+?模式,帮助生态增收,创造了很高的价值。那么,什么是?稻+?模式呢?

云南秋收见闻:“稻+”模式助力生态增收,什么是“稻+”模式?

其实?稻+?模式指的就是稻田养鱼模式,这波操作对于国家的经济、生态都有很大的效益,虽然备受人们推崇,但是各个地区的环境存在差异,实行起来也有很多问题。这样的操作在我国古代就出现过,在古百越时期,江南地区就有这样的生活方式,而随着环境的变化以及人口的充足,人们不得不转移生活区,甚至还为了保留这种生活习惯而开发了梯田稻作的生产方式,对后世影响巨大。

而云南省这次推广的?稻+?模式就是提升当地水稻亩效益的一个重要举措。在上一段也说过,各地区的环境不同,所以?稻+?模式也存在细微的差异,比如哈尼梯田?稻+?模式就是?稻+鸭+鱼?,而通海的?稻+?模式就是?稻+鱼+菜?诸如此类的生产模式还有很多,都可以成为生态种养的模板。而这样的方式也能让当地的每块土地都发挥自己的价值,不仅种植了水稻,还能让鱼虾在其中自由生长,而旁边的玉米成了它们的食物,排泄物又能成为肥料,自然形成了一个小型生态链,轻松节省了化肥和农药。

当然,这样的模式除了能够大大改善经济效益外,还有一定的社会效应,对于农村人来说,也能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可观的收入也能让村民们不断扩大养殖区,从而实现共同致富。

地膜玉米―马铃薯―大豆立体种植是一种利用地膜的增温保水效应,协调和改善三种作物各自所需的光热条件,实现高产的栽培方法,是一条增收的有效途径,适宜在高山中海拔700~1200米地区种植,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一、选地和整地

 1. 马铃薯喜湿润、疏松通气的土壤环境,砂壤或壤土为宜,不耐涝,前茬以夏作为好,为了有效地利用土壤肥力和预防病虫害及杂草,应与谷类或豆类作物轮作,轮作年限3年以上,切忌选用马铃薯或茄科作物倒茬。实行秋深翻晒垄,耕地深度一般以15~20厘米为宜,然后碎土平整、精细整地。

 2. 覆膜玉米要选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力中上等、排灌条件较好的地块,避免在陡坡地、低洼地、渍水地、瘦薄地、林边地、重盐碱地种植。地膜玉米怕涝,选地时要考虑排水条件,尤其在雨水较多的地区。地膜玉米整地要平整、细致、无大块坷垃,有利于出苗,整地时主要围绕蓄水保墒进行。

 3. 大豆翻耙整地要细,坷垃少,茬子扣的要严,选择灌溉条件好、有机质含量高、土质肥沃的地块,杜绝重茬和迎茬。施肥、保墒注意事项是:土地要平坦、土壤手握成团,每亩施有机无机复混肥(氮、磷、钾总含量在20% 以上)50公斤,化肥一般施在种下4~5厘米处。

 二、种子处理和选择

 1. 马铃薯选择矮杆、早熟、高产、抗病品种,单薯重50~100克、表面光滑、无病虫症状的健壮薯块为宜,例如:紫花白、秦芋30号、早大白等,播前要浸种催芽,先用0.1%~0.2%的高锰酸钾液浸种10~15分钟,以便打破种薯休眠,再将种薯置于向阳背风处,平铺2~3层,并经常翻动,使之均匀见光,大约经过40~45天,幼芽萌发至1厘米左右,即可切块播种。切块时应采取自薯顶至跻部纵切法,使每一切块都尽可能带有顶部芽眼,切刀要严格消毒,以防传病。

 2. 玉米选择中晚熟紧凑型的包衣、高产品种,如“郑玉203”、“三北六号”、华玉5号等。

 3. 大豆可选秦豆8号和陕豆125等品种,先用粒选机或人工剔除杂质、病斑子、虫食粒、秕粒或破碎粒,选用粒大饱满的种子。豆种精选之后,不耐贮藏,比较容易丧失发芽力,所以播前一定要做发芽试验,种子发芽率达95%以上的才可进行播种。在脐螬等地下害虫为害严重的情况下,播种前应进行药剂拌种。为了增产可用钼酸铵40克,溶解在1.4~2.0公斤水中,用喷雾器喷在10公斤种子上,边喷边拌,均匀搅拌后阴干即可播种。如种子既拌药又拌钼酸铵,应先拌钼酸铵,阴干后再拌药粉。

 三、种植方式

 1. 采用起垄覆膜间套栽培方式,按南北或顺坡方向165厘米带型开沟起垄,垄高20厘米,垄面宽165厘米,垄沟宽20厘米,3月上、中旬先种两行马铃薯,行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穴深10厘米,每亩保苗2700株。

 2. 4月上、中旬在空带点播双行玉米,选用80厘米宽、0.008毫米厚的地膜为宜,做到足墒覆膜,并清除秸秆、石块等杂物,要求先播种后盖膜,随种随盖,膜面平紧,膜垄紧贴,膜两边用土压实,每隔3~5米用土压一个土腰带,以防大风揭膜,每穴2粒,行距50厘米,株距30厘米,每亩保苗2600株。

 3. 马铃薯收获后约7月中旬左右,重新整好垄面,及时定植大豆,播种深度3~5 厘米,每穴2粒,落籽均匀,每穴籽粒集中,不重叠,细泥盖籽,行距50厘米,株距20厘米,每亩用种2.5公斤左右。

 四、施肥

 1. 马铃薯要坚持“底追肥并重、氮磷钾肥配合、农肥与化肥结合”的原则,播前每亩施农肥30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草木灰2000公斤,具体操作:用小锄开沟,农肥盖施种薯之上,化肥施于种薯之间,注意化肥不能与种薯接触,避免烧芽、烧苗。之后在现蕾期每亩用磷酸二氢钾200克,兑水50公斤进行叶面追肥即可。

 2. 玉米茎叶茂盛,对肥料需求量大,必须增加施肥量。科学实践证明,每生产100公斤玉米需纯氮2.5~3.0公斤、五氧化二磷0.8~1.2公斤、氧化钾2.1~2.5公斤。氮、磷、钾比例为2∶1∶2。要重视施底肥,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高产田一般每亩施有机肥4~5公斤,磷钾肥全部底施,缺锌田应施3~5公斤硫酸锌;氮肥总量的60%~70%应做底肥。 玉米需在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30公斤,具体为在玉米行间,隔两株打一个施肥孔,将尿素施入用土封严。

 3. 补施肥料。颗粒成熟期,大豆叶片发黄,应结合浇水亩施尿素5 公斤,或喷洒3%的磷酸二氢钾1~2次,以延缓叶片衰老、提高粒重。

 五、田间管理

 1. 培育壮苗

 (1)玉米待幼苗露土后有两片真叶时,用小刀割十字型分批破膜放苗,放苗应选择晴天上午10时以前或下午4时以后,阴天无风时进行,以防烧苗,并及时覆盖放苗孔。

 (2)马铃薯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保证苗全、苗壮。

 (3)大豆的间苗、定苗:出苗后及时剔除疙瘩苗、弱苗、杂株,第一片复叶长出前根据亩留苗密度定苗。刚一出苗时发现缺苗,立即补苗。

 2. 中耕管理

 (1) 根据苗情及不同生育阶段把锄草、松土、培土等结合起来进行。马铃薯要中耕松土,使结薯层土壤疏松通气,利于根系生长和块茎膨大,齐苗后,及早进行第一次中耕,深度8~10 厘米,并结合除草。10~15天后进行第二次中耕,宜稍浅。现蕾时,进行第三次中耕,宜更浅。后两次中耕结合培土进行,第一次培土宜浅,第二次稍厚,总厚度不超过10 厘米,并避免薯块外露而降低品质。

 (2) 玉米主要采取综合措施除草:一是利用膜内高温灼烧杂草幼苗;二是在播种后盖膜前垄面喷药,边喷药边盖膜,除草剂一般选择阿特拉津、扑草净等。

 (3)大豆的中耕除草:人工、机械除草或用5%快锄乳油每亩用50毫升,兑水40公斤在大豆3~5叶期喷雾,或用8.8%草威特30~40毫升,兑水35公斤喷雾。

 3. 灌溉和排水

 (1)马铃薯苗期植株较小,耗水不多,但若干旱时仍需灌水,以利幼苗生长。块茎形成至块茎增长期,需水量最多,若土层干燥,应及时灌溉。生育后期,需水量逐渐减少,但若过度干旱,也需适当轻灌。在各生育阶段,若雨水过多,都需要清沟排水,防止涝害。

 (2)大豆在此期缺水极易形成“小老苗”,土壤水分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时,应立即浇水。

 4. 控制徒长

 (1)雨水充足时马铃薯会发生茎叶徒长,在出苗后30~50天内,每亩用15%多效唑粉剂40~50克喷雾控制旺长。

 (2) 防徒长倒伏,大豆植株生长过旺时,应及时控制,喷洒天达2116或助壮素。中耕培土也有利防治倒伏,排涝及控制徒长。

 5. 加强病虫害防治

 (1)有地下害虫的马铃薯地块,整地时每亩用90%敌百虫粉1公斤,拌毒土均匀撒施,随整地混入土中。马铃薯病害早疫病、晚疫病可选用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雾2~3次。

 (2)玉米大斑病在温度20~25℃易发病,或者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喷雾。玉米小斑病易在7月发病,且当月降雨量多少和其发病程度成正比,可先摘除病叶集中销毁,再喷洒代森锰锌800倍液。玉米虫害主要是玉米螟,可用白僵菌颗粒剂撒入玉米大喇叭口内,杀死幼虫。

 (3) 大豆类螟、食心虫叶病和大豆花叶病毒病常发生,可每亩用50克天达2116加25%灭多威50毫升混合兑水30 公斤喷雾防治。如大豆已封垄,每亩用量应加大到75~100毫升,兑水浓度仍按600倍。每亩用辛硫磷颗粒剂1公斤,兑土40~50公斤,可防治蛴螬、地老虎。

 六、适期收获

 (1)马铃薯要抢早上市,7月中旬适时挖薯,切忌要避开连阴雨采挖,否则容易溃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挖后可在地里晾晒1天,利于储存。

 (2)玉米在完熟期收获,当苞叶变黄、穗柄下垂时及时收获。并在玉米收获后清除废旧膜地膜,净化土壤,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3)人工收获宜在大豆的黄禾期,机械收获大豆在完熟初期为适宜期。

  陕西省旬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6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