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我古代有哪些著名水利工程?

1、郑国渠

我古代有哪些著名水利工程?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郑国渠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传来喜讯,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都江堰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3、灵渠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4、白渠

白渠建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因为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因人而名,故名白渠。这是继郑国渠之后又一条引泾水的重要工程。它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入渭河, 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 。该渠在郑国渠之南,两渠走向大体相同,白渠经泾阳、三原、高陵等县至下邽注入渭水,而郑国渠的下游注入洛水。

5、隋唐大运河

从先秦时期到南北朝,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凿了大量运河,其分布地区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西到关中,南达广东,北到华北大平原,都有人工运河。这些人工运河与天然河流连接起来可以由河道通达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例如从现在的北京不远的通县起,即可乘船顺潞水由泉州渠到沟河口入海,经过一段短短的海程,再进入泒河,经过平虏渠,入漳水,经过利漕渠和白沟而入黄河,进入汴渠上游,沿蒗荡渠而下,由颍水入汝水。

再由汝水的支流舞水入泚水,入淯水,入汉水,入杨口渠,入长江,入洞庭湖,入湘水,入漓水,入西江,沿西江可达番禺城;或由江陵溯长江达巴蜀,以通西南。这四通八达的水道为后世开隋唐大运河奠定了基础。大业元年至六年,隋炀帝动用百余万百姓,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隋唐大运河。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古代水利工程

4.4.1.1 工程概况及效益

水城水库位于曲靖市越州镇水城东北部3km的水城河上,水城暗河地表—地下水库是利用天然岩溶谷地,在暗河出口下游水城河上建坝蓄水形成的一座中型水库,水库总容量4927×104m3,水库枢纽由主坝、副坝、导流泄洪隧洞、输水隧洞和溢洪道组成。主坝为碳质页岩风化料心墙碾压堆石坝,坝顶长621.5m,坝高59.2m。坝体总填筑方量132.4×104m3。度汛坝填筑总方量36×104m3。水库主体工程投资约6000万元,引水渠投资3178.18万元,总投资约9178.18万元。水城水库属旧库扩建工程,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水库附近厂矿工业用水等综合利用的水库,扩建前向曲靖城市工业供水总量346.61×104m3/a,实现灌溉面积3500亩,扩建灌溉渠系后,可增加工业用水供给量300×104m3/a,增加灌溉面积7.92万亩。水城暗河地表—地下水库的修建为岩溶盆地边缘暗河开发利用提供了可行的示范方案。

4.4.1.2 水源地地质环境

水城暗河流域处于南盘江支流水城河源头,属构造溶蚀中山,为岩溶山地向盆地的过渡地带,总体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海拔在1927~2447m之间。补给区地貌类型为岩溶中山峰丛洼地、石芽原野,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年平均降水量787.5mm,年平均气温14.5℃,据多年平均降水量统计,雨季地表水直接灌入地下,约65%的降水转化为地下径流,入渗系数0.65,平均地下水径流模数16.11L/s·km2。

暗河流域含水层主要为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茅口组(P1m)灰岩、泥晶灰岩、生物灰岩、泥晶灰岩夹白云岩。隔水层为二叠系下统梁山组(P1l)石英砂岩、泥岩,中统玄武岩组(P2β)玄武岩夹粉砂岩,新近系上新统茨营组(N2c)细砂夹粘土,古近系渐新统小屯组(E3x)泥岩、钙质泥岩。区内构造以NE向断层为主,规模相对较大,其次发育少量近东西向小断层,沿断层带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暗河系统北、东、西三面以地下分水岭或梁山组、玄武岩组泥岩、粉砂岩、玄武岩等为边界,南面集中排泄点暗河出口下游处,由于大幅度的断陷,沉积了厚达959.05m的茨营组含煤粘土层,构成了隔水边界(图4-7)。区内岩溶发育受岩性、构造制约明显,岩溶发育不均匀,暗河上游出露大面积栖霞组、茅口组强富水含水层,溶蚀作用强烈,地下岩溶表现为岩溶管道发育,溶蚀作用集中发生在裂隙中,并逐渐扩大裂隙通道,形成不均匀的地下溶蚀管道;地表岩溶表现为沿暗河通道岩溶洼地、落水洞发育。

图4-7 水城暗河流域水文地质图

1—纯碳酸盐岩;2—不纯碳酸盐岩;3—碎屑岩;4—上升泉群,流量(L/s);5—下降泉,流量(L/s);6—暗河出口,流量(L/s);7—暗河天窗,流量(L/s);8—落水洞;9—岩组类型界线;10—正断层;11—逆断层;12—性质不明断层;13—地表分水岭

4.4.1.3 岩溶水资源特征及开发技术条件

水城水库多年平均来水量7600×104m3,平均调蓄水量935.5×104m3,动态较不稳定。暗河出口位于盆地边缘谷地中,高程1900m,偶测流量2136L/s,多年平均流量1627.82L/s,枯季流量1210.47L/s。理论计算多年平均补给量20.43×104m3/d,储存量2134.39×104m3。按暗河枯季流量汇总计算,可开采量为10.46×104m3/d。

暗河流域面积178km2,呈近南北向分布。暗河管道总长约47.2km,由2条主干管道和1条支管道组成,平面上沿径流方向呈树枝状由北向南集中,平均坡降约7‰,其中,2条主干管道长约43.8km,沿NE向断层发育;支管道1条,仅3.4km,走向近南北,直接延伸至出口。区内岩溶水赋存于碳酸盐岩溶隙、洞管内,以管道流为主,系统储存调节能力较弱,水位、流量随季节变化大,雨季流量剧增。

水城水库地表径流较弱,地下水补给充足,暗河在库尾出口集中排泄。坝址区为不对称“U”型河谷,河宽60~90m,冲洪积物厚4.6~9.0m,主要为淤泥质粘土、砂砾石层,河流流向北东至南西,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河床以下灰岩中溶隙、溶孔和溶洞发育。河谷内地下水常以泉水形式出露。主坝坝址位置出露的栖霞组、茅口组灰岩,出露面积90%,岩性单一,块状结构,结构面间距大,结合力强,变形较小,岩体完整性好,能满足筑坝工程要求,但岩体岩溶发育强度为中等—强烈,存在明显的坝基渗漏问题,坝基为中等—严重渗漏;左岸山坡梁山组砂页岩岩质软弱,易产生表面滑动,右坝肩茨营组细砂夹粘土,出露面积4%左右,含水量大,中—强膨胀性土,稳定性差,皆存在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库区右岸因河流切割形成河间地块和下游低邻谷,左岸碎屑岩地层受断层带影响,并且河床两岸岩溶发育较强,水库蓄水后的侧向渗漏、绕坝渗漏和向下游低邻谷渗漏是主坝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4.4.1.4 岩溶水勘查及开发技术

勘查及开发工程建设程序为:①水文地质测绘,库区外围开展1:5万水文地质测绘,进行洞穴调查测量、暗河流量观测,库区开展1:1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测绘;②可行性论证;③工程地质勘查:坝址枢纽区进行钻探、压水试验、灌浆试验、取样测试;④工程、施工设计;⑤坝基防渗帷幕灌浆;⑥筑堆石坝截流,蓄水成库。

采用水文地质测绘、动态观测、工程地质勘查等方法进行综合勘查,查明流域内主要含水层的富水性,补给边界,岩性变化规律,水资源综合利用基本条件,暗河流量、动态变化稳定性,坝基岩溶发育特征、岩土体类型、地质构造,地下水埋藏条件及渗漏状况。主要采用帷幕灌浆、回填灌浆等技术建坝蓄水。

(1)帷幕灌浆:坝基渗漏和绕坝渗漏是水库能否蓄水的关键问题,根据岩层的渗漏性,采用灌浆进行防渗处理,以提高岩体抗渗能力。共设置1排主帷幕和上、下游2排副帷幕,帷幕孔距皆为2.5m。主帷幕布置在坝轴上游1.5m处,全长675m,共布置271孔。副帷幕距主帷幕2.165m,上游排副帷幕全长470m,共布置192孔,下游排副帷幕布置分两段,全长270m,共布置110孔。

(2)泉水引排:坝基开挖后,坝址区河床及近河床部位有60 余处泉水出露,流量0.07~6.6L/s,根据其出露位置的不同,对心墙上游的泉水进行了封堵,心墙下游的泉水进行了引排。

(3)回填灌浆:栖霞组、茅口组地层分布区,开挖后坝基面溶蚀率达50%~90%,岩体质量差,若全部清至相对完整的基岩上,开挖和回填量大大增加,很不经济,综合各种因素考虑,为使该段坝基的承载力和抗滑稳定性能满足坝体荷载的要求,达到设计高程后,对溶沟、溶槽中的充填物均进行清挖,并用毛石混凝土回填,对溶洞清除充填物后,再用毛石混凝土封堵,同时预埋管对其进行回填灌浆,所有竖井状溶隙,多无充填,均预埋管对其进行回填灌浆,左右两岸共设置预埋管40 根,共灌入水泥砂浆1794.045吨。

(4)凿毛处理:河床清基后,基岩面光滑,为提高坝基与混凝土盖板间的抗滑稳定性,混凝土盖板浇筑前,光滑的基岩面用钢钎凿毛处理。

(5)膨胀土处理:右坝肩茨营组地层分布区,其承载力和抗滑稳定性能满足坝体荷载要求,为防止水分变化而引起膨胀土性质改变,开挖后随即用粘土进行铺盖保护。

(6)设置混凝土盖板:为使心墙坝基有较均匀的承载力和抗滑抗渗性能,防止心墙料与基岩直接接触,对坝基表层进行处理后,在其上设置了平均厚约0.5m的混凝土盖板与心墙料过渡,同时利用该混凝土盖板作为坝基固结灌浆和帷幕灌浆的盖板,对提高坝基岩体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6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