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绚甸果敢的历史背景

果敢地区在历史上多属于地方土司管理的地区,未成为中央集权国家所能直接统治的边境地区,崎岖复杂的地形决定了其多样化的民族组成。在杨氏土司之前,果敢地区未有明确的历史记载。

绚甸果敢的历史背景

东汉,该地曾属哀牢,后哀牢内附东汉,该地属东汉永昌郡。

三国时期,蜀汉诸葛亮在平南中时在诸葛炮楼山留下了遗迹。

大理国时期,属永昌府孟缠甸。

元代,分属云南省镇康路、孟定路。

明代,该地邻近镇康州以及孟定府。

公元1658年12月,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清军追击下,被迫带领官兵及随从自昆明仓皇西逃,于次年2月遁入缅甸避难。

公元1662年1月,缅王莽白慑于清军声势,将永历帝拘禁后执献给清朝将领吴三桂。追随永历帝的明朝官兵部分隐居于缅甸中部及掸邦一带;部分则离开缅甸,返回至中缅边境地区,卸甲为民,繁衍生息。曾经统治果敢近百年的杨氏家族,其祖先杨高学即为当年追随永历帝逃难缅甸的明朝将领。永历帝被送交清廷后,杨高学率领部下及家眷逃至中缅边境科干地区(注:杨氏家谱和彭氏祖先碑铭中均有“科干”记载),见该地远离中缅两国中央政府,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遂在此与掸、傈僳等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其后,散落各地的明朝官兵相继来投,迫于生计的中国流民也辗转到此定居,还有许多马帮商队也往来不绝,逐渐在科干地区形成了一个规模不断壮大的汉人聚居区。据杨氏家谱记载,为表示居住在科干地区的人民是果断而勇敢的,头领土司杨氏家族便按谐音将“科干”易名为“果敢”,并沿袭至今。

公元1661年十二月,吴三桂带领十万清兵开进缅甸,逼迫缅甸交出永历帝朱由榔并押解回昆明,一年后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死在昆明的逼死坡。但仍有不少随朱由榔逃入缅境的文武官员、各类随从和大批百姓仍不降清,流落在现今缅甸北部和中国云南西南的荒山野僻之地顽强生栖繁衍,其中包括抗清名将晋王李定国,他沿路护卫朱由榔进入缅甸,此后又长期在边境地区与清军周旋,朱由榔在昆明被杀后不久李定国即病故在现中老边境勐腊县;

1662年,汉人受满清迫害迁移至此,世代居住于果敢地区。1840年,杨国华因为捍卫中国边防有功,被清朝正式封为世袭果敢县令,成为中央认可的汉人土司政权,保持世袭领导权近150年。很长一段时期,果敢的杨氏土司同时向中国以及木邦进贡。1886年,英帝国吞并缅甸贡榜王朝,同时将缅甸北方臣服于缅甸的土司也纳入英属印度。英国与中国清朝签订条约,界定了中缅两国边境传统上没有稳定归属的土司,一些被分为中国所有,一些则属于英属缅甸。经过多年谈判,1897年《中英续议缅甸条约》果敢被划入英属印度的范围。

汉人在果敢聚居后,逐渐与掸族、傈僳族等本土民族相融合,实行土司制度,由杨氏家族世代相传,一直沿袭至缅甸独立后相当一段时期。期间,果敢华人遭受了英国殖民统治,抵御了中国回族进犯,抗击了日本法西斯,在政治斗争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里逐步发展壮大。

1、击退回族武装进犯。1875年,中国杜文秀领导的回族红白旗起义遭受清廷重创,其残余势力溃退途中意欲侵占果敢,遭到了当地民众的强烈抵抗。果敢土司杨春荣组织当地自卫队与进犯的回族武装展开了多次战斗,最后经“回子扎场”一役赶走了回族武装。平定回族犯敌后,果敢民众又先后击败了滇缅边境来犯的多股势力,扩张了一些地盘,其疆域曾扩延至今天中国的孟板、缅甸的滚弄等地区。

2、遭受英国殖民统治。1885年,英国占领缅甸实施殖民统治后,授权果敢土司杨氏家族继续管理该地区,每年仅派遣负责管理边区的英国文官前往巡视。1897年果敢被满清政府割让给英属缅甸,果敢人于是从汉族变成缅甸的一个少数民族。1897年,英国给果敢土司杨国政颁发了一枚“好公务员勋章”(A·T·M),以表彰其治理果敢的功劳。

3、抗击日本法西斯。1942年日本法西斯占领缅甸后,果敢汉人与缅甸其它各族人民一道,积极配合中英盟军,与日本法西斯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1942年6月,果敢土司杨文炳组织了抗日地方自卫队,挑选了20多名青年到中国大理“滇西战干团”受训,以充实抗日武装力量。同时,土司杨文炳还积极争取中英两国支持果敢民众的抗日斗争,分别于1942年8月和1943年5月到昆明拜见英国驻昆领事和中国官员,请求给予支持。抗战期间,果敢自卫队与日军进行了数次激烈战斗,无数的果敢自卫队成员及民众在抗战中牺牲。1947年,英王给土司杨文炳颁发了“大英帝国勋章”(O·B·E),以表彰其抗日功劳。

1959年缅甸政府废除果敢土司,数年后将原土司杨振材逮捕。土司家族成员杨振声起兵反抗,缅族政府军施行“以果制果”的政策,策动罗星汉击溃果敢的反缅甸部队,土司家族的军队败逃。杨振声部队退入泰国,彭家声则退入中国。政府军进占果敢,指派亲缅族的罗星汉管理果敢,经营毒品生意。果敢始被异族统治,华校被收归国有,果敢汉人被迫更名为果敢族,汉文改称果敢文。1960年代缅甸***失去位于缅甸中部的根据地之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支持下在缅甸东北部重新建立。彭家声率领缅共军队重新占领果敢,败退的罗星汉采行坚壁清野策略,将市街烧毁,居民迁出,果敢人民四处流亡。

1980年代国际情势改变,缅甸***内部严重分歧,包含果敢的少数民族的当地武装势力遂脱离缅共,将缅共的***遣送中国,与缅甸政府军停战展开和平谈判。

1948年缅甸独立后,缅甸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的统治力度,提出了收编民族武装和重新规划民族区域的要求,遭到了果敢等民族组织的反对。为实现民族自治,维护民族利益,果敢人民加入了缅甸***,在果敢地区建立并维系了近20多年的***政权。

1、土司统治的终结。1947年2月12日,为争取掸邦各族支持国家独立,缅甸民族领袖昂山与果敢等掸邦33位土司签定了建立缅甸联邦的《彬龙协议》。其中,“各民族在独立10年后有权决定是否留在联邦内”的规定,为后来缅甸民族分裂埋下了祸根。1948年缅甸独立后,新政府决定废除土司制度,真正实现国家统一。

1948年1月4日缅甸独立后,缅甸政府将果敢华人认定为原住民族,在法律上确定为缅甸的合法民族和公民,但由于缅甸政治原因 ,当地的华族迫称为果敢族。从此,果敢华人作为缅甸一个合法的少数民族—“果敢族”。

1959年,缅甸政府以金钱补偿作为交换条件,要求掸邦33个土司交权给政府,同时政府军开始进驻果敢等地区。鉴此,果敢土司杨振材接受了政府要求,交出了政权,迁居腊戌,并由当地人民选举组建的“议事会”具体负责果敢政务。果敢自卫队也纷纷向政府投降。1965年3月29日,果敢土司杨振材之弟杨振声带领家眷随从600余人离开果敢南下泰国。至此,果敢土司统治宣告结束,缅甸政府指示由步兵第六营和第三十九营接管果敢。

2、缅共统治时期。政府军接管果敢后,与当地民众矛盾重重。彭家声等原果敢自卫队成员为争取民族权力,纷纷率领旧部对抗缅甸政府。当时,缅甸***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势力范围已蔓延到缅甸大部分地区。彭加声领导的果敢武装在屡遭政府军及其它亲政府武装的打击后,转投了缅共队伍。1969年,在缅共支持下,彭加声率部解放了果敢,建立了缅共政权—果敢县,彭加声任县长,果敢进入了缅共统治时期,一直维系到1989年缅共解体。期间,不少来自缅甸国内外的知识分子,怀着理想和抱负纷纷赶赴解放区投身革命事业,使得果敢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包括华文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民族大迁移。缅共解放果敢时,果敢统治阶层—亲政府的罗星汉及土司后裔杨振业等不甘心将政权拱手送给缅共,强迫3千多户近2万名果敢民众随其转移,其中大部留居腊戌,形成了果敢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腊戌也成为了果敢汉人最为集中的另一个地区。

1989年,果敢正式宣布脱离缅共,率先与缅甸政府签署和平协议,被政府划为缅甸掸邦第一特区,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和平建设时期。

1、退出缅共。缅共初入果敢时,许多果敢干部是开路先锋,为缅共建立果敢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当革命形势处于大好时期,缅共高层的“大缅族主义”开始抬头,许多缅族干部和学生被委以重任,果敢等少数民族干部则被撤职削权,致使缅共内部缅族与其它民族之间的隔阂日趋严重。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入低谷,缅共在国际上失去了有力支持。内外交困使缅共生存面临严峻挑战。果敢干部认为缅共渐失人心,必定失败,遂暗中策划脱离缅共。1989年3月11日,以彭家声为首的果敢***正式宣布脱离缅共,成立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并率先与缅甸政府签署和平协议,接受中央政府领导。

2、组建特区政府。缅甸政府与果敢同盟军签署和平协议后,将果敢同盟军辖区(果敢及萨尔温江西岸地区)划定为缅甸掸邦第一特别行政区,任命彭加声为特区主席。同时,将第一特区军政人员纳入缅甸内政部编制,按级授予专员、副专员、警察总监、副总监、警察上校、中校、少校等官衔,按月划拨1200人的补给。缅甸政府虽然对果敢特区政府的机构设置做了上述规定,但该规定至今在特区未被正式启用过。

3、平息内讧。1992年初,果敢内部发生分裂,以果敢同盟军副参谋长杨茂良为首的“杨派”和以同盟军司令彭加声为首的“彭派”发生内讧,并于11月爆发内战。“杨派”击败“彭派”后接替果敢政权。1995年11月,败退缅甸勐拉的“彭派”卷土重来,迅速控制了局势。“杨派”仓皇中向缅甸政府投降,政府军遂乘机进驻果敢,与“彭派”武装形成对峙局面。后经双方调解,缅甸政府恢复了以彭家声为首的第一特区政府和果敢同盟军,一直延续至2009年。

1989年,彭家声与政府军达成协议,果敢成为自治的特区。果敢可保有自己的军力,中央政府派驻少量的公共服务人员至果敢,包含医务人员,小学教师,学校以果敢语教学。1992年内战再起,果敢军官杨茂良联合南方的佤邦驱逐特区主席彭家声。1995年彭家声与佤邦合作,重回果敢掌政局。2003年,在国际反毒的压力下以及多次禁毒挫败之后,终于全面推行停止种植**的政策,引入农业生产技术并发展博彩业。产业转型对果敢带来相当大的冲击,替代种植在果敢高冷干的环境推行困难重重,农民陷入贫困。由于缺乏粮食等原因而在山村地区爆发大规模的疟疾,死亡279人。国际展开人道救援,中国派遣巡回医疗团,并提供药物,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供救济粮。日本2005年5月开始援助总合性的山地农民的生活重建项目。

长期以来,果敢人民在同英国殖民者和日本侵略军的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争取民族利益的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缅甸吴奈温排华的年代,缅甸国内一律取消华文,更不允许教授华文,为了保存本民族的传统,果敢汉人被迫接受“果敢族”的称谓,并将他们汉语称为果敢语,最终保证中华文化得以传延。

该辖区于2002 年实现了基本禁绝**种植,在当地的民族历史和禁毒历史上迈出了一大步。

2011年3月30日,以吴登盛为总统的缅甸新政府成立。同日,“缅甸掸邦果敢自治区”也正式成立,缅甸中央政府任命白所成为”果敢自治区“主席。缅政府人员进入了果敢,行政建置开始纳入联邦宪法规范;行政司法管理开始与联邦国家接轨;地方经济建设开始列入国家统筹规划。从“临管会”到“自治区”成立,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白所成部改编为缅甸政府所辖的“边防部队”,组建了巩发党参加全国大选。

如何通过正规渠道去缅甸佤邦投资

上世纪50年代初,国民党残军93师败逃果敢,与土司在此地开办了“果敢军事学校”。时年14岁的罗星汉和时年15岁、后来的“果敢王”彭家声(缅共创军元老、果敢政府主席)成为该军校首批22名毕业学员之一,罗星汉是其中最小的一个。毕业后他们均被授予“少尉”军衔。

比罗星汉、彭家声年纪稍小的莱莫山土司的儿子坤沙,20岁时也到果敢入读这所“果敢军事学校”。老人们说,该校当年的教官是蒋残军系中的老黄埔生,罗星汉、彭家声、坤沙在此学到了黄埔军校系统军事战术,以及中国远征军丛林作战等军事技术。

“这对以后三人成年后的创业,起了决定性作用。现在连果敢当地知道罗、彭曾是同窗的人,都已经很少很少了。”果敢公安局干事何峰说。知道两代毒王罗星汉、坤沙竟然也师出同门的人,当然就更少之又少了。 当地人称果敢有个“小三国”。即果敢在二战结束后初步形成了三大势力主导局面:杨家土司的地 方民族武装、受缅政府扶持的罗星汉“自卫队”武装,以及彭家声领导的缅共民族武装。因果敢是金三角地区最早最专业的鸦片贩运地区,果敢政要历来涉毒贩毒,20世纪80年代初,彭也曾被国际社会宣布为金三角毒枭之一。

1989年3月11日,彭家声成立“果敢同盟军”,实行果敢民族自治,实行民族和解,提出了禁毒口号。从此缅甸境内的16支民族武装中,有15支放下了武器与政府讲和。“果敢之父”彭家声一时成了缅甸的“民族英雄”。

1992年11月,因推行禁毒,彭家声与掌握兵权、大肆贩毒的副司令杨茂良发生内讧,双方兵 戎相见。杨转而向强邻佤邦求助。因果敢历来与南部莱莫山的历史渊源,彭家声与坤沙的关系较为密切,而缅政府军那时正联合佤邦军和坤沙交战,佤邦于是“助杨倒彭”,派出1500人的佤联军支援杨氏兄弟。1993年5月,彭家声被迫退出了果敢地区。杨茂良开始主政果敢。

云南省公安厅禁毒官员说,在杨茂良主政期间,果敢地区的毒品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杨氏兄弟本身就是大毒枭,大毒枭主政果敢,更主要的是他们把毒品出口的主通道,指向了中国境内,一度给中国云南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中国公安部当时把杨氏兄弟列为对中国危害最大的大毒枭。

1994年,杨茂贤在潜入中国临沧地区贩毒时被抓获,同年由临沧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其死 刑。杨氏兄弟先是宣称要给中国政府出多少多少钱,想赎回杨茂贤的命,中国方面不为所动。杨氏兄弟于是叫嚣要武力报复,杨茂贤的儿子还猖狂地把一尊钢炮架到了相邻的中国南伞口岸海关前,以示威胁。中国方面迅速调集部队,严查封关,这使得果敢的主要经济来源断了(无论是日常消费还是商贸都是靠中国),一下导致 果敢民心倒向。

1995年11月12日,彭家声与其女婿“果敢东部同盟军”司令林明贤,联合缅政府军数营兵力,入驻果敢。杨氏兄弟被迫从此逃离果敢地区。“果敢王”彭家声重新控制了果敢。而缅政府军则趁机控制了老街至清水河42公里几乎所有的军事制高点。

1995年12月20日,缅政府、彭家声、果敢三方成立了“果敢临时政府”。

为了调查大烟种植的原生态,2002年4月20日,记者去到果敢西山区大水塘。副区长李树林和派出所所长赵小德带记者到附近山头,看3月底4月初收割了的**地。地里是一片片已经枯干了的**,偶尔还能看见有晚熟的**青果生长。地里堆着一地已经收割过的鸦片果。

当时缅政府军和同盟军一直在做铲除种植**的工作。政府人员在大水塘砍掉了种植面积在 2000拽左右的**(当地人没有亩的概念,以产鸦片量缅斤“拽”来计数产地面积。“一拽”是指一缅斤,合3.3市斤)。旧历的八九月间,正是往常种植毒品的时候,缅政府提供了豌豆、麦子种子,改种了1000多拽麦子、蚕豆。但山民还是习惯性种了很多**,政府人力有限,也难以监管到那么偏远的地方。

一般只要有四五个劳力的家庭,很容易就可以种上七八亩**,每亩大约可产一拽鸦片。一般四五拽可以生产出一件货(750克)的***。大水塘地区烟农零零星星收了1000多拽鸦片。在没有禁种前,这一地区每年可以产4000多拽鸦片膏。

收购者往往在每年下种**的时候就来了,他们赊账给烟农,到收购时再扣除。收购价钱不好时,每拽才卖1600-1700元人民币。年成好时,一拽就可以卖到5000-6000元。年年发财的都是收购者与制造***者,烟农贫穷依旧。 果敢特区政府承诺在2003年全境成为无毒区,2000年就对烟农下达了禁种令,2001年允许限量种植最后一季**。从2002年起,再不许任何人种植**。

记者指着一地晒着的**种子,问:“晒这些种子做什么用?”烟农笑了,说:“那些是晒干了用来磨粉熬芙蓉汤喝的,成熟的**种子完全无毒,鸦片子的含油量超过50%,还可以榨油。真正用来播种的种子是不能晒的。”

烟农告诉记者:“一般是每年农历的八月份播种**,一个来月苗就长成绿油油的了。到开花前上坡除一两次草,基本不用再经管。春节过后几十天,就到了鸦片果收获的时候了。”

果敢在中国开展的跨境替代种植帮助下,铲除毒品经济,与世界主流文明接轨,重新融入现代社 会。记者所著《解毒金三角》一书提到“据云南植物学家多年研究,因生物间奇妙的作用,凡种植过**的土地,改种大叶种普洱茶后,茶叶别具一种香气。”这段话被果敢当地的美乐茶庄拿来当作商标贴注,向中国推销他们在鸦片地里进行的替代种植产品茶叶。

烟农反映:替代种植如茶叶的价钱,都远远低于鸦片的收入。果敢坝子上搞的替代种植品是橡胶和甘蔗,因为这几年中国那边糖价下挫,南伞糖厂也不怎么来收购了,茶叶也卖不出去,因此本烟农对替代种植热情不高。

是年4月初,中国派出20多人配合缅甸禁毒人员在果敢查抄毒品,当地烟农说,这一行动后“没人敢公开摆卖了,烟价跌到了金三角罕见的低价。”果敢公安局官员承认“禁烟使得毒源地百姓生活水平下降”,但他们说:“禁烟是无条件的。”

缅甸第二特区(佤邦),是缅甸联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南、北两块地区组成。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南面地区与泰国接壤,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万。佤邦的***绝大多数是佤族。

一 地理位置

缅甸第二特区(佤邦),是缅甸联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南、北两块地区组成。北面地区位于缅甸东北部,约在北纬22?—23?,东经98?—100?间,东北面与中国云南省临沧地区的耿马县、沧源县,普洱市的澜沧县、西盟县、孟连县、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接壤。北面与缅甸第一特区(果敢)相连。南面与缅甸掸邦第四特区相邻。西面至缅甸第二条大江—萨尔温江(怒江),与滚弄、当阳等城镇隔江相望。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南面地区与泰国接壤,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万。佤邦的***绝大多数是佤族。

二 历史

缅甸第二特区(佤邦)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67年以前的几千年。

是佤邦漫长的历史阶段。这段历史是原始社会末期,封建社会初期的变革阶段。鬼神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世袭的山官、头人统治整个社会,其表现形式是部落制度。整个佤邦分为大大小小几十个部落(佤语叫“恩”)。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由于外来武装势力的干预,佤邦境内出现了布来吴、岩帅、永和、岩小石、扎跌等部落武装组织(称自卫队)。这些武装组织和部落之间互相残杀械斗,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佤邦在历史上曾为中国土司管辖的领土,但多数时期为分散在各地的众多头人部落,未有统一的政权出现。明代分属孟定府、孟琏司、孟根府土司疆域。清代部分地区脱离原土司控制,成为瓯脱地,较知名者有葫芦、莽冷。 

从地理上讲,佤邦远离缅甸联邦政府,使政府对这一地区的行政管理权失控。从1948年开始,佤邦各族人民被国民党领导了20年。1966年在佤邦先后出现了四家游击队后开始削弱了国民党的势力。1969年缅共利用佤邦地区是联邦政府管理的薄弱地区,又控制了佤邦20年。佤邦在1989年脱离了缅甸***的错误领导,在当年的5月份就与缅甸联邦政府达成停火协议,从此走向了和平发展的道路。在英国统治缅甸时期,佤邦曾和英属缅甸分开,有过佤邦(WaState)这一名称。

第二阶段(1967—1989年):

在部落混战、各族群众处于暗无天日的危难时刻,佤邦许多有识志士勇敢地站出出来。他们认识到,要拯救处于水火之中的人民,必须推翻反动的部落制度。必须组织革命的武装力量,以实现佤邦的统一和和解。 

1966年6月,以鲍有祥、鲍三板为首的***组织了昆马游击队。 

1967年5月,岩肯、岩克龙为首的***,组织了岩城游击队。 

1968年,以鲁兴国为首的***,组织了户双游击队。 

1969年2月以赵尼来为首的***组织了绍帕游击队。 

这些游击队的出现,鼓舞了人民求解放的愿望,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传递情报,队伍发展迅速。但这些游击队组织都是自发的、分散的。对统一佤邦、解放佤邦很有局限性。各游击队***不谋而合地意识到:必须统一组织、统一领导、统一指挥。赵尼来、鲍有祥、鲁兴国、岩肯等***加强了联络,经过很多曲折,找到了缅甸***。以诚恳的态度请缅甸***来领导游击队闹革命。 

1969年三月,缅共代表来到绍帕、户双,7月到昆马、岩城。缅共代表与游击队领导经反复协商,密切合作,对各游击队进行了整编。以户双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了缅甸人民军东北军区4048营,以绍帕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了4049营,以昆马游击队的基础,成立了502营,以岩诚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了501营。

部队成立后,组成了江东指挥部。指挥部成员有:周昆系、郭志明、杨福康、鲁兴国、郭志、赵尼来、鲍有祥等人。指挥部成立后,70年4月30日解放了勐冒(新地方)、随后解放了营盘、邦腰、金厂等地。根据东北军区的命令,4048、4049部队到外区域作战,501、502部队留佤邦地区作战。 

1971年11月,佤邦的部队和民兵群众参加了滚弄战役。

1972年3月,缅共东北军区总部迁到勐冒,进驻佤邦的部队有4045、4046、4047、3035、炮营等。本年底,佤邦境内大都获解放,北佤南佤实现了统一。1973年解放了勐波地区,孟延地区的大部分及勐宁等地区。1973年4月,东北军区总部迁到邦康,1978年7月中央总部也迁到邦桑,直到1989年4月16日。

缅甸***在佤邦地区20年,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农民为基础;以军事为中心;以农村包围城市、赢得战争、夺取政权为方针路线,解放了佤邦、统一了佤邦,使佤邦人民摆脱了部落统治的桎梏与枷锁,佤邦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20年来,缅共除以上部队编号外,还先后组建了2旅、5旅、8旅、683旅、685旅、768旅、859旅、12旅、6旅、7旅、48师、68师等部队编号。在地方,还广泛地成立了民兵,各县成立了县大队。武装力量形成了民兵、地方军、主力军三结合体制。

在地方政权方面,组建了北佤县、南佤县、景北县、邦伞特区。 

缅共在佤邦20年,为佤邦办了20多所学校、5个医院,动员群众修了干季公路300公里,搞了部分开田挖沟等农田水利工作。 

1985年9月9日,缅共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赵明同志,被选为中央委员。赵尼来、鲍有祥、李自如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缅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内部发生了许多问题:根据地越来越小,阶级斗争越搞越激烈,中央主要领导年龄老化,思想僵化,教条主义十分顽固。大民族主义、宗派主义日趋明显,干部中培置亲信,拉帮结伙。连年战争,群众生活逐年下降,部队供给短缺……对此形势,当时许多中下层干部提了许多改进意见,但缅共主要领导听不进,还加上“反党”帽子。在这种情况下,3月11日,原缅共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彭家声在果敢宣布脱离缅共领导,成立了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 

为了解决群众温饱问题,佤邦政府决定在第三个五年计划(1999年—2003年)中把发展农业作为重点项目实施。为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于一九九八年二月组建了“农林水利部”。委任联合党中央政治局委员赵文光同志任部长。并尽力争取国际禁毒组织、联邦政府的援助和配合,决定在勐戛、王冷、纳番三个地方开发粮食基地。现国际禁毒组织预算投入资金1500万美元,联邦政府投入缅币2600万文,佤邦政府已拨出1000万元人民币,作为三个粮食基地的开发资金。力争第三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全佤邦基本达到粮食自给。

(十一)交通建设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佤邦只有一条从户板到勐冒的临时公路,且长年失修。整个佤邦交通十分闭塞。运输靠人背、肩挑、马驮。缅共执政20年,忙于作战,只修了300公里的单车道毛路。和平建设十年来,交通建设被列为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主要项目,已修筑通车毛路3000公里,其中交通干线的730公里,已铺和正在铺设弹石路面,90%以上的区已修通公路。

在交通建设中,还修造了造价50万元人民币以上贺岛、勐康、哈中、龙跨、南板等13座大桥,共修大小桥19座,其中联邦政府拨款修建的有7座。

十年的艰辛,十年的辉煌。现在佤邦境内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交通闭塞的状况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十二)能源建设

能源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解放生产力、发展工业、农业、加工业的重要基础。89年以前,佤邦只有一个70个千瓦的水力发电站。和平建设第二个五年计划中,佤邦政府为解决经济发展中急需的动力问题,决定从1996年起,在佤邦建造四个水力发电站。这些电站是: 

(1)松普电站:装机容量7500千瓦,位于邦康市以西29公里的南板河; 

(2)荣斋电站:装机容量2000千瓦,位于勐冒(新地方)以东29公里的荣斋河;

(3)康达电站:装机容量1200千瓦,位于南登以南5公里的南达河; 

(4)昆马电站:装机容量800千瓦,位于昆马以西3公里的南玛河。 

四座电站均于一九九九年四月以前通电启用。四座电站的建成,为佤邦的建设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动力基础。

(十三)财政·商贸·矿业

脱离缅共时,缅共留下的有大米9万斤,老盾700个,港币4万元,人民币3600元,美金50元,缅币30万文,还留下了债务,那时真是一穷二白。九O年以前,财政靠集资,向群众借贷、募捐等方式来维持。1990年度财政收入1000万元,支出900多万元,略有盈余。九一年以后,收入逐年增加,收支平衡,并有一定积累。一九九八年同一九九O年相比,财政收支增加了近八倍,财政收入来源是:

1、 联邦政府拨款占20%

2、 民间捐款占12% 

3、 商贸收入占18% 

4、 税收占20%

5、 入股红利占19%

6、 矿产占10% 

7、 旅游业占1% 

商贸方面:为了解决建设资金,必须跳出佤邦寻找财源,经向联邦政府申报,同意佤邦在缅甸大中城市开展商贸活动。为便于领导和管理,于一九九O年12月在腊戍成立了“佤邦综合开发贸易总公司”。并先后在仰光、瓦城、栋枝、景栋、大其力、木姐等城镇组建了分公司,后来向联邦政府提出开采珠宝玉石的申请,得到了批准,先后在孟休、帕干、抹谷等组织开采宝石、玉石。为广开渠道,多路经营,十年来先后组建了宏邦公司、一星公司、德康公司、康隆有限公司、康祥珠宝公司、999公司、飞亚公司、佤油麻公司、思茅金凤大酒店、邦康自来水公司、康乐有限公司、佤邦银行、恒源烟草工业制造公司、当阳红砖厂、木姐自来水公司等商贸金融单位。从事商贸的已有5000多名干部职工。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从不会经商到学会经商,从不会管理到学会管理。在发展过程中付出了很大代价,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现在全面的商贸网络初步形成。这些商贸单位的组建,使佤邦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为佤邦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矿业:佤邦矿藏丰富,但尚未得到普查。十年来,对金厂的铅锌矿和龙潭的锡矿组织了开采,有了一些效益,掌握了部分资料,培养了一批矿务管理人员。为今后的矿业开发打下了基础。 

在矿业方面,联邦政府给了优惠照顾,同意佤邦在勐休、莫谷开采宝石、同意在帕刚开采玉石,还欢迎佤邦去经营南马都的矿渣等等。勐休宝石场的开采,几经波折,目前发展良好,效益可观。龙潭锡矿,潜力大,品位高,质量好。现正采取措施,有计划地开采,严禁破坏性,毁坏性的开采。佤邦政府计划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中发展2—3个重点矿厂,作为佤邦矿业开发的龙头,使之成为佤邦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及全面禁种禁毒事业的坚实基础。

(十四)城镇建设

佤邦在缅共时期,只有邦康的缅共广播电台,东北军区总部有几间砖木结构的瓦房,建筑面积约2000㎡,全邦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和平建设十年来,城镇建设发展迅速,邦康已建成初具规模的城镇,为迎接十年大庆,98年对全镇重新进行规划,扩宽了街道,铺设了地下水沟,安装了自来水管,架设规范化的能源线路。还修建了运动场、大礼堂。南邓、勐冒、昆马、王冷、勐波、贺岛、勐片等地也建了不少楼房,全邦建筑面积约100万㎡,是89年的500倍,集贸市场、街道路面,逐年规范,市容正在改观。

(十五)毒品种植和禁毒方针

缅甸自从1885年沦为英帝国的殖民地以后,鸦片(**)就被传入缅甸。佤邦属掸邦高原,山多平坝少,地理、气候、土质适合于**种植。一百多年来,人民群众以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群众不了解其毒害性,只为了用鸦片换取粮食、衣物、盐巴等生活用品,维持最低的生活。加之过去佤邦处于原始部落社会,文化、科学、交通十分落后,鸦片成了群众包治百的药物,不少百姓因而染上吸鸦片的恶习,佤邦的毒品种植和吸毒、贩毒,有着深远的历史的社会的背景。

缅共执政时期,虽有禁毒的号召,但没有实际的措施和行动。禁毒并无实际效果。

禁毒工作

1989年,佤邦脱离缅共后,联合党中央就意识到毒品种植的危害性和禁毒工作的艰巨性。决心把禁毒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来完成。

一九九O年八月二十六日,佤邦发布了《佤邦对禁种根除大烟的策略与措施》文件;一九九一年六月十一日,颁布了《禁毒通令》;一九九二年二月一日,赵尼来总书记代表佤邦,主持了有国际禁毒组织和联邦政府参加的在云线斩除鸦片幼苗3000多亩的活动;同年六月二日,又在勐冒县纳威区烧毁了价值9000多万美元的毒品加工厂;一九九四年三月八日,景栋战略指挥官吴觉温带领中、日、美、英、法、澳大利亚等十一个国家的大使、武官到永定、贺岛参加烧毁了两个毒品加工厂;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四日,作出了《关于加强佤邦地区毒品管理的若干决定》,组建了毒品管制委员会;1995年5月17日,佤邦政府作出了《关于在佤邦的部分地区实现三年无毒区的行动计划》;为进一步落实禁种禁毒计划,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成立了团级单位的稽查大队。县、特区成立了稽查中队、小队;一九九六年十二月,联合党中央向全党全军全民做出了《公元二00五年全佤邦实现无毒地区》的决定。

经过十年的努力,佤邦种植面积及毒品产量正在逐年减少:1990年种植面积约10000英亩,产量约60000公斤。 

1994年种植面积约8000英亩,产量约48000公斤。

1997年种植面积约5000英亩,产量约30000公斤。

为了实现彻底禁毒的目标,十年来,特别是第二个五年计划(1994年)以来,鼓励和发动单位和个人试种经济作物,加大了替代作物的投资,取得较好的成绩。在邦康地区,炮团、独立团、418师、邦康特区、万蚌农场等单位和个人,已种植橡胶、咖啡、果树万余亩;南邓特区、勐冒县、龙潭特区、勐波县等单位,发动群众,因地制宜,种植橡胶、茶叶、荔枝、芒果、杉木等经济作物已达5万余亩,目前长势良好。南面地区,气候温热,土质肥沃,171军区已种植柚木80多万株。开发了两个龙眼基地,已种下龙眼树苗5000多亩。 

佤邦的禁种禁毒工作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工作,不容乐观。由于境内外少数谋取高额利润的制毒贩毒分子,变换各种手法,或明或暗地与佤邦禁毒方针相对抗,对这些抗拒势力打击不力,国际援助兑现迟缓,佤邦的禁毒阻力还很大。部分已禁种的地区出现反复,群众外流现象也随之突出,他们迁往外地继续种植毒品……但佤邦政府禁毒决心已定,只要全党全军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加上国际禁毒组织和联邦政府的援助配合,佤邦的禁毒大业一定会取得全面胜利!二OO五年全佤邦为无毒源地区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实现!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6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