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膜如何实现一膜多用,农膜一膜多用的方法技巧
农膜同化肥、农药一样,是现代农业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
农膜在日常种植过程中非常常见,由于使用面积广,农膜造价是非常高的,那么如何实现一膜多用,降低农膜成本呢?农膜一膜多用的方法有哪些呢?一起来看!
农膜一膜多用的方法技巧
1、一次覆盖,多茬连种。
春季作物利用地膜覆盖,夏收后保持完整,秋季继续使用,或秋季覆盖冬季再用。
上茬作物收获后,要保持地膜完整。
下茬作物播种时,要地膜上的污物,若有漏洞,应用湿土堵严,或用大于孔洞2-3倍的新膜在水中浸湿后贴于洞处。
播种或定植要在原孔穴处。
如春季黄瓜、豆角等所覆盖的地膜,秋天可用于种大白菜、甘蓝等。
这样,同一地膜在春秋两季使用,即可增加地温和积温,又可减少投资。
2、先作小拱棚,再作地膜。
先将塑料薄膜用作小拱棚,气温回升后落下,破孔作地膜使用。
要求作拱用的竹片或树枝光滑无尖角,以免破坏薄膜。
3、地膜平盖,多次使用。
将地膜直接覆盖在播种的畦面或栽培作物的表面,气温回升后收回地膜,存放再用。
要求畦面细碎平整无杂物,覆盖后四周压严。
这种覆盖属于临时覆盖,时间短,地膜损伤小。
在春秋季节应用,可保温保墒,防风避雨。
使用后小心收回,污物备用。
4、旧膜套新膜,双膜覆盖。
早春作物播种后将新膜盖于畦面,然后将旧膜作小拱棚套在新膜外面。
或者在作物幼苗定植后,用新膜破孔作地膜,外面作小拱棚套旧膜。
可提高土壤温度,促进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
使旧膜得到一次利用,新膜下茬继续使用。
5、沟畦覆盖,多次使用。
采用沟畦覆盖栽培方法,改高畦播种或定值为高畦沟栽。
即在高15-20厘米,宽60-70厘米的高畦上,开两条宽15-20厘米,深20厘米的沟。
在沟内播种或定植,将膜平盖于畦面,幼苗与膜接触时可将膜存放待下次使用,或开孔穴作地膜用。
农膜使用的次数越多,则成本越低。
因而应选用强度高寿命长或普通偏厚的薄膜作为多用膜。
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和使用次数的增加,由于薄膜的透光性和保温性都会有所降低,因此不可能无限地多次使用,一般保用2-3次即需更换新膜。
农膜对作物生长起到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农户在使用农膜时一定要科学掌握一膜多用的方法,这样,既可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又可以降低农户生产成本。
地膜在生产中已被人们利用30多年,最初的集体生产仅在育苗中利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增温栽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越来越广泛。通江县1988年地膜玉米在800m以上高山地区得以推广,被人们称之为白色革命。随后地膜玉米、甘薯、马铃薯在全县普遍推广,增产效果显著,蔬菜、水果、食用菌膜栽技术也随之推广利用。
一、回顾历史,正确评价功过
地膜栽培技术是增温保湿、保水保肥、节劳减支、增产增收的一项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在旱作农业相对集中,面积大、且水源条件差的地区推广地膜栽培比露地栽培有几大优点:一是可使地温提前升至作物生长发育的温度,有效积温比露地栽培提前15~20天达到作物全生育期要求积温,可提前成熟收获,躲过夏复旱达到高产;二是盖膜栽培保墒能力强,可减少灌溉用水,解决了水源水足的生产用水矛盾;三是减少除草、用药用工、节约生产成本;四是比露地栽培可增产20%~30%左右。
现有膜栽生产因技术措施不到位,农民生态意识差,存在面源污染加剧的负面影响。一是地膜栽培后残膜大部分末回收,残留土中形成白色污染。2007年县土肥站在涪阳镇火石岭村进行污染源测定200年地膜栽培地块,年亩使用地膜2.1kg/亩,残留土中1.4kg/亩、为总使用量的63.6%。二是盖膜栽培肥料、农药使用不合理的田块有害物质挥发减少,残留在土壤中的越来越多,既形成土壤毒害,又影响农产品的品质提高。
二、提高科技含量,切实解决不利因素
农业可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和谐,农田生态也要适应发展需求,农民种田的科技水平,含量也应不断提高,地膜栽培技术要进一步推广,就必须切实解决好生产中的不利因素――面源污染。
一是加强宣传培训,把地膜技术从用膜到回收残膜、售残膜的全套技术让广大农民掌握利用,自觉形成科学用膜、回收处理残膜的良好习惯。二是在盖膜栽培科技含量上,通过培训、示范引导不断提高,特别是整地盖膜质量,作物的肥水管理上要切实按技术规程实施,使之不断挖掘我县膜栽工程增产增收的潜力。三是在农药的选择上,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在土壤及农产品中的残留量。四是科学施肥,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机肥与化肥、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配合使用,重施基肥,适时追肥,尽量减少肥料浪费。五是积极示范推广光谱杀虫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切实达到膜栽技术越普及,生态环境越优美,土壤、农产品质量越高的目的。
三、前景与措施
我县农业膜栽工程从单纯育苗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已普及到不同粮食作物、瓜果、蔬菜、花生、食用菌等整个农业生产,在不同作物上都收到节本增效、增产增收的效果。特别是高山区亩增产增收的幅度更大。经测算,地膜玉米生产成本381元/亩,其中地膜25元/亩,肥料70元/亩,种子30元/亩,农药6元/亩,人工费250元/亩。露地栽培仅少用地膜25元/亩,却多用人工除草2个工(按省劳力平均25.49元/日)51.98元,多用成本26.98元,膜栽玉米亩收入648元,露地玉米500元,膜栽玉米比露地栽培亩增收173.89元。我县每年玉米播面30万亩,马铃薯10万亩,甘薯13万亩,过去膜栽总数仅10万亩,还有40万亩是常规栽培,这就是膜栽工程的增产增收潜力,加上蔬菜,食用增产增收的潜力更大。玉米潜力可达1 000万kg,马铃薯可达1 200万kg。甘薯可达1 000万kg,三大旱作潜力3 200万kg。
综上所述,膜栽工程在解决不利因素后,可继续扩大实施力度,推动农业不断发展。在措施上首先是基层党、政部门要将主要精力放在生产发展上,不断推进科技进步,为三农工作搞好服务。其次对各种技术力量组装配套,如农业、农机、水利、财政、环保、气象等,发挥科技人员的技术指导作用。技术人员是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的先锋。大面积推广利用,要靠党政干部指挥农民实干,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我们的工作才不会走弯路,就能收到真正的实效。
(通联:四川省通江县土肥站 636700)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6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