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印度经济的经济部门

农业

印度经济的经济部门

印度是世界排名第二的农业出产国。2007年农业和诸如林业、水产业等相关产业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GDP)的16.6%,约占了总劳动力的60%。 虽然近几年占的GDP有下降的趋势,但其仍然是最大宗的经济支柱,在稳定印度的社会经济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1950年开始,印度农地单位面积产量因为五年计划的大力提倡而增加,此计划使得农业在灌溉技术、农业、信贷等方面快速成长,且在印度的绿色革命后,政府也开始补贴农民。尽管如此,在农业上的排名仍然仅有世界最高水平的三到五成而已。

印度农业生产力的低下,有以下原因:

根据世行报告《印度:农业及农村发展的优先项》,印度政府巨额的农业补贴妨碍了投资进入农业,而这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过度的行政管制,推高了成本、增加了价格风险,从而令投资者对未来缺乏确定感。政府在劳工、土地和信贷方面的过度干预,严重影响了市场机制的运作。而农业发展亟需的基础设施和相关服务业则发展不足。

较低的识字率、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落后、土地改革进行缓慢、不足或低效的金融和市场服务。

土地政策和家庭财产纠纷,令每家农户平均占有的土地量很小(低于20,000 平方米),且往往支离破碎。这严重影响了土地利用效率,造成过度耕作,并导致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低下的劳动生产力。

现代农业生产方法和技术的普及率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对于大量中小农户而言,农业机械化过于昂贵,不切实际。很多人对现代技术认知不足,也是原因之一。

世行认为,印度水资源分配不均,效率低下,且缺乏可持续性。不良的灌溉系统则加剧了印度的水资源危机。 数据显示,2003到2004年度间,印度全国只有52.6%的农田得到了灌溉。印度农村的灌溉设施严重不足,导致农民仍然靠天吃饭,严重依赖季风等自然条件。恰到好处的季风可能会令全国农业得到强劲增长,反之则会导致农业不景气。农业所需的信贷由印度国有开发银行(NABARD)监管,该机构是南亚次大陆在农村发展方面的最高法定机关。

印度有许多农业保险公司,在农业部监管下,为农民提供自然灾害或灾害性歉收保险。印度农业保险公司是此类机构中的佼佼者,为全国近两千万农民提供政策规定内的各类保险。

印度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稻米的增产速度。这可能导致潜在的粮食危机。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牛奶、椰子、生姜、姜黄、茶叶与黑胡椒的生产国。同时也拥有全世界最多的眷养牛数目(1亿9千3百万头)。还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小麦、稻米、砂糖花生与淡水鱼产地。外加世界上第三大的烟草生产国。全世界有十分之一的水果是印度生产的,而其中的香蕉sapota(疑似是人参果)与芒果堪称世界第一。

工业

工业占27.6%的GDP且雇用率17%的总劳动力。尽管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工厂劳动力仅从事简单的家庭代工。印度的小型工业产品在世界排名第16名,而他们的小型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约占全球排放量的5%。

经济改革带来外国的竞争,某些公家企业因此而转向民营,开放转为公共部门带来民生消耗品的大量生产.开放后,那些经常搞垄断式经营的私人家族企业需要良好的政治挂勾才能与外国企业及廉价的中国商品竞争。自那以来的变化包含压缩成本,改进管理,专注于开发新产品并依赖低廉劳工与科技。

纺织业是仅次于农业的第二大劳动力来源,印度的输出品中大约有26%来自于纺织品。Tirpur的袜子,针织毛衣,休闲服跟运动服早已普遍的被接受。Dharavi贫民窟的皮革制品已经享有一些盛名,而塔塔汽车公司的"纳米"试图成为世界上最便宜的车。

印度是世界第十五大的服务业国家,提供了全世界23%的雇员,此数值成长得很快,在1951~1980年间仅有4.5%,而在1991~2000年间却已成长到13%。也因此而造成了极高的GDP数值,从1950年的15%上涨到2007年的55%。

商业服务(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服务、商品外包)是2000年成长最快的项目,达到了总输出服务的三分之一,IT产业的成长,要归因于高技术高专业但极低的生产成本,及持有流利英语的工人,作为供应方,借由配合顾客以提升对于印度的服务产业的兴趣,或增加外包的机会。印度IT产业的全国GDP从2005~06年的4.8%到2008年,已成长至7%。到了2009年,印度有七家公司挤进了世界前15大外包公司的排名。2009年3月,全印度外包公司的总年收入高达600亿美元。专家预估,到了2020年时此金额将上看2兆250亿美元。

大多数印度人皆习惯于在传统市场,或被统称为kirana的各自独立的食品杂货店采购。因为政府不鼓励外资介入印度零售业,因此至2008年为止, 连锁生鲜超市仅占全印度商场的4%。而且外来商家必须遵守三十条以上的相关规定,比如招牌执照,反囤积条约等。而且不只有货物进出口税,连在国内流动都要缴税。

旅游业在印度不太好发展,产值仅有二位数字。有些医院渴望发展医疗旅行。

服务业

参见:印度离岸外包业

金融业

参见:印度银行业和印度保险业

印度的金融市场可分为:有组织的部门(包含私人企业,公营事业与外国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合称为计划内银行和未组织化的部门(包括个人或家族所拥有的当地银行或信贷和非银行性金融公司<NBFCs>)。缺乏组织的部门在农村与半开发都市仍然拥有比传统银行庞大的市场,特别是在非生产用途上的借贷,比如婚丧喜庆或短期贷款。

英迪拉?甘地总理在1960年时宣布了14家银行的国有化,1960年时又开放了六家,并规定银行要提供40%的优先贷款于农业、小型工业、零售贸易、中小企业的发展。以确保银行尽其对社会发展的义务。之后,印度的银行分行总数从1969年的一万零一百二十间增加至2003年的九万八千九百一十间,一个银行分行的单位面积服务人口数也因此从6.38万降至1.5万。1971年的存款总额比1991年的增加了32.6倍,与1951年相比则多了7倍。

自然资源

参见:印度的能源政策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7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