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扦插后怎样进行田间管理才能优质高产?
红薯又叫甘薯、红苕、番薯、山芋等,原产于美洲,在粮食生产中占有和重要的位置,红薯的用途逐渐转为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红薯适应性广,产量高,是一种救灾备荒、高产稳产的粮食作物。红薯要获得高产,田间管理非常重要,红薯扦插后怎样进行田间管理才能优质高产?
一、查苗补苗
红薯扦插以后,由于薯苗素质差,天气干旱,土壤干燥,病虫为害和扦插技术水平不高等原因。常常造成死苗缺株,所以红薯苗扦插10天左右,选择傍晚进行查苗补苗,发现缺苗缺株的就要及时采用壮苗补上,然后浇一点人畜粪尿水,成活以后继续重点追肥,促进植株素质,赶上早栽的红薯苗,使全田的红薯苗生长均匀一致,便于后期管理,保证种植面积内红薯株数。
二、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是红薯田间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中耕除草可以疏松土壤,理通水沟,增强土壤透性,清理田间环境,提高土壤温度,有利于长蔓和结薯。中耕次数,要根据土壤板结情况和杂草生长程度,一般在红薯封行以前中耕除草2—3次,做到头次深,二次浅,三次破表面。第一次中耕除草,红薯的根据=系不发达,可以适当中耕。第二次中耕,根系逐渐发达,宜中耕。第三次,幼薯开始形成,更不宜深中耕,只要破一下表土就可以,以免损伤幼薯。中耕除草,要结合培土,修理被雨水冲刷的垄面,填塞垄面裂缝,防止薯块外露,减轻干旱影响和病虫害为害。但是培土不宜过厚,以免影响土壤内部通风透气,影响结薯。
三、施肥
红薯是耐瘠作物,但是仍然需要适当施肥,才能促进蔓叶茂盛,根系发达,提高产量,尤其在瘦薄土地上栽培红薯,施肥更加重要。
1、红薯的吸收肥料规律
红薯在整个生长发育时期对肥料都有要求,但是前期植株幼小,需要的肥料量比较少。以后随着植株的生长,需要的肥料逐渐增多,到旺盛生长时期达到高峰,以后又逐渐减少,直到收获。红薯要求钾肥料=最多,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都能吸收利用,尤其在薯块膨大期间吸收量最多,效果最好,多施钾肥,可以促进薯块膨大,减少纤维,增加糖分和淀粉含量,提高抗病能力,促进安全贮藏。氮素肥料主要促进茎叶生长,增加分枝和叶片数量。但是施肥量不能过多,过多会引起茎叶徒长,牛蒡根增加,产量降低。磷肥主要促进光合作用,月份转移,提高食用品质,有利于安全贮藏。
2、施肥技术
在保证肥料数量、质量的基础上,更要提高科学施肥水平,经济用肥,以发挥最大肥效。施肥以基肥为主,适当增肥,一般基肥占70%,追肥占30%,追肥又分几个阶段进行。
苗肥:红薯扦插以后,发根还苗期间施用的肥料称为苗肥。目的是促进发根还苗,分枝长叶,迅速生长,及时封行,形成一定的光合面积,有促进早结薯、多结薯的作用。尤其在基肥不足的情况下,苗肥十分重要,施用苗肥要早,在扦插后10—15天施用,以氮肥为主,适当配合磷、钾肥料,每亩用人畜粪尿12担或者尿素5公斤对水浇在植株基部,兼有抗旱作用。
壮株肥:红薯扦插以后30—45天,地上部分出现分枝,生长加快。地下部分薯块重量增加,这时就要施用壮株肥料,加快植株生长和块根膨大。肥料最好用腐熟厩肥1500公斤,草木灰400公斤,拌和均匀,结合翻蔓、破垄(畦),把准备好的肥料施入犁沟一边,然后培土恢复原状。如果用人畜粪尿对水,可以直接浇在离植株10厘米的地方。施肥量要根据苗架长相来确定,苗好少施,苗差多施,以防徒长,影响产量。
裂缝肥:红薯生长到后期,植株生长逐渐趋于缓慢或者停止生长,而地下部分块根迅速膨大,重量不断增加,植株周围长薯块的地方出现裂缝,这时如果发现植株黄瘦,可以适当施一点人畜粪尿,以防茎叶早衰,增加后期光合作用能力,促进养分向薯块转移,提高红薯产量。植株生长良好,可以不施肥料或者改用根外追肥。根外追肥时间,从扦插后70天起,每隔10—15天,用1—2%硫酸钾或者0.2%磷酸二氢钾,在下午3点以后喷雾有一定增产效果。
红薯在生长期间,茎蔓接近地面的节会不断长出不定根,引起蔓叶徒长,结薯分散,影响薯块膨大。为了切断蔓节上的不定根,各个地方的农民在红薯生长期间都有翻蔓的习惯。翻蔓的目的是拉断蔓节上的不定根,抑制地上部分徒长,促进养分集中转移到薯块。在土壤过于潮湿的时候翻蔓有降低湿度,提高土温,增大昼夜温差的作用。如果翻蔓不好,常常会损伤蔓叶搅乱叶片正常分布,增加黄叶,引起腐烂,影响地上部分正常生长,降低植株制造养分的作用。除长蔓多节品种和多雨的年份翻蔓以外,最好改翻蔓为提蔓,提蔓是将薯蔓轻轻提起,拉断不定根又轻轻放回原处,位置不发生改变,不翻转茎叶。这种方法可以避免茎蔓折断和叶片损伤腐烂,对红薯生长有利,翻蔓或者提蔓的次数,根据品种、土壤、气候和红薯生长情况来确定。土壤肥沃、潮湿、多雨、茎蔓生长旺盛的可以适当增加翻蔓或者提蔓次数。反之,可以减少翻蔓或者提蔓的次数。
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如果发现土壤过于干燥,会影响红薯正常生长和结薯,有条件的地方要及时灌溉,满足红薯在生长、结薯过程中对水分的需要。遇到雨水过多,田间积水,要清理沟排水,为红薯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总结,红薯生长发育期长,红薯在生长期间对环境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在栽培管理上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就能够获得优质高产。
种红薯前应该怎么整地,才能达到优质高产的目标呢?
便于排灌:起垄有利于干旱时向田间灌溉水分,而且雨季能有效排出积水。 方便除草:降低红薯在后期除草的难度,有利于人工拔草。 促进翻藤:在田间起垄后,翻藤时能省时省力。 疏松土质:起垄栽培的红薯,后期土壤不容易板结。
红薯种植时为什么要起垄
1、便于排灌
红薯种植时采用起垄的方式,是因为起垄有利于干旱时向田间灌溉水分,不容易形成大面积干裂的土地,在雨季来临时,还能有效排出积水,防止土壤中因为水分过大而烂根,提高土壤通透性。
2、方便除草
红薯利用起垄栽培的方式,可能降低后期除草的难度,生长在垄间的杂草可以通过喷洒农药的方式清除,有利于避开植株的枝叶,降低对红薯藤蔓的损害,而且人工拔草时,操作起来也比较便捷。
3、促进翻藤
红薯种植后到成熟期间,需要进行人工翻藤两次,播种时在田间起垄,翻藤时就能省时省力,减少人力的投入,如果不起垄,翻藤时就容易损伤植株的根系,从而降低产量,经济效益不高。
4、疏松土质
对于起垄栽培的红薯,后期在生长的过程中,土壤不容易板结,有利于薯块的膨大和外形的美观,从而提高红薯的质量和产量,如果选用沙质土壤,最好不要单行起垄,否则会降低保湿性。
红薯是一种营养丰富,用途广泛,高产稳产的作物,种植管理步骤包括选种,育苗,整地,施肥,扦插,浇水,控旺,防治,收获等,其中整地是红薯管理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红薯的产量和品质!?
根据我们当地农村栽培红薯的经验来看,种红薯不整地直接栽培,红薯苗期长势差,生长期发育慢,茎叶互相交错,影响光合作用,土壤板结结薯少而小,不利于薯块膨大,容易形成畸形薯,涝期排水不方便,积水过多影响红薯品质,导致红薯产量低,品质差,不耐储存,经济效益低下。
红薯耐旱怕涝,虽然耐干旱贫瘠,但是要想种出优质高产的红薯,要求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疏松透气,有机质含量丰富,排水良好,浇灌方便的田地,所以种植红薯的时候,必须要进行整地,整地的步骤包括深耕和起垄。?
深耕能增加土壤的容重,增加土壤的孔隙度,相应的增加土壤的透气性,调节土壤中空气和水分的矛盾,深耕能使土壤中紧实板结的大块变为疏松的小块,小颗粒。深耕结合使用有机肥,可以加强土壤中微生物活动,改善土壤肥力,加深土壤疏松层,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深翻土壤打破土壤犁底层,有利于作物根系下扎,改善了土壤通气和透水性能,防止土壤表面水份流失,减少速效性肥料的损耗。深耕能使红薯根系发育块,吸收水肥能力提高,积累养分能力强,减少茎叶旺长,在膨大过程中减少阻力,生产出来的红薯表皮光滑,大薯多,薯型整齐,产量高。?
种植春地红薯的土地,在深冬季节把土壤深翻一遍,使土壤有较长时间的风化过程,有利于养分的释放,抗旱保墒,土壤经过严寒霜雪的冻伐,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来年病虫害的发生。春天种植红薯前,3、4月初在肥沃高产的土壤每亩地施3000-4000公斤的腐熟有机肥,撒施均匀,然后用机械深翻土壤25-30厘米,深翻的时候要宁干勿湿,这样不仅节省力气,而且土壤比较松散,不起坷垃。深翻一遍以后,用长耙把田地来回的耙几遍,使土壤变成颗粒状,有利于根系发育。
深耕以后,等到栽种红薯前一个星期,进行起垄,垄作的好处是改变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疏松透气性能,加厚土壤疏松层,方便浇灌排水,提高地温,增加昼夜温差,起垄比平地产量提高10%-20%左右,并且薯型好,品质优,口感好。 做垄的时候要求垄直,垄距均匀,垄面平,垄内无硬核,起垄的时候应根据土质,地势,气候等而定,起垄的时候以南北方向最好,这样薯藤接受阳光照射时间均匀,东西向的垄面,北面背阴,受光少,不利于红薯生长,山坡地起垄的时候垄向要与山坡斜度呈直角,预防水土流失。在肥沃的土壤中,起高垄,垄高25-30厘米,垄宽60厘米,垄距80厘米,增产效果高。旱地,山坡地,沙地,起低垄,垄高20厘米,垄宽60-80厘米,利于抗旱保湿。洼地,易积水的田地,要起高垄深沟,垄高33厘米,垄距1米,沟深涝期利于排水。起垄的时候,土壤宁可干一点也不要太湿,要不然易产生坷垃,透风跑墒,不利于红薯生长膨大。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7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