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河蟹养殖常见疾病防治宝典(下篇)

河蟹属于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绒鳌蟹属。

河蟹养殖常见疾病防治宝典(下篇)

近年来,河蟹已成为人工繁育与人工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

随着河蟹养殖放养密度日益增大,养殖环境遭到破坏等原因,造成河蟹病害日趋严重,给河蟹养殖业造成了较大威胁,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损失。

我们全国有500多个一线技术人员收集、整理、研究大量的数据和案例后,得出要控制蟹病暴发,主要从养殖环境、苗种采购、水产动保的合理运用等几方面入手,概括的来说就是渔美康“以养代防、扶正祛邪”的健康高效养殖模式。

通过这套模式可以做到高效、高产,减少养殖户朋友们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以下是笔者数年来从事河蟹养殖技术服务工作所总结的河蟹疾病预防的相关经验总结,希望能对广大养殖户朋友们提供帮助。

肠炎

症状:塘口整体吃食下降,部分螃蟹空肠,下地笼倒出来的螃蟹活力差,行动迟钝,翻身困难,部分病蟹会口吐**泡沫。

揭开外壳检查肠道,内肠空肠,外肠发炎、发红且无粪便,用手挤压会有浑浊液体,同时会伴随水肿,肝脏问题一起出现。

病因:肠炎的诱因一般是因为水质差,水草部分腐烂,主要是动物性饵料(冰鲜鱼)或者饲料霉变引起的细菌感染,同时还有可能外源输入性致病菌。

主要致病菌由嗜水气单胞菌、沙门杆菌、大肠杆菌,所引起,传染性极强。

建议方案:第一步:及时捞出病死蟹,外源水或者地下水过水,结束后进行下一步操作。

第二步:特碘全池泼洒,同时内服美康2+6+水黄金+康倍宁。

第三步:底康1号+底康3号改底,养水宝解毒。

第四步:特醛全池泼洒消毒。

烂鳃

症状:病蟹鳃部受感染变色,鳃丝呈现微黄或黑色,有炎症,并局部溃烂,病蟹活力下降,行动迟缓,呼吸困难,摄食减少,严重时导致死亡,该病多发生在河蟹养殖中后期。

病因:鳃是河蟹的呼吸器官和排泄器官,维持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

正常情况下河蟹的鳃功能受损,那么也将会有肝脏萎缩,严重的肝脏坏死,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死亡。

烂鳃主要是由细菌引起,以弧菌、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为主,水质恶化、底质有害菌、长期投喂变质或发霉饵料是诱发烂鳃的主要因素。

建议方案:底康1号+底康3号改底,特碘全池泼洒消毒,内服美康2号+美康6号+水黄金+康倍宁,三天后再用一次特碘。

螃蟹体表附着物

症状:螃蟹体表有附着物,用手摸滑滑的,看着有点发黑,螃蟹吃食下降,好动夹草,同时中午会上岸边出水,爪子撑起来。

还有部分有颜色看起来像青苔的或者一层泥浆。

危害:被纤毛虫附着的河蟹,活力会慢慢减弱、使得河蟹缺乏营养、体质下降、生长缓慢、很容易趴塘死掉,体表脏、卖相差,卖不了好价钱,会引起鳃部受损,导致河蟹呼吸困难,继发细菌感染,导致河蟹大量死亡。

病因:螃蟹纤毛虫病是秋季河蟹常发生的一种寄生虫病,病原体是由累枝虫、钟形虫、聚缩虫等纤毛虫类虫体寄生于螃蟹体表、附肢、鳃部等部位所引起。

经常投喂冰鲜鱼的,残饵粪便沉积池底,底质差脏,烂草、残饵粪便过多,不注重改底和调水,造成水质底质污染,给纤毛虫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建议方案:

底康1号改善底质,使用芽孢杆菌分解水体中的有机质,使用江苏2号处理螃蟹身上的纤毛虫。

水瘪子

从15年开始,“水瘪子”病已成为河蟹养殖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以及扩散程度基本上席卷全国主要养殖区域,给河蟹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关于水瘪子病的根本原因也是众说纷纭,目前行业内专家也没有一个结论,什么说法都有,有的说是病毒引起的,也有些人说水瘪子病是由弧菌或者嗜水气单胞菌引起,也有人说是微孢子虫感染引起,各种说法都有。

我个人认为水瘪子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呈现症状:

活力非常差,不怎么吃食,不蜕壳、或者蜕壳困难、肝胰脏发白、糜烂,很难分辨出肝丝,打开壳子会有大量体液,鳃部表面完好,肌肉萎缩,附肢内有大量的组织液,壳子很薄,用手捏外骨骼很软,肠道基本无食或或者拉黄,就是把肝胰腺排出去了。

这些都是很典型的症状。

↓↓有可能诱发此病的因素如下↓↓

苗种问题:今年赶上疫情的影响,对扣蟹的越冬之后管理忽略,营养跟不上,同时进入2月份对苗子需求又大很多,很人就用药物赶苗,用聚酯等药物,对苗子的伤害可想而知。

水草问题:水草密度过厚,分布不均匀,会影响水体的流动会使水体分层,上层溶氧充足底层溶氧不足,影响螃蟹摄食,pH值升高等对螃蟹影响都很大。

今年天气变化异常:年初温度慢慢回升但是又赶上疫情,没法外出给蟹苗投喂,等疫情结束,扣蟹下塘后开始大量投喂,动物性饵料前期使用量过大,影响螃蟹消化系统,吃了饵料不能很好消化,就排出体外,就会导致螃蟹看似吃食量很大,实际上螃蟹的营养是不够的,还增加水质污染。

进入6月份雨水充足,连续阴雨天极其不正常,这些方面也对水瘪子病的发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有害菌问题:正常池塘中的细菌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

我们现在进行高密度养殖,对整体环境要求很高,特别是菌种,螃蟹塘口常遇到的一般有弧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沙门杆菌等,这些是危害性比较大的菌种,我们应定期进行杀菌消毒,再定期补充有益菌,使池塘中有益菌的数量在有害菌之上,以到达以菌抑菌的效果!一般肝脏坏死,在做检查的时候都会发现伴随有水肿,肠炎等症状!

饵料营养问题:首先就是投喂的饵料,不能有发霉的饲料特别是动物性饵料,不可以有变质的,使用这些饵料投喂等于在下毒!再就是笔者通过大量的塘口实践案例的研究发现,定期使用内服的塘口爆发水瘪子的几率非常低,同时,定期使用内服的治疗好水瘪子的几率在80%左右。

内服组合套餐:美康1号+美康2号+美康6号+水黄金

美康1号主要是乳酸菌提高肠道,消化和吸收;美康2号主要对螃蟹肝脏的修复有很大的作用;美康6号主要是包膜维生素,参与整个机体代谢,有助螃蟹体质的恢复;水黄金,主要成分是无花果多糖专利产品,可以提高螃蟹抗细菌,抗病毒的能力,提高免疫力,增加螃蟹抗逆性!!

溶氧问题:今年持续阴雨天,气压低、雨水多,会导致水体缺氧。

进入7月份温度还没有起来,同时水温偏低,同样会导致螃蟹吃食差,免疫功能低下。

水草太多太厚,水体没法流通,也会出现缺氧。

连续阴雨天一定要防止水草的腐烂,连续阴雨天还会引起泥浑水、底热、返底,底层缺氧。

定期使用底康1号+底康3号,降除底热,减少氧债这个溶氧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药残问题:对于这个因素,首先还要从苗种说起,有很多养扣蟹的老板,想要在短时间内起出来大量的苗子,一般都会用药物赶苗,比如:聚酯类,会使苗子轻微中毒,这是在养殖过程中,非常常见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还有在成蟹养殖过程中,池塘中有龙虾的,一般会用专门的药品去赶龙虾,对龙虾有刺激和杀伤作用的,对螃蟹也是一样,就会再次出现轻微中毒。

还有就是杀虫,选择一些不正规的小厂家药品,一味追求效果,药物残留相当重,螃蟹同样处于轻微中毒的现象,一般表现为吃食变差,活动力变差,然后水变的透明度很高等等,这种现象非常多,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是平常我们一般都忽略了。

抖抖病

症状:河蟹颤抖病发病初期,病蟹摄食减少或不摄食,蜕壳困难,活动能力减弱。

病蟹出现附肢不断颤抖、抽搐和痉挛等症状,附肢无力,往往每触动一下,便抖动一次。

有时步足收拢,蜷缩成团,因而有的地方称之为环腿病或抖抖病。

_有时呈淡铁锈色或微黑色,常静伏岸边或水草旁,不摄取食物。

病原:该病的病原尚无定论,主流报道的有病毒和螺原体,在病毒性病原中报道较多的有中华绒螯蟹呼肠孤病毒。

诱发因素:池塘底层溶解氧长期较低,尤其是高温天气,底层溶氧低,此时颤抖病发病严重。

水草大量腐烂,河蟹严重缺氧浮头、爬边以后就会大量发病。

平时喜欢用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处理问题的池塘,如杀虫、杀蓝藻(或青苔)之后,发病率较高。

投喂量大、吃不完的池塘也容易发病。

养殖前期清塘不彻底或没办法清塘的地区,发病率也普遍较高。

预防措施:预防“颤抖病”应从清除疾病源头开始。

1、清整池塘:塘口清淤,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消毒,用量分别为每亩500斤和80斤。

消毒后抽干水,晒塘2~3个月。

2、蟹苗的选择,渔美康蟹苗,质量有保证,可追溯。

3、水草管理,占整个池塘的30%就足够了,不能太多,pH过高也是诱发因素之一。

4、加强水质底质调控,定期进行底质改良,底康1号一周一次,养水宝一周一次,菌美2号、EM母菌一周一次。

5、饵料投喂,营养合理,不能有发霉变质的,特别是动物性饵料,不能投喂过多。

6、综合管理从生理、肠道、肝胆方面着手。

生态方面注意控制整体水环境底质等;生产方面注重合理的水草布局及合理的投喂方式等方面进行科学的池塘管理。

蟹奴病

简述:病蟹生长缓慢,性腺不发育,雌雄难辨。

蟹奴严重寄生时,河蟹肉变臭,不能食用,俗称“臭虫蟹”。

该病极易在含盐量较高的咸淡水池塘中发生。

症状:病蟹腹部略显臃肿,打开脐盖可见2-5毫米,厚约1毫米的乳白色或半透明粒状虫体寄生于附支或胸板上,病蟹生长迟缓,被蟹奴严重寄生的河蟹,肉味恶臭,不能食用,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池水含盐量高,蟹奴大量繁殖,幼体扩散感染所致。

发病季节为6~9月,尤以8月较为常见。

病因:蟹奴虫寄生在蟹的腹部,虫体分蟹奴外体和蟹奴内体两部分,前者突出在寄主体外,包括柄部及孵育囊,即通常见到的脐间颗粒;后者为分枝状细管,寄生在螃蟹体外,伸入寄主体内,蔓延到蟹体躯干与附肢的肌肉,神经系统和内脏等组织,形成直径1毫米左右的白线状分枝,用以吸取蟹体营养。

(摘录自百度)

防御措施:清塘彻底,杀灭蟹奴虫。

从选苗开始,进行严格筛选,定期改底,氧化虫卵,定期下地笼进行观察,定期消毒。

自切再生

螃蟹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和保护能力。

当受到强烈刺激、缺氧、中毒、机械损伤或蜕壳不出时,投食量不够,放养密度过大也会出现。

此外还有断爪逃跑的现象,例如,当人类突然抓螃蟹时,若只抓住1-2只步足,它就会迅速地将其附足脱落而逃跑,以后又长出新的足来。

特别是在大批起捕时,有时看到螃蟹大钳子大小差异很大,就是自切再生的结果。

螃蟹自切再生,其断肢都有固定部位,总是在附肢的基节与座节之间,这里构造特殊,既可防止出血,又能再生长出新足来。

螃蟹的自切再生现象,只是在幼蟹生长蜕壳阶段三壳之前才存在,性成熟以后的螃蟹是不具有再生的功能。

当发现这样的情况很多时,内服美康1号+美康2号+美康6号+水黄金+促长硬壳宝,补充营养和微量元素。

黑、黄底板

形成的因素:有两方面的因素,螃蟹属于底栖动物,水质和底质的好坏决定螃蟹的品质:1.底质原因,比如硫、铁、氨以及其他元素。

2.后期管理不善所导致的河蟹养殖后期,由于投喂量的增加,大量残饵、粪便不及时分解,加之水草腐烂、藻类大量死亡沉入池底,形成大量的有机质和有机碎屑,在细菌的参与下发酵腐败、造成底泥酸化,发黑发臭。

具有酸性的腐蚀性物质积累在池塘的底部,螃蟹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地板极易被酸化腐蚀,腐蚀的部位失去了最外层的保护,变得不光滑,没有光泽,底板黄、黑的现象,不仅外观不好看、而且影响河蟹的品质,影响销售。

预防措施:养护水草,定期下草肥。

池塘中水草腐烂或者没有水草,把能捞的水草捞出防止继续腐烂,定期下底康1号+菌美2号,水质清爽可以捞部分水草进塘,定期使用水草神露,保证水草的营养。

定期使用EM母菌调节水质。

对已经发生或者出现很严重的情况下,酌情适量使用柠檬酸。

养殖用水、水产养殖用药、水产养殖病害、养殖苗种、养殖环境

1、养殖用水

一般来讲,成鱼池的水位可加深到2米以上,鱼种培育池的水位可加深到1.5~2米,水源方便的鱼塘,每隔10天左右加注新水一次;

水源不便的池塘每隔15~20天加注一次新水,每次注、换水量为池水容量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左右。注意不要让工业废水和农药污染水流入鱼塘内,以防发生病害。

养殖用水水源受到污染时,应当立即停止使用;确需使用的,应当经过净化处理达到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养殖水体水质不符合养殖用水水质标准时,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经处理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应当停止养殖活动,并向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其养殖水产品按本规定第十三条处理。

2、水产养殖用药

使用渔用饲料应当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渔用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鼓励使用配合饲料。限制直接投喂冰鲜(冻)饵料,防止残饵污染水质。

禁止使用无产品质量标准、无质量检验合格证、无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禁止使用变质和过期饲料。

3、水产养殖病害

采用二氧化氯、二溴海因、漂白粉或生石灰等药物进行水体的定期消毒工作,防治病害的发生。

在饲料中可间隔一段时间添加适量的Vc、免疫多糖或内服药物,以增强养殖对象的抗病力。

发现病害,应及时诊断、治疗切莫病急乱投医。在用药时一定要遵照水产技术人员的指导,选用优质、高效、低毒的药物,并减少用药量,做到合理施用,谨防用药过量造成药害事故。

4、养殖苗种

健康养殖是指通过采用投放无疫病苗种、投喂全价饲料及人为控制养殖环境条件等技术措施,使养殖生物保持最适宜生长和发育的状态,实现减少养殖病害发生、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养殖方式。

5、养殖环境

提升池塘水位。针对池塘养殖水位偏低,外河水源较差的状况,采取隔三差五少量多次逐步添加池水的方法,使池塘水位逐步提升到1.2米以上,每次加水时选择在晴好天气的上午10时到下午2时间进行。

增加水体溶氧。有增氧设备的可在晴天中午坚持开启增氧机2小时以上,遇到阴雨天或天气突变,要及时开启增氧机。如无增氧机的可采用潜水泵在池内打循环水(时间在下午3时前,切忌在傍晚进行),增强水体的对流与交换。

生物调控水质。各类养殖品种已进入生长的黄金时期,但在摄食旺盛的同时,其排泄物也显著增多,加速了水质的恶化。为此建议选择由多种微生物菌种制成的生物制剂泼洒,调控水质,具体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

外河网围养蟹的应捞投水草遮荫,减少强光直射,降低水温,如出现缺氧现象可采取用挂机船螺旋桨推水增氧,增加水体流动。

百度百科-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

百度百科-水产养殖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8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