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里加加加加加急!!!!!!!!!!!!!!!!!!!
人类企盼绿色,城市呼唤森林。在世博会的推动下,我市的绿化、美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来抓,已形成了昆明市生态城市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建设规划,并正按十.五规划的要求逐步实施,争取把昆明建成融“春城”、“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城市为一体的生态城市。
为配合市委和政府的这一中心工作,市科协动员和组织所属学会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筹备,于4月25日在省社会主义学院大会议厅召开了“昆明市生态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
会议由市科协龚副主席主持,市科协主席赵聚仁同志致开幕词。市人大副主任毕品文、市政协副主席罗士德以及有关专家和科技工作者10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还邀请著名生态学专家、国际生态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颜京松研究员作“生态建设的理论与方法”专题学术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生态建设的内涵及目标,生态建设的基本原理,生态建设的技术路线、方法和措施,生态产业。讲座使与会人员受到了一次新知识的教育,提高了相关科技人员生态建设的理论水平,对今后的科研工作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
下午,我市专家和科技工作者围绕昆明市的生态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广泛的学术研讨,对我市生态城市建设及城市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现将专家提出的建议整理归纳如下:
l、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和工业化给城市水资源和环境保护带来很大的压力,都市化日益影响到水的需求量和处理量。应改革和完善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把城市和农村、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和水量、开发与保护、利用和治理统一管起来;建立城市供水示范工程,促进企业采用循环用水,一水多用和污水回用等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建立地下水开采、回灌补充水源示范工程,保持地下水量平衡和持续利用;截污水之流增净水之源,开辟城市供水的新水源,并在乡村推广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建设雨水集流灌溉、雨养农业。
2、城市园林绿地是生态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建设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最经济、最有效的一种手段,许多城市通过园林城市的创建活动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也明显改善。因此,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搞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迈向绿色生态城市的必由之路。
3、建设昆明生态城市,必须重视历史文物的保护,把保护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与建设生态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协调,全面规划,保护文物,保护传统民居,恢复重建名胜遗址,保护开发名人遗址,发展民族村落旅游,形成绿色生态的昆明历史文化名城。
4、滇池湖滨带的建设,将扩大滇池的蓄水面积,吸纳雨季多余的水量,收留各种水禽,丰富和保护动物植物种类和微生物,保证生物多样性;滇池水体将逐步得到改善,生态绿地的结构和环境生态也将得到逐步完善。因此,滇池湖滨带的建设是恢复滇池沿岸生态环境,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最终建设成绿色生态城市的根本措施之一。
5、竹产业开发是一项拯救人类生存环境的绿色工程,竹子适应性广,既可在田边地角、房前屋后和堤岸篝边广为种植,也可集中成片发展竹林基地。竹子盘根错节,具有庞大的地下系统,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方面有着无法比拟的作用。我省的竹类资源十分丰富,但竹产业的开发却想对落后,建议今后应狠抓人工丰产竹林基地建设和天然竹林丰产改造,通过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形成千家万户发展竹子的局面。
6、森林具有全面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在制定昆明生态城市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应重视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和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将森林建在城市之中,推行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森林绿色产业,促进林业由传统经营模式向现代林业的经营模式转变。
7、建设生态城市,应提倡使用自然的生态能源。我省水电资源极大丰富,昆明要建成现代化绿色生态城市,应实施电气化城市这一目标,为了平衡电网峰谷负荷,提高用电效率,可实行削峰填谷的供电方针,给予低谷用电优价政策。
8、减少包装废弃物己成为当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急待解决的问题。今后应提倡实施绿色包装,大力开发天然绿色包装材料,形成合理包装一消费一回收一再生一利用的循环系统,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9、制定与生态城市建设相适应的产业政策,大力加强生态环保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最后,市科协副主席龚素萍同志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她指出举行这种影响大,学术气氛浓,知识层次高的大型学术活动,不仅为实现市委提出的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城市发展战略以及十、五计划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为市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提供了广泛可靠的科学依据;而且还提高了我市相关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了解了当今学科前沿的进展及应用,促进了知识更新。今后,市科协还将继续发挥人才荟萃,社会联系广泛的优势,把学术研讨与决策论证、政策建议结合起来,动员组织全市科技工作者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让科技服务于经济。
在昨日召开的昆明市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杨崇勇强调:“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与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在今后5年内,我们任重道远。”
杨崇勇评价过去5年昆明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为“难度很大,成绩突出”。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尤其是在“奖优免补”、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等方面。
杨崇勇提出,下一步要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把人口与计划生育的重点放在农村、基层和外来农民工中。合理利用和保护各种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水平,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
在我国现有常用节水灌溉方法包括渠道防渗、喷灌、微喷灌、渗灌和滴灌等,均为人为控制灌溉时机和灌水量,属于“被动式”灌溉模式。滴灌灌水器为了实现更小流量的灌水以及长距离铺设,就必须不断地减小流道尺寸,由此带来了流道易堵塞及制造难的问题。节水灌溉技术大致可分为灌水方法、输水方法、灌溉制度和田间辅助措施等四大类别。下面来看一下常用的灌溉方式
如图所示
微喷
按灌溉水是通过何种途径进入根系活动层,灌水方法可分为地面灌溉、喷灌、微灌和地下灌溉。
1.地面灌溉 灌溉水在地而流动过程中借重力和毛细管作用浸润土壤,或在田面上建立一定深度的水层借重力作用逐渐渗入土壤的灌水技术。地面灌溉的田间工程简单、易于实施,水头要求低,能源消耗少。但容易破坏十壤团粒结构、表土易板结,水的利用率较低、平整土地的工作量大。
2.喷灌 利用机械和动力设备,使水通过喷头(或喷嘴)射至空中,以雨滴状态降落田间的灌溉方法。喷灌设备由进水管、抽水机、输水管、配水管和喷头(或喷嘴)等部分组成,可以是固定式的,半固定式的或移动式的。具有节省水量、不破坏土壤结构、调节地面气候且不受地形限制等优点
3.微灌 利用微灌设备组成微灌系统,将有压力的水输送到田间,通过灌水器以微小的流量湿润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技术。主要特点是灌溉时只浸润作物周围的土壤,远离作物根部的行间或棵间的土壤保持干燥,一般灌溉流量都比全面灌溉小得多,因此又称为微量灌溉,简称微灌。主要优点是:灌水均匀,节约能量,灌水流量小,对土壤和地形的适应力强,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增加耐盐能力;便于主动控制,明显节约劳力。比较适合于灌溉宽行作物、果树、葡萄、瓜果等。
4.地下灌溉 地下灌溉系统一般由输水部分和田间灌水部分组成。输水部分可采用渠道或管道与水源连接。田间灌水部分为埋设于田面以下的渗水管网,灌溉时水沿管壁的孔眼渗出,经土壤渗吸扩散,进入根层。这方法的局限性很大,只有在根系活动层下有不透水层时才行,不适于普遍推广。
如图所示
喷灌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要十分重视农业节水措施的推广。这可采用水稻旱育稀植、抛秧、地膜覆盖、秸秆还田、深耕松土、中耕除草、镇压、耙耪、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以提高土壤对天然降水的蓄集能力和保墒能力。施用化学保水制剂,引进和优选抗旱品种和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等,也是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在于旱缺水地区应大力推广普及。
如图所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9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