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澄湖的澄湖渔业

提起澄湖,远没有太湖、阳澄湖那样有名,但作为全市最大的养殖湖泊,这里可是苏州的重要鱼仓之一。更为重要的是,澄湖通过走生态养殖之路,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其在鱼种放养、苗种培育、捕捞方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已成为我市渔业发展的一个典型。

澄湖的澄湖渔业

澄湖面积5.75万亩,平均水深1.83米,1973年专门建立了澄湖养殖区,实行规划、放养、捕捞、销售、管理的“五统一”。长期以来,澄湖实施“三不、两无、一靠”养殖模式,即养殖全过程不施肥、不投饵、不用药,全湖无围网和网箱养殖,全靠摄食湖区天然生物饵料。

前身为苏州市水产养殖总场的苏州水产养殖场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澄湖的养殖,2008年,完成产量3150吨,创产值2000万元。而自1999年以来,湖区至今未出现过蓝藻,下游水体水质综合指标好于上游。公司总经理王志林自豪地说:“我们不仅养好了一湖鱼,更保护好了一湖水。”

优化放养 “三不两无一靠”叠加“五改” 传统养殖模式对保护环境十分有利,但也存在经济效益差、科技含量低、管理不规范和应对市场慢等弊端。要实现增产增收、保障供应、改良生态、持续发展的生态养殖目标,必须改革传统养殖模式,使其更科学。

如何转变?王志林他们把突破口放在了改革鱼种放养上。具体为“五改”:

——改鱼种春季放养为冬季放养,提前在上年的12月份结束鱼种放养,克服鱼种在春季放养时体质弱、易生病的缺陷;

——改每年经验放养为根据渔业资源状况放养,根据澄湖的渔产力和湖区上年的鱼类长势及捕捞产量,确定全年鱼种的放养量、规格和各类鱼种的比例;

——改放养一种规格为放养大、中、小多种规格,形成了6代同湖的格局;

——改单一放养常规鱼为常规鱼和特种品兼放,放养品种已达9种;

——改只放养鱼种为鱼种放养与增殖相结合,确定优质野生鱼类自然繁殖区。

王志林说,“五改”提高了澄湖渔业资源的利用率,特种水产品收入增加250万元,澄湖平均亩产达55公斤。

科技兴渔 七处水质观测点掌控一举一动 生态养殖要以科技手段为支撑。在苏州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两个特别的办公室,一个是澄湖渔业资源调查室,另一个为水产实验室。“可别小看了它们,澄湖鱼类及其他水生经济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状况、区系构成和演变情况,它们全掌握,这是第一手的资料,为澄湖渔业的高产、稳产、高效、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王志林说。

像水质观测点,整个湖区便设有七处,一年要进行多次数据采样,全面掌握各阶段尤其是转温季节的水质变化情况。同时,选择相关鱼种打好标签,动态跟踪鱼类的长势情况,从而制定最佳捕捞期,并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

更为可喜的是,公司根据澄湖鱼类资源和鱼种放养需要,新建了2000平方米工厂化繁殖设施和50亩苗种培育基地,开展了翘嘴鲌、黄颡鱼等鱼类的繁殖试验,鱼苗产自湖里,最终又放回湖里,保证了质量。 2008年,公司繁殖翘嘴鲌鱼苗2000万尾,黄颡鱼鱼苗800万尾。在满足澄湖放养的同时,每年约有2000万尾人繁优质鱼苗销售到澄湖周边和外地,辐射带动周边农渔民50户以上,使每户增收1万元以上。

而与苏州大学水产研究所联合开展的“黄颡鱼高效无公害养殖配套技术推广”和“黄颡鱼工厂化繁殖及大规格鱼种规模化培育技术示范”的研究,对提高黄颡鱼品种繁育、养殖的科技水平,提升周边地区的池塘养殖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渔民收入都有较大促进作用。

均衡捕捞 冬捕“剃头”变成全年“梳头”上市 “养不养得好”,只是养殖的第一步要求,“卖不卖得出去,并且有个好价格”,则是养殖效益的最终体现。而这与捕捞方式有着密切关系。

王志林说,澄湖原来采取的是春放冬捕模式,就像是“剃头”,造成的局面是冬天一捕湖里全空,造成资源的不均衡和浪费。澄湖采取“冬季一次放养,全年均衡捕捞”的模式,好比是“梳头”,捕捞时间按照“以鱼类最佳长势和湖区生态需求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参考,捕大留小,均衡上市”的原则,从鱼类规格、长势、价格、市场和季节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取消了冬季大捕捞,实行春、夏、秋季天天小捕捞。

具体操作上掌握好“三多二减”,即春夏季节多销填空当、市场看好多销抓效益、长势缓慢多销促生长和繁殖季节缩小捕捞范围减少捕捞量、生长旺季减少捕捞销售量。通过这样的捕捞改革,在水产品上市高峰时让出市场,空当时弥补市场鲜鱼空缺,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稳定了价格;既克服了以往冬季一次捕捞时湖泊自然饵料前期利用不足,后期供应不够等缺陷,又调节了市场需求,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对捕捞的工具也进行选择和改进。在澄湖主要保留踏网(团网)和渔簖(迷魂阵)两种捕捞工具,并放大网目规格。取消对资源(特别是幼鱼资源)杀伤性强的丝网、滚钩钓等捕捞方式和工具,保护湖区物种多样性,保持湖泊可持续发展。

强化管理 八成半以上的鱼都能回捕 王志林说,管理出效益,尤其在大中型湖泊养殖生产中,管理对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和实力是关键的举措。

澄湖水面大、周围河流密布、过往船只频繁,港口拦鱼设施时常遭破坏。因此,在澄湖的管理上,首先在港口上要看好一扇“防逃门”。

澄湖养殖开始10余年间,放养鱼种平均回捕率仅20%-30%。后来,为提高围捕率,对港口濂箔进行了重点整改,改竹箔为网箔,并将网目统一加大到3.5cm,网线从12股增粗至21股。同时,改“一港单濂”为“一港双濂”,变“手工扳放”为“自动浮门”,提高效率,减少逃鱼。一系列措施取得明显收效,鲢、鳙鱼的回捕率已达85%以上。

澄湖属跨界水域,涉及两市一区的五个镇,在实现“关门养鱼”的同时,必须保证湖区秩序稳定。为此,湖区成立公安警务站和渔政分站,打击偷鱼歪风。通过渔政、公安、场部和港口齐抓共管,澄湖的湖区秩序逐年趋向稳定,偷鱼等违法案件逐年减少,2008年查获的案件数比1998年前下降了80%。

通过产品管理,澄湖已被列为苏州市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八只主要产品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年提供有机商品鱼3000吨。但澄湖水产品的知名度还不高,生态养殖的效益仍未充分显现。为此,王志林他们正通过多种渠道培育品牌。 2007年,公司投资300多万元建设“生态鱼餐馆和垂钓休闲中心”,全年客流量已达3万多人次,全年消费水产品30多吨,进一步扩大了澄湖水产品的影响,促进了澄湖生态养殖的持续发展。

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淡水养鱼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代。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积累并创造了丰富的养鱼经验和完整的养鱼技术。中国具备优良的自然条件和辽阔的水域,据20世纪80年代初统计,淡水水域约有2.5亿亩,占国土面积的2%左右,其中可以进行养殖的水面7500万亩,还有大量的稻田具备养鱼条件;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且多数海区底坡度较小,平均深度不大,浅海滩涂广阔,可养面积约2000万亩,养殖潜力很大。1985年中国水产养殖总产量达到309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43.8%。其中内陆水域养殖产量238万吨,浅海滩涂养殖产量71万吨。

1982年世界水产养殖产量超过800万吨,占世界渔业总产量的1/10,其中海水养殖与淡水养殖的产量约各占一半。水产养殖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其产量约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85%,其中中国的产量占1/3以上。此外,苏联约占6%,美洲和欧洲约各占2%。

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

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在生活当中,相信有很多小伙伴都或多或少了解过水产养殖,发展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技术在未来水产养殖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下面我整理了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

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1

一、高密度水产养鱼技术

1、网箱养殖

这种养殖方法分为粗养,半精养和精养三大类。其中粗养指的是鱼群不依靠人工投喂,而是通过自食其力的方式获得食物,以此生存下去,粗养比较适合滤食性鱼类,比如鲢、鳙等,他们就能自主的以捕获水中的微生物,漂浮物为生。

半精养指的是根据当地鱼塘附近就有的条件就地取材,比如说添加一些稻谷壳亦或是别的蛋白质含量低的农副产品,精养则与其完全相反,它需要依靠人类投以高蛋白质的原料,例如蚯蚓,蚕蛹等。但是精养和半精养都是吃食性鱼类,如草鱼、鲤鱼、鲇鱼等,而且通常他们的产量也是相对比较高的。

2、流水养鱼

此类方法在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被广泛的运用,因此也造就了珠三角的桑基鱼塘养殖种植相结合的方式,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方法,流动性的鱼塘水可以灌溉农田桑树;

而反过来桑树培养的蚕蛹和水稻田里的稻谷又为鱼塘的鱼群提供原料,这就大大的减少了养殖的成本,同时鱼的肉质更为可口,鱼本身也就更具营养。这类方法比较适合草鱼、鲤、罗非鱼等吃食性鱼类的养殖。

二、高密度养殖的注意事项

1、高密度养殖其实需要注意的事项是非常多的,像水的质量,养殖地点的深度等,都是日常需要关注的点,因为高密度养殖,水体内的氧气就容易不足,如果再加上鱼群不好动的话,那就要放入一些鲇鱼刺激刺激鱼群的游动性,这样不但能增加水体的氧气,也有利于鱼群健康生长。

2、平时要加强巡逻,检查工作,不能让一条感染疾病的鱼待在水塘里头,这样可能会坏了一塘子的鱼,损失是非常大的。所以巡逻检查工作不可少。

高密度水产养鱼技术,不但是养殖户比较关注的问题,他也是一个行业比较注重的问题。因为发展集约化的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是大势所趋,他在我国水产养殖行业里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致使它必须要寻求更好更高的技术,才能得以在现如今的激烈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

这些都是对行业和养殖户的要求和影响。那对于我们广大市民消费者来说,高密度养鱼技术的发展就是福音一样的存在,因为高密度养殖也就意味着产量的提高,我们就能经常吃到自己心心念念的鱼了。

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2

(一)养鱼环境条件选择技术

(1)养鱼池分几种类型:大棚水泥池塘、农村水库、山区池塘、深水湖泊、河流网箱等,都是高密度养鱼必备的环境。

(2)养鱼池怎样建造呢?鱼池占地面积10-200亩,水深需1、5-2、5米。鱼池的占地面积为5-20亩。长方形的鱼池很合适。池底部是平的,底面稍微向出水处倾斜,池埂边缘要用水泥密封,防止鱼塘池被鱼损坏。

(3)进水口、排水设施齐全,排水灌溉能力最好为每日水量变化的30%左右。

(4)水源充足(最好是农村的长流水),水质新鲜,无污染,配备曝气机、饵料饲养机等必要的机械设备。

(二)高密度养鱼水质管理技术

(1)保持水质的“肥,活,嫩,爽”:肥就是指漂浮在池塘中的各种动植物;或是水的颜色在早晨和晚上都会发生变化,而鞭毛藻类则占主导地位。嫩就是指水质肥料,但肥而不老,即生长期的优质藻类正在增长;

爽就是指谈水,浮游生物和浮悬有机物以外的悬浮物并不多,水的清晰度在25-40cm,最好有山泉水,所以说水质是高密度养殖的条件。

(2)定期添加更换水质是保持池中水清晰的'最广泛,最经济和最适用的技术方法。通常情况下水质调控,每7-10天添加一次淡水,每次大约20厘米;每月更换一次水,每次30%,并且池中水的清晰度保持在30°左右,为鱼类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是死水的鱼塘,没有活水的话,比较难以高密度养鱼的。

(三)饲养模式选择技术

在饲养方式的选择也是高密度养鱼比较重要的技术,应突出主要鱼类,适当搭配其他鱼类,同种鱼类应一致,鱼类可大致分为上层、中下层和下层三种类型,根据这三种类型的搭配,可充分利用水产养殖水体空间,有效去除鱼塘的残留鱼饵,调节水质。

通常情况下,水体较肥的鱼塘,鲢、鱼养鱼的标准应占60%,其余鱼种占40%(如草鱼、鳊鱼、鲤鱼、鲫鱼等);水体较瘦的鱼塘,草、鳊鱼等养鱼标准应占60%,其余鱼种占40%(如鲢、鳙、鲫等)。

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3

一、养殖条件

水源水质符合GB 32097海水水质标准,养殖用水通过砂滤提水,盐度控制在15‰~30‰,池塘面积 0、05~0、3 公顷,水深可控制在1、5~2米,配备中央排水系统(水从池塘中央闸口集中排至尾水处理池,经净化达标后排出),每公顷配备20~30台增氧机,养殖场配备罗茨鼓风机充气系统。

二、放养前准备

1、 晒塘。

养殖池塘排干水,充分曝晒,冲洗干净。

2、消毒。

池塘在进水前先全面喷洒(70~80)×10 -6漂白粉(有效氯含量28‰~32‰)消毒液,覆膜池塘连同棚顶和四周也一同喷洒消毒;池塘养殖用水在傍晚用(30~40) ×10 -6 漂白粉泼洒消毒,用增氧机搅拌均匀后,关掉增氧机,12小时后再开增氧机曝气;待余氯消失后便进行有益藻、菌培养。

3、 培水。

良好的藻相、菌相是放苗所必须的条件。施肥肥料包括有机肥和无机肥,有机肥需经充分发酵(宜拌入有益微生物制剂)后使用,无机肥比例为N∶P=10∶1,视水质及水色情况确定施肥量。培水水质以清爽为好,不宜太浓、太肥、太腻,并适当施加有益微生物(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等),使有益微生物在水体中形成优势种群。

三、苗种放养

1、 苗种选择。金刚虾苗种选择经特定SPF检测合格的优质种苗,要求虾苗活力好、个体整齐、体色正常、体表干净无附着物、无空肠空胃现象。

2、 放苗规格。以体长1~1、2厘米为宜。

3、 放苗天气。 选择晴好天气放苗,放苗水温22~32℃,最适水温为25~30℃,温差超过3℃时应将装苗的塑料袋放在池水中适温后再放进池中。大风、暴雨天不宜放苗。

4、 放苗盐度。 放苗时池水的盐度和育苗池的盐度相差不超过5,如果超过此范围,则应进行淡化或咸化。

5、 放苗密度。 (120~160)×10 4 尾/公顷。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9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