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什么标准
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禁止生产:
1、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 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2、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 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食 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3、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4、 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
5、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一)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或者接到举报发现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
(二)为制定或者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三)为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领域、重点品种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四)发现新的可能危害食品安全因素的;
(五)需要判断某一因素是否构成食品安全隐患的;
(六)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为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其他情形。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下列活动,应当遵守本法:
(一)食品生产和加工(以下称食品生产),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以下称食品经营);
(二)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
(三)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下称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
(四)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五)食品的贮存和运输;
(六)对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
供食用的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以下称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但是,食用农产品的市场销售、有关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有关安全信息的公布和本法对农业投入品作出规定的,应当遵守本法的规定。
“中药农药”能否确保食品安全吗?
不可以。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三条?食品生产经营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原料处理和食品加工、包装、贮存等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
(二)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经营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
(三)有专职或者兼职的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四)具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五)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炊具、用具用后应当洗净,保持清洁;
(六)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运输;
中国科学家从传统中药材中觅得灵感,成功研发出纯中药制剂植物源生物农药。如今,此类生物农药正在农药行业逐步推广,力求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筑起坚实的防火墙。
农作物“喝中药”能防病治病?
隆冬的黄土高原,天寒地冻,一片萧瑟,而在甘肃省永靖县三塬镇下塬村的日光温室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一排排青涩的樱桃小番茄、鲜艳的红草莓、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让温室大棚里春意盎然。
看着眼前的一切,温室大棚负责人张海军的脸上乐开了花。“一年多来,大棚里的这些‘金蛋蛋’没有发生过一起病虫害。”
农作物一旦发生病虫害,种植风险就随之而来。化学农药虽可以“治愈”疾病,但也会引发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以前,张海军也为此头疼不已,直到2016年遇到兰州交通大学天然药物开发研究所教授沈彤后,他的顾虑打消了:使用“中药农药”也可以为农作物“防病治病”。
沈彤和他的团队历时多年研发了一种纯中药制剂的植物源生物农药系列产品。不同于化学农药,这些“中药农药”以传统药食两用中药材为原料,不仅有防病、杀虫作用,还能为农作物“补充营养”。
张海军是“中药农药”的受益者。“拿樱桃小番茄来说,一个生育周期只需要使用4次‘中药农药’,而且没有农残,产量还高。如果用化学农药,一周就得打一次,农残高,成本也高。”张海军说。
永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罗宝平介绍,目前,仅三塬镇就有近1000亩的农作物“喝”上了“中药农药”。
对研发者沈彤来说,推广应用生物农药,不仅仅是减少农药残留,还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对水土的污染。
2014年,沈彤及其团队研发的“中药农药”产品在国家农业部农药检定所通过新药登记检测。截至目前,“中药农药”系列产品已在甘肃、陕西、四川和新疆等省区100万亩10多种农作物种植上进行了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
“我们将沈彤团队研发的生物农药的部分产品在甘肃定西、平凉和陇南等地的马铃薯种植上进行过推广和应用,发现该产品对马铃薯的‘癌症’——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达到75%、产量增加16%以上。”甘肃省植保植检站研究员张文解告诉记者,此前,马铃薯一旦发生晚疫病,几乎无药可治。
生物农药可望迎来发展“春天”
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绿色安全”成为人们对食品的普遍追求。为此,中国政府近年来严格管控化学农药使用,努力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及环境污染问题。
2015年,被称为中国“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实施,提出将加快淘汰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动替代产品的研发和运用,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一场食品安全“保卫战”已悄然打响。从2015年开始,农业部组织开展“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加快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同时,农业部要求加快生物农药推广应用。
据农业部最新消息,中国已登记生物农药有效成分102个、产品3500多个,分别占农药登记的16%和10%,每年仍以4%左右的速度递增。据统计,中国生物农药年产量达到近30万吨(包括原药和制剂),约占农药产量的8%。生物农药防治覆盖率近10%。
甘肃省植物源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广部部长李国利介绍,作为一类天然源农药,生物农药近年来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投入资金研究和开发生物农药。中国目前累计有近100家研究机构从事生物农药研发,生物农药类别也很丰富。”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陈铎之说,近几年,中国在发展生物农药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同时对化学农药的生产、登记和使用管控越来越严格。
目前,相关企业和部门每年在农业部登记申报的生物农药占绝大多数,化学农药仅占少部分。
李国利坦言,随着今后生物农药科技研发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广泛推广应用,化学农药的生存空间或将不断被挤压,而生物农药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9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