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米泉(米全):西域水稻生产的缩影(上)
泉是米的因,米是泉的果。
为什么新疆天山以北以南各地那么多的绿州冲击扇平原、那么多肥沃的土地,而唯有这里自古以来就成为新疆着名的水稻生产之乡了呢?
原因有三
1、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水文、气候条件;
2、古代新疆特别是北疆地区以游牧民族居多,战乱迭起,季节性食物掠夺经常发生,缺乏和平的种植环境,使得北疆其他地区不具备种植水稻的条件,加之当地老百姓喜欢吃面食,据《新疆图志》记载,新疆特别是北疆地区“民食麦为大宗”,稻“性寒,故民贵麦而贱米”,“故乐种麦,不喜种稻”;
3、汉唐以来中央政府屯田数量有限,而此地因为地处要冲,一直是屯田的首选地区,内地来屯田的军民从关内引进稻种在此栽培。
米东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为丘陵山区;中部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北部属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的一部分,为主要的冬草场。这里有大小水流31条,横贯南北,其中常年流水河沟16条,季节性洪水沟15条。分属南山、东山、平原三个水系。南山、东山水系分别发源于南天山和博格达山,平原水系由地下潜水溢出补给。自古以来主要的河流有:乌鲁木齐河及其下游的上下沙河、水磨沟河、古牧地河(老龙河)、铁厂沟河、芦草沟河、柏杨河、墨水河、天生沟等,地面水资源非常丰富。米东平原区的泉,分布在乌鲁木齐河和东山水系叠置的冲击扇前缘泉水溢出带,地下水临近或露出地表,涌出成泉,形成了许多沼泽和苇湖,地势低洼,水草茂盛。20世纪一二十年代杨增新执政新疆时也发展了这里的水稻种植业。《中国经营西域史》(曾向吾着)记载:“青格达湖地方(米泉境内),因地势平淤,有泉水数出,自地中涌出。若开渠道汇成一渠,即可灌溉田亩。唯地处卑湿,宜稻不宜麦。”
中华民国四年(1915年)时任新疆督军杨增新于是派人前往开挖,同年11月底,青格达湖渠工程告竣。由此,丰润的泉水和良好的灌溉条件滋养了新疆最优质的水稻。现在米东城市中心区所在位置明清时期就叫古牧地。古牧地,自古以来就是天山以北的游牧之地、耕战之地。唐代,庭州辖4县(金满-天山以北以东包括吉木萨尔、奇台、木垒、阜康至阿尔泰山以南广大地区;奇台、木垒、阜康至阿勒泰以南广大地区;蒲类-天山以东以北巴里坤、伊吾县、哈密一带;轮台——今乌鲁木齐市及其以北以西的米东区、安宁渠、五家渠、昌吉市一带,轮台县被专家们认为极有可能就在现今米东区境内的大破城、下沙河村交界处;西海——今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玛纳斯县一带),从公元663年开始,唐朝政府派军至乌鲁木齐河下游屯垦。公元702年,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公元771年,唐朝政府又在轮台设置“静塞军”,设经略使,境内设有“孔目司”机构,专门负责征收丝绸之路北道往来的商税。乌鲁木齐及其以北地区在唐时为西域或天山以东以西最为重要的军政要塞,因此,自唐代起至清代均全力经营。在轮台生活过3年的边塞诗人岑参,写过“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的诗句记录这段历史。
进入唐朝统治时期,这块大地呈现了一个空前平静而安宁的气氛。一个自西汉、东汉统一以来,重新为官、兵、民解决吃饭、生活问题的大时代到来了。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朝政府规定,凡是实行屯田的地区“上地五十亩,瘠地二十亩,稻田八十亩,则给一牛”。唐朝政府鼓励垦区种稻、分配耕牛的政策,在西域其他垦区不知是否推行过,但在轮台县驻地肯定是推行过的。因为这里不仅是汉唐时期的重点屯垦区,而且是汉唐时期的水稻栽培区,现在依然是新疆水稻的主产区。米泉的水稻种植史,自然而然“米全大米“就成为古代西域水稻栽培历史的一个缩影。
轮台县治下,“县属四村。村村都有农田”。《新唐书·吐番传》记载:“轮台、伊吾屯田,禾菽相望。”禾就是稻谷,菽就是指麦、黍等农作物。由于泉眼四溢,水源充沛,人们自发地在房前屋后开挖稻地、菜地,农田一片连接一片,屯民的生活有所改善,到处呈现出一片国泰民安的景象。生活在这个地区的土着居民栽培水稻,以稻为粮屯垦于上述地区的内地军民也栽培水稻,以稻为粮。同时,内地军民还把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比如犁、耕牛、筑坝修渠技术等等带入西域,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代、两宋时期,到元朝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之后,战火再次连年复起,这里又成了战场,各族军民多年开垦的农田,再次沦为荒芜的牧场。
中国有哪些水稻种植地区?
一、产地环境条件的选择四川省盐源县大气、土壤和水质符合无公害水稻生产标准,有利于无公害稻谷的生产。 无公害稻谷生产基地四周做到无工矿企业污染源,距医院、主要交通干线1 000m以上。稻田应为水源条件好,排灌方便,土壤耕作层深厚、肥沃,通透性好,pH值5.5~7,有机质含量1.2%~2%,具有较好保水、保肥能力的田块。
二、选用优质、高产稳产品种
选用通过国家或地方审定并在当地经过多年试验、示范成功的优质、高产稳产水稻品种。我县水稻生态环境多样,土壤气候环境复杂多变,应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候、不同的田快选用不同的品种。
1.高寒稻区(海拔2 000~2 695m)高产、稳产品种(系)(一般亩产450~600kg,最高亩产可超过650kg)有:高原粳1号、2号、3号、6号、7号、11号;优质中高产(一般亩产400~550kg,最高可超600kg)品种(系)有:高原粳4号、5号、8号、10号、12号、系选轰杂、系选粳九等品种(系)。可以根据各地需要和各品种的特征特性,适当选用对路品种(系)。
此外可供选择利用的传统品种有:牛尾红、**谷、小麻谷、红瓦灰、大黄谷、岔丘白谷、79-1、一苗青等品种,一般亩产250~450kg,可作优质或特质稻米(高原红米)生产选用。
2.中粳稻区(海拔1 600~2 000m)主要选用通过引种试种成功的昌米011、冕粳147、合系22-2、合系39、合系41等;滇粳优2号、12号等;楚粳23、24、27、28等系列品种和95-11耐寒性较强的优质、高产、稳产品种。
3.杂交稻区(海拔1 060~1 600m)主要选用凉籼3号、金忧725、多系一号、Ⅱ优162、Ⅱ优838、汕优63等通过引种成功的优质、高产杂交稻品种。
三、主要栽培技术
培育壮秧、多蘖秧(杂交稻),重施基肥(耙面肥),拉线移栽,规范栽培,稻肥(绿肥)轮作,加强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田间管理。
1.培育壮秧
(1)种子处理 摊晒谷种1~2天,淘洗后,用施宝克或强氯精、或2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或1%生石灰水、或沼气液任选一种农药对水浸种24~48小时,再次漂洗种子,用箩筐或编织袋装种,放到太阳下或温度较高的厨房内进行保湿、保温催芽1~2天,待谷芽露白时,可凉种1~3小时后播种。
(2)育秧方式采用旱育秧、湿润秧田地膜育秧。
(3)播种量旱育秧1m2苗床播种芽谷0.3~0.4kg;湿润秧田地膜育秧,每亩秧田计划播种干谷40~55kg。
(4)秧龄(出苗―移栽)旱育秧30~35天;湿润秧田地膜育秧40~45天,最长不超过50天。
(5)苗床管理秧田、苗床一定要平整,做到厢面无积水(地膜秧田中部略高1cm左右,有利于排除雨水);亩施精细农家肥5 000kg以上(最好用优质清粪打底肥更好),将磷肥25~50kg、钾肥10~20kg、尿素15~25kg与农家肥充分混匀后,均匀施在苗床耕作层15cm的范围内,并与土壤充分混合均匀;旱育秧苗床先采取多次浇水法,将苗床充分浇透足水,再用敌克松进行土壤消毒,再浇施1次清水才进行播种。湿润秧田和旱秧床,播种后都应进行塌谷,使芽谷三面入土,覆盖精细农家肥与湿土的混合物1cm厚左右,再喷施芽前除草剂防除杂草;然后立即搭拱架覆膜压膜和盖膜。膜内温度控制在35℃以下。出苗后,遇晴天高温天气,早上10点左右揭通风口通风调温(地膜秧也可采取秸秆遮阳、撒水降温等方法进行调温),下午5点左右盖膜保温。并保持苗床湿润状态(秧苗叶尖只要有露水,说明还不缺水),地膜秧田遇雨水天气应在雨停后及时扫除膜上积水,防止烧苗。并在揭膜前做好通风炼苗工作。揭膜后及时防病(立枯病等),施肥以清粪为主,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移栽前10天用强氯精或三环唑加叶枯灵防治病害1次,减轻大田的发病量和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
2.测土配方施肥,重施基肥(包括耙面肥)、拉线栽秧、规范化田间管理
(1)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坚持本田重施基肥(包括底肥、耙面肥)的施肥原则。基肥以农家肥为主,亩施2 000kg以上,全层施肥;亩配尿素7.5~10kg(80%用作耙面肥,20%用作追肥或穗肥施用)、磷肥20~25kg、钾肥5~7.5kg、锌肥1~2kg,全部在最后一次耙田平田时作耙面肥施用。追肥根据田块、气候尽可能早施用,不能过迟过量;或在孕穗期作穗肥施用。水稻孕穗到齐穗后10天之间,用磷酸二氢钾或含氮量低的多元素叶面肥进行叶面施肥2~3次(可加硼砂、不能加尿素),促进水稻子粒饱满和提高耐寒性,防止和减轻低温、阴雨天气的危害。
3.拉线栽秧,规范移栽
(1)拉线行向力求与风向一致,一般最好采用东西行向。
(2)密度粳稻区10cm?20cm或10cm?23cm,每窝栽3~5苗;杂交稻区10cm?23cm、10cm?30cm或13cm?26cm,每窝栽1株带蘖秧(带蘖2~3个以上)或旱育秧1~2苗。
4.主要病、虫、草、鼠害的防治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性、耐寒性强的对路品种,增强水稻本身的抗病虫能力,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②适时早栽,避免迟栽迟返青,防止偏施氮肥造成贪青晚熟;③规范拉线栽秧,提高田间通风透光能力,减轻白叶枯、稻瘟病、叶鞘腐败病和稻飞虱的发生与危害;④人工除草防治草害;⑤放鸭护鸟,防治粘虫、稻飞虱等害虫。
(2)物理防治在稻田空旷的地方安装黑光灯、振频式杀虫灯、色板、草把等物理装置,诱杀粘虫、螟虫、稻飞虱、叶蝉、金龟子等多种害虫的成虫。定期观察各种害虫的虫量变化,做好预测预报工作,为大田药剂防治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3)生物防治保护鸟类、青蛙,本田放鸭防治粘虫、稻飞虱等害虫;保护蛇类、猫头鹰,饲养家猫防治鼠害。
(4)化学防治
①草害防治芽前除草,施用不含甲磺隆、氯黄隆的化学除草剂,本田移栽后5~10天以内施除草剂进行化学芽前除草。
②稻瘟病主要使用20%三环唑(每亩每次用药100g),或75%丰登粉剂(每亩每次用药20g),或40%稻瘟灵亩用75~100ml,或30%克瘟散乳油亩用100~150ml或亩用强氯精90g等药剂,整株喷药,每亩每次喷施药液量不低于50kg。叶稻瘟(急性型与慢性型)在发病初期防治;颈稻瘟、粒稻瘟在抽穗始期和齐穗期施药防治,施药次数根据病害严重程度而定。
③白叶枯病(凋萎型、叶缘型和中脉型)在发病初期,亩用25%叶枯灵(川化-018)125g或强氯精90g对水喷雾防治。防治凋萎型白叶枯病应将田水放干(不要放到无病田块,以防传染),然后整株喷药;防治施药次数以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而定。
④恶苗病播种前用强氯精或施宝克进行药剂浸种;田间拔除病株。
⑤稻曲病在水稻破口前7~10天,亩用35%稻曲清可湿性粉剂50~60g,或用35%苯乙锡、三唑酮50~60g,或用井岗霉素35g对水50kg喷雾防治。
⑥粘虫在粘虫2~3龄期施用帝都等低残留杀虫药剂进行防治。
⑦稻飞虱田间虫口密度接近防治指标(百丛虫量1 000头)时,亩用吡虫啉15~20g,或10%大丰收15g,或20%扑虱灵、或20%异丙威乳油150~200ml,或35%利克虱40g,对水50kg整株喷雾防治,共防治2~3次。
⑧水稻螟虫一般在栽后7~10天用杀虫双水剂或三唑磷防治枯心,在水稻破口期施药防治?白穗?。或用BT乳剂500倍液喷雾防治。
5.穗选留种,合理连作常规粳稻区(尤其在高寒稻区)在水稻乳熟期,应做好去杂去劣的块选留种和穗选留种工作,保持品种特征特性,为来年准备好优良的种子。水稻乳熟期后,根据田块放水情况,播种光叶紫花苕,不仅可解决饲料问题,还可培肥土壤,减少化肥施用量,逐步达到生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目的。可在水稻收获后,种植油菜、小麦、大麦、胡豆等小春作物,充分利用土地,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四、收获、贮运与加工
1.收获水稻成熟度在85%~90%时,选晴天适时收割脱粒,实行无公害稻谷与普通稻谷分收分晒。
2.贮运在避光、常温、干燥和有防潮设施的地方贮存,贮藏设施应清洁、干燥、通风、无虫害和鼠害;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并有防雨设施。贮、运都应在无污染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严禁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有异味、易发霉的物品混和贮存与运输。
3.加工加工无公害稻谷的场所周围要没有污染源,加工房保持净化生产。加工过程严禁使用化学药剂,并经初检、复检、抽检程序严格把关,以防再污染。
(通联:①四川省盐源县农业局615700 ②四川省盐源县盐井镇农技站)
根据水稻种植区域自然生态因素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中国稻区可以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稻作亚区。南方3个稻作区的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93.6%,稻作区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可分为9个亚区;北方3个稻作区虽然仅占全国播种面积的6%左右,但稻作区跨度很大,包括7个明显不同的稻作亚区。
(1)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南岭以南,为我国最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云南4省(自治区)的南部和台湾、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稻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和山间盆地。稻作常年种植面积约51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17%。本区水热资源丰富,稻作生长季260~365天,≥10℃的积温5800~9300℃,日照时数1000~1800小时;稻作期降雨量700~2000毫米,稻作土壤多为红壤和黄壤。种植制度是以双季籼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实行与甘蔗、花生、薯类、豆类等作物当年或隔年的水旱轮作。部分地区热带气候特征明显,实行双季稻与甘薯、大豆等旱作物轮作。稻作复种指数较高。
本区分3个亚区: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和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
(2)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
本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山脉,北毗秦岭、淮河。包括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省(市)的全部或大部,以及陕西、河南两省的南部。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稻作常年种植面积约183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面积的61%。本区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稻作生长季210~260天,≥10℃的积温4500~6500℃,日照时数700~1500小时,稻作期降雨量700~1600毫米。稻作土壤在平原地区多为冲积土、沉积土和鳝血土,在丘陵山地多为红壤、黄壤和棕壤。本区双、单季稻并存,籼、粳、糯稻均有,杂交籼稻占本区稻作面积的55%以上。在20世纪60~80年代,本区双季稻占全国稻作面积的45%以上,其中,浙江、江西、湖南省的双季稻占稻作面积的80%~90%。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业结构和耕作制度的改革,以及双季早稻米质不佳等原因,本区的双季早稻面积锐减,使本区稻作面积从80年代占全国稻作面积的68%下降到目前的61%。尽管如此,本区稻米生产的丰歉,对全国粮食形势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太湖平原、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历来都是中国著名的稻米产区。耕作制度为双季稻三熟或单季稻两熟制并存。长江以南多为单季稻三熟或单季稻两熟制,双季稻面积比重大,长江以北多为单季稻两熟制或两年五熟制,双季稻面积比重较小。四川盆地和陕西南川道盆地的冬水田一年只种一季稻。
本区分3个亚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和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
(3)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云贵高原和西藏高原。包括湖南、贵州、广西、云南、四川、西藏、青海等省(自治区)的部分或大部分,属亚热带高原型湿热季风气候。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地貌、地形复杂。稻田在山间盆地、山原坝地、梯田、垄瘠都有分布,高至海拔2700米以上,低至160米以下,立体农业特点非常显著。稻作常年种植面积约24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8%。稻作生长季180~260天,≥10℃的积温2900~8000℃,日照时数800~1500小时,稻作生长期降雨量500~1400毫米。稻作土壤多为红壤、红棕壤、黄壤和黄棕壤等。本区稻作籼粳并存,以单季稻两熟制为主,旱稻有一定面积,水热条件好的地区有双季稻种植或杂交中稻后养留再生稻。冬水田和冬坑田一年只种一熟中稻。本区病虫害种类多,为害严重。
本区分3个亚区: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和青藏高原河谷单季稻亚区。
(4)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北京、天津、山东省(市)全部,河北、河南省大部,山西、陕西、江苏和安徽省一部分,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温度较高,但春、秋季温度较低,稻作生长季较短。常年稻作面积约12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4%。本区稻作生长期≥10℃积温4000~5000℃,年日照数2000~3000小时,年降雨量580~1000毫米,但季节间分布不均,冬春干旱,夏秋雨量集中。稻作土壤多为黄潮土、盐碱土、棕壤和黑黏土。本区以单季粳稻为主。华北北部平原一年一熟稻或一年一季稻两熟或两年三熟搭配种植;黄淮海平原普遍一年一季稻两熟。灌溉水源主要来自渠井和地下水,雨水少、灌溉水少的旱地种植有旱稻。本区自然灾害较为频繁,水稻生育后期易受低温危害。水源不足、盐碱地面积大,是本区发展水稻的障碍因素。
本区分2个亚区:华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和黄淮海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
(5)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龙江及吉林省全部、辽宁省大部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兴安岭地区、哲里木盟中部的西巡河灌区,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稻作区域,属寒温带—暖温带、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夏季温热湿润,冬季酷寒漫长,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2~10℃,≥10℃积温2000~3700℃,年日照时数2200~3100小时,年降雨量350~1100毫米。光照充足,但昼夜温差大,稻作生长期短。土壤多为肥沃、深厚的黑泥土、草甸土、棕壤以及盐碱土。本区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于发展稻田机械化。耕作制度为一年一季稻,部分国有农场推行水稻与旱作物或绿肥隔年轮作。最北部的黑龙江省稻区,粳稻品质十分优良,近20年由于大力发展灌溉系统,稻作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达到157万公顷,成为中国粳稻的主产省之一。冷害是本区稻作的主要问题。
本区分2个亚区: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和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
(6)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包括新疆、宁夏自治区的全部,甘肃、内蒙古和山西省(自治区)的大部,青海省的北部和日月山以东部分,陕西、河北省的北部和辽宁省的西北部。东部属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西部属温带—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本区虽幅员广阔,但常年稻作面积仅3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1%。光热资源丰富,但干燥少雨,气温变化大,无霜期160~200天,年日照时数2600~3300小时,≥10℃积温3450~3700℃,年降雨量仅150~200毫米。稻田土壤较瘠薄,多为灰漠土、草甸土、粉沙土、灌淤土及盐碱土。稻区主要分布在银川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伊犁河谷、喀什三角洲、昆仑山北坡。本区出产的稻米品种优良。种植制度为一年一季稻,部分地方有隔年水旱轮作,南疆水肥和劳畜力条件好的地方,有麦稻一年两熟。
本区分3个亚区:北疆盆地早熟亚区、南疆盆地中熟亚区和甘宁晋蒙高原早中熟亚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9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