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的原产地
、 中国名茶的主要产地
中国是茶的祖国,茶叶产区分布在从北纬18°海南岛的三亚至38°太行山脉的灵寿县五岳寨的广阔地区,茶区千变万化,笔者发现,我国名茶、优质茶大多产自北纬30°左右。
毋容置疑,名茶是茶叶品质优良的代表,传统名茶的产生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巧的加工技术等缺一不可。有些通过一、二次这个会、那个节评比出来的“名茶”,往往昙花一现,是经不住历史考验的。我们对公认的传统十大名茶产地进行分析发现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龙井产自浙江的杭州狮峰山、梅家坞、翁家山、云栖、虎跳、灵隐一带,位于北纬30°15′;洞庭碧螺春产自江苏太湖洞庭山上 ,地处北纬31°左右 ;君山银针由湖南岳阳洞庭湖中君山岛上所生产,为北纬29°15′;四川名山县蒙顶山所产之蒙顶甘露,在北纬29°58′;安徽黄山之黄山毛峰,恰好在北纬30°08′;六安瓜片则产自安徽省六安、金寨、霍山三县的毗邻山区,分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两个产区,内山瓜片,又以齐头山所产“齐山名片”为六安瓜片之极品。齐头山旧属六安,现属金寨县,位于北纬31°38′; 世界四大红茶之一的祁门红茶产区则在北纬29°35′-30°08′之间,另外还有信阳毛尖(产自北纬32°13′)和安溪铁观音(位于北纬25°07′)。从以上十大名茶产地来看,处于北纬30°±1°之内的有西湖龙井、君山银针、黄山毛峰、蒙顶甘露、庐山云雾、祁阳红茶等六大名茶,位于北纬30°±1°~2°之间有洞庭碧螺春和六安瓜片,毗邻这一纬度的有信阳毛尖(北纬32°13′)。只有著名乌龙茶安溪铁观音产地不在这一区域内。
另外还有老竹大方(北纬30°11′-30°07′),恩施甘露(北纬29°50′),宁波白茶,古丈毛尖,石门东山秀峰,采花毛尖等数不胜数的名茶,也产自北纬30度附近区域。
2、贯穿中国两大优质茶产区
在我国茶区,北纬30°一带不仅盛产名茶,而且贯穿中国传统优质茶产区新安江上游茶区和新兴的优质茶产区武陵山茶区。众所周知,以安徽省祁门县、歙县、屯溪和江西婺源、浙江开化、淳安为代表的新安江上游三角洲,以生产祁红、屯绿、婺源、遂绿而蜚声中外,其中祁阳红茶以条索紧秀,色泽有“宝光”,内质香气蜜香之中蕴有兰花香,称为祁阳香,滋味醇厚,回味隽永而列为世界高香茶之一,誉为“王子茶”。而这区域的炒青绿茶品质上条索紧结,匀整重实。色泽绿润起霜,内质香气高鲜持久,带熟板栗香,滋味浓厚爽口,是我国出口和内销的优质大茶产品,历来深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以前有众多专家已有定论,在这里不多赘述。而武陵山区作为优质茶区崛起是近年才得以显现,还不为人们广泛认知。武陵山优质茶区概念由茶叶研究员黄仲先先生所提出,笔者十分赞成,在这里略作介绍:
武陵山位于北纬30°左右,绵延湘、鄂、渝、黔四省市,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武陵山是褶皱山,长度420公里,一般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最高峰为贵州的凤凰山,海拔2570米,山脉东西走向,呈岩溶地貌发育,主峰在贵州铜仁地区的梵净山。它主要包括湖南湘西自治区的吉首市、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张家界的武陵源区、永定区、慈利、桑植两县以及常德市的石门市、怀化市的沅陵县;湖北省的恩施州所辖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宜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和五峰县;重庆市的酉阳县、秀山县、彭水县、石柱县;贵州的铜仁、万山、玉屏、松桃、印江、沿河、思南、江口、德江等计有40多个市、县、自治县等。生活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和汉族。武陵山区多崇山峻岭,交通不便,经济尚欠发达,产茶历史悠久,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茶叶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湖南石门、古丈、沅陵县,湖北鹤峰县、利川市、五峰县,重庆市的容昌县等一批新兴市县为代表优质茶叶产区的涌现,使这一地区的茶叶年产量已达到8万吨以上品质优异的绿茶、红茶集中产区。武陵山茶区生产的绿茶,工艺上采用烘滚为主,其品质外形紧实挺直,色泽苍绿光润,香气高鲜持久,多数有熟板栗香,汤色微黄明亮,滋味浓醇爽口,有收敛性。著名花茶生产厂家长沙茶厂以武陵山茶区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猴王牌”茉莉花茶以持久的花香,醇爽的滋味深得东北、华北和西北人民所喜爱,成为中国茶叶第一品牌。近几年我公司以武陵山绿茶生产的“沙漠之舟”品牌的珍眉茶小包装,出口到欧洲和非洲,当地消费者从试饮到接受,进而到钟爱,有些人甚至非我公司“沙漠之舟”不买,形成了逐步增长的稳固的消费群体。笔者在北部非洲进行市场考察时就遇到一位年轻男子,自喝了“沙漠之舟”珍眉茶后,不再饮别的品牌了,刚好在我们去的时候,因运输原因,“沙漠之舟”在当地断档了,听说我们来了,他从800多公里外专程开车过来对我们的品质表示赞赏,并进言:,一是要求稳定供应,不要断档;二是建议保持品质;坚持不懈,必有成效。事实上,通过几年的努力,“沙漠之舟”珍眉茶小包装成为部分消费国销售量第一的中国名牌。在内销市场上,武陵山区所产绿茶,因其香高味醇的品质,也大有取代别的地区茶叶之势,市场份额日益扩大。说明武陵山区的茶叶,适合很多消费者的口味,确有过硬的品质。
3、 品质特征
该地区的茶叶品质有以下几大特点,第一,外形秀美。茶叶芽叶粗细适中,鲜叶在加工过程中可塑性强,适合各种造型,因而在外形上千姿百态,百花齐放。西湖龙井、老竹大方的扁削型;平水珠茶的状似墨绿珍珠的圆珠型,有“南京雨花茶”和湖北五峰“采花毛尖”的针型,有“君山银针”宝剑型,还有叶缘微翘,色泽宝绿的瓜片型等等不一而足。普通炒青绿茶也条索紧结圆直,祁门红茶更是以外形条索细秀,色泽带宝光而独步世界红茶之林。第二,以香气见长。无论是祁门红茶的蜜香还是君山银针的毫香,或者是黄山毛峰的嫩香以及新安江上游茶区和武陵山茶区炒青绿茶的栗香…,林林总总,大多数都香高持久;第三,滋味上浓淡适中,浓而不苦,醇而有味。较之高纬度茶区茶叶要浓,较之低纬度地区茶叶要醇,适合大多数人的口味。
笔者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般认为优质红茶产自低纬度地区,但有世界四大红茶名茶之称的祁阳红茶,阿萨姻红茶,大吉岭红茶和锡兰高地红茶,祁阳红茶产自北纬30°线上,后三种均生产在北纬27°左右喜马拉雅南侧的印度,锡兰靠近中国边境地区,其滋味浓烈的阿萨姻茶,有茶中香槟之称的大吉岭茶,有兰铃芳香的锡兰高地茶在品质上确实各领风骚,想必与这一地区独特的高山气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4、独特的地质地貌是形成茶叶品质优异的基础
按照板块理论,地球是由地质板块组成,分别是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北美洲板块、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北极洲板块,七大板块中有六大板块的缝合交接线,就在北纬30°附近,板块在地质时期漂移过程中,有的俯冲、有的被抬升,加上火山冰川作用,演变成了北纬30度地区高山深谷,沧海桑田。其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相挤造就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造就了黄山、庐山、张家界等千奇百态的地貌,也造就了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的形成。其中磷、锌、硒等元素和土壤富含有机质对茶叶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武陵山地区就是富硒茶主要产地。地貌的多样性,为茶叶品种的多样性创造了条件。茶叶研究证明,茶区的海拔高度对茶叶品质尤其是香气形成,有着密切关系,海拔升高,对形成茶叶香气有利,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前面所述两大优质茶区就是在山区。
5、 适宜的气候条件是优质品质形成的关键
北纬30°这条温度带处于亚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地带,是适合大多数动、植物生活、生长的生物带,气候温和,降水相对比较丰沛,也适宜茶树生长。以武陵山茶区的湖北省利川市为例,因海拔高度不同,气候差异明显,为典型的山地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云多雾大,日照较少,雨量充沛,空气潮湿。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带,四季分别,年平均气温16.7℃,年降雨量1300毫米至1600毫米,日照1409小时。海拔800米至1200米的次高山地带,春迟秋早,潮湿多雨,日照偏低,年平均气温12.3℃,年降雨量1200至1400毫米,日照时数1298小时。1200米以上高山地带,气候寒冷,已不适宜茶树生长了。
一般认为,纬度南移,气温增高,茶树茶叶增大,茶叶中内含物增加,以LEGCG为代表的复杂儿茶素增加,茶叶中多酚类与氨基酸比例增大,茶叶品质外形粗大,内质滋味浓烈而苦涩,反之,随着纬度的降低,气温下降,茶树芽叶缩小,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均减少,酚氨比下降,茶叶外形细小,滋味偏淡。而北纬30°地带气温适宜,能兼顾外形和内质,酚氨比在10左右,被认为是优质绿茶的理想条件。
6、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品质的保证
北纬30°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地质变化,造就了生物种样,位于这一纬度的神农架和卧龙山、壶瓶山自然保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甚至有“生物基因库”之称。大熊猫和水杉更被称为动、植物活化石被神奇地保存下来。以新安江上游和武陵山为代表的茶叶产区相对来说,生态环境破坏也较少,森林保护良好,植被丰富,土壤肥沃,茶树抗病、抗虫能力较强,鸟类、蜘蛛等茶树虫害的天敌较多,茶园中生物自身调节功能比较健全,只要合理培管,加以生物防治,一般不会发生大的病虫害。是中国主要的无公害和有机茶产区。茶叶中农残留量普遍低。我公司出口有机茶和低农残茶叶就主要产自武陵山生产基地。
北纬30°优质茶叶生产带的发现,对指导我国茶叶生产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茶叶茶区的调整,促进产业化的形成。
我县茶叶生产发展时期是从1970年到1998年,这29年中大部分年份是稳步建园,略有发展。其中发展步伐较大的是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5年至1980年,当时的部分社队从兴办社队企业的角度出发,利用荒山坡地开垦茶园,如新洲的大营盘、马家河的观音台、花桥的中梁子、蒋家堰的长梁子、洛河的塔二湾、锅厂湾、水坪的纪家山、泉溪的太平关、兵营的迷魂阵、天宝的蔡坝等社队茶场;到1980年,面积突破2万亩,产量突破20万斤。第二阶段是从1985年到1998年,随着富民政策的提出,农村农业生产方针的调整,农民看到了发展茶叶生产的出路,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部分乡村在发展茶园上也开始由过去的单一开垦荒山逐步向好地转移,在建园的方式上也开始由过去挖窝点播向开槽换土条播种植转变,先后建成了县河的牛角尖、水坪的前进、梧叶子沟、八宝山、红石岩、春山、中峰的小南沟、大南沟、同胜、土城子、青草坪、石松、龙坝的老王沟、鄂坪的九湾、天宝的张家山等一批乡镇和村办茶场,14个农林特场也都建设了一批茶叶基地。到1998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7000亩,茶叶产量达到了99万多斤,面积、产量分别比基础时期的末年增长2.7倍和9倍,茶叶收入达到3000多万元,成为农村农业发展的骨干项目。
这个时期是从1999年至2006年。1999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茶叶支柱产业的口号,“十五”期间又提出建设茶叶大县的战略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生态茶园建设和有机茶开发为发展方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壮大龙头、依托信息市场,加快发展、集约经营上规模,完善体制、强化管理上产量,精加工、深加工出精品上质量,抓好营销上效益”的指导思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了领导班子和专门办事机构,文件上写茶叶、开会讲茶叶、同基层干部和农民说茶叶,检查工作时看茶叶,组织农业、财政、发改、银行、扶贫等部门扶持资金支持茶叶产业建设,全县上下真抓实干,形成了发展茶叶产业的强大合力。
一是高标准建设茶园
施工前,乡村干部和技术人员一起勘测设计,每亩按333米划线。每年在夏挂秋播后,乡村集中劳力,按照设计线路开槽,然后填草回土,乡、村各自为战,联片建园,实行双行密植条播,8年兴建茶园11.3万。
二是引进良种、良苗
引进良种、良苗,放弃了就地取材、自采本地种子、自行播种的传统作法。8年中共引进福鼎大白茶种800多万斤,并购进无性系茶苗10万多株,加快了茶苗生长发育,提早了采摘时间,提高了产量。
三是开展技术培训
县茶叶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专门安排技术人员,利用有关会议和党校阵地,对茶场生产人员和乡村干部讲授茶叶建园、管理、修剪、施肥、采摘、加工制作和干茶保管等方面的技术。还聘请了华农大的技术人才深入到茶场现场操作,传授技术,茶叶成品质量得到很大提高。龙王垭茶场生产的龙峰、箭茶,梅子垭的梅子贡茶多次获得省奖,部分产品由湖北名茶成为国家名茶,名牌成为品牌。
四是加强茶场的“五大”配套设施建设
做到了办一个茶场盖一栋厂房车间,修通一条公路,架设一条通电线路,配齐一套加工机械设备,修通一条通水渠道。全县共有茶场场房面积66000平方米,其中车间23000平方米,通场公路280公里,通电线路400公里,自来水管道280公里,茶叶加工设备1000多台套。
五是进行了企业改制和营销网点建设
对龙王垭、前进、梅子垭茶场实施企业改制,组建了龙王垭、梅子垭两个茶业有限公司,实行“公司+企业+农户”的模式。改制后公司运转正常,成效显著,茶叶产品销路越来越广,营销网点越来越多,县内外加之省外达到70多个,营销人员130多人,基本实现了直销、经销、代销一条龙。
该县茶叶生产从基础时期开始,经过稳步发展,顺利完成了建设茶叶大县的战略目标,到2006年底,全县茶叶总面积达到了15万亩,比基础时期的末年1969年增长了14倍,比发展时期的末年1998年增长了4倍,茶叶产量突破了200万斤,比基础时期的末年增长了19倍,比发展时期的末年增长了1倍多。全县302个村,有茶园的村301个,基本上是村村有茶,其中300亩以上的村103个,占村总数的34.2%,1000亩以上的村32个,占村总数的10.6%,万亩以上的乡镇5个,占乡镇总数的33%。茶叶产业的发展,给农村经济带来了活力,2006年,全县茶叶综合收入1.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00多元,茶叶产业已成为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点项目。 发展茶园是建设茶叶产业的基础,而强化配套措施搞好跟踪服务,是建设茶叶支柱产业的关键和着眼点。因此,在继续发展茶叶基地的同时,必须在相关配套措施上下功夫。
1、依靠科技进步,抓好技术培训。
引进外地人才和启用本地有技术专长的人才,组成技术队伍,采用举办培训班和实地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为乡镇村组干部、企业人员和茶农培训建园播种技术、茶园管理技术、茶叶的采摘制作技术、成品营销技术等,不断探索科技兴茶、科技制茶的新路子。
2、加强茶园管理。
一是每年进行一次中耕除草,松土保墒,严防茶园荒芜。二是追施有机肥。在肥源不足的情况下,推广草覆盖,在茶行开槽,在槽内填入茅草、禾秆,然后盖土,使之腐烂,增加有机肥效。三是抓住时机修剪茶树。每年秋末冬初对茶树进行一次修剪,使茶树蓄积养分,促进春芽的旺盛生长。四是改造老茶园。50、60年代的一批老茶园,茶树已老化,产量低。对这一部分茶树应有计划的分期分批进行台刈,使之重发新梢,提高产量,为老茶园注入新的活力。
3、发展茶类。
竹溪主要是生产绿茶,乌龙茶生产已开始起步,填补了单一生产绿茶的空白,还需继续扩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在此基础上,还应考察和引进砖茶的生产技术,在利用芽茶的同时利用叶茶发展砖茶,进行边销,实现春茶、夏茶、秋茶一起上,既能扩大茶类,又能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4、加强品牌建设。
扩大公司的辐射面。龙王垭的竹溪龙峰、梅子垭的梅子贡茶已成为两大茶叶品牌,改变了多年有名牌无品牌的局面。今后,一要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利用新茶上市的品尝,年度茶叶的评比,风景旅游区的窗口展示等形式进行宣传,提高知名度。二要扩大辐射面,梅子垭应向南边的泉溪、丰溪、兵营、天宝、桃源、向坝等乡镇辐射,龙王垭向东北边的新洲、县河、水坪、中峰、蒋家堰、龙坝、城关等乡镇辐射。
5.进行了企业改制和营销网点建设
一是要一如既往地咬紧茶叶产业不放松,县茶叶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履行职责,领导小组成员应经常深入茶叶基地、龙头企业,了解和解决茶叶产业发展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在全县形成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乡镇各尽其职,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二是要制定优惠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动茶叶产业再上新台阶。近5年竹溪县新发展茶园6万亩,总面积达到11.5万亩,在全省各县(市)中名列第二。进入采摘期茶园4万亩,年产量123万斤,实现收入4500万元。“龙峰”、“箭茶”、“银桥”等7个精品名牌茶叶产品多次获国际国内金奖,3个品牌获绿色食品认证。“龙王垭”商标成为湖北省茶叶著名商标,龙王垭茶场被确定为“湖北省有机茶示范基地”。以龙王垭茶场为核心,17个中小茶场组成“湖北龙王垭茶业集团”,注册资金1.1亿元,拥有茶园2.2万亩,成为湖北省第一大茶业龙头企业,产品开始销往欧盟和日本。水坪镇被评为湖北省“茶叶十大名乡名镇”。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00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