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桥镇的乡镇概况
车桥古来即为淮安属地,建国前曾为车桥乡,抗战时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曾短暂居此。1945年,车桥设区,后不断变更;1955年时车桥区下辖:陈河镇、芦滩、受河等16个乡镇;1956年,车桥撤区改制为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67年公社成立乡革命委员会;1983年公社改制为乡,设车桥乡人民政府;1985年撤乡建镇,改车桥镇人民政府。至2009年有1个居委会19个村,329个村民联组。车桥镇政府驻地车桥居委会。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兼养殖业,种植业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兼种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玉米、山芋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菜、大豆、花生、蔬菜等;养殖业以养猪、羊、鸡、鸭等禽畜为主,兼有少量水产养殖。
1978年,粮食种植面积3466公顷(均不含复种面积),粮食总产量46880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500公顷(均不含复种面积),总产量470吨,全年经济作物总投入178万元;零星饲养鸡、鸭8300只,生猪4700头,水面利用率较低,养殖面积58公顷,年产量不到5吨,由林业树种主要以刺槐、泡桐、榆树和老关杨等自然生长的杂树为主,生长期长、经济效益低,年木材采伐量3500立方米,农机总动力2520千瓦,其中大型拖拉机21台。
1983年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群众使用化肥量增多,粮食亩产量有所增加,种植面积3437公顷,粮食总产量46400吨;1984年经济作物面积313公顷(均不含复种面积),总产量343吨,在稳定油菜、大豆面积的同时,1998年随着节制闸改造和稻田养殖、废塘、荒水沟、渠等开发综合利用,渔业发展较快,养殖面积达210公顷,平产108.5吨;2000年,高效农业逐步发展,大户集中规模养殖禽畜兴起,生猪饲养类3.7万头,家禽26.4万只;2000年,引进大棚种植27户,租赁土地42公顷建蔬菜大棚,种植大椒;2005年起,兴办芦滩农业生态园20公顷,主要种植广玉兰等名贵花木以及生猪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2007年种植面积3200公顷,粮食总产43200吨,经济作物面积386公顷,种植油菜、大豆和蔬菜,总产量472吨,畜禽养殖以大户饲养为主,家禽饲养达30万只,生猪饲养量4万头,养殖面积168公顷,年产量80吨,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800公顷,栽植成片林17公顷,四旁植树35万株,活立林木管理量达45万立方米,年木材采伐1.2万立方米,有农机总动力8.2万千瓦,手扶拖拉机拥有量达1217台,大中型收割机15台,大型拖拉机36台。 车桥镇,地处淮安之东,距县城约五十华里,东西长约四华里,南北宽约3华里,涧河横贯其间,由西向东,穿镇而过。涧水导源于运河,东至涧河口,流经绿草荡而注入里下河蜿蜒百余里,为车桥水路交通一大动脉。车桥始建于何时,无从稽考。在汉唐时期已初具规模,到唐北宋时期城市建设规模已不亚于当时中等县城规模。
相传镇内在涧河上因架有五座木桥,如“车”字五横,涧水流经其下,如“车”字中间一竖,因象形而取名“车桥”抗日战争前,全镇计有居民一千二百余户,约六千多人口。水陆交通便利,市场繁荣,诸如商店、粮行、米厂、油坊、木厂、酿酒、制烟、织布、缫丝以及各种手工业应有尽有,素有江北“小上海”和“小南京”之称。方圆数百里之内,前来车桥古镇购销货物的商旅顾客有如云集。每天从早到午,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周围农村,盛产米麦;加之西濒大运河,南近宝应湖,东临射阳、安丰一带湖荡,水产甚多,誉为鱼米之乡,位居淮安八大镇之首。
车桥镇四周筑有土圩,高三丈许,外有濠河,阔约五丈-十丈。周围有四门,各门分别题有“东寰瀛海”、“西临长淮”、“南映邗江”、“北观大河”的匾额。另有小东门、小北门两处。前人垒土筑圩,无非是为了防御匪患,壮观气势。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1师兼苏中军区所属部队在江苏省淮安县东南车桥地区(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车桥镇),对日伪军进行的进攻战役,史称“车桥战役”。 车桥古城原有“五桥”、“十三庵”、“一百零八巷”之说。所谓“五桥”即以镇为中心由西向东横跨在涧河之上的五座桥梁:
一桥名“寿福桥”.
二桥名“富福桥”(通称“老桥”),在大街北首,扼南北交通要冲.
三桥名“德福桥”.
四桥名“康福桥”.
五桥名“孝福桥”.
每座桥两头都建有牌楼,均早毁坏。桥呈拱形均系木质结构,桥下通船,足见桥身之高。
十三庵是:
一、都天庙:庙址位于古镇涧河之南 东圩根(即今粮库所在地)。大殿建筑宏伟,气象巍峨,内供都天大帝神像。都天大帝相传是唐代开元进士张巡,安史之乱时,坚守睢阳,至死不屈,后人仰其忠义,各地均立庙奉祀。旁有两配像,一为雷万春,一为南霁云,都是张巡麾下同时死难的步将。庙前有一大广场,南面有大戏台一座,飞檐画栋,极其壮观。台上可容百人,每年都要演出若干次大戏(即京剧)。看戏不要钱,由商会筹款各店公摊。
二、龙王庙:庙址位于涧河南岸五桥头,门临涧河,庙后紧接都天庙(今粮库前门处〕。内供龙王像,平时香火冷落,只有在干旱年头,镇民为了求降甘霖,纷纷前来烧香敬神。
三、兜率院:又称大庵,在五桥涧河北岸(今车桥卫生院所在地)。殿字建筑较都天庙尤为雄伟,前殿塑立韦陀像,大殿供巨大的弥勒佛像一尊,袒胸露腹,趺坐殿上,笑容可掬。佛座上方,有一横匾上书“唯我独尊”;两旁有楹联一副,据说是安丰梁化南所撰,文日:“这膝下一具空囊,果包得古往今来,曷不略为解开?好让大家看看;那目前半杆小杖,难撑住上天下地,莫若早些放倒,何必一味呵呵。”佛像系以纯金叶贴成,色泽历久不褪。佛殿两旁,塑有十八尊罗汉像,神采各异,形态逼真,都是彩金装饰,雕塑的艺术精湛。庭前院中,有银杏树两棵,高达五丈余,粗可两人合抱,树上银杏累累。据说此树已有二百多年历史。院外东侧,有古槐一株,树身斜立而中空,穴内能藏儿童三四人,盘根错节,虬枝横披,外围四五人方可合抱,蔚为壮观。院后荒草丛中有石幢十数座,均系以前院僧圆寂后埋骨之所。据碑文记载,此院建于明代。可惜由于常年驻军,殿宇早已圯毁。
四、延寿庵:庵址在东圩外熊坝口,供奉什么神只不详。
五、文昌宫:宫址在大东门外半里许,内供文昌帝君像,有平屋十数椽。旧时,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塾师即率领学生前来祭祀。
六,关帝庙:庙址在一桥涧河北岸西首,正殿奉关帝像,赤面长髯,仪态威严,两旁配祀关平、周仓像。殿前有横联一副,系清道光年间本镇解元潘四农先生撰书:“至大至刚以直;配天配地无疆。”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相传是关帝诞辰,举行庙会。这一天明烛辉煌,檀香缭绕,极其庄严肃穆。镇民拈香参拜之后,主持僧即于东西厢置酒面招待,多达十余桌,其费用都由各与会者摊认。
七、吕祖殿。殿址在关帝庙后院。民国二年土匪抢劫公兴当典时,在与驻军对峙中,被纵火焚毁,迄未修复。
八、隆瑞庵:庵址在大东门内(原区公所旧址)据说为鲍氏家庵?。
九、放生庵:庵址位于圩外东南角,有小桥可通,庵门有匾曰“古放生庵”。大门楼上有魁星阁,供一手擎巨大毛笔的魁星神像。庵内除正殿外,东西两面各有厢房。当时“礼教”(封建帮会的一种)徒众经常在此设坛布道,教育徒众禁吃烟酒,破戒者谓之“反礼”。
十、通济庵:庵址在南圩门外大路东侧,庵内房屋不多,仅有住持老僧一人,法名悟根。平时并无香火佛事,庙房多租给别人作囤粮堆物之用。
十一、真武庙:庙址在北圩门内侧,又称北极庵(现为车桥小商品市场)。神像早已圮毁,内仅空房数间,久无香火,用作地方公产。
十二、贞节祠:祠址在西圩内(车桥中心小学东隔壁)。祠内均系带发修行的孤寡妇女,故名“贞节祠”。
十三、太平庵(城隍庙/太平禅寺):庵址在西圩门外涧河南岸,约二里多路,庙内供祀城隍神,通称“城隍庙”,之古到今的战火把车桥镇搞的现在是既无“城”又无“隍”,所以改名“太平庵”。庵宇前后两进,前进正殿供城隍像,两旁偏殿塑牛头马面等鬼判像;后进为城隍内宅。庙内香火极盛,四时不断。住持昌静常率领僧众为人家“放焰口”、“打醮”。庙后有土丘两座俗称“凤凰堆”。
一百零八巷:
所谓一百零八巷,并非事实,而是约数,极言街巷之多甚至更多。
古镇上主要街道,首推“车桥大街”。南北长约一华里,街两头有圈门,上有更楼,夜间有人看守。南圈门上镌:“同遵古道”;北圈门上刻;“永庆升平”各四个大字。街道两旁路面整洁,市容壮观,可以说是古代版的车桥古镇的CBD商业金融中心。
其次为当铺巷,位于车桥大街之东,商业亦颇兴盛。巷内曾开设过“公兴当典”。这家当典在民国二年六月二十二日因遭匪徒洗劫后关闭,匪首刘登搂被捕伏法。该巷又名“甘棠里”,邵氏宗族多聚居于此,“甘棠”为邵氏堂名,因此取名。
大街向南称“南街”,大街以北过老桥至北极庵称“北巷”,粮食业多集中于此。大街两头包括河南河北两岸的东西街道,分称“东街”、“西街”。这几条街道居民以经营服务性行业及手工业居多。
5月20日至22日,中山市委书记赖泽华率中山代表团到上海市,其中一个行程值得关注:参加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及相关活动。
这不是普通的交流活动。中山代表团花博会此行,背后是一座南方小城申办国家级盛会的行动:为2025年的第十一届中国花博会而来。
一个南方小城,何以撑起国家级的“花木之盛”?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从三个“碰撞”说起。
44名科技特派员与花木大镇的碰撞
一场国家级花事盛会,背后是地方经济实力、区域产业基础、城市花木文化的综合体现。近年来,产业基础逐渐厚实的中山,已经低调地立起了湾区花木之城的名片。
村里来了农村科技特派员,这是去年“中国花木之乡”中山市横栏镇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
提及花木产业,横栏镇在中山,乃至在湾区都是“实力担当”。目前,横栏全镇共有花木经营面积约3万亩,其中连片面积超过1万亩。
经过多年发展,横栏花木基地已由传统种植转型为兼种植、销售、展示于一体的大型花木产销中心,产业链配套齐全,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绿化苗木集散地,拥有花木场2600多个。可以说,横栏以一镇之力,推动着中山花木产业的发展。
2020年,横栏镇在花木产业链的延展上,创造了多个“首个”“首次”。去年10月29日-11月1日,“大美中华·锦绣湾区”2020中国(中山)花木产业大会在横栏成功举办,创下两个“历年之最”——参展企业数量为历年之最,交易额为历年之最。借由产业大会的影响力,横栏花木产业开始走向更大舞台、更高层次。
去年,“大美中华·锦绣湾区”2020中国(中山)花木产业大会在横栏成功举办。
也是在这一年,广东省科技厅将横栏镇作为农村科技特派员重点支持单位,首次将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挂点到村一级。在首批44名特派员中,有博士研究生32名,具有副教授或副研究员以上职称23人,含括花木新品种研发、种养病虫害防治、生产垃圾循环再生利用等领域,精准对应横栏特色产业链的20个科研项目,将给10个村的农企、农户送来农业现代化这条“金扁担”。同时,横栏也在去年创建了全市首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这也是该省级园区首次落户乡镇。
全省首个镇级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条“金扁担”,更是花木产业蝶变的钥匙。它代表了横栏花木产业面向未来的更高视野、更大野心。
去年,横栏镇还签订了全省首个院镇乡村振兴全方位合作协议。横栏镇政府和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结对,在全省率先以院镇合作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在产业、规划、人才、科技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目前,双方正重点围绕建设五沙、六沙村连片乡村振兴示范点和花木线上交易平台等项目进行深入对接。
伟人故里与花木文化的碰撞
千年香山史是一部花的历史。
“地多神仙花卉”的中山,自古以来就有举办大型菊花会的传统,花木文化基因厚植。也正是在这片土地上走出的一代伟人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每年3月12日定为植树节,正是为了纪念一贯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
中山因花而生、因花而美、因花而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中山就对标参考国外先进国家建设花园城市,辖区内公园密布,城市主干道、道路、居民区等花木簇拥,_杜鹃和异木棉花竞相绽,先后获得全球人居领域的最高奖项———“联合国人居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
花木文化在中山结出了产业硕果。目前,中山拥有横栏镇、小榄镇、古镇镇三个“中国花木之乡”,已建成西北部、东北部和古神公路百里绿色园艺长廊片区,本地花木种植面积约12万亩,全市共有花木企业8435家,其中3000多家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入驻企业,拥有上百万亩的生产面积和花木资源。
产业基础带动了资源要素的集聚。一大批高素质花卉人才在中山就业创业,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等高校院的高端科研力量在这里集聚迸发。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努力,中山花卉从一种特色文化,发展成为一个产业、一个地标。
从产业化走向品牌化,随着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深茂铁路、南沙港铁路、广州地铁18号线南延中山段加快建设,深中通道2024年开通,中山花卉产业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湾区未来与花卉盛会的碰撞
作为我国花卉领域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影响最广的国家级花事盛会,中国花卉博览会集中展示我国花卉产业发展丰硕成果,反映中国源远流长的花卉文化,融观赏性、艺术性、专业性、商业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内容丰富,影响广泛,被誉为中国花卉届的“奥林匹克”。
对于中山而言,承办一场大型的国家盛会,将推动中山在“湾区时代”和“大桥时代”的高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全方面提升,加速打造“湾区枢纽、精品中山”,迈向更加现代、开放、繁荣的国际化城市。
事实上,凭借深厚的花木产业发展基础和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这一显著的区位优势,近年来,中山已成为我国亚热带、热带最大的全部现代容器化和设施化的花卉苗木集散地和仓储式交易市场。
2025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之年。届时,深中通道业已通车,粤港澳大湾区完成近期建设目标,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展望未来,中山依托大湾区的区位、交通、贸易、人才、信息等优势,中山有机会吸引更多国内乃至全球顶尖花卉企业将在这里投资落户、研发创新、对接合作,形成打造品牌、制定标准、输出模式的中国“花谷”。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00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