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淮河是一条怎样的河?

淮河在古代是中国的“四渎”之一。古人看重四渎,关键在于四渎对于华夏文明的发展起着比其他河流更为重要的作用。淮河流域文明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淮河是一条怎样的河?

在蚌埠涂山一带,自古而今流传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等古史传说,文献《左传》《史记》等也记录了“禹会诸侯于涂山”“夏之兴焉以涂山”等历史事件。

黄河有河伯,长江有奇相,济水有仙姑,淮河水神则为无支祁。无支祁神话与大禹治水的传说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传无支祁曾被大禹锁在龟山(在今盱眙境内)之下。故乡淮安的明代大文学家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其中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就取材于无支祁。

文章2

[2]无支祁铁像(宋代)

除了神话传说,淮河因其重大的军事和政治意义,在南北分裂时期成为屏蔽东南的“水上长城”,可称为战神祭坛之地,诞生了无数英雄人物。

文章3

[3]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淝水之战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200余次战役,发生在淮河流域的就要占去1/4。抗日战争中的台儿庄战役、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也发生于此。

梁启超曾说;“淮河流域阳开阴合,为我国数千年来政治史的中心,其代产英雄,龙跳虎卧,为吾国人物史的代表。”淮河人民敢为天下先的革新精神,自拉开了中国历史上农民大起义序幕的大泽乡起义至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序幕的小岗村“包产到户”代代相传。

l 说不清楚的下游

历史上的淮河与长江、黄河一样,有独立的出海口。自1194年黄河夺淮,淮河入海水道不断受到侵蚀,淮河开始与黄河共用入海水道;1851年淮河被迫南下入长江;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由山东入海,结束了长达700余年的夺淮历史,淮河也从此失去了独立的入海通道,行至三江营后携长江入海。

黄河长期夺淮,使得淮河下游河道阻滞淤高,变成了悬于地上的“废黄河”(黄河故道),也成为了淮河干流与沂沭泗水系的分水岭。

文章4

[4]废黄河是黄河夺泗入淮而形成的一条高水河道,黄河北流后为淮河水系

尾闾不畅导致淮河流域灾害频仍,也影响了长江下游的安全和发展。1951年苏北灌溉总渠开挖,历时6个月完工,它是一条从洪泽湖至黄海、以灌溉为主结合排洪的干渠。1998年淮河入海水道开挖,2003年滨海枢纽通水。从此,淮河有了独立的排水入海通道,防洪、灌溉能力得到提升。它同苏北灌溉总渠平行,紧靠其北侧,形成二河三堤的基本格局。

文章5

[5]亚洲第一水上立交——淮安水利枢纽(位于京杭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交汇处)

自此,淮河自洪泽湖以下一分为三,入江水道借长江下游注入东海,与其说是淮河的下游,不如说是长江的一条支流;苏北灌溉总渠流量有限,重在灌溉,难以称得上为下游;入海水道可以说是淮河独立的通道,但它重在抗险防洪,在平常的日子里水量远不及入江水道。因此,终究难以说清何为下游,淮河就是一条既有下游又没有下游的河。

值得一提的是,黄河长期夺淮也使得淮河流域的面积不断扩大:一是黄河夺淮大大推动了苏北海岸线的东扩;二是黄河下游两岸金堤连绵,没有支流注入,本属于黄河流域的部分土地就归入淮河流域了。如此一来,这是否算是夺了黄河的流域呢?

l 不同于秦岭的南北分界线

淮河、秦岭一线历来是我国公认的天然分界线,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然而,秦岭、淮河之南北分界的意义其实不尽一致。

洪泽湖有什么神秘的地方?

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并称“四渎”,这是我国古代四条拥有独自入海口的河流,“两条龙”长江、黄河自不必说,气势雄浑,一路浩荡入海所向披靡。而淮河和济水则比较悲催,被任性的黄河随时摆布,济水距离黄河太近,被侵了河道,已经消失。淮河的境况相对好点儿,只是一度被黄河夺了入海口。

淮河,古称淮水,是我国七大水系之一,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约1000公里。从源头至信阳市淮滨县洪河口以上为淮河上游,长360公里。洪河口以下至洪泽湖出口中渡为淮河中游,长490公里。中渡以下至三江营(江苏扬州市江都区东南大江北岸)为淮河下游,长150公里。

淮河之所以成为四渎之一,主要因为其流域非常广,介于长江、黄河之间,地跨豫、鄂、皖、苏、鲁五省,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另外,淮河的重要性也体现在它是我国中东部地区南北地理分界线,中原王朝一旦出现南北对峙的情况下,淮河也成了南北势力的对峙线,如北魏与南朝齐,金与南宋等莫不如此。守江必守淮,这是古人用生命和鲜血总结出来的,也是为世人所公认的。

就是这么一条重要的河流,历史上却屡次被黄河侵夺河道,造成整个淮河下游地区的水系紊乱,灾害频发。1128年,金兵南侵,东京(开封)留守企图决黄河,以水代兵阻止金兵南下,宋将杜充掘滑州黄河堤防,黄河改道南流。黄河改道后,入淮通道漂浮不定,或泗水、或涡水、或颍水……整个淮河流域被搅得一团糟。宋金对峙时,整天忙着打仗,金国根本就不关心修堤治水的事,1194年黄河在阳武(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决口,黄河夺泗入淮,霸占了淮河下游入海水道。生命总会自己找到出路,河流也一样。淮河被夺入海水道后,被迫从洪泽湖南下,在江苏扬州汇入长江,借道长江入海。

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今河南兰考县境内东坝头附近)决口北流,在山东东营入渤海。黄河这次改道后,长达700多年的黄河夺淮历史宣告结束。原来那段被侵占的淮河入海河道因为泥沙淤积,成了地上悬河,时断时续,我们称之“废黄河”,也叫黄河故道。

黄河任性夺淮,挥一挥衣袖又走了,却留下一个烂摊子。据相关数据统计,从16世纪至新中国初期的450年中,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94次,水灾非常严重。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治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如今淮河拥有五条河道可以入海。

第一条:入江水道

从洪泽湖三河闸(位于淮安市洪泽区蒋坝镇南)流出,向东南流至高邮湖、邵泊湖,南下至扬州三江营汇入长江,一起流入大海。入江水道长约158公里,设计泄洪能力为12000立方米每秒,是淮河水下泄的最大通道,可将淮河上中游70%以上的洪水汇入长江。

第二条:苏北灌溉总渠

从洪泽湖东边的高良涧闸(位于淮安市洪泽区高良涧镇)流出,向东流经淮安市洪泽区、淮安市淮安区、盐城市阜宁县、盐城市滨海县、盐城市射阳县,在扁担港入海,全长约168公里,泄洪能力为800立方米每秒。

第三条:淮河入海水道

在苏北灌溉总渠高良涧闸的北边,紧挨着的不远处就是洪泽湖二河闸,在二河闸东北约三公里处,二河水分两流两处,一处向北,一处经过二河新闸流入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的淮河入海水道。淮河入海水道是泄洪备用水道,位于苏北灌溉总渠北边,也是在扁担港入海,全长162.3公里。

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设计泄洪能力227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强迫行洪)2890立方米每秒,2006年已经全面建成通过验收。入海水道的建成,具有特殊意义,标志着淮河终于有了自己独立的入海水道。二期工程设计泄洪能力将达到700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7920立方米每秒,先期工程已于2019年展开。

第四条:淮沭新河-新沂河

这条水道是淮水北调,分淮入沂工程,洪泽湖水自二河闸流出后,沿二河向东北方向流去,在淮安市淮阴区杨庄分流成四股,一股流入里运河,一股入黄河故道,一股入盐河,一股入淮沭河。淮沭河向北流至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后,转向东流入新沂河,再流经灌南、灌云两县至张店北面穿盐河,在燕尾港入海。

第五条:黄河故道

二河在杨庄有一股流入黄河故道,经淮安市淮阴区、过涟水县南,滨海县北,由响水县套子口(废黄河口)入黄海。虽然黄河故道也能排水入海,但是杨庄以下废黄河排洪能力只占现有入江、入海总泄量的2%左右,且河床淤积严重。如果要改造废黄河河道,以便扩大泄水能力,工程成本太高,一般情况下不再用来行洪,只做排灌河道。

图-淮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与京杭大运河在淮安交汇

目前这几条入海河道泄洪能力总体上可抵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完工后,整体的防洪标准能提高到三百年一遇,淮河流域的防洪能力将得到极大加强。

洪泽湖,我国第四大淡水湖。在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原为浅水小湖群,古称“富陵湖”,西汉以后称“破釜塘”,隋称“洪泽浦”,唐(618~907年)始名洪泽湖。1128年,黄河南徙经泗水在淮阴以下夺取淮河下游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东潴水,原来的小湖扩大为洪泽湖。明清以来湖水全凭洪泽湖大堤作为屏障,形成“悬湖”。

现洪泽湖正常水位12.5米,面积1597平方千米,容积30.4亿立方米,湖泊长度65千米,平均宽度24.4千米,平均水深1.9米,最深5.5米。汛期或大水年份水位可高到15.5米,面积扩大到3500平方千米。近年加固了洪泽湖大堤,防洪标准提高到16米。湖水主要经由三河泄入高邮湖,再经邵伯湖入里运河,到三江营入长江,是为入江水道。旧时排水不畅,大堤失修,水患严重。1949年以后新建规模宏大的三河闸,整修入江水道,加固洪泽湖大堤。1952年在高良涧以东修建苏北灌溉总渠,长168千米,用以灌溉里下河平原,兼作排洪之用。湖水还可出二河闸经杨庄水利枢纽由中山河(或称新淮河)入海。1958~1960年又增辟淮沭河,由杨庄水利枢纽引洪泽湖水北上,到沭阳入新沂河。目前洪泽湖水共有这四条出路,已兼具泄洪、灌溉、航运、养殖之利。湖区沿岸每年都出现结冰现象,岸冰厚0.03米~0.05米。1969年1月31日强寒潮侵袭时全湖封冻,12天后才解冻,为几十年来所未见。

洪泽湖属中富营养型,洪泽湖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物、氨、酚、总汞。年均水温16.3℃,最高水温在9月,28℃,最低水温在1月,3℃,洪泽湖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只有当北方强冷空气过境时,湖面才出现封冻,至湖心封冻一般发生在寒冷的1~2月。

洪泽湖为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其几何形态极不规则,东北—西南向的拦洪人工石坝,距湖心15千米,其余为天然湖岸,岸线弯曲,岸坡平缓,全源水域由成子湖湾、漂河湖湾、淮河湖湾三大湖湾组成;湖底质为碎屑沉积物;汇入洪泽湖的较大河流有淮河、潆潼河、濉河、徐洪河等。

洪泽湖的主要水源是淮河,淮河是我国自古以来水患最多的河流之一,而淮河水患必然殃及洪泽湖地区。因而洪泽湖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人类与洪水的抗争史,并因此留下诸多美丽的传说。洪泽湖的千年古堤就是历代为治水而建,与都江堰齐名。

洪泽湖的整个形状很像一只昂首展翅欲飞的天鹅。由于洪泽湖发育在冲积平原的洼地上,故湖底浅平,岸坡低缓,湖底高出东部苏北平原4米~8米,成为一个“悬湖”。在治淮以前,洪泽湖汪洋一片,既无固定湖岸,又无一定形状。参照对淮河的治理,对洪泽湖也进行了整治。现在湖区的东部大堤宽50米,全长67千米,几乎全用玄武岩的条石砌成。远远望去,宛如一座横亘在湖边的水上长城。这条长堤不仅保护着下游地区的万顷良田和千百座村镇,而且拦蓄的丰富水源为航运、发电、灌溉提供了便利。

洪泽湖是一个浅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内,最大水深5.5米。湖水的来源,除大气降水外,主要靠河流来水。流注洪泽湖的河流集中在湖的西部,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出湖河道中三河和苏北灌溉总渠是洪泽湖分泄入长江和入海的主要河道。

历史悠久的洪泽湖,给人们留下很多宝贵景点,可供当今的旅游者一饱眼福。现存的主要景点有:万顷碧波、百里长堤、港坞帆樯、奠淮犀牛、泄洪大闸、老君遗踪、龟山晚眺、明陵石刻、临淮观日、墓园春晓、洪泽湖镇水铁牛。

万顷碧波。辽阔的湖面,时而波涛滚滚,大浪排天;时而风平浪静,湖水如镜。极目远眺,白帆点点,南来北往的运输船队,川流不息,左右穿梭的渔船,鱼肥仓满,争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百里长堤。已有1800年历史,是防洪的屏障。宏伟的土堤,壮观的石墙,青翠的绿柳,远远望去宛如一条移游欲飞的巨型青龙。那茂密的林荫,新鲜的空气,清脆的鸟鸣,和煦的湖风,人行其中,犹如步入仙境,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港坞帆樯。洪泽湖汛期水深、风疾、浪大,直接威胁着过往湖中渔民的安全。湖东岸原有蒋坝、高良涧两座避风港。随着水运的发展,1966年加固洪泽湖大堤时,增建九龙湾、夏家桥、周桥三座避风港,1994年又在洪洋湖心建一座避风港,另加三座船闸。这些避风港,四周皆用条石砌成,安全系数较大。船泊其中,在船头仰视,俨如数十仞之城墙;港坞外。浪花飞雪腾湖面,百里狂涛撼大千。出航时,千篙拨得烟霞乱,万里航行捷足先。仔细观看,品味无穷,别有一番景象。

奠淮犀牛。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由河督张鹏翮、采库司张弼安安排铸造,作为镇水之物,安放在洪泽湖大堤险要地段。牛身略小于真牛,腹部有铸渊,距今有300余年。原有9具,今尚存5具。分别存放在三河闸、高良涧和高堰等地的湖堤上。

泄洪大闸。位于洪泽湖东岸的三河、二河、高良,均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造的,承担洪泽湖泄洪重任。闸身雄伟壮观,作用非凡无比。蓄水时,同得火池挂碧夺,烟波浩渺在其中;泄洪时,滔滔巨浪归江海,滚滚狂涛走巨龙。

老君遗踪。洪泽湖南岸,淮河入湖处的老子山,古称丹山,相传老子(李耳)曾在此炼丹,故而得名。山上现有炼丹台、青牛蹄迹和凤凰墩等名胜占迹。游人登山时,能体会到“石上青牛留足迹,炉中红火照仙颜,洞存石镂去崖处,凤起山岗霄汉间”的情景。

龟山晚眺。位于老子山南侧,山形如龟,为历代用兵之地,古称龟山镇。为秦汉以来历史名镇,留有夏禹治水之遗迹。清末仍有寺庙12座,和建筑宏伟的洪泽都司署。清代,龟山为清河县南陲重镇,它扼立于淮河入湖口处,孤峰峙立是淮运分流的天然鱼嘴。

明陵石刻。明祖陵,位于洪泽湖南岸,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三代的陵墓,始建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用了28年时间才完成。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大水后石刻被淹没。1966年,洪泽湖水位枯竭,祖陵的正殿、神路相继露出,石刻雕群经维修后,恢复原来面貌。

临淮观日。临淮头,四面圩堤环抱,像一颗璀璨明珠飘浮在碧波万顷的湖面上。每当黎明之际,站在防洪大堤上,极目东眺,一轮红日从碧波如镜的湖面上冉冉升起,那灿烂朝霞,闪耀金波,捧出即将出浴的金娃,摇晃于水盆之中,此情此景,较之泰山观日有过之而无不及。

墓园春晓。位于洪泽湖西岸的半城镇。没有雪枫墓园,园内安葬着新四军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彭雪枫将军遗体。墓园大门两侧为时任苏皖边区人民政府主席李一氓题写的对联,墓东侧建一座由邓子恢题写的淮北苏皖解放区抗日阵亡烈士纪念塔,环塔有石碑13块,铭刻着抗日烈士英名4079人。园内还有纪念馆,陈列着烈士遗物等革命文物。洪湖之滨,半城之阳,地居高岗,迎湖遏浪,墓隐丹枫,塔耸碧云,花草松柏,四季常青,每当“清明”祭扫,人群络绎不绝,已成为教育后代的革命基地。

洪泽湖镇水铁牛。清康熙年间,洪泽湖大堤建成时,铸九牛二虎一只鸡用以镇水。如今已是虎归森林,鸟飞远去,只有憨厚的铁牛与洪泽湖朝夕相伴,可惜仅存五条,其中两条在蒋坝三河闸管理处,两条在公园和高良涧进水闸,一条在淮阴高堰。铁牛系生铁铸成,除牛角均已残缺以及部分铭文锈蚀外,余则保存较为完好。铁牛身长1.70米,宽0.57米,高0.68米,有厚0.07米的一块铁板与牛身铸为一体,共重约2250公斤(一说重4000公斤)。牛身肩肋处铸有阳文楷书铭文。铭文曰:“惟金克木蛟龙藏,惟土制水龟蛇降,铸犀作镇奠淮扬,永除错垫报吾皇。”

洪泽湖的形成,具有三大原因。其一,地壳断裂形成的凹陷,是洪泽湖形成的自然因素,胚胎始于唐宋以前的小湖群——主要有富陵湖、破釜涧、泥墩湖、万家湖等。

其二,黄河夺淮是形成洪泽湖雏形的又一原因。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决阳武,至梁山泊分南北二支,南支与泗水合,南流入淮,此为黄河改道之始。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由利津入海,黄河夺淮长达近700年之久。由于黄河居高临下,倒灌入淮,黄淮合流,流量增加,水位抬高,将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洼地连成一片,汇聚成湖。

其三,大筑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是洪泽湖完全形成的人为原因,也是决定性原因。因此,洪泽湖被称为人工湖。

洪泽湖上游,进入洪泽湖的主要河道有:淮河、怀洪新河、池河、新汴河、濉河、徐洪河、老汴河、团结河、张福河等。

下游出湖的主要河道有:一、淮河入江水道。全长156千米。上起洪泽湖三河闸,经高邮湖、邵伯湖至扬州市三江营入长江,设计行洪流量12000立方米/秒,1954年8月6日实际最高行洪流量10700立方米/秒。

二、苏北灌溉总渠。全长168千米,西起洪泽湖高良涧进水闸,流经淮安(今楚州)城南与里运河平交,至射阳县六垛扁担港入黄海,设计行洪流量800立方米/秒,1975年7月19日实际最高行洪流量1020立方米/秒。

三、淮沭新河。全长196千米,南起洪泽湖二河闸,经淮阴、沭阳进入新沂河入黄海,设计行洪流量3000立方米/秒,2003年7月11日实际最高行洪流量1320立方米/秒。

四、淮河入海水道。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全长163.5千米,西起洪泽湖二河闸,经清浦、淮安、阜宁、滨海四县(区),至扁担港入黄海。近期设计排洪流量2270立方米/秒,远期设计排洪流量7000立方米/秒。2003年7月5日投入使用,7月14日实际最高排洪流量1820立方米/秒。

洪泽湖水生资源丰富,湖内有鱼类近百种,以鲤、鲫、鳙、青、草、鲢等为主,洪泽湖的螃蟹也是远近驰名的。此外,洪泽湖的水生植物非常著名。芦苇几乎遍布全湖,繁茂处连船只也难以航行。莲藕、芡实、菱角在历史上即素享盛名,曾有“鸡头、菱角半年粮”的说法。

2006年4月5日,洪泽湖湿地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00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