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知道的说一说怎样种植茶树

田间圃地育成的茶苗,移栽适期应选择茶苗地上部休眠期,移栽成活率较高,或应据气候特点,避免在干旱和严寒时进行。长江中下游地区种茶,在秋冬季或早春(11月至次年3月)都可以移栽。移栽时间早一些,有利于茶苗成活,但有的年份冬旱严重,大面积移栽浇水花工多,所以选在春初进行较好,这时温度低,雨水多,茶苗移栽方法栽后浇水数量和次数都可减少。茶苗的移栽先要开好沟,选择无风的阴天起苗定植。实生苗的主根太长,可以剪短一些。扦插苗在取苗前一天要浇湿圃地,以减少茶苗失水和取苗时伤根。从外地调运茶苗,要注意包装与通气,并浇水提高其成活率。茶苗移栽,每丛要用符合规格、生长基本一致的茶苗2~3株时进行种植,不符合规格的茶苗,在苗圃地归并抚育,待次年后取用。茶根在土中力求舒展,然后覆土踩紧,防止上紧下松,让泥土与茶根密切结合。移栽后若连续晴天,一般隔3~5天浇水一次,每次浇水要浇透,使根部土壤全部湿润,在种植最后覆土时,应使茶行两边盖土略高,使种植线形成凹形,这样有利于再次浇水时,水分集中,不致流失。

知道的说一说怎样种植茶树

茶树种植示意图

现在,随着人们对茶叶需求的增加,近年来,在茶园面积上,每年都呈现上升的趋势,茶园成为了农民的“聚宝盆”,成为山区得“绿色银行”。茶园是由许多茶树个体组合而构成的群体,群体中每一个体都占有一定空间和土壤营养面积。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中,如果种植的株数太少,也就是茶树种植过于稀疏,只考虑到充分满足茶树个体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体的生产力,就不能有效利用养分和光能,茶园群体的生产力不可能提高。反之,如果单位面积内种植的茶株数过多,也就是茶树种植过密,个体生长条件得不到保证,也会导致茶树生育受到抑制,群体生产力过早衰退。

因此,茶园群体和个体之间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一般来说,当环境条件不能满足要求时,两者的矛盾便突出了。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均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在高温烈日的气候条件下,若茶园种植密度过高,因茶树蒸腾作用旺盛,耗水量大,土壤缺水,空气相对湿度也低,则水湿条件不能满足茶树生命活动的需要,常引起群体与个体间矛盾的激化,轻者茶芽萌发受到抑制,造成荼叶减产;重者枝叶枯焦,甚至造成植株枯死,最后不能获得持续稳产高产。因此,必须合理密植。

所谓合理密植,指在单位面积内合理地安排茶树的株数和种植方式。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行株距,即排列方式;二是每丛定苗的株数。从国内各地高产茶园的种植密度和产量的情况可知:

1)华南茶区一般种植大叶种,如广东红星茶场、中龙茶场,种植的均为云南大叶茶,种植密度为行距一般为150~166cm,株距为45~50cm,每亩1000株以下。

2)江南、江北和西南部分茶区大都采用单条种植,种植密度行距基本上在150~165cm,丛距25~33cm,每丛定苗2~3株,每亩2500-7000,这种行间宽、株间密的种植方式,使茶树组成了个比较合理的群体结构,促进茶树幼年和壮年的生长,有效地延长稳产高产的年限。许多高产单位的经验证明,在选用良种和搞好茶园基本建设的基础上,加强肥、采、剪等技术管理,能提早成园,并获得高产稳产,4~5年生亩产干茶100-150kg,10年左右的亩产300~350kg,其稳产高产的年限可持续20年以上。

3)近年来,贵州、浙江、四川等地开展了多条栽试验,采取苗圃式的宽畦多行式布置茶树,把单位面积内的种植密度提高至16400~3000株/亩,在幼年期加强管理,2~3年内亩产干茶50150kg,4~5年亩产干茶可达250kg以上。多条栽茶园具有成园快投产早、早期经济效益高等优点,但是,随着年限的持续,常导致茶树个体生长的削弱,后期产量下降,茶树可能出现早衰。

综上所述,从各地种植密度试验和国内高产荼园的现行种植密度来看,合理密植是重要增产条件之一,然而又不是唯一的条件。在同一条件下,茶叶产量虽然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不是按比例而增加的,如果种植密度超过一定限度,其增产效应就不明显,甚至有下降的趋势。不同类型的茶树品种,由于分枝习性、树姿、树势等的差别,其种植密度也应有所不同。

乔木型的云南大叶茶,其行、丛距要适当放宽,行距应放宽至1.8m,丛距40cm左右;灌木型的中、小叶种,行、丛距以1.5m×0.3m,每丛定苗2~3株为宜。分枝角度小的半开展型茶树,其行、丛距还可适当缩小。不同地势、土壤和管理水平的茶园,其种植密度也应有所不同。

坡度小、土层深厚肥沃、结构良好的土壤、管理水平较高的茶园,其行、丛距以1.5m×0.3m为宜,并适当地增加每穴种植株数;反之,坡度较大、土层浅薄、土质结构较差、管理水平又不高的茶园,行、丛距应酌情缩小。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14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