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合理灌溉的依据是什么?
灌溉必须做到适时适量。灌溉时间和灌溉量主要决定于树种的生物学特性、苗木的生长发育时期和圃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等。
1.树种的生物学特性:
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对土壤水分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如培育杨、柳、泡桐、落叶松、水杉等树种播种苗时,由于幼苗细嫩,根系发育较慢,要求比较湿润的土壤,灌溉次数应多些;而榆树、刺槐、槭树等树种的幼苗比较耐旱,需水中等,灌溉次数可适当少些;栎类、核桃、山杏等树种,幼苗根系分布较深,需水较少,可尽量少灌溉。
2.苗木生长发育特点:
同一树种苗木各生长时期的特点不同,灌溉次数和一次灌水量也各不相同。
(1)出苗期:播种苗在出苗期,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都需要一定的水分条件。此时根系分布很浅(约0~10厘米),为了防止根系分布层过于干燥,对于小粒种子,需水较多的树种,灌溉宜少量多次,最好采用喷灌;对大中粒种子,需水较少的树种,最好是播前灌足底水,播后在不影响发芽的情况下,尽量不灌,以免降低地温,并造成底土板结。
(2)幼苗生长初期:苗木地上部分和根系开始生长,幼根长出侧根,开始形成根系,但分布比较浅(约15~20厘米),灌溉量可适当控制,灌溉次数可相应减少,以促进根系生长。
(3)苗木速生期:苗木生长速度最快,需水量最多,而且气温高,主要根系分布较深(约30厘米左右)。这一时期灌溉的深度最深,用水量最大,可采取少次多量,一次灌透的方法,充分满足苗木迅速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4)苗木生长后期:这一时期为防止贪青徒长,促进苗木充分木质化,安全越冬,应停止灌溉。
灌溉必须及时,不能在苗木因缺水而出现萎蔫时再灌溉。确定灌溉时间的可靠方法是测定土壤的含水量。
确定每次灌溉量的原则是:保证苗木根系分布层处于湿润状态,即灌水的深度应达到主要根系分布层以下。因此,必须了解各树种的苗木在不同时期根系分布的深度,以便确定灌溉时需要湿润的土层深度。所谓土壤处于湿润状态,是指土壤湿度始终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
3.苗圃地气候条件:
在天气干旱、土壤水分缺乏的情况下,灌溉的次数应多些,灌溉量可大些;晴朗多风时,间隔期要短;在无风多云,空气湿度大时,间隔期可适当延长。
4.土壤物理性能:
土壤的物理性能不同,灌溉次数和一次灌水量应有所不同。沙土宜量少次多,而黏土宜次少量大。
1.地面灌溉
高床和垄式作业区,可由灌溉渠把水引入步道或垄沟里,水从侧面渗入床内或垄中。其优点是灌溉后土壤仍具有良好的通气性,可以减少松土的次数,也比较省工,但耗水量太大,苗床宽的会产生灌水不均的现象。
低床或大田式育苗区,可由灌溉渠把水直接引入低床或畦面,水布满床面或畦面而逐渐深入土壤之中,这是漫灌。此法灌水时比较方便,但应注意水流速度要慢,以免冲倒或淹没苗木。灌溉后土壤易板结,通气不良,要增加松土次数?比较费工。
2.喷灌和滴灌
喷灌一般适用于大苗灌溉,滴灌适用于苗床灌溉,都是比较先进的灌溉方式。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16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