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药残留的危害
毒性危害:兽药如果长期残留在动物的体内,当动物被人宰杀食用后,其残留的药物会随之进入人体,如果浓度到达一定程度就会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过敏反应:牛奶类食品中残留的青霉素类、四环素类等抗生素会容易让人体产生过敏反应,尤其是易感体质,轻则出现皮肤瘙痒和荨麻疹,重则引起急性血管性水肿和休克,甚至死亡。
一、兽药残留的危害
1、毒性危害
兽药如果长期残留在动物的体内,当达到一定浓度后,动物被人宰杀食用,其残留的药物会随之进入人体,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
2、过敏反应
牛奶类食品中的四环素类、青霉素类和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残留,会引起易感人体产生过敏反应(青霉素类残留还会引起变态反应),重者会引起急性血管性水肿和休克,甚至死亡,轻者出现皮肤瘙痒和荨麻疹。
3、三致危害
三致为致癌、致畸、致突变,一些药物会损害组织细胞、诱发基因突变并且具有致癌活性,如氯霉素会引起人骨髓造血机能损伤、磺胺二甲嘧啶会诱发人的甲状腺癌、磺胺类药物会破坏人的造血系统等。
4、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
经常食用低剂量药物残留的食品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当人患有这些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时,会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甚至延误正常的治疗过程。
5、对胃肠道菌群产生影响
正常机体内寄生着大量的菌群,如果长期与动物性食品中低剂量的抗菌药物残留接触,会抑制或杀灭敏感菌,耐药菌或条件性致病菌的大量繁殖会使人体内的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机体易发生感染性的疾病。
6、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动物用药之后,一些性质稳定的药物会随尿和粪便被排泄到环境中,在排泄后仍能稳定存在,从而造成环境中的药物残留,有机砷的大量使用,高锌、高铜等添加剂的应用,会造成水源和土壤的污染。
二、兽药的主要类型
1、兽药大致可归纳为传染病防治药;一般疾病防治药;体内、体外寄生虫病防治药;促生长药共四类。常用的为阿莫西林、安乃近、头孢噻呋、氟苯尼考、杆菌肽、盐霉素、土霉素、金霉素、莫能霉素、粘菌素等20多种。40%有预防传染病的作用,并可促进畜禽生长、提高饲料的利用率,60%的抗生素用于化学治疗。
2、口服兽药常以粉末或微囊剂型,作为饲料添加剂,拌入饲料中,供畜禽自由采食。同化激素可以增加畜禽饲养的效益,主要是制成植入剂,供皮下埋植,透皮制剂以及适用于水产养殖业的含药饵料都正在兴起。
抗菌兽药能选择性地抑制病原体的生命机能,而不影响畜禽等动物体的生理生化机能,因此在应用抗菌兽药防治病原体感染的过程中,要考虑抗菌兽药、病原菌和动物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抗菌兽药主要作用机理可概括为五种:
(1)抑制、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细菌细胞膜外有一层坚韧的胞壁,可维持细菌的外形和渗透压,而动物细胞则无细胞壁。使用青霉素等抗菌兽药可使细菌细胞壁受到损伤和破坏,而不影响动物细胞。
(2)损害细菌的细胞膜,有些细菌和霉菌的细胞膜比动物细胞膜易受药物损害。多粘菌素、制霉菌素等药物可使细菌细胞膜破损,导致细胞内物质外漏而引起死亡。
(3)影响细菌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不同的抗菌兽药可引起不同的结果,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等抗菌兽药能分别作用于蛋白质合成的不同阶段,使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受到抑制,停止繁殖但不死亡,是抑菌性抗菌兽药;在撤除抗菌药物后,又可恢复蛋白质的合成,重新生长和繁殖。而链霉素、卡那霉素等能迅速杀死病原菌,是杀菌性抗菌兽药。
(4)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阻碍遗传信息的复制。
(5)竞争性抑制、干扰细菌的中间代谢。抗菌兽药中有一些化学物质的结构同细菌生长所必须的物质结构很相似,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会错误地把抗菌兽药中的某些成分当做自己的生长所必须的物质而利用,从而阻碍了细菌的代谢。磺胺类药物是通过阻止细菌的叶酸代谢而抑制其生长繁殖的。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16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