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药残留的来源以及兽药残留超标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体现在那些方面?
来源:①、预防和治疗禽兽疾病的药物 ②.作为饲料添加剂的药物 ③.作为动物食品保鲜用得药物 ④.人为无意或有意加入的药物
危害:①。急慢性毒性作用②。“三致”即致癌、致畸、致突变。③。过敏反应 ④、激素反应。⑤、耐药性⑥破坏人类胃肠菌平衡
兽药残留有什么危害
(1)毒性作用
人长期摄入含兽药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后可造成药物蓄积。当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如1998年发生在香港的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中毒事件,因内地销往香港和深圳特区的商品猪肉中含有盐酸克伦特罗的残留而导致数十人发生心脑疾病。
(2)过敏反应
牛奶类食品中的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和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残留会引起易感人体产生过敏反应(青霉素类残留还会引起变态反应),轻者出现皮肤瘙痒和荨麻疹,重者引起急性血管性水肿和休克,甚至死亡。
(3)三致作用
即为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由于一些药物会损害组织细胞、诱发基因突变并且具有致癌活性,因而兽药残留的“三致”作用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如磺胺二甲嘧啶能诱发人的甲状腺癌;氯霉素能引起人骨髓造血机能损伤;磺胺类药物能破坏人的造血系统;甾体激素能引起幼女早熟、男孩女性化及妇女子宫癌;苯丙咪唑类有致畸胎作用;激素类物质进入人体,会明显影响人体的激素平衡,从而诱发疾病等。近些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增高、各种疑难病症不断发生,很难说和我国养殖业中抗菌药物和生长激素的滥用现象没有关系。
(4)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
经常食用低剂量药物残留的食品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动物在经常反复摄入某一种抗菌药物后体内将有一部分敏感菌株逐渐产生耐药性,成为耐药菌株,这些耐药菌株可通过动物性食品进入人体,当人患有这些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时,就会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甚至延误正常的治疗过程。
(5)对胃肠道菌群的影响
正常机体内寄生着大量菌群,如果长期与动物性食品中低剂量的抗菌药物残留接触,就会抑制或杀灭敏感菌,而耐药菌或条件性致病菌大量繁殖使人体内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机体易发生感染性疾病。
(6)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
动物用药后,一些性质稳定的药物随粪便、尿被排泄到环境中后仍能稳定存在,从而造成环境中的药物残留。高铜、高锌等添加剂的应用,有机砷的大量使用,可造成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此外,药物残留还影响动物性食品的进出口贸易。许多国家把畜产品药物残留列为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措施之一,如果我国在残留监控方面做得不好的话,势必在动物性产品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摘要:近年来,兽药残留引起食物中毒已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动物源食品中较容易引起兽药残留量超标的兽药主要有抗生素类、磺胺类、呋喃类、抗寄生虫类和激素类药物。兽药残留不仅可以直接对人体产生急、慢性毒性作用,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而且还可以通过环境和食物链的作用,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兽药残留产生原因
1、非法使用
我国农业部在2003年(265)号公告中明文规定,不得使用不符合《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规定的兽药产品,不得使用《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所列21类药物及未经农业部批准的兽药,不得使用进口国明令禁用的兽药,畜禽产品中不得检出禁用药物。但事实上,养殖户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将禁用药物当作添加剂使用的现象相当普遍,如饲料中添加盐酸克仑特罗(瘦肉精)引起的猪肉中毒事件等。
2、不遵守规定
休药期的长短与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消除率和残留量有关,而且与动物种类,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有关。国家对有些兽药特别是药物饲料添加剂都规定了休药期,但是大部分养殖场(户)使用含药物添加剂的饲料时很少按规定施行休药期。
3、滥用药物
在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长期使用药物添加剂,随意使用新或高效抗生素,大量使用医用药物等现象。此外,还大量存在不符合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部位和用药动物种类等用药规定以及重复使用几种商品名不同但成分相同药物的现象。所有这些因素都能造成药物在体内过量积累,导致兽药残留。
4、违背有关规定
《兽药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标签必须写明兽药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等。可是有些兽药企业为了逃避报批,在产品中添加一些化学物质,但不在标签中进行说明,从而造成用户盲目用药。这些违规做法均可造成兽药残留超标。
5、屠宰前用药
屠宰前使用兽药用来掩饰有病畜禽临床症状,以逃避宰前检验,这也能造成肉食畜产品中的兽药残留。此外,在休药期结束前屠宰动物同样能造成兽药残留量超标。
兽药残留的危害有哪些
1、对人体的直接毒性作
(1)急、慢性毒性
兽药残留由于浓度低,加上人们食用数量有限,大多数药物并不能由于残留引起急性毒性,但也有少数人,由于吃了含有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而发生急性中毒,前面所提到的广东、浙江等地吃了含盐酸克仑特罗的猪内脏而发生的急性中毒事例。许多兽药都有一定的毒性,据报道,如现已淘汰的氯霉素,就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磺胺二甲嘧啶能诱发人的甲状腺癌,硝基咪唑及硝基呋喃类药物,能引起人体细胞染色体突变和致畸胎作用,如果长期吃含有这些药物的动物性食品,就有可能产生慢性毒性作用,由于目前研究不够,诊断还跟不上去,故很少见到这方面的报道。
(2)特殊毒性
许多兽药都具有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称“三致”作用),如苯丙咪唑类抗蠕虫药,通过抑制细胞活性,可杀灭蠕虫及虫卵,抗蠕虫作用广泛。然而,这种抑制细胞活性的作用,使其具有潜在的致突变性和致畸性。又如雌激素、硝基呋喃类及喹恶啉类,都已证明具有致癌作用。我记得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曾用喹乙醇作致突变试验的阳性对照物。
在人们日常的食物中,是不允许含有任何量的已知致癌物的,对曾用致癌物进行治疗或饲喂过的食品动物,屠宰时其食用部分是不允许有致癌物的残留。否则,人们长期食用含三致作用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时,这些残留物便会对人体产生有害作用,或在人体中蓄积,最终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近年来,人群中肿瘤发生率不断升高,人们一直在怀疑这与环境污染及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有关。
(3)激素样作用
激素类(包括雌激素与同化激素),除用于疾病防治和同步发情外,还曾用作畜、禽的促生长剂,后来发现有致癌作用,先后被禁止用作促生长剂。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加因使用激素作为肉牛促生长剂,牛肉出口到欧盟遭到了封杀,美、加等出口国为此上诉至WTO,此案历时了10年,欧盟虽然败诉,但仍迫使美、加在出口牛肉的生产中,不使用任何激素。目前,我国一些人非法将这类药物用于畜禽、水产养殖,如果吃了含有这类药物残留的产品,有可能破坏人机体的激素平衡,干扰人的内分泌功能,影响生育能力,甚至发生癌症,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4)过敏反应
许多抗菌药如:青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及某些氨基糖甙类等药物,均可引起人的过敏反应,这些药物无论是全身,还是局部(乳管)用药,均可从乳汁排出,奶中的青霉素经加热都不能被完全破坏,喝了残留这些药物的奶,引起皮肤瘙痒和荨麻疹屡见不鲜,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当这些抗菌药物残留进入人体后,就使敏感人群致敏,产生抗体,当这些被致敏的人,再接触这些抗生素或用这些抗生素治疗时,这些抗生素就会与抗体结合,生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发生过敏反应。
2、对人类胃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认为,有抗菌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可以对人的胃肠道的正常菌群产生不良影响,部分敏感菌受抑制或被杀死,耐药菌或条件性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大量繁殖,致使胃肠道中微生物平衡遭到破坏,使机体易发感染性疾病,而且由于耐药而难以治疗。
3、对人类病原菌耐药性的影响
近年来,兽药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加强,而且很多细菌已由单一耐药发展到多重耐药。动物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比例很少,造成动物机体长期与低浓度药物接触,使得耐药菌不断增多,耐药性也不断增强。抗菌药物残留在动物性食品中,同样道理,也使人长期与低浓度药物接触,导致人体内耐药菌的增加。如今,不论是动物体内,还是在人体内,细菌的耐药性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现已证实,细菌的耐药基因可以在人群中细菌、动物群中细菌和生态系统中细菌间互相传递,由此可导致致病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肠球菌等)产生耐药性,而引起人类和动物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失败。所有国家都应建立对食品动物中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对用作动物促生长与治疗用抗生素和可引起交耐药的抗生素,应禁止使用,以免人类医疗资源的浪费。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18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