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中国现代名人故事有哪些?

1、詹天佑

中国现代名人故事有哪些?

清朝末年,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他们都是些少年。有个才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聪明好学,又立志为国效力。后来他学习工程技术毕业,回到了国内。可清朝政府对本国人才不信任,像修铁路,就都让外国人主持。詹天佑尽管有才干,也只能当助手。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消息传开了。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因为他们知道这条铁路在中国的战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国,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说中国如果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也不提供。他们以为中国人离开他们肯定修不成这条铁路。

清朝政府这才让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有人对他不放心,说他自不量力,说他胆大包天,劝他不要承担这项难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说:“京张铁路如果失 败,不但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国带来很大损失。

外国人说中国工程师不行,我则坚持由自己来办!”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和工人们一 起吃住在工地,细心勘探,大胆试验,经过4年艰苦的劳动,终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志气。

詹天佑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原来那些瞧不起中国工程师的英国人也表示对他由衷敬佩。

2、袁隆平

大米,是中国人的主要食品。可长期以来,水稻产量不高,人口又那么多,农民们成年累月种田栽稻,还是满足不了“吃”的需要。粮食产量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障碍。农业科技工作者袁隆平决心为国攻关,解决这个难题。

袁隆平是湖南一个镇上的农校教员。虽然工作条件差,可他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每天除了教学外,就是在试验田里培育高产品种。在试验中,他发现天然杂交 水稻穗大粒饱,产量高,但是第二年再种,就退化了,失去了优势。

他就想进行一种试验,培育能保持高产的杂交水稻的种子。为了这个理想,袁隆平不知花费了多少精力,有时候在试验田里观察,连家也顾不上回。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培育成功了。

这种杂交水稻亩产达到1000多斤,在全国推广后,我国稻谷在几 年中增产了1000多亿公斤,真是一个飞跃!袁隆平获得了国家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美国等国也引进了他的成果。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改变我国粮食生 产的落后状态打了一个翻身仗。

3、吴玉章

我国的老革命家吴玉章,从小就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年轻的时候,他到日本留学,在一所学校里读书。1904年元旦那天,学校把世界各国的国旗都挂出来庆贺,可是没挂中国国旗。吴玉章气愤极了,带着中国学生找到校方负责人,提出抗议说:“为什么不挂中国国旗?学校如果不道歉,不纠正错误,我们就罢课,绝食。”

校方不满意地说:“平日我们对你那么好,你家经济困难,我们不催你缴学费,还发给你零花钱,你为什么带头反对学校?”吴玉章严肃地说:“学校对我 好,我很感谢。但是挂旗这件事是关系国家荣辱的大事。我不能不誓死力争啊!”校方只好承认了错误。

10年以后,吴玉章已经成为一个革命家了。有一次出国,他坐在日本的轮船上,正好又赶上1914年元旦。船上挂起万国旗庆贺,可仍然没挂中国国旗。

吴玉章记起10年前的那件事,痛心地想:祖国贫弱,政府无能,被外国人瞧不起,挂国旗也想不到中国!可我是中国人,能眼看祖国的尊严受到伤害却视而不见吗?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带领船上的中国同胞向船长提出抗议。船长见中国人这样爱国,又这样心齐,慌忙赔礼道了歉。

4、彭德怀度量宽宏的故事

红军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等30多人前沿察看地形,传令兵手执红旗边跑边喊让路。只有一个战士坐着不动。彭德怀见人挡路便喊了几句。战士站起来朝彭总就是两拳。

彭总让过他匆匆赶路。事后,传令兵捆来那个战士见彭总。彭总立即让他回去,战士自知闯祸,心里害怕,见彭总毫不在意,深受感动,后来逢人就说:"总指挥真是度量宽宏呀!"

5、鲁迅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一亩地小麦产量1814.24斤(907.12公斤),再创全国千亩方高产纪录(2022年)。

该产量是在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的小麦千亩丰产方实打验收现场会所测量出来的结果,由中国农科院、河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农业专家进行现场实打验收。

1814.24斤的产量,是在扣除杂质,并且按照13%的含水量进行测量的结果,不是湿麦,也不是含有过多的杂质,是否具有权威性?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吕修涛、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俊忠等专家领导亲临现场见证,权威性可想而知。

今年的小麦价格相对较高,1.50元/斤很常见,1.55-1.60元/斤的小麦也不少,假设按照1.55元/斤的价格进行计算(13%水分,杂质也符合要求),一亩地产量1814.24斤,总收益达到了2812.08元。

种植小麦,一亩地的收益能达到2800多元,放在以前农户们想都不敢想,而如今却成为了现实。

图文无关,下同下面说说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

亩产1814.24斤的小麦,是什么品种?

据了解,该品种是丰德存麦20号,属于半冬性品种,全生育期230-233天,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适宜河南省(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除外)早中茬地种植。

如何种植的?有什么技巧?

据现场专家说,品种好加上配套管理技术,多方面综合下,种植出了创纪录的小麦。

品种上面已经说过,而管理技术方面,播种时,打好播种基础,培育冬前壮苗。

返青期后,做好追肥浇水工作。

春季期间是病虫害发生时期,针对当地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控,到了中后期,重点又抓住了赤霉病的防控。

“一喷三防”的基础上,又防干热风、防早衰,增加了小麦粒重,最终实现了高产。

普通农户能种出来这么高的产量吗?

有一定的可能性,不过,和试验田相比,存在一定的难度。

虽然选择的是同样的品种,但是,在种植管理方面,普通农户的管理方式,和试验田的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差距。

比如施肥方面,试验田可能会根据土壤具体的养分,来配比合适的肥料。

而普通农户基本上使用的都是常规的复合肥。

另外,在病虫害的防控上也有差距。

什么时候该打药?打什么样的农药?具体用量多少?这些问题在试验田里,都有相关专家来指导。

如果是普通的农户,可能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打药,或者看别人去打药了,觉得自己也该打药了,别人买什么样的农药,自己也去买什么样的农药,对于病虫害的防控不精准。

既然普通农户种不出这么高的产量,为何还要进行试验田?

不论在农业方面,还是在其他方面,试验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麦产量的纪录每年在不断地刷新,能够很好的带动全国小麦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同时,在有限的耕地上收获了更多的粮食,为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另外,从小麦新品种的研制上来说,市面上高产量的品种,需要经过多年的实验,需要从多个品种中精心挑选,选出稳产、丰产、多抗、优质、广适的品种,并没有那么容易,种子是粮食的“芯片”,“中国粮”要用“中国种”。

因此,试验田的意义很重大,不仅是小麦,其他农作物也是如此。

为何有网友说1814.24斤新纪录没有说服力?

主要原因还是由于部分网友觉得,只是小部分地块能种出这么高的产量,如果是大面积种植的情况下,这种产量是达不到的,尤其是普通农户,想种出来这么高的产量有难度。

但是,每年创纪录的产量,它的重要性不仅仅只是一亩地的产量,和粮食安全有很重要的关系。

几十年前,小麦平均亩产只有300-400斤,随后慢慢增加到500-600斤,然后再慢慢增加到700-800斤,循序渐进,如果没有试验田的作用,没有科研人员的研究,可能温饱都成了问题。

因此,1814.24斤新纪录不仅具有说服力,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亩产1814.24斤!再创全国冬小麦高产新纪录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小麦亩产能达到2000斤以上,创造出一个里程碑式的纪录。

大家对此怎么看呢?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22921.html